口腔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oralcandidiasis)是真菌mdash;mdash;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近年來,由於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在臨床上的廣泛套用,發生菌群失調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內臟、皮膚、黏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發生率也相應增高。Gruby(1842)口瘡患者的病變處分離出酵母樣菌,Berkhont(1923)確認此種菌屬於隱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熱帶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鵝口瘡是最常見的口腔念珠菌病。

基本信息

原因

1.

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
病原菌的毒性和類型:白色念珠菌為一卵圓形芽生酵母樣菌在培養基組織中和分泌物中均能產生假菌絲本菌,為革蘭氏陽性2~3m4~6m延長的芽生細胞,極似菌絲故名假菌絲。假菌絲在結節處形成芽生孢子,有時在末端形成厚壁孢子酵母菌屬均不形成真菌絲。
念珠菌毒性的強弱取決於毒性物質的代謝產物在消化道或陰道內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並無致病性,而當它發育為菌絲型時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的毒素具有相當於病毒的磷脂酶-A型的活性以本菌的混懸液注入動物靜脈中可致死,因此病原菌的毒性和類型與疾病力有密切關係在健康帶菌者中唾液含菌量低於200/ml,因此一般鏡檢法不能直接查見塗片中的病原體
白色念珠菌對口腔黏膜上皮有較強的粘附性,這是它致病作用的立足點此種粘附性依靠上皮細胞表面的甘露糖甙蛋白部分作為細胞的表面受體而發揮其粘附作用,因此可破壞糖甙蛋白或相似結構物的都能抑制粘附的發生,這對探索新的治療藥物提供了一個途徑。
2.宿主的防禦功能:人類血清中含有一種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長,在新生嬰兒(1~3個月)體內就存在,但較母體為低,6~12個月時可達到成人水平,故半歲前特別是未滿月的嬰兒,最易罹患口腔黏膜念珠菌病。此外人體內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也有消化及殺滅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3.藥物及其它因素對機體防禦力的影響:皮質類固醇激素(SH)的濫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SH能減弱網織內皮系統的功能,減輕炎症反應,減少抗體形成;另一方面SH又能增加真菌活動能力,增強真菌的毒性,免疫抑制劑和抗代謝藥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擴散的條件。
廣譜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調(如口服四環素20天以上可有2%~3%的患者發生菌群失調),破壞人體消化道內細菌和真菌的平衡狀態,能抑制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蘭氏陰性菌和能合成維生素B族的細菌的生長,維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導致細胞氧化作用的輔酶,受抑使組織抵抗力降低因而有利於真菌生長。
4.宿主的全身性疾病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如胸腺萎縮)接受較大量X線照射無gamma;-球蛋白血症以及影響免疫功能的網狀內皮系統疾病,如淋巴瘤何杰金病白血病等,都容易並發念珠菌病,血清鐵代謝異常被認為是念珠菌病病因之一,這可能是缺鐵而引起機體酶系統異常,(鐵是細胞氧化還原過程的有關酶如過氧化酶細胞色素的組成部分)而造成免疫功能的缺陷。
內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愛狄森病腦,下垂體功能低下者均易患念珠菌病。
糖尿病病人皮膚表面的pH值低下,含糖量較高,利於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侵襲,亦有人認為由於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層的脂肪酸含量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減弱所致。
嚴重的免疫缺陷病常合併口腔念珠菌感染
5.其它因素:環境因素和工作條件均與白色念珠菌發病有關,如在高溫潮濕的條件下工作,易於發生皮膚念珠菌病。

檢查

檢查檢查
白色念珠菌病的實驗室診斷方法,認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養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簡單的方法是標本直接鏡檢。
口腔科醫生常採取口腔黏膜的假膜、脫落上皮、痂殼等標本,置於載玻片上,滴加10%氫氧化鉀液數滴,覆以蓋玻片,用微火加熱以溶解角質,然後立即進行鏡檢,如發現假菌絲或芽胞,就可確認為真菌感染,但還必須通過培養,才能確診為白色念珠菌。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應與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鑑別。膜性口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兒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發生於口腔黏膜任何部位,患區充血水腫明顯,大量纖維蛋白原從血管內滲出,凝結成灰白色或灰黃色假膜,表面光滑緻密,略高出於黏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遺留糜爛面而有滲血。區域淋巴結腫大,可伴有全身反應。塗片檢查或細菌培養可確定主要的病原菌。
鑑別診斷編輯
應與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鑑別。膜性口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兒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發生於口腔黏膜任何部位。患區充血水腫明顯。大量纖維蛋白原從血管內滲出。凝結成灰白色或灰黃色假膜。表面光滑緻密。略高出於黏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遺留糜爛面而有滲血。區域淋巴結腫大。可伴有全身反應。塗片檢查或細菌培養可確定主要的病原菌。

緩解方法

1、

口腔念珠菌口腔念珠菌
避免產房交叉感染,分娩時應注意會陰、產道、接生人員雙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經常用溫開水拭洗嬰兒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並應保持乾燥,產婦乳頭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鹽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開水拭淨。
3、兒童在冬季宜防護口唇乾燥開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習慣。
4、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應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發生,特別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內臟)白色念珠菌併發症的發生。

治療

碳酸氫鈉碳酸氫鈉
口腔念珠菌病以局部治療為主,但嚴重病例及慢性念珠菌感染常需輔以全身治療才能奏效。
一、局部藥物治療
1、2%~4%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
本藥系治療嬰幼兒鵝口瘡的常用藥物。用於哺乳前後洗滌口腔,以消除能分解產酸的殘留凝乳或糖類,使口腔成為鹼性環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輕症患兒不用其它藥物,病變在2~3天內即可消失,但仍需繼續用藥數日,以預防復發。也可用本藥在哺乳前後洗淨乳頭,以免交叉感染或重複感染。
2、龍膽紫水溶液:
龍膽紫液在1∶10萬的濃度時,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長。口腔黏膜以用1/2000(0.05%)濃度為宜,每日塗搽3次,以治療嬰幼兒鵝口瘡和口角炎。但藥物染色後,不宜觀察損害的變化。市售1%龍膽紫醇溶液,因刺激性大,不宜直接用於嬰幼兒口腔黏膜,但可用於皮膚病損。
3、洗必泰:
洗必泰有抗真菌作用,可選用0.2%溶液或1%凝膠局部塗布,沖洗或含漱,也可與制黴菌素配伍成軟膏或霜劑,其中亦可加入適量去炎舒松,以治療口角炎、托牙性口炎等(可將霜劑塗於基托組織面戴入口中)。以洗必泰液與碳酸氫鈉液交替漱洗,可消除白色念珠菌的協同致病菌——革蘭氏陰性菌。
二、抗真菌藥物治療
1、制黴菌素(mycostatin):
本藥屬四烯類抗生素,1mg相當於2000U,宜於低溫存放。不易被腸道吸收,故多用於治療皮膚、黏膜以及消化道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局部可用5萬~10萬U/ml的水混懸液塗布,每2~3小時一次,塗布後可咽下。也可用含漱劑漱口,或製成含片、乳劑等。兒童(1~2歲)口服10萬U/次,每日3次;成人口服50萬~100萬U/次,每日3次。本藥的抑菌作用,可能是通過破壞細胞膜釋放鉀,從而引起細胞內糖原分解中止而失去活力。口服副作用極小,偶爾有引起噁心、腹瀉或食慾減退者。療程7~10日。
2、咪康唑(miconazole):
本藥為人工合成的廣譜抗真菌藥,局部使用的硝酸咪康唑的國內商品名達克寧。除抗真菌外,本藥尚具有抗革蘭氏陽性細菌的作用。散劑可用於口腔黏膜,霜劑適用於舌炎及口角炎,療程一般為10日。
3、克霉唑(clotrimazole):
為合成廣譜抗真菌劑,毒性較大,口服後吸收迅速,4~5小時血液中達到最高濃度,並可進入黏膜和唾液中。本藥能影響麥角固醇的合成,從而使真菌細胞膜缺損,內容物溢出而導致真菌死亡。成人每日口服3次,每次0.5g,日劑量最多3g.本藥的副作用主要為腸道反應;長期使用可影響肝功能,引起白細胞減少,故目前多使用局部製劑。
4、酮康唑(ketoconazole):
為國外70年代後推薦使用的抗白色念珠菌新藥,能抑制真菌細胞膜DNA和RNA,療效快,口服吸收2小時後達到峰值,通過血循環達到病變區。劑量為每日一次口服200mg,2~4周一療程。並可與其它局部用的抗真菌藥合用,效果更好。對於皮膚、消化道等口腔外真菌病也有明顯療效,目前在國外已代替二性黴素。本藥不可與制酸藥或抗膽鹼藥同服,以免影響吸收。
四、綜合性治療對黏膜明顯充血水腫、舌質紅、口臭、尿黃、便秘等心火上炎或胃熱夾濕見證者,可服用“口炎沖劑”。除用抗真菌藥物外,對身體衰弱,有免疫缺陷病或與之有關的全身疾病及慢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常需輔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的綜合治療措施,如注射轉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補充鐵劑、維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輸血等。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療時間應適當延長,一般以14日為期,過早停藥易致病損復發。而肥厚型(增殖型)的療程應更長,有報導可達3~4個月,療效不顯著的白色念珠菌性白斑,應及早考慮手術切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