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馬唑

卡比馬唑

卡比馬唑,本品為抗甲狀腺藥物。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從而阻礙吸聚到甲狀腺內碘化物的氧化及酪氨酸的偶聯,阻礙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合成。

基本信息

卡比馬唑卡比馬唑
卡比馬唑,拼音名:Kabimazuo。英文名:CarbimazoleTablets。本品含卡比馬唑(C7H10N2O2S)應為標示量的90.0%~110.0%。性狀:本品為白色片。鑑別:(1)取本品的細粉適量(約相當於卡比馬唑10mg),照卡比馬唑項下的。(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ⅣA)測定,在227nm與292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藥物檢查

卡比馬唑鹽酸
甲巰咪唑取本品20片,研細,加仿適量,研磨使卡比馬唑溶解,濾過,用氯仿洗滌濾器,合併濾液與洗液,置10ml量瓶中,加氯仿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甲巰咪唑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中含100μ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卡比馬唑項下的方法,自“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ⅤB)試驗”起,依法檢查,即得(1.0%)。
溶出度取本品,照溶出度測定法(附錄ⅩC第一法),以鹽酸(9→1000)600ml,轉速為每分鐘50轉,依法操作,經45分鐘時,吸取溶液5ml,以濾紙濾過,取續濾液;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ⅣA),在292nm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按C7H10N2O2S的吸收係數(E1%1cm)為557計算出每片的溶出量。限度為標示量的75%,應符合規定。含量均勻度取本品1片,置乳缽中研細,加水適量,研磨,並用水80ml分次轉移至100ml量瓶中,在約35℃水浴中不斷振搖5分鐘,使卡比馬唑溶解,放冷至室溫,加水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0ml,照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自“置100ml量瓶中”起,依法測定含量,應符合規定(附錄ⅩE)。其他應符合片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A)。

含量測定

卡比馬唑卡比馬唑
取本品20片,精密稱定,研細,精密稱取適量(約相當於卡比馬唑25mg),置250ml量瓶中,加水約100ml,在約35℃的水浴中不斷振搖5分鐘,使卡比馬唑溶解,放冷至室溫,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鹽酸溶液(9→100)10ml,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ⅣA),在292nm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按C7H10N2O2S的吸收係數(E1%1cm)為557計算,即得。

藥理毒理

卡比馬唑甲狀腺
本品為抗甲狀腺藥物。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從而阻礙吸聚到甲狀腺內碘化物的氧化及酪氨酸的偶聯,阻礙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合成。動物實驗觀察到可抑制B淋巴細胞合成抗體,降低血循環中甲狀腺刺激性抗體的水平,使抑制性T細胞功能恢復正常。

藥代動力學

本品口服後,在體內逐漸水解成甲巰咪唑後發揮作用,故作用緩慢,療效維持時間較長,半衰期約9小時。

適應症

適用於各種類型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尤其適用於:①病情較輕,甲狀腺輕至中度腫大患者;②青少年及兒童、老年患者;③甲狀腺手術後復發,又不適於用放射性131I治療者;④手術前準備;⑤作為131I放療的輔助治療。

用法用量

1、成人。開始劑量一般為一日30mg(6片),可按病情輕重調節為15~40mg(3~8片),一日最大量60mg(12片),分次口服;病情控制後,逐漸減量,每日維持量按病情需要介於5~15mg(1~3片),療程一般18~24個月。

2、小兒。開始時用量為每日按體重0.4mg/kg,分次口服。維持量按病情決定。

不良反應

卡比馬唑血小板
較多見皮疹或皮膚瘙癢及白細胞減少;較少見嚴重的粒細胞缺乏症;可能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還可能致味覺減退、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關節痛、頭暈頭痛、脈管炎、紅斑狼瘡樣綜合徵。罕致肝炎、間質性肺炎、腎炎和累及腎臟的血管炎,少見致血小板減少、凝血酶原減少或因子Ⅶ減少。

禁忌

哺乳期婦女禁用。

注意事項

卡比馬唑血紅蛋白

1、服藥期間宜定期檢查血象

2、孕婦、肝功能異常、外周血白細胞數偏低者應慎用。

3、對診斷的干擾:甲巰咪唑可使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並使血清鹼性磷酸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增高,還可能引起血膽紅素及血乳酸脫氫酶升高。

婦女用藥

 哺乳期婦女禁用,孕婦慎用。用藥過程中應酌情加用甲狀腺片,避免出現甲狀腺功能減低。年人尤其腎功能減退者,用藥量應減少。如發現甲狀腺功能減低,應及時減量或加用甲狀腺片。

藥物相互作用

卡比馬唑蛋白質
1、與抗凝藥合用,可增強抗凝作用。

2、高碘食物或藥物的攝入,可使甲亢病情加重,使抗甲狀腺藥需要量增加或用藥時間延長。故在服用本品前避免服用碘劑。

3、磺胺類、對氨基水楊酸、保泰松、巴比妥類、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維生素B12、磺醯脲類等都有抑制甲狀腺功能和甲狀腺腫大的作用,故合用本品須注意。

急性細菌性感染療效分析

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菌痢)仍是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傳染病之一,積極地抗菌治療對縮短病程,控制傳染源,減少慢性化有重要意義。自1985年中國合成卡比馬唑(Norfloxacin,NFX)並用於臨床以來已治療了多種細菌性疾病。1988~1989年度及1995年我們分別以其治療了急性菌痢,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卡比馬唑志賀菌
病例選擇

急性起病,發熱、腹痛、腹瀉、膿血便或粘液便,大便鏡檢WBC10個/HP以上,同時糞便培養痢疾志賀菌陽性的住院患者,年齡13~65歲。1988~1989年共收治了102例患者,1995年收治54例。兩組性別、年齡及主要症狀、體徵包括發熱、腹痛、腹瀉相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1988~1989年102株志賀菌中A群占1.0%,B群79.4%,C群1.0%,D群18.6%。1995年54株志賀菌中,B群占96.3%,D群占3.7%。

藥物用法

兩個年代均以NFX0.4,每日2次,療程3~5天,不合用其它抗生素

療效判定

卡比馬唑細菌
臨床療效按痊癒、顯效、進步、無效四級判定,痊癒和顯效合計為有效,以此計算有效率。細菌學療效分消除和未消除二級判定。

藥敏試驗

最小抑菌濃度(MIC)檢測採用瓊脂平板倍比稀釋法,菌種來源為本組患者糞便標本中分離。

結果

療效

臨床療效中,1988~1989年度與1995年度相比,有效率分別為100.0%和98.1%,P>0.05,差異無顯著性,但治癒率分別為98.0%和77.8%,P<0.01。臨床各項指標平均恢復天數相比,腹瀉消失及便培養陰轉天數1995年均較1988~1989年組延長。分別為腹瀉消失3.0天和1.8天,便培養陰轉天數3.1天和1.2天。

卡比馬唑福氏志賀菌
細菌學療效中,一療程結束後細菌清除率1988~1989年為100.0%(102/102株),1995年為85.2%(46/54株),P<0.05。

藥敏試驗結果

見附表。顯示1995年NFX對福氏志賀菌的MIC與1988~1989年相比較有明顯增加。

專家討論

卡比馬唑類藥物由於其作用於細菌的DNA促鏇酶,為殺菌劑,對G-細菌有很強的抗菌活性,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有效藥物。通過兩個年代治療急性菌痢的療效觀察,認為:NFX仍然是治療急性菌痢的較好抗菌藥物。一療程結束後治癒率、有效率和細菌清除率分別為1988~1989年的98.0%、100.0%和100.0%,1995年的77.8%,98.1%和85.2%。目前已有大腸桿菌等細菌對氟喹酮類藥物的耐藥性增加的報導[1],本組NFX對福氏志賀菌的MIC增加,對宋內志賀菌的MIC無明顯變化。細菌對氟喹酮的耐藥性現認為主要與基因變異有關[2]。另一方面,1995年B群所占百分比明顯高於1988~1989年,P<0.05。故認為NFX治療急性菌痢療效降低與細菌的耐藥性增加有關,同時也似與菌群變遷有關,因例數尚少,有待進一步研究。總之,NFX目前仍可作為治療急性菌痢的選擇用藥,但其耐藥性問題值得重視,應進行監測及研究。

副反應案例

卡比馬唑撲爾敏
患者男,41歲。因高血壓病口服卡比馬唑(Cap)25mg,bid,兩周后出現乾咳、哮喘。患者首先自購藥及在個體診所治療十餘天病情未見好轉,繼來我院就診。停用卡比馬唑後給予抗菌素和氨茶鹼,病情緩解,一周后症狀消失。一月後再次服用卡比馬唑,第三天又出現上述症狀並全身瘙癢。即來我院就診,結合病史證實為卡比馬唑的不良反應,立即停藥,除給予上述藥物治療外,加用抗組胺藥撲爾敏,四天后恢復正常。

討論:卡比馬唑系一種常見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廣泛用於治療高血壓充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等,有良好的效果。該藥在臨床上少有不良反應,此例第一次到醫院就診時,醫生即未考慮到為該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故此,臨床醫生和藥劑人員對於初次服用卡比馬唑的患者要提請注意,一有不適,應立即停藥。

卡比馬唑致藥疹誤診為性病1例報告

卡比馬唑扁桃體
病例簡介

男,28歲,縣實驗中學教師。既往體健,很少服藥和輸液,自己對藥物過敏史不詳。因患扁桃體腫大服用複方新諾明,2片/次,2次/天,第二天出現龜頭紅腫,包皮有兩處直徑約1cm的暗紅色斑疹,冠狀溝有一處錐形潰瘍,界限清楚,有癢感。第三天龜頭紅腫加劇,出現兩個直徑約2cm的水皰,內容物微渾,冠狀溝處的錐形潰瘍面有膿性分泌物,尿道口少許粘性分泌物。就診於當地醫院和私營門診,擬診:淋病,軟下疳。給予抗淋病治療無效而轉診我院。
追問病史,患者否認有不潔性生活史和婚外性行為。取尿道分泌物及水皰內容物塗片,均未找到Gˉ雙球菌。考慮患者系新諾明致固定型藥疹,囑其立即停藥(複方新諾明),給予抗組胺、激素等治療1周,水皰吸收,包皮、龜頭黏膜紅腫消退,留有褐色色素沉著

討論

卡比馬唑引起的不良反應屢見報導,出現固定型藥疹較為常見[1,2]。皮疹多見於口唇、口周、龜頭等皮膚黏膜交界處,手足背及軀幹處亦可發生。但該例藥疹僅發生於外生殖器,有一定的特殊性,若不詳細追問病史及細菌學檢查易造成誤診,應引起臨床醫生警惕。卡比馬唑是常用獸藥,多用於魚類養殖業[3],尤其是長效卡比馬唑可在動物體內殘留,人類可因食用這類食物而致藥物過敏,且常誤以為食物過敏,不易引起患者生的足夠重視,患者更不易警惕。

卡比馬唑粒細胞
有的患者因羞於到正規醫院就醫或醫生不負責無醫德,很容易引起家庭失和、夫妻感情破裂。因此,當出現食用養殖的動物過敏時,尤其是特殊部位、敏感區域,醫生更要慎重診斷,詳細詢問病情,不要輕易下診斷。要仔細分析、檢查追問查找病症起因,否則給病人及家庭帶來不必要的創傷和傷害。
卡比馬唑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眩暈等,嚴重者表現為粒細胞減少或缺乏、貧血、血小板減少。常見皮膚反應為皮疹,也偶致剝脫性皮炎或大皰性表皮鬆解壞死型藥疹以及重症多型性紅斑、光過敏皮炎等。此病案是特殊病例。臨床上應注意患者直接或間接服藥病史,以便早診斷、早治療。

抗甲狀腺藥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