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

南宗

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天台宗。

(圖)南宗南宗宗壇

南宗道教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天台宗

門派簡介

(圖)南宗南宗

人們常說的南宗北派即張伯端創立的南宗,道教又稱為“南五祖派”,與王重陽創立的北派,道教又稱“北七真派”並列為全真教重丹法清修的兩大派,該派在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由張伯端所傳,伯端又受之於陳摶和劉海蟾。

張伯端開創的南宗倡導道禪雙修,主張先命後性,由道入禪,即從傳統內丹命術入手修煉,循序漸進,以人身中的上藥三品即精、炁、神三寶為藥物,經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而結“金丹”。其主要代表《悟真篇》專言內丹,與《周易參同契》齊名而號稱丹經之王。張伯端的內丹著作《悟真篇》的顯具特點有:一是吸收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在<<悟真篇序>>中說: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積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老氏以煉養為真《周易》有窮理盡性至命之解……二是宣揚金丹為修仙之道,強調先命後性,認為“命之不存,性將焉存?”固而他在《悟真篇》中說:“學仙須是學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三是以《陰符經》、《道德經》為祖經。

他在《悟真篇》中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認為黃帝《陰符經》及老子《道德經》是丹道之祖。四是吸取佛教禪語以為道教修性內容。他說:“學道之人不通性理,獨修金丹,……焉能究竟圓通,迥超三界”。道教內丹道經張伯端的闡發與變革,基本總結和完成了煉養內丹的理論與方法,因而《悟真篇》與《參同契》同被尊為道教的“丹經之祖”,張伯端被尊為道教清修派丹法南宗的開山之祖。

門派形成

(圖)南宗南宗

在南宋流傳的道派當中,除符道教而外,還有所謂金丹南宗者,其特點是宗承北宋張伯端的內丹說,輕視符籙,並以外丹為邪術。因其以張伯端為祖師,故可稱為紫陽派。從其專主內丹修煉這一宗旨來看,與北方的全真道相似,故人們便以之與王重陽所創的全真道相對比,稱王重陽一派為北宗,稱紫陽派為南宗。這種南北宗之分,乃是就宋元時候內丹修煉而言的。明宋濂《送許從善學道還閩南序》說:宋金以來,說者滋熾,南北分為二宗:南宗則天台張用成,北則鹹陽王中孚。又因張伯端自認為宗承漢未魏伯陽的金丹說,故元袁桷《野月觀記》又說:‘養生之說有二焉:北祖全真東南師魏伯陽。’

南宗的建立,較晚於北宗,其實際創始者應是南宋寧宗時代的白玉蟾。但他們為與北宗爭雄,白玉蟾的弟子陳守默、詹繼瑞在《海瓊傳道集序》中根據一些傳說提出了一個傳授系統:昔者鍾離雲房(鍾離權)以此傳之呂洞賓,呂傳劉海蟾,劉傳之張平叔(張伯端),張傳之石泰,石傳之道光和尚(薛式),道光傳之陳泥丸(陳楠),陳傳之白玉蟾,則吾師也。這樣一來,南宗的歷史就比北宗早得多了;即使從張伯端算起,也比北宗大約早百年左右,當然資格更老了。但張伯端以前的鐘、呂、劉和伯端之間的傳授關係,不僅張伯端本人無明文記載,從石泰到陳楠也無這種說法,至白玉蟾及其門人始倡言之。宋元時,有關鍾、呂、劉的這類神話傳說甚多,金丹派多尊他們為祖師。這類神話傳說,大多出於後人的附會,缺乏充分的史事根據,其可靠性如何,尚有待於考證。

門派觀念

(圖)南宗南宗觀念

道教內丹學南宗創始於北宋張伯端,其最初繼承系統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南五祖)。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丹法強調“返樸歸真,以簡馭繁,慢中求快”。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悟真篇》 、《還源篇》、《復命篇》、《翠虛篇》等為南宗主要經典

南宗繼承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理念,認為修煉內丹,即修煉“性、命”(性命雙修),而且認為儒、佛、道三教是同源一理,以道禪結合、攝禪釋性、先命後性獨樹一家之學。主張“混俗和光”、“大隱混俗”,不提倡出家元代中後期原來流傳於北方的全真道與南方內丹派的結合,內丹學南宗的教派也被劃分在道教全真道。與原來的全真道不同的是,內丹學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南宗從張楠開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並撰有多種雷法著作。

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宗實際建立者。白玉蟾開始建立的教派既是丹法派亦是雷法派。明朝以後,南北兩宗多有相互融合。

張伯端、石泰、薛式、陳楠及白玉蟾(“南五祖”),若再加上張伯端的弟子劉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鶴林,則被奉為“南七真”(見五祖七真)。

修煉舉要

(圖)南宗南宗

其一是,“由無生有,重在有物”。

《道德經》講:“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幾句話實為丹法要訣,特別是學南宗內丹者更應特別重視。

丹法也是個有無相生的過程,入室下手修煉,什麼功夫也沒有,這是“無”;丹法入手;關鍵在於”無中求物”。修道至“有象”、“有物”、“有精”,直至“有信”,才能煉出先天元氣,或稱真一之氣,寫作“炁”,命功才能有成。如果修了幾年根本見不到“象”,見不到“物”,等於什麼效驗也沒有。還是個”無“,這是在事上未入門。事上末入門,由於理上不明白“由無生有,重在有物”的法訣。南宗丹法,人手功夫就是從《道德經》這幾句話上起修,追求這個“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效驗。

其二是“先命後性,重在命功”。

性是神,丹家以元神作藥物,性功修煉是一項凝鍊常意識(識神),淨化潛意識(真意),開發元意識(元神)的系統工程,其入手功夫是入靜煉心,排除雜念。然而真正入靜,停止理性思維又談何容易,結果有人天天入靜,天天入不了靜,性功沒有進展,幾十年光陰白白耗費掉了,坐談龍肉終於飢餓而死。

命是氣,丹家以元氣作藥物(炁)。命功是煉精化炁或者說精氣合一的功夫。命功的要訣只有一句:凝神入炁穴,炁穴就是下丹田,也叫正丹田,以自己的意念反觀內視下丹田就是凝神入炁穴。

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中收入一篇《道教丹功四秘竅的體和用》,稱丹田為秘竅,這是別有深意的。丹田一竅連氣功師都公開討論,何以在丹功中卻稱為秘竅?這是因為至今人們對這個地方還缺乏真實的認識,丹田的奧秘還遠遠沒有真正揭示出來。在內丹學中稱作真鉛,神在丹功中喻為靈汞,汞性活潑而易飛走,只有鉛能伏汞使之凝而為丹。命功成就,性功可以事半功倍。鉛生汞自伏,動性自住,這是南宗功法的訣竅。《悟真篇》云:“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擋。兩手捉來令死斗,化成一塊紫金霜。”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這一丹法程式。

其三是“由後天轉入先天,借假修真”

丹家之藥物,為精、氣、神,但指先天的精、氣、神。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云:“煉精者,煉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鍊氣者,煉元氣,口鼻呼吸之氣。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又說:“恍惚之中見真鉛,杳冥之內有真汞。”彭好古注云:“人之初生,天一生坎水為腎,腎水沉重象鉛。腎生氣,氣中一點真一之精,是為真鉛。地二生離火為心,心火飛揚象汞。心生液,液中一點正陽之氣,是為真汞。”“真鉛即身中之炁,真汞即心中之神。”南宗丹法由於不從煉神入手,所用乃是後天識神,只得走借假修真、由後天轉入先天的路。

其四是“返樸歸真,以簡馭繁,慢中求快,依訣而煉”

南宗丹法在丹田積精累氣的過程,要慢中求快,不要拔苗助長,急著運周天。許多丹士多年修煉而無效驗的教訓,大都壞在沒有藥就用意念導引空轉周天上面,這叫欲速則不達,沒有麥子推空磨。《悟真篇》云:“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南宗功夫,本來較北宗功夫易見效驗,但關鍵處是要耐心“守城”。何謂“守城”。《金丹大成集·金丹問答》中答曰:“抱元守一,而凝神聚氣也。”因此南宗丹法最忌“水火煮空鐺”,待真氣產生後,自然而然可以轉通河車之路,行抽鉛添汞之功。

門派禪法

(圖)南宗南宗

一、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方便,遠離憒鬧,住閒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顎,心注一境。南詵、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台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跡即大同,見解即別。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荷澤、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

三、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一云:即今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二云: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門派影響

(圖)南宗南宗

張伯端以禪宗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之境,白玉蟾則深究禪學,融會於內丹理論之中,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純以禪理入道為其特色。在南宗活動方面,他除建庵立壇外,還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彭耜曾語其徒林伯謙曰:爾祖師(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鶴林靖、爾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請靖額也。可見南宗初建時,其傳人都曾立靖,以為香火之地,作內月修煉、行諸法術、傳道講授之用。

南宗一派奉張伯端《悟真篇》為祖經,並以之為該宗內丹修煉的理論基礎。該書繼承鍾、呂內丹思想,在三教合一思想影響下,以道禪結合、攝禪釋性、先命後性獨樹一家之學,修煉則從傳統命功著手。行功之前,先須築基煉己為入手功夫。即對人體已虧損的精、氣、神進行修復,待精滿、氣足,神全之後,才進入正式煉丹階段。白玉蟾繼承張伯端丹法思想,在內丹傳統宇宙生成論基礎上,糅合道禪之學,在神為主;精氣是客,丹者、心也;心者、神也的前提下,強調心性修煉。深信修鍊金液大還丹,可以,主宰死生。

聲宗從陳楠起,兼行神霄雷法(又稱五雷大法)。白玉蟾承其師業並授其弟子。他還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謂修煉中氣機發動,陰陽交媾時,意念與自然界風雨雷電相契合,便有面赤、耳熱、汗出、眼黑等生理效應,頃刻之際,代天行法之功便成。

南宗一派稟承《悟真篇》混俗和光、大隱居廛的思想,也主張大隱混俗,不提倡出家。陳楠招邀徒弟走市廛,醉酒飽肉成群火。夏宗禹在《悟真篇講義》中稱: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煉,初無貴賤之別,在朝不妨為治國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為士農工商之業。而白玉蟾也是‘時又蓬頭赤足以入廛市,時又青巾野服以游宮觀的雲遊道士。他曾指出:‘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異耳。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則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則擒。‘由於南宗多居家道士,無意仕途,故始終未得朝廷扶持。入元以後,全真道南下,南宗與全真道接觸中,逐漸產生與之合併的要求,在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在元代中後期實現了兩北二宗的合併,從此金丹派南宗即成為全真道的南宗。

金丹派南宗作為一個獨立的煉養道派的時間並不長,但影響較大。首先,它的內丹理論對全真道有較大影響,使全真道的內丹理論,在吸收南宗內丹成就後更加充實和完善;其次,促進了符籙派改革,將內丹修煉引入齋醮活動中,一改舊符籙派只行符設法的傳統。新出現的神霄、清微、淨明等道派,也都以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為其宗旨;第三,南宗人留下了大批內丹專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對氣功學、醫學,以及人體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