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

天台宗

天台宗以龍樹為初祖,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文禪師學行精嚴,讀《大智度論》:‘三智實在一心中得’一語,和《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偈。於是朗然頓悟一心三觀的哲學,口傳弟子南嶽慧思。思受心觀後,在禪定中悟得法華三昧,後入南嶽,廣開法門,教化民眾。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台宗始創於南北朝的北齊,慧文禪師因誦讀龍樹的《中論》及《大智度論》,智者大師而證悟“一心三觀”的心要,後以心觀傳授慧思禪師;慧思將“禪”與“觀”融和並重,實踐一心三觀,悟入法華三昧。據天台宗系譜,初祖為印度龍樹,二祖為北齊慧文,三祖為慧思,而實際創始人則是陳隋之際的智者。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該宗為天台宗,又因該宗奉《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故也稱法華宗。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法華宗”;又法華思想透過大師的闡揚而盛行於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天台山,立名為天台宗,是當時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稱他為天台大師,並以他為天台宗的初祖。

關於慧文禪師的事跡,見於唐代:

天台宗慧聞禪師年譜考

(慧禪居士)

天台九祖者,一祖龍樹菩薩、二祖北齊慧文、三祖南嶽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頂、六祖法華智威、七祖天宮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荊溪湛然也。

龍樹生於印度,吾師慧聞依其中觀論而證一心三觀之妙旨,故奉其為第一祖。然亦有稱吾師慧聞為天台初祖者,蓋以龍樹為印度人,未予計入耳。

吾師慧聞禪師,又作慧文。北齊僧,渤海(山東)人,俗姓高。

唐慧仁《健康報恩寺》曰:“慧聞者,齊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論》、《中論》,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所入法門,非 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憫寺所得櫬施,買海曲溪石樑為放生池,佛法廣播於江北。建德六年,齊地佛門遭劫。聞率僧眾四十餘循海路奔 健康。輒遇大風波,楫折船沉。忽現巨龜,負眾僧出水,須臾抵健康。聞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龜對曰:師父曾記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龜也。聞恍然大悟。奏聞宣 帝,帝大悅,敕建報恩寺,香火祀之”。此報恩寺實為今金陵大報恩寺之先身也。

南宋志盤《佛祖統記》稱師為東魏孝靜、北齊文宣時(534—559)“行佛道者”,或曰北齊(550—577)專業大乘之人。師幼歲入道,聰敏絕倫,苦學 深思,至於成年。一日,閱《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讀《中論》至 〈四諦品〉之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頓悟空有不二中道之義。遂承龍樹之教而建宗風,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後 以心觀傳南嶽慧思禪師,南嶽弘化南方,開天台教法宣說之基。因奉師為二祖(或謂初祖),世稱北齊尊者。

又據慧思《立誓願文》及唐道宣《續高僧傳》所載,南嶽慧思生於515年,寂於577年,二十至三十八歲(535-553年)遍歷齊國,學習摩訶衍及親近諸 大禪師,此時師乃齊地“聚徒數百,眾法肅清,道俗高尚”之高僧。故師之生年當在515年之前。《釋氏稽古略》載慧思依慧聞開悟為梁承聖三年(554年), 似有不妥,應在553年之前。《佛祖統記》亦曰師“道化行於北齊(550-577)受禪(550)之後”。建德六年(577年),齊地禁佛,師“率僧眾四 十餘循海路奔健康”,遇難蒙神龜相救,陳宣帝聞之敕建金陵報恩寺。師達健康之時,慧思圓寂(577年)於南嶽,智顗年前(575年)已入天台,我佛三祖竟 無緣相聚,惜哉!

海曲憫寺者,海曲(今山東日照)天台山下之天台憫寺也。有明《石鳯寺重建碑》為證:

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後復興。

先是,沙門慧深者,山下視餓殍而不見。殍曰:憫者,佛也。深大驚,知為佛祖點化。遂堆碎石為冢掩殍屍,化善緣建寺於冢側,曰天台憫寺。後殍冢每顯佛光,憫 寺大興。北魏肇始,佛門不幸,殃及憫寺,深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毀寺塔,逐沙門,憫寺敗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羅僧智隱重建寺院,曰新羅 寺,佛門再興。然建文年間山火驟起,經書寺院毀於一旦,此三劫也。

念我秦氏,自皈依佛門,世代相傳。及至東海而海曲,回歸贏氏故里,重續先祖香火,乃至子孫滿堂,家業興旺,實乃佛祖之佑也。今合族上下,募善款,置田產, 重建寺院,再請高僧,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役始於仲春,畢於孟夏,因山形而名,曰石鳳寺。又值我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成道聖日,立碑 為證, 乃記。

嘉靖乙丑孟夏望日

海曲天台山又奇。《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 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竹書紀年》亦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 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

故師之佛緣當自北魏(386-534年)始。幼歲入天台憫寺,苦學深思,天真獨悟,遂樹“一心三觀”,啟天台之源。東魏(534-550)北齊 (550-577年)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師以心觀口授南嶽慧思,南 岳授智顗,成一代天台宗師。建德六年(577年),師赴金陵,宣帝敕建報恩寺,其後無考。

智者大師三十八歲時上天台山,從法華三昧進入止觀雙修的境界。後移居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其後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創建玉泉寺,於寺講說《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天台教學的體系,世稱此三書為“天台三大部”。

智者大師的門人眾多,其中以師事大師二十多年的灌頂最為傑出。智者圓寂後,灌頂致力於教團的興隆,被視為天台宗第二祖,世稱章安大師。灌頂之後,先後傳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門下的湛然,著有《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二十多部,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主張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論》的義理,確立天台宗嚴密教理的基礎,被稱為天台宗中興之祖。

湛然之後,為道邃、宗穎、良諝等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戰亂,天台宗逐漸衰微,直到十二祖義寂、十三祖義通相繼弘揚教觀,沒落之勢才得扭轉。由於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問題產生“唯心論”與“實相論”的對立看法,義通的門下逐漸分裂為二派,這就是北宋初年長達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論戰。主張實相論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為代表,倡導“妄心觀”之說;主張唯心論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圓為代表,倡導“真心觀”之說。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較為興隆,派下人才濟濟,在後世被視為天台宗的正統。傳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為著名,他採用了唯識、淨土、律宗、禪宗為旨要,來發揮天台宗的教觀,又主張釋、道、儒三教一致,並力求佛教諸宗的調和,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獨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頹時期。民國以來,有諦閒大師再度復興天台宗,他創立觀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禪定、可端等人,都是門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虛大師於一九二五年時,曾受諦閒大師付法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法者。

經典與判教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

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該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說法為五時八教。五時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是根據《大般涅槃經》中從牛出乳、從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酪譬第二鹿苑時,說“阿含經”;生酥喻第三方等時,說《大方等大集經》、《寶積經》、《維摩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熟酥喻

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醍醐喻第五法華涅槃時,說《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這是佛陀在不同時機、對不同聽眾分五個階段說出的五類不同教法,叫“別義五時”。又佛陀宣說教法,並非按五大類絕對分界,而是將華嚴的義理分散在各個時教,如在鹿苑時里,就間說到無相教法等,表明各時相五融通,謂之“通義五時”。從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為化儀四教,從其內容方面判為化法四教,合稱八教。化儀四教為頓、漸、秘密、不定。配合五時,佛陀對具有高深教理知識的眾生說《華嚴經》令其頓悟究竟教理,為頓;佛陀對教理知識較差的眾生漸次說“阿含經”(鹿苑時),《大方等大集經》、《大般若經》,使其由淺入深,轉小向大,漸次深悟教理,為漸;在頓、漸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與不定只是顯與隱的區別,同席聽講,各自悟解的教理淺深不同,或頓或漸,隱而互不相知的為秘密教;顯而互知的為不定教;到了講《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時,聽眾已經成熟,佛陀演教超出於方式之外,稱之為非頓、非漸、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為藏、通、別、圓,與五時所說諸經相配,《華嚴經》就是圓教,併兼別教。鹿苑時“阿含經”是藏教,小乘奉為圭臬。《大方等大集經》沒且定,四教比較對說,看其所對而異是別教。《般若經》中諸部般若,是闡明通、別、圓三教的,稱為通教。最後《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專顯圓理,是純圓教。

理論

該宗的學統自稱是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但是,創立天台宗的宗祖實際為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所傳的宗旨,以教觀總持,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北方偏重禪法,南方偏重義理的學風。著有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和《摩訶止觀》等。天台宗在天台三大部中,《法華玄義》是說明《法華經》題的《法華》綱要達意論,亦可說是智者大師以《法華》為中心的佛學概論;《法華文句》是以因緣、約教、本跡、觀心四意,即四個層次對《法華經》的解釋;《摩訶止觀》則是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即觀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論。就是在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這一重要的概念。根據“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教義,把諸法歸結於剎那一念,以便正觀正行而演說出一念三千。這一念三千的理論是智者大師晚年的思想結晶,使得一心三觀的思想更進一步圓熟。由智師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實;向下演變,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荊溪湛然大師在《止觀輔行》卷五之三云:

大師於覺意三昧,觀心食法,及誦經法。小止觀等,諸心觀文,但以自他等觀,推於三假,並未雲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觀心論中,亦只以三十六問,責於四心,亦不涉於一念三千。唯四念處中,略雲觀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觀,正明觀法,並以三千而為指南,乃是終窮究竟極說。

中心思想

一念三千說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圓頓止觀的觀法大體。也是智者大師“說己心中所行”的法門,其重要性不亞於當年釋尊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一樣。所謂一念三千,即是吾人當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諸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心在迷時,含三千法,對之執著不捨;心在悟時,也含三千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為方便,視為性德。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三千法不動絲毫。

智者大師提出此說,目的教人觀照當下一念之心,不論此心落於何種法界,都須就此一念觀其實相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的實踐意義而言,有個抉擇的必要。正如智者大師所言“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天台宗觀宗講寺志一念三千說是天台宗極其重要的義理。所謂一念三千,即是在當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的諸法性相之意。《摩訶止觀》第五卷上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法華玄義》第二卷上云:“游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於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此中的意思是:人的當前一念識心,即含有三千法的內容,以顯宇宙的全體。眾生存在的境界有十,由佛以至地獄;這十界又各各含有其他的十界,以十乘十,如此則成百界。

這百界又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說的,各各可從十面來看,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與百界合起來,即有一千種法,即是百界千如。

這千如又與《大智度論》第四十七卷所說的:“世間有三種:一者,五眾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三世間配合起來,便構成了三千世間的理念。這三千之數,即是三千種法的境界,代表宇宙。此三千法歸於吾人現前一念,所以謂之一念三千。當前一念,含三千法,包容現象界的全體。心在迷時,含三千法,對之執著不捨;心在悟時,也含三千法,但對之並不起執,而視為方便,視為性德。心有染淨迷悟的分別,但三千法卻不動絲毫。此中要注意的是,一念三千的一念,是一念無明識心、煩惱心、介爾剎那一念之心。這一念雖是妄心,但與真心同源同體,需要止觀功夫,使它返妄歸真。知禮大師在《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說:“今釋一念,乃是趣舉根塵和合一剎那心,若陰若惑,若善若惡,皆具三千,皆即三諦”。

影響

緙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圖軸緙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圖軸

該宗是中國漢地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

派。它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加以整理和發展而成一家之言,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元、明以後,該宗學者往往兼倡淨土,形成“教在天台,行歸淨土”之風。該宗在漢族地區雖幾經興衰,但仍延續至今不絕。

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

11世紀末,義天到宋朝求學,把天台宗傳到了朝鮮。

日本佛教流派

佛教由古印度的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在大約前6世紀創立,作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是對於東亞地區有過廣泛的影響。日本佛教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奈良時代開始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