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是一所以審計為品牌,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相互支撐的財經類本科院校。學校前身是始建於1983年的南京財貿學院,1987年更為現名,由審計署和南京市聯辦;1991年轉制為國家審計署直屬;1993年升格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99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2000年辦學體制調整為江蘇省政府與審計署合作共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2002年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併入,組建新的南京審計學院。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4400多人(含獨立學院),擁有浦口、莫愁兩個校區,占地面積2200畝。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現有校舍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8000多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6000多萬元,圖書館藏有紙質圖書110餘萬冊,電子圖書53萬冊,中外文報刊、雜誌3000多種。2015年11月更名為南京審計大學。

基本信息

歷史前沿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
翻開《南京審計學院建校二十周年回憶錄》 ,躍入眼帘的是由南京審計學院人創業、立業、展業歷程繪成的畫卷,是一條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團結拼搏、與時俱進精神展示的彩虹,作為曾是南京審計學院大家庭中一員的我,倍感親切和自豪。
二十年,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可謂一瞬間。經過幾代南京審計學院人的共同努力,學院由創建初期僅有3個專業,30多名教職工,200多名學生,發展到今天已有14個教學系部,18個本科專業,近千名教職工,近萬名全日制在校生的省、署、行共建的本科院校。二十年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輸送了15285名畢業生,從遼闊的北域平原到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從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到四季如春的南海之濱,處處留下了南審學子閃光的身影。
南京審計學院的超常規發展,得益於祖國審計事業的大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春風。南京審計學院的歷屆領導班子注重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堅持以教育創新為動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為基礎,以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著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圍,業務學習氛圍,素質教育氛圍,校園文化氛圍和嚴格管理氛圍,使教育教學質量日益提高,辦學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的辦學特色,大大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正如現任院黨委書記、院長熊仁民同志所講:“南京審計學院建校時間短,若按常規思路辦學,跟在老大學後面走,很難有超越的發展空間,只有採取差別化策略,人無我有,人有我特,才能在高等教育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將學歷教育與國際執業資格教育相結合的獨具創意的人才培養模式,吸引了大批有志成為國際套用型人才的青年。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培訓中心,短短几年,成績斐然,使學校的社會聲譽大增。隨後,LCCIEB、CIA、C工SA、MPA以及工S09000內審員、電子商務師的培訓和資格考試相繼拓展。南京審計學院的超常規發展,是堅持特色、拓展特色辦學思路結出的碩果。
實踐證明,以特色為理念,以跨越為目標,以創新為動力,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是南京審計學院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所在。
二十載櫛風沐雨,二十載春華秋實。面臨2l世紀的嚴峻挑戰,願南京審計學院人信念更加堅定,隊伍更加團結,目標更加明確,與時俱進,同心同德,共創更加輝煌的未來。歷史進展
1983年南京財貿學院(專科)創建
1987年南京財貿學院(專科)更名為南京審計學院(專科)
1993年南京審計學院(專科)升格為南京審計學院(本科)
2002年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南京審計學院
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銀行學校(二部)改建為蘇州銀行學校
蘇州銀行學校更名為江蘇銀行學校
1985年江蘇銀行學校升格為南京金融專科學校
1993年南京金融專科學校更名為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2003年南京金融學校併入南京審計學院201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南京審計大學。

基本簡介

南審校訓“誠信、求是、篤學、致公”
“誠信”——發己之誠,得人之信;“求是”——去偽存真,探索創新;“篤學”南審競慧——敏而好學,慎思明辨;
“致公”——致力奉公,公平公正。
“誠信、求是、篤學、致公”的校訓,既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融合了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既傳承了南審人的創業精神,又吸納了當代中國審計文化的精神核心。詮釋校訓的“誠信品質、科學精神、追求卓越、致公情操”成為學校廣大師生員工的行動指南和核心價值追求。南審師資截止2011年底,全校專任教師863人,其中,教授101人,副教授270人,博士及博士在讀395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64%,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10人,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2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優秀學術帶頭人1人,省優秀學科梯隊2個,省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333工程”培養人選1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項目資助1人、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13人,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4人。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以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重點,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到2010年,構建由專職教師、外聘教師、外籍教師組成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體系,力爭達到教授100名、副教授300名、博士400名,建成老中青結合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為把學校建成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名校提供人才支撐。畢業南審我院的畢業生行業流向相對穩定,進入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超過20%,南審全景進入國內外各類大中型企業工作的畢業生約占70%以上。知名企業如: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石油、中石化、四大國有銀行、萬科集團等,學院每年畢業生考取國家和地方行政機關公務員的比例超過10%。
二十八年來,學校始終遵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高和社會知名度、美譽度的持續提高。江蘇省教育廳與麥可思公司聯合推出的《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預警和重點產業人才供應2010年度報告》顯示,在江蘇31所非211高校中,南京審計學院是畢業生最願意推薦的母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指數、平均月薪均居首位。[4]南審教學學校設有12個教學院系(部),擁有24個本科專業。其中,審計學為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金融學為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點,財政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為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南京審計學院。
學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現有會計(審計)學、金融學、國民經濟學、行政管理4個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學校重視科學研究,現有江蘇省審計信息工程重點建設實驗室、中國內部審計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績效評估研究院、國民經濟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1個研究機構。“十五”以來,承接了國家“863”、“973”、國務院“金審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1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3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782篇,出版著作107部,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3項、省廳級科研成果獎32項;審計基礎理論、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內部控制等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多位教師參與了國家審計法規的研究和起草工作,成為國家審計署的專家庫成員。南審理念二十多年來,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凝鍊形成了“誠信、求是、篤學、致公”的校訓和“特色、質量、國際化”的辦學理念,自強不息,艱苦奮鬥,與時俱進,銳意創新,成功地把握了歷次重要發展機遇,實現了上層次、上規模、上水平的歷史性跨越。
學校堅持特色辦學。依託行業優勢,構建“大審計”平台,增強審計學在整體學科專業建設中的示範性、輻射力和滲透力,
提高審計教育和審計研究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了審計人才培養規模最大、審計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審計學科專業方向齊全、審計教學實踐基地穩定、審計科研立足
前沿、審計信息資源充裕、審計國際學術交流活躍、服務審計事業成效顯著、審計教育社會影響廣泛、審計人才培養質量優良的辦學優勢,成為培養審計人才的搖
籃、探索審計文化建設的陣地、開展中國審計理論研究的前沿、推動國際審計學術交流的橋樑。
學校堅持質量辦學。牢固確立教學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和永恆主題;堅持以系統的方法控制質量,以精益求精的精神鍛造質量,以戰略的眼光提升質量;構建了全員參與、全方位建設、全過程監控的質量管理體系。
學校領導重視教學,制度規範教學,經費保證教學,教師潛心教學,科研促進教學,管理服務教學;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教學研究,穩步提高教學質量。
“十五”以來,承擔國家和省級規劃教材、立項建設精品教材9項,省部級教育教學改革課題21項;獲得國家級教材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6項,省級精品
(優秀)課程11門,省級精品(優秀)教材獎2項,省級多媒體教學課件獎21項。學生在全國和全省高校大學生各類知識大賽和文體比賽中屢創佳績;畢業生考
研錄取率、公務員錄取率穩步增長,就業率、就業層次高,就業去向穩定。
學校堅持國際化辦學。跟蹤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把握國際商科教育主流方向,積極推進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與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及台港澳地區的審計監察機構、高校和行業組織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以培養具有全球化意識、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建立開放的辦學機制,營造開放的文化氛圍;加快引進國外先進課程和教材,更新教學內容校園風光(10張),促進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創辦“本科學歷教育+國際執業資格教育”、引入“國內學歷教育+國際學歷教育”等多種中外合作培養模式。與當今最知名的國際性會計師組織—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簡稱ACCA)合作,開展國際註冊會計師執業資格培訓,設立了江蘇省唯一的ACCA培訓中心和考試中心,2002年3月被ACCA總部授權為“全球推薦級ACCA培訓機構”,學生課程統考成績大大超過全球平均通過率,有14名學生分別榮獲全球第一名或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名,培養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就業競爭力。
學校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準確把握高等教育規律,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動態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培養基礎扎
實、視野開闊、適應性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性人才。二十多年來,學校為全國審計機關、金融系統、政府其他部門、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和企事業單
位培養輸送了20000多名高素質人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用人單位的業務和管理骨幹。南審校歌南審之歌
朗朗書聲情悠遠,赤子情懷永相傳。
朝霞清、晚霞絢,春風化雨,立公心、求真言,育人愛為先。
青青老山層林染,潤澤湖畔長流連。
春花美、秋月朗,學子競秀,走千里、行萬里,師恩記心間。
新校歌《南審之歌》詮釋:校歌歌詞分兩段,每段前兩句以七言對仗,“書聲”
與“赤子”、“老山”與“湖畔”,點出了學府書院的儒雅知性和山水校園的清朗風貌,也點出了南審的地理位置與特定環境。短句“朝霞清、晚霞絢”、“春花
美、秋月朗”,以比興手法引申出師者與學子的情懷,既是外景,也是內境。同時,也喻示著師生只爭朝夕、四季如斯的狀態。第一段“春風化雨”
、“立公心、求真言”
、“育人愛為先”點出了師者之責、之范、之心要。第二段“學子競秀”表達學子風采,“走千里、行萬里”有既有學成後的通達與自信,亦有諄諄教導:“師恩記
心間”。寥寥數語,寫盡南審美景、師者風貌、學子風采與教育情懷,表達出南審與自然為友、與人人為友的“天人合一”審美趣味,追求真理、止於至善的人格理想,實現人與景、情與境以及音樂風格與校園風格的完美統一。師生與校友,在這舒緩清新、意境悠遠的鏇律中能感受到校園的韻致、家園的親切,以及對於精神故鄉的無盡流連,同時,也在相互勸勉:在“大愛育人”的校園氛圍中,永存“感恩之心”。歌詞長短句並用,既有古典韻味與詩意,又充滿具有普遍性價值的教育理想與情懷,抒發了師者對於教育事業深厚而綿長的愛,也抒發了莘莘學子生長此中的恬恬喜悅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南審建築學校共有七座教學(行政)樓,分別為敏行、敏達、敏知、競秀、競慧。 這是南審(11張)文心、文濟樓,七座教學(行政)樓的分布參照北斗七星圖案。現有中和樓作為其新的行政樓(原敏行樓)。
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和學生活動中心,分別有沁園、潤園、澤園、澄園四個學生公寓組團小區。南審圖書南京審計學院圖書館現由浦口館和莫愁分館兩個館組成,
南審圖書館(12張)館舍總面積達34500平方米,共有閱覽座位3568個。館藏文獻豐富,在紙型文獻方面,我館現有紙質圖書130萬冊,中外文期刊2563種,中文報紙160種。在數字文獻方面,擁有“中國學術期刊”、“國研網”、“中經網”、“維普期刊資料庫”、“讀秀學術搜尋”、“SPRINGER”、“EBSCO”和“金審工程—審計文獻資料庫”、“南京審計學院教學參考信息服務系統”等多種中、外文獻資料庫。中、外文資料庫的運用,極大地補充了我館中外文紙質文獻的收藏與利用。在計算機自動化管理方面,實現了圖書館業務管理數位化,且兩校區圖書館均建有區域網路,便於全無線網路覆蓋,廣域網訪問及電子資源檢索、查詢。
審計文化與教育博物館
南京審計學院審計文化與教育博物館從2011年3月籌建,10月1南非審計長參觀博物館8日進行了第一次試展,成功接待10月份來南審參會的非洲高
級審計研討班成員。該館由南審審計文化與教育研究院設計,展館分為兩層,一樓主要內容為審計文化與歷史,二樓主要展示南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卓越成就。其中
一樓展廳分為六個板塊,分別是序言、古代廳、近代廳、當代廳、中外審計教育、審計名人及技術。整個展廳設計的色調和格局充滿了現代感,充分運用多媒體形
式,生動展示了審計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審計高等教育在南審的蓬勃發展。

院系設定

南京審計學院雪景
學校設有11個教學院系(部),擁有21個本科專業。其中,審計學為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金融學為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點,財政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為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學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現有會計(審計)學、金融學、國民經濟學、行政管理4個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與南京大學聯合培養會計(審計)學、國民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學校重視科學研究,現有江蘇省審計信息工
南京審計學院鳥瞰圖
程重點建設實驗室、中國內部審計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績效評估研究院、國民經濟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1個研究機構。“十五”以來,承接了國家“863”、“973”、國務院“金審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1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3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782篇,出版著作107部,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3項、省廳級科研成果獎32項;審計基礎理論、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內部控制等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多位教師參與了國家審計法規的研究和起草工作,成為國家審計署的專家庫成員。
國際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國際審計學院現設三個系:審計學系、國際審計系、工程管理系;下設四個專業(方向):審計學專業、審計學專業(ACCA方向)、審計學專業(IAEP方向)、工程管理專業(工程審計方向)。審計學專業是教育部一類特色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2009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資格。審計學專業ACCA方向和IAEP方向是學院的兩大品牌項目。學院積極探索“本科學歷教育+國際執業資格培訓”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開辦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教育,設立江蘇省唯一的“全球黃金級ACCA培訓機構”。經國際內部審計協會批准,成為中國唯一獲得內部審計教育國際認可的院校,建立IAEP(內部審計教育項目)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管理專業是校級特色專業,國內率先在工程管理專業中設定工程審計方向,將普通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規格與我院的優勢學科(審計學科)融合成複合交叉型專業。國際審計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占80%;博士學位或博士在讀的教師占70%。多名教師獲得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江蘇省教學名師獎、江蘇省新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江蘇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人選等榮譽和稱號;教師廣泛參與學術交流,有4人擔任中國審計學會及江蘇省審計學會常務理事,2人擔任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專家,5人為聯合國審計專家。擁有一批雙語(母語和英語)和雙師(註冊會計師和國際註冊內部審計師)教師,在審計界頗具影響。“審計學教學團隊”被評為教育部和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近五年,學院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審計署重點課題等各類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2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中國工業經濟》、《會計研究》、《財貿經濟》、《審計研究》等本學科權威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1部;一批學術成果獲審計署表彰或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現代審計理論與政府審計、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公共工程審計等領域的研究在國內有重要地位。學院經過多年建設,形成了《審計學原理》、《固定資產投資審計》、《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學》等一系列省級精品課程。出版了《政府審計理論與實務》、《內部控制學》、《審計學原理》等一批省級精品教材,多項教材獲得省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獎。學院依託已建成的兩個中央與地方共建項目——審計模擬實驗室、工程管理實驗室,開發了一批特色實驗項目和實驗課程。審計模擬實驗室被評為江蘇省高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會計學院 會計學院是南京審計學院最早設定的院系之一,始建於1983 年。1993 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會計學專業本科生, 1997 年開始招收第一屆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2004年開始與南京大學聯合培養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並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和科廷大學採用“3+1”模式聯合培養會計學專業本科生,2006年開始與加拿大註冊會計師協會聯合開辦CGA項目,2009年取得碩士點。在二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依託會計學、財務管理兩大主體專業,面向市場,面向國際,面向現代化,努力構築大專業平台,逐步形成以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為主體、國際合作辦學為特色、輔之以 CPA 培訓的多層次、多元化辦學格局。目前在校本科生規模2000多人。學院下設會計學系和財務管理系,同時設有會計模擬基礎實驗室、財會案例工作室、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工作室、合作教學部、財務與會計研究所等教學與科研輔助機構。“會計(審計)學”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會計學”專業為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會計學院擁有一支整體結構較合理,發展潛力較大的師資隊伍。 現有專任及“雙肩挑”教師4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餘人,80%以上的專任教師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近年來,會計學院教師先後承擔並完成了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20多項,完成專著、編著20多部,在各類專業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其中在《會計研究》、《審計研究》、《中國工業經濟》、《財貿經濟》等權威期刊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20餘篇,獲得省部級獎項10餘項。在教學中,會計學院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三基”(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訓練,以及在英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方面的強化訓練,同時在專業課程設定上努力與註冊會計師、國外會計教育課程有機對接;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項課外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之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套用型會計、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截止2010年,已向社會輸送2000多名合格的本科畢業生,歷屆學生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會計學院 會計學院是南京審計學院最早設定的院系之一,始建於 1983 年。當時,將會計學專業與統計學專業合在一起,稱為會統系。 1987年,院系調整,將會統系併入審計系,設定會計教研室。 1991 年會計教研室從審計系分出,歸入經濟管理系。 1993年會計系獨立,設有會計理論、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四個教研室,並開始招收第一屆會計學專業本科生。 1997年設立財務管理專業,招收第一屆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 2002 年,南京金融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南京審計學院,兩校會計系合併。 2005 年 3月,會計學院成立,下設會計學系和財務管理系,同時設有財務與會計研究所、財會案例工作室、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工作室、合作教學部和會計模擬基礎實驗室。學院擁有會計學和財務管理 2 個學士學位授予權。其中,會計學專業為學校重點建設專業, 會計(審計)學為省重點建設學科。學院擁有一支整體結構較合理,發展潛力較大的師資隊伍。 現有專任教師 57 人,外聘榮譽教授 2 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 3 人,副教授17 人,博士 5 人(含博士後 1 人),在讀博士 7 人,碩士 24 人。 近五年,先後承擔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 17 項,完成專著、編著19 部,在《會計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審計研究》、《中國管理科學》等各級專業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 400餘篇,獲得省部級獎 7 項。 從最早每年招收 100 人到目前在校本科生 1178人,學院經歷了由少到多,由單薄到充實的人才培養歷程。在教學中,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三基”(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訓練,以及在英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方面的強化訓練,同時在專業課程設定上努力與註冊會計師、國外會計教育課程有機對接;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項課外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之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套用型會計、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截止2006年,已向社會輸送1991名合格的本科畢業生,歷屆學生就業率穩定在 95% 左右。 在二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依託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兩大主體專業,面向市場,面向國際,面向現代化,努力構築大專業平台,逐步形成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體、國際合作辦學為特色、輔之以 CPA 培訓的多元化辦學格局。辦學層次由專科發展為本科, 2004年開始與南京大學聯合培養會計學碩士研究生,並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和科廷科技大學採用“3+1”模式聯合培養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成立於2006年8月,院系調整,撤銷商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將其部分專業合併成立管理學院。目前,管理學院下設工商管理、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管理三個專業,在校生總數為1234人,其中工商管理專業463人、市場行銷專業411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360人。 全院在編教職工總數為41人,其中專職教師31人。專職教師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講師11人。其中博士16人,在讀博士8人。江蘇省“三三三工程”培養對象2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培養對象2人。管理學院目前下設7個教學和行政機構:工商管理系、市場行銷系、人力資源管理系、行政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職業生涯設計工作室。金融學院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其專業建設始於1952年,為我國金融事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目前,金融學院現有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博士30人,形成了以江蘇省教學名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學科帶頭人,以博士為學術骨幹,以一批全國金融教育先進工作者和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為教研團隊的學科梯隊,是江蘇省金融學科唯一的“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金融風險管理研究中心是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區域金融創新研究團隊是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科技創新團隊,金融學專業主課程群教學團隊是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 金融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金融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互關聯,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四個本科專業,即金融學、保險、信用管理與投資學。其中金融學專業為是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和江蘇省品牌專業,保險專業為是南京審計學院特色專業建設點,《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是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現代保險學導論》、《現代貨幣金融學》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金融學院現設有金融學系、保險系、信用管理系、投資學系、金融實踐教學部、職業生涯設計工作室、省級金融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貨幣研究所等教學和科研機構,還建有華東地區高校唯一的專業特色博物館——貨幣博物館,以及覆蓋全省金融系統的多層次、網路化實踐教學基地。金融學院依託國家審計署和中國人民銀行的行業背景,致力於金融體系、金融制度、金融管理、金融審計等學科方向的研究,與國內其他院校金融學科相比具有鮮明的教學與研究特色,並為長三角以及江蘇地方金融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決策諮詢服務。目前,學院在校生規模達2000餘人,畢業學生已達上萬人,分布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企業、事業單位,有著廣泛的校友資源。在學校“特色、質量、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引領下,金融學科積極探索國際化辦學模式。目前,已經與英國龍比亞(NAPIER)大學建立了 “3+1”和“4+1”交流與合作辦學模式,並在積極探索與英國特許保險學會“CII”合作的“保險本科教育+國際職業資格考試”的新模式,與加拿大聖瑪麗大學、美國瓦布萊索大學和台灣銘傳大學的合作辦學也在商談中。在 “十二五”期間,金融學科將通過進一步最佳化師資結構,突顯辦學特色,提升科研層次,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把金融學科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江蘇一流、全國知名的優勢學科。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成立於2006年8月,是在原商學院的經濟學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原公共管理學院財政學專業基礎上組建而成的。經濟學院成立後,重新進行了學科和教學資源整合。現有二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國民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一個省級特色專業(財政學專業),一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國際經濟與貿易),兩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和財政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從2005年開始面向本專業部分學生採用“2+2”的培養模式(商貿英語方向)、2006年面向經濟學院學生創辦了“經濟學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班”。2004年,經濟學院獲得了與南京大學聯合招收國民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資格,現已經招收三屆研究生。經濟學院的優勢主要是以省級重點學科為統領、以學科梯隊建設為抓手,師資隊伍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經濟學階梯教室”、經濟與審計融合等特色項目。法學院 法學學科是該校六大支柱學科門類之一,也是財經類院校必備的學科。現任法學院院長程乃勝,是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現代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學學科對學校的辦學和人才培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該校十分重視法學教育,早在1983年建校之初就開展了經濟法教育;1997年學校在審計署的支持下設立了經濟法學本科專業並成立了法學系;1999年按照教育部的統一要求調整為法學專業;2005年3月,在法學系的基礎上成立法政學院(包括法學專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2008年7月成立法學院。法學院內設法學系、法務會計系、法務金融系、審計法研究中心、民國法研究中心、司法考試中心、實驗教學中心、法律診所、案例工作室、職業生涯設計工作室等機構。法學院擁有較強的師資力量。法學院現有教職工46人,專業教師38人,行政人員8人。現有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講師16名,法學博士17名(在讀博士7人),教師中除四名資深教師外全部具有碩士學位。學院現有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名、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4名。其中青年骨幹教師魏昌東曾於2008年參加趙秉志教授為首席專家的中國死刑考察團赴歐洲五國,考察歐洲死刑制度的廢止,交流中國死刑制度的現狀。在《中國法學》、《法制與社會發展》、《法學》、《政治與法律》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公開出版《經濟刑法研究》、《刑法哲學專題整理》等4部著作,研究方向為經濟刑法、刑法哲學、刑法立法。法學院積極參加各個部門法的學術活動,分別有教師兼任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全國憲法教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法學會法理學與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江蘇省行政與經濟法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法學會港台澳法律研究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江蘇省法學會法理學與憲法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法學會民訴法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法學會民法研究會常務理事。近三年,法學院教師參加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主持省、廳級課題20項,發表了大量的學術成果。“法學理論學科(含審計法理論研究)”為江蘇省高等院校重點建設學科。法學院是該校招生的熱門單位之一,現招收法學專業、法學(法務會計專業方向)、法學(法務金融專業方向)本科生。法學院畢業生的公務員、研究生錄取率一直穩定在較高水平。目前我們的畢業生活躍在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審計署、地方人民法院、地方人民檢察院、審計廳、審計署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司法行政、新聞出版、海關、高等院校、律師事務所、大企業等工作崗位,為國家的法治建設事業作貢獻。信息科學學院南京審計學院信息科學學院成立於2005年3月,由信息管理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商務系、計算機公共教學部等教學機構組成,設有始建於2000年、2002年和2001年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還包括IT審計教學與研發中心、註冊信息系統審計師(CISA,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 Auditor)考試培訓中心、江蘇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職業生涯設計室等科研與教學輔助機構。信息科學學院擁有一支綜合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愛崗敬業、實踐經驗豐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教學科研隊伍。學院共有教師61人,其中教授 8人、副教授 21人、講師32人;博士 18人, 博士在讀16人。高級職稱比例占47.5%,博士和博士在讀占55.7%。 電子商務系現有專任教師8人。2001年3月,教育部批准該校作為全國首批13所設立目錄外電子商務專業的高校之一。2010年6月,聘任國家教育部電子商務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李琪教授為我院特聘教授,指導電子商務專業的建設。電子商務專業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發展需要,具有紮實的經濟管理、電子商務理論基礎與實務知識,掌握信息科學理論與技術方法,具備信息技術與商務運營相結合的創新、創業能力,從事電子商務規劃、實施與管理工作的複合型、套用型人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現有專任教師19人。2009 現已建成各類專業實驗室10個、中心機房1個,總資產超過1000萬元,保證了各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近年來,信息科學學院結合該校“大審計”平台的辦學特色,積極開展信息系統審計培訓,CISA認證培訓500餘人,先後舉辦審計署信息系統審計高級研討班、培訓班多期,培訓了大量審計署機關、署駐各地方特派辦、派出局、地方審計機構的審計業務人員,有較高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數學統計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在原套用數學系基礎上吸收合併統計教研室,於2008年成立,開設數學與套用數學和統計學兩個本科專業。下設機構有:套用數學系、統計學系、數學與統計實驗室、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室。作為新成立的學院,她充滿朝氣與活力,師資力量雄厚。學院現有專職教師3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博士14人,在讀博士7人。學院教師承擔全校學生的大學數學(微積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工作和院內學生的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廣受學生歡迎,在歷次全校教學競賽中多人多次獲得一、二、三等獎。負責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建模比賽、省數學競賽,多次獲得全國及省級最高獎項。  近年來,數學與套用數學專業的老師先後在《數學學報》、《數學年刊》、《管理科學學報》、《中國管理科學》、《套用數學學報》、《套用機率統計》、《Nonlinear Analysis-Theory, Methods & Applic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等國內外權威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論文40餘篇,其中, SCI收錄近20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  我院嚴格按照“數學為本,統計為輔,經濟為用”的專業建設理念,努力實現著考研與就業雙管齊下的育人目標。目前,數學與套用數學專業已培養了三屆畢業生,畢業生就業率為100%,每年畢業生考研率都超過20%。他們中有的考取國內外名校的碩士研究生,有的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有的在證券公司、銀行系統等部門就業,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外國語學院 是南京審計學院的教學機構之一;是南京審計學院十二個教學學院的組成部分。下設英語語言文學、商務英語兩個專業南京審計學院外國語學院大學外語部主要負責全校非英語專業所有本科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任務。大學英語課程為學校和江蘇省優秀課程,2011年獲教育部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項目立項。[6]外語學院教學部是一支年輕、有活力和凝聚力的隊伍,現有教師51名,其中, 教授3名, 副教授18名,講師21名,助教9名。目前,具有博士學位、學歷的教師2名,在職攻讀博士2人,具有碩士學位和研究生學歷的教師41人,有近20人次的教師赴國內外知名高校進修學習。經過多年努力,形成了一支思想素質過硬,業務水平高,教學能力強,團結奮進的教師隊伍。教師在學校和江蘇省教學競賽中多次獲獎,成績令人矚目。積極指導“艾汶河畔”英語劇社、“檸檬樹”英語俱樂部、“英語角”等學生社團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各類英語競賽,如: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FLTRP”杯、“21世紀杯”英語演講比賽、“UP TO YOU”英語綜合知識競賽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學生套用語言的能力,營造了良好的英語文化環境,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於2003年5月,現有對外漢語系、國際教育系、公共語文教學部等教學部門。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面向國內招收對外漢語專業的本國學生,旨在培養推廣漢語與漢文化的華文師資人才;與此同時,面向世界各國招收來華學習漢語和會計、審計、經濟、國際貿易等15個專業的留學生,並負責留學生的管理工作。留學生漢語教學具有商務漢語與HSK培訓特色;留學生學歷教學突出審計品牌專業的培養。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擁有一支以高職稱、高學歷為主要骨幹的師資隊伍。 其中專職教師21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及博士在讀教師15人。1人為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學科帶頭人,1個校級學術團隊;10餘位教師獲得國家漢語國際推廣辦公室頒發的“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高級資格證書。廣大教師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學管理、科研團隊、實踐教學等專業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經數年發展對外漢語專業已成為南京審計學院具有活力的特色專業之一。目前,對外漢語專業在校生4個年級共393人,學生學風端正,成績優良。國家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高。在歷年的全校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我院學生考研率名列學校前茅,07、08、09、10屆畢業生的就業率超過學校就業率平均水平。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正在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勤奮紮實的工作態度,為進一步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和專業建設水平而努力。政治與行政學院 政治與行政學院是學校立足學科發展和內涵建設視角於2008年7月新成立的學院。由原法政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和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進行重新整合組建而成。現有教職工36人,其中專職教師31人,行政和教輔人員5人。在專職教師中,教授4名,副教授10名,博士(含在讀)13名。江蘇省普通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名,碩士生導師3名。近年來,學院承接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多項,獲得省廳級科研成果獎10多項。 政治與行政學院現設有行政管理系和人文社科系兩個教學系,行政和學生工作兩個辦公室。擁有江蘇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行政管理和一個本科專業——行政管理專業。其中,行政管理系現有專兼職教師12名,其中教授2名,博士8名;教師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名,教育部公共管理學科指導委主任委員 1名,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3名,形成了以教授、博士為主體的師資結構和研究團隊。政治與行政學院將秉承“誠信、求是、篤學、致公”的校訓,認真落實“特色、質量、國際化”的辦學理念,注重內涵建設,強化學科專業建設的特色和質量,並通過進一步改善師資結構,提升科研層次和辦學品質,把行政管理學科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江蘇一流的優勢學科。金審學院金審學院為南京審計學院2002年12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本科層次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2005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轉制為公辦院校獨立學院。是南京審計學院的教學機構之一;是南京審計學院十二個教學學院的組成部分。學院堅持特色立院,共享南京審計學院優質的教學資源,尤其是以國家審計和內部審計為主定位的審計學專業依託經、管、法、文、理、工而順利發展,[7]凸顯了審計學專業的厚度。金審學院還將審計學專業劃分為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和IT審計兩個專業方向,更加突出金審學院審計學專業的發展特色。金審學院根據社會需求,與英國伯明罕中央英格蘭大學、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等多個國家的知名高校就本碩連讀、項目交流等開展了3+1+1、4+1模式的合作辦學,專業涉及審計學、會計學和金融學等,努力造就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套用型、複合型人才。現有專兼職教師3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餘人,青年教師中具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歷的達80%,已形成了一支學科、職稱、年齡、學歷結構比較合理,教學科研力量較強的師資隊伍。金審學院首屆畢業生就業率更是高達96.9%,在省內眾多獨立學院中名列前茅。 金審學院有75.4%的學生平均學習成績達到優良;42.6%的學生獲得包括南京審計學院綜合獎學金在內的各項獎勵;8人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3個班集體被評為省級"先進班集體",共有8人次獲國家獎學金,73人次獲國家勵志獎學金,217人次獲國家助學金,32人次獲江蘇省政府獎學金,196人次獲得江蘇省政府助學金。此外,金審學院還有多名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江蘇省數學建模大賽等各類學習競賽中獲得各項獎勵;在暑期社會實踐中,金審學院有多名學生及教師分別被評為江蘇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和優秀指導教師,多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在《江蘇社會科學》、《江蘇審計》、《社科套用研究》等刊物上公開發表。金審學院將堅持特色立校、質量強校、國際化優校的辦學理念,以新型的辦學模式、靈活的辦學機制、高水平的學生管理、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為社會和經濟建設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體育部南京審計學院體育教學部是以教學為主,兼顧科研、訓練、組織競賽等於一體的職能業務部門,受學院直接領導。部門設有大球教研室、小球教研室、操類教研室、綜合教研室、體育科學與課程研究中心、場館中心和學生體質測試中心七個機構。繼續教育學院南京審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負責南京審計學院各項成人教育工作,包括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自學考試助學專業、國際聯合培養項目和各種成人在職培訓等。南京審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與南京審計學院管理幹部學院兩院合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運行模式。 南京審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內設有教學部、函授部、培訓部、學生工作部等教學管理部門。 南京審計學院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包括脫產、函授、夜大學等多種學習形式,開設有審計學、會計學、金融學、保險、投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計算機信息管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法學、英語等專、本科專業。在全國設有近30個函授站,現有脫產、函授、夜大在校生近萬人,學生通過全國成人聯考入學。南京審計學院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專業是學院近年來大力發展的新的辦學形式。南京審計學院是江蘇省高等自學考試財務會計與審計、金融學、財稅、經貿英語、會計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物流、保險、財務管理、經濟法學、公共事業管理、國際商務等專業的主考學校,是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公告登記註冊的省高等教育自學社會助學單位。學院於2006年開始招收自學考試助學專業學生。南京審計學院國際聯合培養項目是近年來開創的對外合作辦學新形式,採取2+2培養模式,與英國龍比亞大學和加拿大聖瑪麗大學課程(14門專業基礎課)對接、學分互認,為學生出國留學省時省錢,學生在國外可以帶薪實習,兩所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都較高。南京審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聯合培養項目2010年開始招生,專業為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南京審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的培訓工作主要是面向全國審計系統、企事業單位內審部門,開展在職培訓和崗前培訓。多年來,學院成功地承辦了審計署中德、中加、中法、中瑞、中韓、中印、中巴等多期中外審計研討班、全國各省審計廳和審計署駐各特派員辦事處的“處級幹部崗位培訓班”、全國審計系統幹部英語強化班、西部地區審計業務骨幹培訓班等培訓任務。嚴密的培訓組織管理、較高的培訓質量和完善的各項服務,使我院的幹部培訓事業在全國審計系統和社會上具有良好的聲譽。多年來,南京審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各項教育事業依託南京審計學院整體辦學資源,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實現繼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整體提高。今後,我們還將根據社會對審計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學院的學科優勢,貫徹積極發展,加強規範,深化改革,保證質量的辦學思路,立足江蘇,服務全國,充分發揮成人學歷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學專業、國際聯合培養項目、幹部培訓等多種辦學形式的優勢,為各類人員更新知識、增強技能、接受學歷教育、出國留學等提供良好的服務,實現並形成多規格、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具有南京審計學院特色的開放式繼續教育服務體系。

師資力量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學問至上、培育名師”,實施人才強校方略,通過“大力度投入、高起點引進、有重點培養、以制度促進、抓政策協調”,建成了一支數量適度、結構合理、素質較強、整體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
截止2006年底,全校專任教師667人,其中,正高職稱56人,副高職稱186人,博士及博士在讀182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占64%,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10人,中青年突出貢獻專家2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省優秀學術帶頭人1人,省優秀學科梯隊2個,省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333工程”培養人選1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項目資助1人、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13人,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4人。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以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重點,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到2010年,構建由專職教師、外聘教師、外籍教師組成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體系,力爭達到教授100名、副教授300名、博士400名,建成老中青結合有序、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為把學校建成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名校提供人才支撐。

辦學理念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雪景
二十多年來,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凝鍊形成了“誠信、求是、篤學、致公”的校訓和“特色、質量、國際化”的辦學理念,自強不息,艱苦奮鬥,與時俱進,銳意創新,成功地把握了歷次重要發展機遇,實現了上層次、上規模、上水平的歷史性跨越。
學校堅持特色辦學。依託行業優勢,構建“大審計”平台,增強審計學在整體學科專業建設中的示範性、輻射力和滲透力,提高審計教育和審計研究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了審計人才培養規模最大、審計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審計學科專業方向齊全、審計教學實踐基地穩定、審計科研立足前沿、審計信息資源充裕、審計國際學術交流活躍、服務審計事業成效顯著、審計教育社會影響廣泛、審計人才培養質量優良的辦學優勢,成為培養審計人才的搖籃、探索審計文化建設的陣地、開展中國審計理論研究的前沿、推動國際審計學術交流的橋樑。
學校堅持質量辦學。牢固確立教學中心地位,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和永恆主題;堅持以系統的方法控制質量,以精益求精的精神鍛造質量,以戰略的眼光提升質量;構建了全員參與、全方位建設、全過程監控的質量管理體系。學校領導重視教學,制度規範教學,經費保證教學,教師潛心教學,科研促進教學,管理服務教學;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深入開展教學研究,穩步提高教學質量。“十五”以來,承擔國家和省級規劃教材、立項建設精品教材9項,省部級教育教學改革課題21項;獲得國家級教材獎1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6項,省級精品(優秀)課程11門,省級精品(優秀)教材獎2項,省級多媒體教學課件獎21項。學生在全國和全省高校大學生各類知識大賽和文體比賽中屢創佳績;畢業生考研錄取率、公務員錄取率穩步增長,就業率、就業層次高,就業去向穩定。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雪景
學校堅持國際化辦學。跟蹤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把握國際商科教育主流方向,積極推進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與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十多個國家及台港澳地區的審計監察機構、高校和行業組織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以培養具有全球化意識、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建立開放的辦學機制,營造開放的文化氛圍;加快引進國外先進課程和教材,更新教學內容,促進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創辦“本科學歷教育+國際執業資格教育”、引入“國內學歷教育+國際學歷教育”等多種中外合作培養模式。與當今最知名的國際性會計師組織—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簡稱ACCA)合作,開展國際註冊會計師執業資格培訓,設立了江蘇省唯一的ACCA培訓中心和考試中心,2002年3月被ACCA總部授權為“全球推薦級ACCA培訓機構”,學生課程統考成績大大超過全球平均通過率,有14名學生分別榮獲全球第一名或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名,培養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就業競爭力。
學校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準確把握高等教育規律,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動態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培養基礎紮實、視野開闊、適應性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性人才。二十多年來,學校為全國審計機關、金融系統、政府其他部門、世界四大會計事務所和企事業單位培養輸送了20000多名高素質人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用人單位的業務和管理骨幹。
國際交流
在學院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國際交流發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促進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學院已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瑞典、加拿大、韓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審計監察機構、高等教育機構和有關行業組織在學術交流與合作辦學等方面建立了廣泛的聯繫。
學院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每年多次接待海外學者來校講學及訪問參觀,同時積極利用機會、創造機會派出教師赴國(境)外參加學術會議、訪問考察、講學、培訓等。
通過國際合作交流處這個視窗,廣泛地進行國際合作交流活動,使海外各界更加了解了學校,提高了學院的知名度。

現任領導

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

黨委書記:熊仁民

院長:王家新

黨委副書記:吳朝國

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

南京審計學院

副院長:尹平

副院長:郭宏之

副院長:王會金

南京審計學院

副院長:張金城

未來發展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提出了“五個統籌”和“五個堅持”,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的完整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提出的指導各項工作的根本方針,也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從人的全面發展和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要求教育作為基礎性、先導性事業,進一步推進教育創新,最佳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率先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十一五”期間,學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明晰發展思路,確定發展目標,選好發展路徑,貫徹 “三個堅持”,推進“四個發展戰略”,搞好“五個統籌”,處理好“六個關係”。

貫徹“三個堅持”,就是: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辦學以人才為本,切實落實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堅持面向社會辦學,為社會上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創造學習機會。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
推進“四個發展戰略”,就是:推進教學立校戰略、科研興校戰略、人才強校戰略和特色優校戰略。

搞好“五個統籌”,就是:統籌不同培養層次的教育得到協調發展;統籌不同辦學形式的教育得到協調發展;統籌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與黨建思政、安全保衛、後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協調發展;統籌育人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統籌莫愁校區與浦口校區的協調發展。

處理好“六個關係”,就是:處理好規模和質量的關係;處理好人才培養數量和社會人才需求的關係;處理好結構和效益的關係;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經濟承受能力的關係;處理好內涵建設與外延拓展的關係;處理好自主發展與對外開放、合作辦學的關係。

“十一五”期間,學院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堅持按照高等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辦學,堅定不移地走“特色、質量、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懂得國際通行規則、能夠跨文化交流的複合套用型人才。

南京審計學院南京審計學院
“十一五”期間,學院的發展目標是:以本科生教育為主體,發展研究生教育,注重學科建設,加強套用科學研究。到2010年,把學院建設成為規模適度,特色鮮明,質量優良,具有國際視野,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和較高知名度的財經類院校。

展望未來,學校將以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為契機,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最佳化管理,提高質量,增強特色,全面落實學校“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推進學校辦學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創建有重要影響的特色名校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