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開銀元

半開銀元,即清政府所批准的銀鑄幣中的2號銀元,每兩枚抵1號銀元一枚使用,最初由湖北運入。 截至1910年,雲南造幣分廠共鑄造1號銀元2891539枚,2號銀元5432274枚。 但是,近代中國銀元制進入初期階段時的主幣不相統一的狀況,卻為半開銀元成為近代雲南流通中的主幣提供了可能。

半開銀元,即清政府所批准的銀鑄幣中的2號銀元,每兩枚抵1號銀元一枚使用,最初由湖北運入。到1907年11月,清政府批准設立的雲南造幣分廠(在今昆明市錢局街)建成投產,雲南開始由本省機鑄銀幣。雲南造幣分廠鑄造的銀元,以2號銀元為主。截至1910年,雲南造幣分廠共鑄造1號銀元2891539枚,2號銀元5432274枚。[①]遲至1914年北京政府頒布《國幣條例》時,才算正式有了以晚清所鑄的1號銀元為本位國幣的明確規定,單位定為1圓,並將其餘的幾號銀元定為鋪幣。由此可知清政府在自鑄銀元之初,並沒有規定主幣的統一重量、成色、單位等,而且也沒有廢除銀兩制度,因此,當時所鑄的各種銀元在流通中都可當作主幣使用。於是,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這幾種銀元在各地市場上便各自占有不盡相同的地位。半開銀元之所以會成為近代雲南流通銀幣中的主幣,正是由於它是近代中國幣制改革開端時僅只推動銀兩制向銀元制過渡的產物,即它是中國的銀元制度在建立之初引入近代幣制而又與舊體系混雜的結晶。當然,半開銀元真正成為雲南流通中的主幣,並不在清末,而是在辛亥革命後。但是,近代中國銀元制進入初期階段時的主幣不相統一的狀況,卻為半開銀元成為近代雲南流通中的主幣提供了可能。而根本的原因,則是由於它較適應於相對落後的雲南社會經濟的水平,所以雲南自鑄銀元和流通市面的銀幣以半開銀元為最多。半開銀元便因此奠定了其在雲南廣泛使用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