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步廊

千步廊

天安門南面,正陽門(俗稱\"前門\")之北,原有一座三闕的大清門(明時稱大明門),其東西兩側,均有千步廊,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明清兩代,由於實行\"殿試\"的科考制度,所以每三年一次在京都舉行科考,時間是在春季陰曆三月份。地方各省的舉人,皆可進京應考。

千步廊

千步廊千步廊
紫禁城失去的部分---千步廊
天安門南面,正陽門(俗稱"前門")之北,原有一座三闕的大清門(明時稱大明門),其東西兩側,均有千步廊,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 明清兩代,由於實行"殿試"的科考制度,所以每三年一次在京都舉行科考,時 間是在春季陰曆三月份。地方各省的舉人,皆可進京應考。但進京應考的舉人,必需首先集中在大清門內東側的千步廊,待朝廷禮部經會試考中為貢士之後,再由貢士經 殿試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賜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等,即將殿試名列第一者,名曰"狀元"(亦俗呼頭等狀元);將殿試名列第二者,稱之為"榜眼"(亦俗稱二等狀 元);將殿試名列第三者,叫做"探花"(亦俗名三等狀元)。 總之,凡是經殿試考 中狀元、上了金榜的,統一美稱為"登龍門"。一登上龍門,身價百倍,高官厚祿, 接踵而來。所以,老百姓把長安左們俗稱為"龍門"。 但大清門內西側的千步廊和長安右門,其用途與東側的千步廊和長安左門截然不。朝廷規定: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將平時判處死刑並未立即執行的案件,必需上報京都朝廷的刑部,但各省上報的案件,必需首先集中於大清門內西側的千步廊,由 刑部會同負責審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進行審核之後,奏請皇帝裁決。然後,由朝廷 將皇帝的裁決,亦經天安門送出長安右門,公布於眾,名曰為"秋審",即將膽敢侵 犯"王法"的重犯。 押出長安右門宣明"正法"。這樣,顯然好似一比:誰一旦被押入這種虎口,再難生還。所以,老百姓將長安右門亦起了個綽號,呼之為"虎門"。 北京舊城改造時,大清門和東西兩側的千步廊,以及長安左門、長安右門,雖然 是均被拆除掉,但至今長安街名,仍然是出自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因"長安"二字 被保留下來,而得名。

相關條目

千步廊是皇宮前御街兩側的廊廡。具有組織空間和襯托高大的主體建築的作用,造成相當開朗而又主次分明的效果。北宋汴京大內正門宣德樓前御街兩側已設很長的御廊。自金到明清,皇宮前面御街均有“千步廊”。據記載,清代的千步廊,從天安門前到大請門內,東西各有144間,共288間據文獻記載,東京有三重城,每重城牆之外都有護城壕環繞。外城周19公里,是後周時擴建的;內城即唐汴梁外城,周9公里;宮城是宮室所在地又稱大內,因為是在原來唐朝節度使治所的基礎上發展的,布局不如唐代恢廓,僅2.5公里周長,規模受到局限。宮城位於內城的中央稍偏西北,每面各有一座城門。城的四角建有角樓。南面中央的丹鳳門(宣德樓),有五個門洞,門樓兩側有朵樓,自朵樓向南出行廊連闕樓,其平面呈“門”形。出丹鳳門往南是御街,街的兩側建有御廊。御街千步廊制度是宋代宮殿的創造性發展。後來元、明、清的宮殿群均設千步廊金水橋,就是宋的影響。

丹鳳門以內,在宮城南北軸線的南部排列著外朝的主要宮殿(軸線從宣德門到主殿大慶殿,內廷不復保持對稱格局,這些都是氣局不大之處)。最前面的大慶殿寬九間,東西挾屋各五間,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其次是常朝紫宸殿。在這軸線的西面,又有與之平行的文德、垂拱二組殿堂,作日朝和宴飲之用。外朝諸殿以北是皇帝的寢宮與內苑,宮城內還有若干官署。內城東北隅有一座大型園林-艮岳,外部西郊有金明池,都是皇帝遊樂的御苑。北宋宮殿的主要殿堂有些是工字殿形式,整個規模雖不如隋唐兩朝宏大,但擴建時曾參照西京(洛陽)唐朝宮殿,所以組群布置既規整,又具有靈活華麗和精巧的特點。工字殿平面,唐代用於官署的廳堂,叫“軸心舍”;宋代宮殿早先由州署子城改建而來,保留了部分原來布局形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