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門

大清門

大清門為瀋陽故宮正門,為太宗皇太極時期所建。

基本信息

建築物信息

大清門,建於明永樂年間,原址在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明代稱“大明門”,民國時稱“中華門,根據不同時代冠以不同名稱。中華門在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被拆除,1976年在其遺址上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地理位置

大清門位於皇城天安門之南、內城正陽門之北,城市中軸線上。是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初稱“大明門”,清順治元年(1644年)改名“大清門”,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中華門”。門南側左右有石獅下馬碑各一;門前為正方形深廣數百步小廣場,周繞石欄,是為“天街”,俗稱“棋盤街”,以形似棋盤之故,中間御路似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門北側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稱“千步廊”,又東、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間,皆連檐通脊。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永樂年間,該門建成時,明成祖朱棣命大學士解縉題門聯,縉書古詩以進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成祖大喜,賜齎甚厚。大明門甚為氣派,有明顧炎武《京師詩》為證:
大清門
煌煌古燕京,金元遼開創。
初興靖難師,逐駐時巡仗。
制掩漢唐閎,德儷商周王。
巍峨大明門,如翠峙南向。
大明(清)門前是商旅雲集的棋盤街,門內有與承天門連線在一起的中心御道 “千步廊”,大明(清)門兩側,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對列東西。

歷史前沿

大明(清)門是皇帝、宗室參加重要慶典出入之門。明清時,每年冬至,皇帝要到南郊天壇去祭天,夏至要到北郊地壇祭地,孟春祈谷,皇帝還要到先農壇親耕田。遇到這些大典,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明(清)門豁然洞開,皇帝頭戴金冠,身穿龍袍,坐著御輦,威風凜凜地由此門出行去舉行祭祀典禮。明袁帙有《大明門候駕》詩:
虎旅驅中道,旭日迎芒蓋,
釣陳警雲飛,睛雲拂羽旗。
圜丘群望畢,笙歌前路擁,
宣金受盔?歸,拜舞接光輝。

軼聞趣事

拆遷工作

大清門匾是石頭作的,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中華民國成立後,選定了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慶典的前一天)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匾額,掛於檐下。大清門匾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務管理局保存。後移交首都博物館

以“中華門”命名的品牌

南京捲菸廠所產捲菸,取名於南京中華門。中華門在江蘇南京市南,聚寶山北,秦淮河東西橫貫,南臨長乾橋,北倚鎮淮橋,明洪武初年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舊名聚寶門,辛亥革命後改中華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