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祖越寺

千山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廟宇建築之一。 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 青山橫古寺,羽旆陟層巔。

簡介

千山祖越寺千山最早的廟宇建築之一。相傳昔日建寺時,有一位祖師從此路過,曾仔細察看該寺的建築,故的寺名祖越寺。據考證,它最初建於唐朝,當時此寺建築極為寬闊宏偉,大於現在的數倍。金、元時期山洪暴發,寺廟被毀。現在的祖越寺為明朝時所建,香火曾盛極一時,後逐漸衰微,後經清乾隆道光、光緒幾代相繼重修,解放後多次修繕。

地理位置

千山

位於我國遼寧省鞍山市東南 25公里處,總面積為300平方公里,海拔708米,是全國重點旅遊勝地之一。千山山峰重巒疊嶂,廟宇古老宏偉,怪石奇麗嵯峨,古松蒼翠挺拔,流水纏綿蜿蜒。千山的主要景區有大佛景區、五佛頂景區、天上天景區、仙人台景區和百鳥園景區。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大量遊客。千山,共有峰巒999座,因其近千,故名千山。千山,又叫千華山(它是千山和華表山的合稱)、千朵蓮花山、翠山等。它是長白山的支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綿延200餘公里,幾乎縱貫整個遼東半島。最早記載千山情況的史籍為《明一統志》。相傳在隋唐之際,千山就已有了寺廟建築。後經過金、元兩代和明、清時期,這裡逐漸成為遼東佛教、道教寺廟的集中地。至清朝,道教進入千山,千山的廟宇得到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

祖越寺

建築規模

現有建築七幢:正殿(釋迦殿),韋馱殿,階下為東西配殿,配殿南有鍾、鼓樓,呈東西對稱。正殿東側是胡仙堂和客室,殿堂內供奉有泥塑,木雕佛像等30餘尊。寺門正對正殿釋迦殿,門外是長達50米的一堵石牆。現存殿宇,經1978年重修,由比丘尼住持。

風景景觀

祖越寺的建築布局嚴謹、規整,殿宇壯觀,坐落在東西兩面山峰的抱合眾,寺周圍峰翠欲滴,松濤波涌,山色秀麗,流水潺潺,小亭玉立。秀美山色使人流連忘返。前人曾用“祖越多奇境,天公亦幻哉”的詩句來讚嘆祖越寺的景色。
祖越寺後山石壁上刻有“獨鎮群岳”四個大字,據傳這是明隆慶二年(1568年),一位巡侍御所題,旁邊還有“含譯宣氣”四字,由於年代久遠,只能看出字的輪廓。山門東側有一株古松,名曰“懼松”,“懼松”旁邊有石碑,上有清光緒元年刻寫的“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
祖越寺周圍有玉皇閣、羅漢洞、八步緊、七步松、夾扁石、一步登天等二十四景。玉皇閣在三十三天附近,築於峭壁之上;羅漢洞中塑有十八羅漢;八步緊在臥象峰東,在陡壁下有石階八蹬,循蹬而上,越過七步松、夾扁石,即可達一步登天。遊人無不讚嘆祖越寺奇俏秀麗的景色和精湛的建築。

地理位置

祖越寺位於千山北溝峰巒疊翠的北山坳谷中,殿宇與自然景色深然一體,一道高10餘米,長50餘米的石牆,將坳谷口閘住,形成石土墊平的廟基地,該寺共有七幢建築,394,9平方米,雖經多次修建,仍帶有明代建築風格,顯得莊重雄渾,古風浮厚。殿宇北是雄偉的彌勒峰,兩側伸出小山脈骨,將祖越寺入胸前,形成彌勒捧古剎的巧妙構圖。東為亭閣飛古塔飛密松、西為古松托起的懸崖,前有亭塔相峙,天作人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岩寺,始建於唐代,相傳在建寺之時,恰逢佛祖經過此處並長住於此,為寺憎出謀劃策,直至寺成方飄然而去,為了紀念佛祖,起名為祖越寺。從遺址看...
千山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廟宇建築之一。相傳昔日建寺時,有一位祖師從此路過,曾仔細察看該寺的建築,故得寺名祖越寺。據考證,它最初建於唐朝,當時此寺建築極為寬闊宏偉,大於現在的數倍。金、元時期山洪暴發,寺廟被毀。現在的祖越寺為明朝時所建,香火曾盛極一時,後逐漸衰微,後經清乾隆道光光緒幾代相繼重修,解放後多次修繕。現有建築七幢:正殿(釋迦殿),韋馱殿,階下為東西配殿,配殿南有鍾、鼓樓,呈東西對稱。正殿東側是胡仙堂和客室,殿堂內供奉有泥塑,木雕佛像等30餘尊。寺門正對正殿釋迦殿,門外是長達50米的一堵石牆。現存殿宇,經1978年重修,由比丘尼住持。
祖越寺的建築布局嚴謹、規整,殿宇壯觀,坐落在東西兩面山峰的抱合眾,寺周圍峰翠欲滴,松濤波涌,山色秀麗,流水潺潺,小亭玉立。秀美山色使人留戀忘返。前人曾用“祖越多奇境,天公亦幻哉”的詩句來讚嘆祖越寺的景色。

人文景觀

祖越寺後山石壁上刻有“獨鎮群岳”四個大字,據傳這是明隆慶二年(1568年),一位巡侍御所題,旁邊還有“含譯宣氣”四字,由於年代久遠,只能看出字的輪廓。山門東側有一株古松,名曰“懼松”,“懼松”旁邊有石碑,上有清光緒元年刻寫的“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
祖越寺周圍有玉皇閣、羅漢洞、八步緊、七步松、夾扁石、一步登天等二十四景。玉皇閣在三十三天附近,築於峭壁之上;羅漢洞中塑有十八羅漢;八步緊在臥象峰東,在陡壁下有石階八蹬,循蹬而上,越過七步松、夾扁石,即可達一步登天。遊人無不讚嘆祖越寺奇俏秀麗的景色和精湛的建築。
祖越寺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前身為靈岩寺,始建於唐代,相傳在建寺之時,恰逢佛祖經過此處並長住於此,為寺憎出謀劃策,直至寺成方飄然而去,為了紀念佛祖,起名為祖越寺。從遺址看,大約有60餘幢廟房,清康熙六年,道教傳入千山後,祖越寺範圍縮小,屈居五大禪林建築規模之末,但近年來曾在舊址中發現較大彩雕石欄板望柱蓮花佛座和殘缺的石碑頭等遺物,也很有收藏和研究價值。
祖越寺蒼松四合,峭崖壁立,四季景色俱佳,在山門之側,有立於清光緒六年(1875年)的兩甬石碑,上刻“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相傳祖越寺某大師在此講經說法,因其知識淵博,佛法深重,競講得天花如雨,從長空墜落,金蓮盛開,從地下噴涌而出,因立三碑,但據實記載,是說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經感動上天,天花紛紛墜落,祖越寺僧立此二碑,無非是宣揚佛門法力,增加神秘感。
祖越寺的建築布局嚴謹、規整,殿宇壯觀,坐落在東西兩面山峰的抱合眾,寺周圍峰翠欲滴,松濤波涌,山色秀麗,流水潺潺,小亭玉立。秀美山色使人流連忘返。前人曾用“祖越多奇境,天公亦幻哉”的詩句來讚嘆祖越寺的景色.

佛像由來

祖越寺後山石壁上刻有“獨鎮群岳”四個大字,據傳這是明隆慶二年(1568年),一位巡侍御所題,旁邊還有“含譯宣氣”四字,由於年代久遠,只能看出字的輪廓。山門東側有一株古松,名曰“懼松”,“懼松”旁邊有石碑,上有清光緒元年刻寫的“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
祖越寺周圍有玉皇閣、羅漢洞、八步緊、七步松、夾扁石、一步登天等二十四景。玉皇閣在三十三天附近,築於峭壁之上;羅漢洞中塑有十八羅漢;八步緊在臥象峰東,在陡壁下有石階八蹬,循蹬而上,越過七步松、夾扁石,即可達一步登天。遊人無不讚嘆祖越寺奇俏秀麗的景色和精湛的建築。
百丈深淵之下,則是另一個寧靜的大幹世界,沿著通幽曲徑的小路,進入祖越寺,在蒼松翠柏的環抱中,祖越寺建築盡收眼底,莊嚴肅穆的法王殿依山向陽,正面供奉未來佛祖彌勒佛,彌勒佛是人間喜佛,在百姓心目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說人人朝拜彌勒佛,家家供奉觀世音,即使對待一些不信奉宗教的眾生。彌勒佛也會教導眾生遇事忍大肚能容的精神。旁邊兩側供奉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飛水天王、西方天王,因為四大天王手中持法器不同,保佑方眾可以國泰民安,風調雨歹頃。又因四大天王可以淨眼觀看世間,懲治一些做惡的小人,所以有一句話說“勸君莫做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靈”,就是被四大天王踩在腳下。
在彌勒佛後方的是保護寺院的菩薩葦陀護法。很多寺院建築都是法王殿在前,大雄寶殿在後,也就是這個原因。在法王殿之後的就是大雄寶殿,裡面供奉著橫三式佛,即中間釋迦牟尼,左側南無消災延藥師佛,右側南無阿彌陀佛。那么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佛教中至高無尚的教主,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他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生於公元前565年,與中國孔子時期同步,他的思想很富有哲學道理,特別是他主張的和很多宗教也有相同之處的就是以善為本,那才是最難得可貴的,那左側藥師佛祖是保佑人的身體可以健康長壽,這也是每個人對自己和家人有一個美好的祝福和心靈上的寄託,同時朝拜阿彌陀佛也希望赴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可以萬壽無疆,也不會進入六道輪迴都能成佛。旁邊房裡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又稱幽教主,但也不是我們所說的閻王爺,他也可以稱之為大願菩薩,因他說過“度盡眾生,方正菩提,地獄不空,誓不為佛”,所以,很多地藏殿里都擺著去世人的靈位和牌位,是為了超度靈魂所用的。
站在院中,仰首翹望茫茫雲海驚濤駭浪,那凌空而立的峻岭腰間,銘刻四個大字“獨鎮群岳”,據記載,黃帝自洛水取《河南經書》遍歷天下,封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嵩山中嶽,恆山為北嶽衡山為南嶽,後歷蜀中,見青城山巍峨險峻,氣勢博大,便封青城山為五嶽丈(岳父),一月之內群岳都來朝拜,因有獨鎮群安之譽。彌勒峰與丈人峰具取形式比其靈異也,所以當年巡遼侍御盛泰字在明隆慶二年(1568年)直書四字,經過地質風化與侵蝕,是何人所提已無從考證,意思是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即帶著恩澤差遣五嶽之神,也是源彌勒為五嶽丈人之意,是丈人廣施恩澤賜予群峰以宏大的氣勢,可想,昔日的祖越宏偉規模。

文學作品

祖越寺[明]張鏊
使節約山靈,征鏖斬爾亭。龍宮翠山讞,鳥道上青冥。夜宿蓮花嶂,朝看貝葉經。酒醒啼鳥緩,花雨滿禪庭。孤
祖越寺
亭不忍別,更上翠微間。南海八千路,遼東第一山。杯前雲出岫,檐下鳥知還。天遠何須問,征人正度關。
作者簡介張鏊,字濟甫,江西南昌人,明代嘉靖年間進士,歷任浙江提學副使,南京兵部尚書。現今千山正門有書法家啟功所書“南海八千路,遼東第一山”,即出自此詩。
千山祖越寺登蓮花峰[清]愛新覺羅.高塞
七嶺行初盡,千岩宿霧開。路回青嶂底,寺隱白雲隈。洞口聞清籟,碑文暗綠苔。蓮花天際出,頓覺絕塵埃。
作者簡介愛新覺羅.高塞,又號敬一主人、敬一道人,清太宗皇太極第六子,順治皇帝庶兄,初封輔國公,後封鎮國公,久居盛京,工詩詞曲,善書畫,遺有《恭壽堂集》。
祖越寺 [清]康熙
青山橫古寺,羽錦涉層巔。地僻茅堂小,橋危石徑穿。夏子含嫩葉,春卉發余妍。寂寞空林午,時聞鐘聲傳。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赴盛京祭陵路經遼南遼西返回北京途中,於四月二十一日,在細雨濛濛之中,來千山遊覽了祖越、龍泉、大安、香岩和中會等5寺。作此詩。
永遇樂·游祖越寺 作者:不詳
路轉坡坨,柱紅瓦綠,山莽林擁。跌坐開懷,舒伸雙臂,古剎千峰攏。崖花滴水,岩松宿霧,斷雨樹牽風送。想唐代、恢弘廟宇,遼東秀蓮承寵。閒邀三五,把山游遍,奇幻清幽難誦。古蹟斑斑,靈波渺渺,來鶴瑤峰頌。祖師曾越,天工造化,歷代古風長弄。碑文道、天花亂墜,金蓮地涌。
祖越寺作者:不詳
青山橫古寺,羽旆陟層巔。地僻茅堂小,橋危石徑穿。夏條含嫩葉,春卉發余妍,寂寞空林舞,時聞鍾磐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