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園

十香園

十香園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昌崗中路懷德大街3號。為清末著名畫家居廉、居巢兄弟的居住、作畫及授徒之所。占地640平方米,四周以青磚砌牆圍成小院。園內種有寫生用的素馨、茉莉[植物]等10種香花,故名十香園。現存紫梨花館一座。館內西部為居巢授徒處,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均曾學畫於此,已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十香園十香園

十香園位置十香園建於1856年前後,面積640平方米,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江南大道中懷德大街三號南倚隔山,北面馬涌,東牆外有紅砂岩鋪砌的青雲巷,是晚清著名花鳥畫家居巢、居廉的故居及作畫授徒之所,園內有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等建築,並種植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等十種香花,故名“十香園”。

1983年,十香園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開始,海珠區全面啟動了“十香園”修繕工程。投入2000多萬元的第一期工程於2007年9月22日首屆“廣州嶺南書畫藝術節”開幕式上落成。

2009年5月,投入達5000多萬元的十香園修繕保護(二期)工程開始實施。

二期占地38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748平方米,綠地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包含修繕與十香園同期保留建築一幢,新建展廳、藝術交流廳各一幢以及園林水系、親水平台、休憩廣場等配套設施。

1983年,十香園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十香園十香園

2007年,十香園紀念館依託十香園成立,現分為遺址區域和美術展覽區域,總站地面積為3879平方米。

遺址區域包括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三座主體建築,以《居巢、居廉與十香園》為固定展,介紹"二居"的藝術成就及十香園的歷史沿革。

美術展覽區包括兩層美術展館及藝術家交流廳和園林水榭、親水平台、休閒廣場等配套設施,以《詩情畫意溯流源--隔山畫派及嶺南畫派先師紀念展》為固定展,通過"一人、一畫、一史"的形式系列地介紹隔山畫派及嶺南畫派的發展和傳承脈絡。

十香園內設定了《十香園與居巢、居廉》專題展覽。展覽以圖片、實物、高分子仿真蠟像人、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形式,讓觀眾了解居巢、居廉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景點建築

十香園十香園
今夕庵。庵就是堂,其用途為居巢的畫室、會客室、日常生活起居室。居巢去世後,此間為居廉供佛誦經之所。在抗戰期間遭日寇破壞,僅存斷壁殘垣。

嘯月琴館。嘯月琴館是居廉住所兼畫室,以居廉收藏的古琴“嘯月琴”命名。室中設畫案,案上放置大玻璃罩,罩內滿蓄各種草蟲標本,以供寫生。館前各式奇石巧設,間以花草點綴其中,天趣盎然,幽雅宜人,頗有小園林之勢。

紫梨花館。紫梨花館是居廉授徒作畫的地方,門上刻著晚清書法家居秋海所題“紫梨花館”木匾。館前原種有紫藤,鳳凰樹等花木,故稱紫梨花館。室內西偏乃居廉昔日授徒地方、作畫之所、東面為書房,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曾在此地學畫。

居住主人

十香園的主人居巢、居廉在近代南粵畫壇上並稱“二居”。 “二居”倆是堂兄弟,祖籍江蘇揚州寶應縣,先祖入粵做官,落籍番禺河南隔山鄉,即現在廣州海珠區江南大道一帶。

居巢,字士傑,號梅生,別號今夕庵主。生於公元1811年,終於1865年。生平最擅繪花卉蔬果蟲魚,兼能山水、仕女,草蟲尤勝。遠師惲壽平,近法宋光葆,孟覲乙(這是高劍父形容居巢、居廉畫藝師承流派的表述),“筆致工秀而饒有韻味”,畫風澹逸清華。家學薰陶使居巢畢生蘊蓄深厚國學素養,詩書畫皆絕,俱屬逸品,曾在南粵大地引領風騷。

居廉,字士剛,號古泉,別號隔山樵子,生於公元1828年,終於1904年。擅畫草蟲花鳥、翎毛、山水人物、也精於指頭畫。他9歲跟隨居巢生活。文化底蘊深厚的居巢,是居廉丹青啟蒙、人生教誨的恩師。居廉頗敬重居巢,以至終生追隨。

公元1856年,居巢、居廉受東莞可園的影響建設十香園。可園設計精巧,亭榭樓閣,幽徑相通,廳堂軒館,占水栽花,有數不盡的名花佳果,堪稱嶺南園林珍品。可園的主人非常欣賞居巢、居廉的藝術才華,常邀他們客居可園繪畫寫生。景色秀美的可園為居巢、居廉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靈感和繪畫素材,優越的生活與創作環境和常有的文人雅士雅集,又深刻地影響了二居的人生及成就,在他們的傳世詩畫中,歷歷再現著昔日可園的一景一物。在這期間居廉畫藝漸與居巢齊名,世人始稱“二居”,兩人共同創立的繪畫技巧及鮮明的藝術風格被世人稱之為“隔山畫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