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集團化

區域集團化

指同一區域的一些國家在維護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加強經濟合作,通過某種形式(條約、協定)組成貿易組織。

簡介

區域集團化的含義:它是政府契約性的,有形的經濟組織,可以是封閉的,也可以是開放的。
目的:鞏固擴大集團內部市場,增強經濟實力,加強同外部世界的競爭。
出現的標誌:1958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相關

一、區域集團化與全球化的關係
國內外有學者認為,區域經濟集團化是與經濟全球化相對立的趨勢,對經濟全球化有一系列的破壞和阻礙作用,是全球化的絆腳石。也有的學者認為,區域集團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和中間過程,是全球化的鋪路磚,對之應持肯定態度。
認為區域集團化是全球化相對立的觀點的根據是地區主義對全球貿易自由化有一系列的破壞作用。首先,它削弱了建立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吸引力。西歐與美國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上難以妥協的態度在相當程度上產生於它們所具有的強大的區域集團後盾。其二,區域集團活動並不完全是開放型的。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就有明顯的排斥第三方的規定,特別是有關對產品產地成分的嚴格要求。歐共體有關反傾銷措施和對非歐共體國家有競爭性的產品實行自願出口限制,也具有明顯的保護主義性質。其三,區域性貿易優惠措施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產生了抵制的誘因,即害怕有利於低成本出口國的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效應減弱。一些非洲國家曾經遊說歐共體反對烏拉圭回合關於對熱帶產品減稅的談判就是一個例證。
認為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並行不悖的觀點有兩個主要的根據。1.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區域性經濟集團內部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加速資本的相互滲透,深化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國際分工,從而推動全球的生產和資本的一體化進程。2.區域性組織雖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不是封閉性組織。其排他性僅表現在區域集團成員國對集團內部國家給予比區外國家更優惠的待遇,但對區外國家仍然敞開大門,給予關貿總協定所規定的待遇,因此它們“排而有限,封而不閉”
雙方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未對其最後的效應做出綜合分析前,簡單地以其某一方面作用否定另一方面的作用,則難免會以偏概全,缺乏說服力。衡量區域集團化對全球化的影響作用,從量上說要考察以下兩個指標。首先,考察區域集團化是否擴大了全球貿易總額。貿易是再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世界貿易總量的擴大自然會促進世界生產總值的增加。其次,考察區域集團建立前後該地區對區外貿易是否擴大了。區域集團化或者說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衡量標準,是區域內貿易在該地區成員國國際貿易總值的比重擴大的幅度。但區內貿易相對值的增加不一定意味著該地區對區外貿易的絕對值的減少。如果對區外貿易的絕對值能以比集團化前更高的速度增加,說明此區域集團化對經濟全球化是有貢獻的。
區域一體化或區域集團化的作用在於:首先,它能夠產生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從而有效地擴大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總量;其次,區域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總量的擴大又會促進生產的迅速發展,從而又反過來擴大自身的市場容量。所謂貿易創造效應,是指在一個自由貿易區內,當成員國之間的關稅降低或取消後,各國之間具有生產優勢的產品便不受限制地進入對方市場,各國原來由自己生產的不具優勢的產品便會被同類進口產品所取代。這樣,便使得國際貿易量大大增加。貿易轉移是另一種情況。當某國與其鄰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後,由於取消或降低了關稅,使某種商品從夥伴國的進口成本明顯低於從第三國,從而取代了原來從第三國的進口商品。換句話說,建立自由貿易區後,從區內夥伴國進口的產品有效地將區外產品排擠出市場。這就是自由貿易區或者區域經濟集團的排他性。
區域集團化也產生明顯的出口效應。出口效應是貿易夥伴國進口效應的總和:由於在一個給定的地區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從一個給定的成員國的出口商品會增加,因為它們替代了當地國生產的產品,同時排斥了自由貿易區以外國家的產品。這種出口產品的增加可能產生於原來在國內銷售的產品轉向外國市場,以及原來向區外國的出口轉向了夥伴國出口。這兩種相應又分別叫做出口創造和出口轉移。
自由貿易有使本國不具優勢的產品從市場上淘汰出去的效應,但它在正常情況下卻不會使本國貿易量減少,因為自由貿易將各國的劣勢產品淘汰出去的同時,又使各國的優勢產品大幅度擴大生產。因此,它的另一個效應是促進了區內的生產分工和生產專業化,每個國家都集中自己的資源生產自己經濟效益最高的產品。這種分工的結果,使得資源達到了最佳配置,並且使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自由貿易的最後效應是使國內生產總值出現明顯的增長。 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