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茶館

北京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裡,客人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來自曲藝、戲劇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和應季北京風味小吃。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在世界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2005年4月28日,連戰夫婦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曾在老舍茶館品茶賞戲。

基本信息

茶館簡介

北京老舍茶館正大門北京老舍茶館正大門

北京老舍茶館始建於1988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後,由北京大碗茶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尹盛喜先生一手創辦起來的中國第一家民俗文化茶館。它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南面,與北京古商業街大柵欄為鄰,地理位置獨特,京味傳統文化底蘊深厚。

北京老舍茶館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劇《茶館》命名,是集京味文化、茶文化、戲曲文化、食文化於一身,融書茶館、餐茶館、清茶館、大茶館、野茶館、清音桌茶館,六大老北京傳統茶館形式於一體的京味文化茶館。

現營業面積3300多平方米,內設演出大廳、品珍樓、茶莊、四合茶院和新京調茶餐坊。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裡,賓客可以聽悠揚的古箏,看精湛的茶藝表演,品馨香的好茶,以及各式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京味佳肴茶宴和宮廷茶宴;還可以欣賞到來自曲藝、戲劇等各界名流的精彩表演。

開業以來,老舍茶館已接待了包括美國前總統布希、前國務卿基辛格,俄羅斯前總理普里馬科夫,德國前總理科爾,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丹麥首相拉斯穆森、高棉首相洪森等70餘位外國首腦、眾多社會名流和300多萬中外遊客,已然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視窗”和連線國內外友誼的“橋樑”。

發展歷程

1979年
創始人尹盛喜為了解決大批的待業青年就業問題,辭去大柵欄街道辦事處的“鐵飯碗”,在前門帶領20多名待業青年創辦“青年茶社”。
1980年
服務社發展成為“北京大柵欄貿易貨棧”。
1987年
成立了“北京大碗茶商貿公司”。
1988年12月15日
老舍茶館在“大碗茶青年茶社”原址重新開張,老舍夫人胡潔青女士為老舍先生的頭像揭幕。
1989年7月28日
國務院總理李鵬為企業題字:努力辦好社會主義集體企業
1989年9月28日
國家主席楊尚昆到企業視察
1992年12月21日
接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
1994年1月15日
接待美國前總統布希
1998年
老舍茶館網站開通
2004年4月25日
老舍茶館前門四合茶院、茶莊開業
2005年1月
《老舍茶館》月報創刊
2005年4月28日
接待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的和平之旅大陸訪問團成員
2005年7月29日
中國國家博物館將企業300多件珍貴史料,包括當年創始人尹盛喜先生賣大碗茶的水舀子、白瓷碗,連戰先生的贈言及親筆回函收做館
2006年1月1日
改版後的老舍茶館網站開通
2006年4月29日
老舍茶館新京調茶餐坊(宣南文化新京調茶餐坊)正式營業
老舍茶館一層茶莊開業

創始人

尹盛喜尹盛喜

老舍茶館創始人尹盛喜,1938年——2003年,中共黨員,大專學歷,1964——1978年任北京大柵欄街道辦事處幹部,1979年任北京大柵欄貿易公司經理,1988年至2003年任北京大碗茶商貿集團公司總經理兼老舍茶館總經理。生前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市勞動模範、北京市第八屆第九屆人大代表、北京市宣武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

主要成就:

1979年6月創辦北京大柵欄貿易公司。這家公司是由20多名待業青年靠賣大碗茶發展起來的。創辦伊始,白手起家;靠1000元貸款,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終於使公司成為一家年盈利200多萬元,職工500餘人,並設有百貨、服裝、珠寶玉器等14個營業部的中型商業企業。
1983年9月創辦震雲閣工藝品深圳公司。從洽談聯營到公司開業,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這種速度在當時的深圳也是超前的。該公司的建立開創了北京集體企業在深圳設立視窗的先河。
1988年12月15日創建以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及其代表劇作命名的“老舍茶館”。開辦“老舍茶館”的目的就是要弘揚民族藝術,為京劇、曲藝演員增加一個施展才能的場所,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加強祖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企業文化

一.企業使命

傳承古國茶文化,弘揚民族藝術花

“傳承古國茶文化”指的是: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展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並且不斷的傳承下去。“弘揚民族藝術花”指的是:開闢一處又一處的場所為民族藝術的弘揚提供土壤,實現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融合與發展,兼顧弘揚民族藝術與普及民眾文化,體現京味民俗文化的醇厚,最終達到對我國古老文化遺產的大力弘揚。真正做到“以文興商,以商促文”。

從“振興古國茶文化,扶植民族藝術花”到“傳承古國茶文化,弘揚民族藝術花”,是根據不同歷史時期做出的相應調整。原有的使命對應的是我國的茶文化和民族藝術正處於低迷甚至瀕危的歷史階段,而新的歷史時期,茶文化已經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氛圍,民族藝術也有了巨大發展,我們扶植和振興的任務暫告一段落。面對新的形式我們提出了新的使命陳述。

“振興古國茶文化,弘揚民族藝術花”,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國,讓中國的民族文化感動世界!
鑄造民族品牌

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說:“老舍茶館除了它的經濟效益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的文化性質,傳統色彩,地方風格,具有明顯的精神文化效益。”

自茶館開業以來,我們一直秉持“振興古國茶文化,扶植民族藝術花”的原則,塑造老舍茶館獨特的品牌文化。在那座不大的舞台上先後已經有馬三立、謝添、于是之、駱玉笙、李維康等著名藝術家登台演出。作為北京一帶民俗文化的匯聚地,這裡每天還上演許多地方優秀的傳統節目,如關學增的北京琴書、孫書筠的京韻大鼓、馬增蕙的單弦、馬玉萍的河南墜子等。老藝術家們的演唱使人們在欣賞之餘感受到了京味民俗文化的醇厚。曾幾致失傳的含燈大鼓、雙簧等民間藝術在這裡也得到了新生和發揚。

為弘揚祖國茶文化事業,我們還組織成立了自己的茶藝表演隊,在茶館可以欣賞到烏龍茶、文式茶、農家茶、茉莉花茶等各類名茶茶藝表演。茶館不僅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展示中國茶文化和中國民族藝術的場所,同時也是吸引國外觀光遊客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美國前總統布希、前國務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新加坡總理王鼎昌、俄羅斯總理普里馬科夫、高棉首相洪森、泰國公主詩琳通等各國政要都曾是這裡的座上賓。

茶館的歷史並不長,但憑藉我們塑造的獨特的品牌,如今這裡已是中外賓客遊玩的新景勝。
二.企業願景

百年的文化基業,世界的老舍茶館,員工的溫馨家園

願景是企業奮鬥的長遠目標,是企業的未來藍圖,也是企業成長發展、破浪遠航的燈塔。我們老舍茶館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全方位建設:從時序上說是在以百年為基數的發展歷程中,時刻把握時機;從地域來講是世界範圍的共同認可;從人和角度說是老舍茶館所有成員共同的溫馨家園。

作為一個創意文化型的老舍茶館,要以百年為基數的發展來要求自己,作企業界的長青藤,打造我們的百年基業,將企業稟承的優秀傳統傳承下去,讓每一位員工感受到我們從事的是受人尊重的文化事業。
中國的老舍茶館必將是國際的茶館。我們將通過國際化的管理,國際化的融資合作,實現老舍茶館的國際化戰略。將具有“京味”文化為主導的老舍茶館推廣到全世界。

老舍茶館不僅是一個事業團隊,更是一個和諧的家園。廣大同仁需攜手並肩,在以尹智君總經理為代表的高管團隊身體力行的領導下,沿著企業戰略規劃,百折不撓、共同奮鬥以達成企業願景。

三.企業核心價值觀

和,敬,精進

“和,敬,精進”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茶文化的思想精髓,是我們老舍茶館奉行的核心價值觀。《易經》講到“保合大和”,“和”是生生之太和,是動態之和諧。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敬”是尊重、禮貌、敬愛。“在貌為恭,在心為敬。”能與他人友好相處就是和,自己持有謙卑內心就是敬,能夠用謙卑心與他人友好相處就是和敬。”

“和”、“敬”之為茶德,古今中外皆同。茶德可歸結為“廉、美、和、敬”,就是通過飲茶進行自我反省,在品茗中拂除內心塵埃和彼此間介蒂,達到和敬的道德要求。

我們老舍茶館是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茶產業企業,“和”是老舍茶館一直提倡並一貫堅持的傳統品德,正如我們所說的“人和茶香”。我們老舍茶館內部做到“人和”,上下團結一致,同事之間和諧共進、互敬互愛;對顧客和顏悅色、令顧客和心悅意;與周邊環境和睦相處;與競爭對手和平友善。“敬”由心生,時刻保持一種謙卑的心態,在我們的舉止行動上要做到謙虛、禮貌。尊敬我們的顧客,敬重我們的事業,尊重同事、家人、朋友和競爭對手,對己要謹慎,敬重事理,敬愛生活。

在具體行動中,我們從六個方面來努力:建立共識,志同道合;和樂為懷,互敬互諒;言語謙遜,相互尊重;心意相通,愉悅共享;行為規範,共同遵守;財物共有,利益同享。

“精進”就是精於一切,銳意進取。精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內容,對我們老舍茶館而言就是要不斷艱苦創業,不斷的創新,向前奮進。正如《易經》開篇指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也是新老尹總多年帶領企業秉持的傳統和贏得市場先機的關鍵。要求每個成員都要具有上進心,做到精於業務,永不懈怠,不斷進取。

演出介紹

老舍茶館常年演出介紹

含燈大鼓含燈大鼓

含燈大鼓

梅花大鼓中以展示獨特技巧的一種形式。曲調與梅花大鼓完全相同,差別處在於演員演唱時,口中含一個燈架。燈架橫長近尺,上豎數支點燃的蠟燭,下綴彩色流蘇,演唱者用牙齒咬住燈架。這種演唱方式,一方面增加了說唱的難度,一方面突出了"雜耍"的技藝色彩,可視可聽,悅人耳目

單弦

單弦,原為八角鼓中的一種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彈自唱而得名。單弦產生於北京,又稱單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在北京的滿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說唱藝術。唱時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說唱者自己搖或彈)里的一種自娛娛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滿族的一種小型打擊樂器,鼓面蒙蟒皮,鼓壁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兩個銅鑔片,以手指彈鼓或搖動鼓身使銅片相擊而發出聲音。演唱時,演員手持八角鼓,故又稱之為“唱八角鼓”的。單弦有兩種演出方式:①自彈自唱;②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擊節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原稱“雙頭人”。

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又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於清末民初形成。主要流行於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華北及東北地區。據老藝人說,它是由河北省河間一帶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傳於八旗子弟間的“清音子弟書”兩者合流而形成、發展起來的。鼓書藝人胡十、宋五以及後來的劉寶全等人對木板大鼓進行改革:在木板大鼓原有的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劇的發音吐字與部分唱腔;採用了大量子弟書的曲本,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它有以下特點:雅俗共賞的形式,剛柔並濟的風格,說唱結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寫意傳神的表演。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調改革、發展而來。創始人為金萬昌及蘇啟元。由於伴奏樂器為三弦、四胡、琵琶、揚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稱梅花大鼓。它流行於京津地區,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種之一。梅花大鼓的演唱形式,與京韻大鼓基本相同。過去演員鮮少表演這一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伴奏樂器除鼓板外,還有三弦、四胡和琵琶。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河間大鼓。源於清代中葉,河北省中部農村,流行於河北、山東、河南以及東北,西北部分地區。清道光年間,河北高陽縣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在當時流行的木板大鼓和弦書基礎上吸取戲曲、民歌曲調對原有唱腔加以改革,舍木板改用鐵梨鏵片,用大三弦伴奏,從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音樂。由於該曲種的藝人多是沿著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書寫海報時即將其定名“西河大鼓”。

雙簧

雙簧是兩個演員,一人用形體表演,一人用聲音說唱,合二為一,以假作真。說唱者,必須嗓子好,聲音亮。表演者不發音,只張嘴模仿說唱的口形,大嘴張開,甚至能讓人看見喉內的肉簧片——聲帶。有一副對聯描述雙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說真學仿佛一個,前演後唱喉嚨兩條。雙簧的化妝:演雙簧必須有場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說相聲用的醒木、手絹、摺扇之外,還有一個演雙簧專用的頭飾:套在頭上的小辮,一般都用繩圈拴一個小圓托,上連一根沖天杵獨辮,也有其他樣式的。雙簧演員甲化妝時,將其大褂領子窩進去,露出脖頸,然後自己用大白塊將兩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塊白,為了看清頭部動作、面部表情和語言口型。

口技

就是演員用口齒唇舌喉等器官來模仿鳥昆蟲等動物的聲音和自然界發出的各種聲音,以及飛機大炮等軍事演戰場面模仿的惟妙惟肖、以假亂真的程度。再與藝術巧妙融合、以聲情並茂的口技表演藝術使觀眾聽了如身臨其境,得到藝術美好享受。

相聲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一般認為於清鹹豐、同治年間形成。它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較廣,有深厚民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用北京話說講,現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講的“方言相聲”。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單口由一個演員表演,講述笑話;對口由兩個演員一問一答,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群口又叫“群活”,由三個以上演員表演。傳統曲目以諷刺舊社會各種醜惡現象和通過詼諧的敘述反映各種生活現象為主,解放後除繼續發揚諷刺傳統外,也有歌頌新人新事的作品。

群口快板

快板“這一名稱出現較晚,早年叫做“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快板的演出形式主要有一個人演唱和兩個人對口演唱兩種。對口還保留了“數來寶”的名稱,也有稱“對口快板”的。在工廠、部隊里也曾出現過三、四個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幾個人表演的“快板群”。為了更好地迎接奧運,老舍茶館從北京奧運倒計時500天開始就準備了一個四人組合的群口快板把老舍茶館、五環茶和北京奧運聯繫在一起,以群口快板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北京奧運。

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的《申報》,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念、做、打、舞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皮影戲

皮影戲是我國民間一種古老而奇特的戲曲藝術,是中國民族戲曲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演出時,用一塊白紗布作螢幕

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

皮影戲的表演是借著一面影窗,利用燈光照射原理和平面映象來表現,將紙偶或皮偶影射出來,配合音樂、唱白來表演戲劇故事。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皮影戲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如今,中國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同時也是中國政府與其它國家領導人相互往來時的饋贈佳品,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四季茶藝

《春》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華民族有“客來敬茶”,以茶會友的傳統與禮俗。

“客來敬茶”敬什麼茶?更是有很多的講究。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優質綠茶採摘上市的季節。現在我們茶藝師為來賓獻上的是一式四季茶“春”的茶藝表演,願這杯淺淺的、淡淡的、嫩嫩的、活活的綠色,象一縷清風吹入您的心田,讓您在這喧囂的都市裡尋找到一絲安閒與愉悅。

《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茶的種類眾多,茉莉花茶就是深受歡迎的茶品之一。其藥用價值極高,人們常說:“在炎熱的夏天,泡飲茉莉花茶有‘鮮明香氣凝雲液,清澈神情敵病魔’的好處”。現在我們茶藝師向各位展示的是四季茶中“夏”的茶藝表演,希望我們茶藝師的表演能將那在深夜中悄悄開放、鮮靈甘美的茉莉花的香氣帶到您的身邊讓您在炎熱的夏天感受到一絲清涼,為您洗去一天的煩躁與疲憊。

《秋》

人生在世悲喜幾多,讓我們暫時拋開生命中的牽掛和煩惱,將自然、你、我、茶融在一起,去靜心的去欣賞、品味眼前的這片片曾在高山之上深谷之間沐過風雨雲霧,聽過鳥啼蟲鳴看似簡單的芽葉吧!它正默默的吐露著她淡淡的綠,輕輕的香……。讓這清雅的看雲觀霞的片片茶葉和傾注了茶農心血精心製作成的烏龍茶,帶我們進入清涼聖地吧! 

《冬》

在寒冷的冬夜,有貴客來訪,讓我們沖泡上一杯紅茶,願這濃濃的茶香能沁入您的心田,溫暖您的身心,也藉此來表達我們對各位來賓的禮敬和歡迎。歡迎各位光臨老舍茶館,願我們的茶香會帶給您好的心情和喜悅。我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愛茶、識茶、品茶,使茶文化傳統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弘揚健康、愉悅、和諧的茶文化精神。

長嘴壺茶藝

銅壺,又名長嘴銅壺。是純手工打造。選取上等銅,打造工序複雜。龍壺全身呈金黃色,可容水4—5升。長嘴壺是中國所獨有的茶器具,長嘴壺的名稱由壺嘴的長度而來。我們看到的長嘴壺為選用上等銅純手工打造,打造工序複雜。龍壺全身呈金黃色,可容水4—5升。壺嘴出水口離壺腔兩尺以上的泡茶壺就稱為“長嘴壺”,壺嘴長度多在三尺左右,現在常用的“一米長壺”即是由此而來。

傳說重慶一帶川江上的縴夫因勞動繁重,歇息時都有喜在船上飲酒解乏取樂的習慣。縴夫們彼此熟悉、性格豪爽、關係融洽,喝酒時常邀鄰船的縴夫共飲。因要各守其船,而船與船之間總有一定間距,縴夫們便用打通了竹節的竹筒傳送酒漿,後才改進為仿龍頭古船的形狀,打造為龍頭銅壺,長長的龍尾即為壺嘴。晚清時期,長流壺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流行,長嘴壺遂成中國茶館一大風景。由於現代茶道藝術的復興,傳統的行茶技藝得到整理,長嘴壺茶藝重新煥發了光彩,受到普遍的歡迎!

工夫茶藝

工夫茶藝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沖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工夫茶主要以沖泡烏龍茶為主要表演形式。

舞蹈

人類最早產生的藝術就是舞蹈。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觀的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部的矛盾衝突,創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舞蹈作者(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它是一種綜合了聽覺(時間性)和視覺(空間性)的表演藝術。

中國功夫

中國功夫,不僅僅是搏擊術,更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氣之說,同時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它的練功原則是始於養氣,而終於中和守靜之道。拳腳招法形之於外,柔靜中和,固之於內,外猛而內和,外動而內靜,外放而內斂。

中國功夫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

手影口技

手影口技是利用民間的手影,進行人物和動物的造型,運用燈光反打技術,把手的造型投到螢幕上,同時配上口技的模擬聲音,使口技這門傳統藝術有了新意。更可貴的是手影造型有故事情節。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不斷地推陳出新,傳統技巧與現代的高科技結合起來,手影口技在舞台演出後受到觀眾的好評。

魔術

正確的魔術起源時間無從考據,推測從有人類活動開始就有了魔術,魔術分為古彩戲法、光影魔術、幻影戲法、小戲法等。

最早的戲法紀錄則是杯與球戲法,這是目前人們所知最古老的戲法,魔術充滿了神奇和夢想,魔術師神乎其神的手法,讓觀眾眼花繚亂,無不驚嘆其神奇之處。

雜技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雜技演員在台上每表演的一個動作,都要經過成千上萬次乃至更多的練習,所帶給大家的都是最精彩的瞬間。雜技分為:力技、形體技巧、巧弄技巧、高空節目等,雜技的幾大特點:1、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冷靜、巧妙、準確的技巧和千錘百鍊的硬功夫。如“滾燈”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穩”;“踢碗”之類,演員必須在動盪不定的基礎上求平求靜,這必須有極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技藝與千百次刻苦訓練相結合才行,這顯示了對勢能和平衡的駕馭力量,表現了人類在戰勝險阻中的超越精神。2、輕重並舉,通靈入化,軟硬功夫相輔相成。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技”節目,蹬技多數是女演員表演,演員躺在特製的方台上,以雙足來蹬。至於所蹬物體,幾乎包羅萬象,輕至絹制的花傘,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體,或飛速鏇轉,或騰越自如,從光滑的瓷製彩缸,到笨重的木製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飛鏇如輪,只見影子不見物象。3、大量運用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富於生活氣息。碗、盤、壇、盅、繩、鞭、叉、竿、梯、桌、椅、傘、帽等等,這些平凡東西,在中國雜技藝人手裡,變幻萬狀,顯示了中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係。4、古樸的工藝美術和形體技巧的結合。“耍罈子”、“轉碟”等節目把中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溶在一起,同樣給人以傳統藝術的美感。

變臉變臉

變臉

變臉,是川劇表演藝術的特殊技巧之一,觀眾非常感興趣,看過之後,無不驚嘆,它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把不可見的、不可感的抽象的東西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的東西。變臉的手法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他們是"摸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碗琴

80年代末期,為弘揚民族文化,老舍茶館創始人尹盛喜先生成立了老舍茶館小樂隊,小樂隊成立後,特別製作了大碗茶碗琴以示慶祝。

大碗茶碗琴由賣茶的大碗製做而成,其彈奏出的樂曲清脆、動聽,別有一番風味。老舍茶館已經恢復大碗茶碗琴的演出,繼續發揚這一特有的樂器形式。

新民樂

90年代末出現的一種新型的演出形式,新民樂就是運用現代的樂器、藝術手段(比如說電聲樂器、改革後的民族樂器、或者是與現代技術作了一定結合的傳統樂器、現代的發聲技巧等)來重新演繹原有的民樂經典作品,互補長短;使民樂的個性有了更好的展現,彌補了民族樂隊在頻響上缺乏寬度,尤其是低頻上的不足。因為各個常規民族樂器個性強,所以民族樂隊整體音響融合性差。加上樂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無法滿足聽眾日益提高的審美要求。新民樂實際上是豐富了民樂的藝術表現力。

民樂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湧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琴曲《廣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陽簫鼓》;箏曲《漁舟唱晚》、《寒鴉戲水》;嗩吶曲《百鳥朝鳳》、《小開門》;笛曲《五梆子》、《鷓鴣飛》;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優秀的獨奏曲目。三人民樂選用基礎且表達音域廣的樂器進行組合,彈奏出各種樂曲。

旅遊指南

地址:前門西大街5號樓,正陽門城樓的西側票價:每天晚上19:40~21:20在老舍茶館三樓西大廳,有綜合節目表演,其中含有京劇、曲藝、雜技、魔術等,需要提前兩天預訂座位。票價為60~180元,含茶點,其主要區別在於座位離舞台的遠近和茶點的不一樣。

開放時間:9:00~21:20

攻略:若不想多花錢,最好在每星期六、日下午去,那時有京劇彩唱專場15:00~17:00,票價20元,只含茶水,在茶館的西大廳。每星期三、五下午14:30~17:00,是票友的“戲迷樂”活動,票價10元,含茶水。每星期一至星期五,在茶館東小廳,是民樂演奏:14:30~17:00;票價10元,含茶水。

特別提示:除了喝茶、看節目、過眼癮,茶館的小吃也是不得不品的,有雪花酥、驢打滾兒、糖耳朵、麻花、百花酥、艾窩窩、豌豆黃、小豆涼糕、排叉、糖火燒等二十多種北京小吃,那可是視、聽、味的全方位享受了。

交通路線:乘17、22、43、826路公車至前門站下車即到;或乘捷運2號線至前門站下車即到。

北京曲藝劇場盤點

除了電影院,還有相聲,茶館,歌劇,京劇等非主流的小劇場也慢慢走近了大眾的業餘生活中,為我們平淡的生活平添了另一種色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