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中國話劇(老舍)]

茶館[中國話劇(老舍)]

《茶館》,中國話劇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劇中故事全部發生在北京城一個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此劇亦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劇目之一,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視連續劇。

基本信息

劇情梗概

茶館 茶館

話劇 《茶館》是著名作家 老舍先生創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話劇劇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焦菊隱、夏淳導演,于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黃宗洛等人主演,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 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柜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
《茶館》作者老舍先生 《茶館》作者老舍先生
,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
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柜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柜,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演出紀實

茶館 茶館

由老舍編劇,焦菊隱、夏淳導演的話劇《茶館》是北京人藝的“看家戲”,也是中國目前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之一;《茶館》自1958年3月首演以來,已走過近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
1963年,《茶館》二度 公演,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舞台上的呈現有了較多更改,甚至平添一條“革命紅線”,於是在第三幕增加王掌柜為遊行學生送茶水等的內容。
1979年,排除政治干擾後的《茶館》復排演出,極大的展現了老舍先生原著的精髓,給觀眾和戲劇界帶來巨大震動,此劇也成為了北京人藝最經典的代表作。
1982年,謝添導演將話劇《茶館》搬上了電影熒幕,使得更多人能夠看到這部經典,感受到北京人藝演員的精湛演技,于是之飾演的王掌柜、藍天野飾演的秦二爺、鄭榕飾演的常四爺、黃宗洛飾演的松二爺、英若誠飾演的劉麻子等也隨著電影的公映,走入更多觀眾心中。
80年代,《茶館》多次走出國門,先後在法國、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演出,大獲成功,其在日本演出的錄像更成為台灣戲劇人第一次了解內地話劇、了解北京人藝的契機,台灣演技派演員李立群就曾透露自己看《茶館》錄像不下35遍,而于是之更是其表演上的偶像和啟發者。
從1958年首演到1992年老版的告別演出,30多年間《茶館》一共演了374場。1992年7月16日,65歲的于是之最後一次演出《茶館》,當時 首都劇場盛況空前。雖然已經演了近400場,但因為疾病纏身,于是之還是忘詞了,而且每幕戲都出現了漏詞。觀眾仍然熱情高漲,演出直至結束仍不肯散去。于是之含淚寫下“謝謝觀眾的寬容”。
老一版《茶館》1992年告別演出後,老藝術家們紛紛隱退,使此劇幾成絕唱。1999年10月,以創新著稱的北京人藝導演林兆華重排《茶館》,推出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領銜的全新陣容。99年版的《茶館》,舞台走寫意路線,將茶館變成茶棚,並恢復了老舍原著中最後一幕中王掌柜上吊自殺後,小劉麻子帶著沈處長參觀茶館,沈處長說出“好、好、好”三個好字的段落,使整部劇更具諷刺意味。
新版《茶館》中不僅拓寬了舞台空間,突出強調了北京的地域色彩,而且舞台上開放式的舞美風格,也豐富了劇作的象徵意義,尤其是對尾聲的藝術處理,更鮮明地體現了原創劇本的寓意。
2005年,北京人藝為紀念老導演焦菊隱誕辰100周年,將 《茶館》恢復為58年版本,林兆華導演擔任復排指導,舞台設計恢複寫實主義風格,結尾也停留在老掌柜上吊的戲碼上。該劇作為北京人藝常演劇目,每年被安排在春節過後的演出淡季上演,只因為這樣的戲即便在淡季
茶館 茶館
演出依然能夠票房爆滿。
2007年,何群導演將這部名作翻拍成了39集電視連續劇,並於2010年在央視播出,陳寶國在劇中飾演茶館掌柜王利發,並在他的提議下,將全劇結尾改成了一場大火,王掌柜和茶館一起灰飛煙滅……
一部好的音樂劇或舞劇長演不衰並不少見,但作為既無歌舞、也無宏大布景和悅耳音樂、吸引觀眾因素相對簡單的話劇而言,能上演數十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里上演。40多位演員用他們的歡笑和淚水,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里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該劇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蹟”,至今仍是戲劇教學典範。

演出人員

首演

茶館 茶館

北京人藝《茶館》首演劇照
編劇: 老舍
導演:焦菊隱、夏淳
舞美設計:王文沖、宋垠、關哉生、馮欽
主要演員:于是之、鄭榕、藍天野、梁菁、英若誠、張瞳、李大千、林連昆、黃宗洛、童超、胡宗溫、馬群、李翔、童弟
首演時間:1958年3月29日
首演地點:首都劇場
場次:374場

復排

《茶館》在香港演出,于是之接受採訪 《茶館》在香港演出,于是之接受採訪

《茶館》在香港演出,于是之接受採訪
編劇:老舍
導演:焦菊隱、夏淳
舞美設計:王文沖、關哉生、宋垠、錢斌
主要演員:于是之、鄭榕、藍天野、胡宗溫、英若誠、張瞳、李大千、林連昆、黃宗洛、童超、童弟、謝延寧、呂中、馬群、周正、李源、王德立
首演時間:1979年3月12日
首演地點:首都劇場

重排

北京人藝《茶館》1983年在東京演出 北京人藝《茶館》1983年在東京演出

北京人藝《茶館》1983年在東京演出
編劇:老舍
導演: 林兆華
舞美設計:易立明
主要演員: 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何冰、吳剛、龔麗君、馮遠征、李士龍、嚴燕生、高冬平、孫星、王剛、張福元、王長立、岳秀清 
首演時間:1999年10月12日
首演地點:首都劇場
場次:190場

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
老舍茶館是以人民藝術家 老舍先生及其名劇命名的茶館,始建於1988年,現有營業面積2600多平方米,集書茶館、餐茶館、茶藝館與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大茶館。
在這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環境裡,您每天都可以欣賞到一台匯聚京劇、曲藝、雜技、魔術、變臉等優秀民族藝術的精彩演出,同時可以品用各類名茶、宮廷細點、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
自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近47位外國元首、眾多社會名流和200多萬中外遊客,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視窗”和連線國內外友誼的“橋樑”。

新劇賞析

《茶館》1999版劇照 《茶館》1999版劇照

中學時語文課學習老舍的《茶館》選段的時候,怎么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能有機會親眼看一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出,更不會想到實現這個願望竟然還是在國外。
不知老舍先生是不是第一個想到用茶館這樣的地方作為一個舞台來反映一個社會的風貌和衝突的,我看過其他一些小話劇也有類似的構思。而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時光,它所反映的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點和面,而是加入了縱深的時間軸,那是一個立體的時代的變遷。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二十年後的 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後的抗戰勝利之後,茶館裡的人隨著時間老去,茶館裡發生的事情雖然有著各個時代鮮明的特徵卻又與前後絲絲相扣;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的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個社會可以被老舍先生縮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館之中,在這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場的三個主角——王掌柜、秦二爺和常四爺,除了掌柜是在每幕都出場串起一個個故事之外,松二爺和常四爺的生活變遷反而被放在了幕後。但是仔細咀嚼這幾個人的遭遇,其實恰恰是最能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
王掌柜處處小心,處心積慮經營著裕泰茶館,到頭來茶館還是要被霸占而無奈自盡;秦二爺年輕時強幹氣盛,一心要實業救國,最後一生
《茶館》1999版劇照 《茶館》1999版劇照
的家業被政府沒收化為灰燼;常四爺為人耿直愛打抱不平,卻因為一句“大清國要完了”坐牢,出獄之後自食其力卻仍然潦倒不堪。這三個人的經歷就是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的最好寫照,雖然筆墨不多,卻最深切的讓人感到那個時代下人們的無奈。
劇中的大腕演員也不少,話說回來很大程度上我也是衝著那幾個演員去的,濮存昕演的常四爺,人物耿直磊落的性格呼之欲出;何冰演的劉麻子,反面角色壞的恰到好處;梁冠華演的王掌柜,雖不是于是之當年的瘦高形象,卻把人物精明到有些油滑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宋丹丹演的康順子,橫跨五十年時間,從被賣給太監作老婆的小姑娘,到追隨兒子革命而去的老太太,塑造了一個善良堅定的勞動婦女的形象。但是我覺得最出彩的算馮遠征演的松二爺的角色,膽小怕事但是心地善良,處處 如履薄冰卻放不下面子自食其力,他塑造的這樣一個舊貴族的形象讓人忍俊不禁又嘆息連連。
這次演出沿用了老導演焦菊隱的布景設計和結尾處理。把茶館的日趨破敗在細節之中展現出來,而結尾處由三個老頭拋紙錢作升華更是給全劇以點睛之筆。
說到結尾,常四爺在結尾處說了一句話——“我是愛我們的國的,可是誰來愛我呢?”這句話不禁讓我想到含冤自盡的老舍先生,他也是懷著對新生活無比的熱愛創作下這么多傳世之作,可是這樣熱愛生活才華橫溢的一個人卻被逼投湖了卻一生。他的遭遇和他劇中常四爺說的那句話是多么的相似!想到這些,我的淚水不禁濕潤了眼眶。亂世之中,誰能倖免?
《茶館》之所以是經典,不僅在於老舍非常了解舊社會,還在於即使在今天看這個戲,每個觀眾也會不同程度地有所聯想,所以這次的演出版本不求完全一模一樣,只希望觀眾能產生不同的思想活動。

作品評價

電影版《茶館》劇照 電影版《茶館》劇照

《茶館》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在那種年代,壞人囂張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國,又終無前途的人,他們的悲劇是沒有看到真理的悲哀,這都顯示了老舍先生劇作深刻的革命性。
舞台上的《茶館》煥發了劇本的全部光彩。台上的人物,不像是在演,而使人感覺是在生活,在那些年代裡闖蕩、掙扎、作孽、腐爛下去。應該說,北京人藝有一批了不起的演員,他們的身上閃射出藝術家魅人的光輝。
——曹禺
我們都認為整個戲必須緊緊抓住生活的真實感,一定要使演員從生活入手,要在豐富的生活想像中,通過深刻的體驗,去獲得人物的自我感覺,然後才能隨著作者的筆鋒,在舞台上縱橫馳騁、嬉笑怒罵、小大由之。
《茶館》的演出,雖然得到作家的肯定和觀眾的歡迎,但不能說這就是惟一正確的演出處理,更不能說已是完美無缺了。隨著戲的不斷演出,還應不斷探索,以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去充實它。
——夏淳
電影版《茶館》DVD封面
創作《茶館》的最初意圖和我們國家的第一部 人民憲法有關,所以,戲是由現代歷史上有名的康有為、梁啓超的改良運動寫起。但是,在寫作過程中,逐步演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差不多已經看不見原來的意圖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三幕話劇是以一個茶館為中心,通過七十多個人物和一系列小故事描寫了五十年的變遷。在三幕戲裡葬送了三個不同的時代——大清帝國、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胡絜青
《茶館》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同情,不僅僅是憐憫,而是道出了他們悲劇的命運,道出了社會的局限性和人們精神的局限性。
——舒乙
《茶館》的出現是話劇舞台上現實主義的巨大勝利。作者所規定的場景,所選擇的人物,極為準確地顯示了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中滄桑變幻的社會縮影。這裡沒有一個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然而寫的是真實的社會歷史;這裡只寫了社會的一個極小極小的角落,但是我們在舞台上看到了整個複雜的社會。
——劉厚生 

演出信息

《茶館》演出地址—— 首都劇場
演出時間:2012.06.07星期四 19:30—2012.06.17
星期日 19:30
演出地點:首都劇場

3D創新

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作為中國3D產業園的重點項目之一,3D版本的經典舞台劇 《茶館》《蔡文姬》等將在文博會上亮相,讓觀眾體驗這種新的文化消費形態。
此外,西城區還將“電影院”搬到了會場,在文化藝術展區里,觀眾可以欣賞到由西城區與電影頻道聯合製作出品的電影《大碗茶》。更有趣的是,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還將帶來一台“3D印表機”,它能依據電腦程式路徑指引,利用層層堆疊的方式“列印”出各種機械模具和動漫玩具等,有興趣的觀眾甚至可以依據自己的面貌和身材列印出一個立體玩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