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成立於1984年,為北京市屬的多學科、綜合性、跨行業的大型科技研發機構,也是全國最大的地方科研院。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的通知》(京政辦發[1984]121號),設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是北京市屬唯一的大型多學科高水平科研機構,以服務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目標為己任,堅持“創新立院、人才強院、開放辦院、服務興院”發展戰略,立足套用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重大公益研究和科技服務發展定位,努力成為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

1984年,北科院在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中誕生。經過一代又一代北科人的努力奮鬥,北科院已發展成為擁有28家二級機構,涵蓋城市安全與治理、城市環境與生態保護、“高精尖”技術、生物醫藥與營養健康、科技創新智庫、科學普及與傳播等六大重點領域的科研機構,總人數5000多人。

北科院緊緊圍繞北京落實“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積極參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工程、人才發展工程、科技條件建設工程。構建以儀器設備共享為核心的檢測分析與測試平台、以工業云為核心的計算信息服務平台、以出版物為核心的科技文化傳播平台,形成了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打造具有北科院特點、服務首都創新發展的新型科技智庫,在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上發揮作用;加強套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不斷提高科研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競爭領先優勢;堅持科研與產業發展並重,力促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孵化了一批優秀的高新技術企業;秉承以人為本,弘揚創新精神,形成富有創新活力的人才聚集,培養了一批優秀學術帶頭人和科技骨幹人才;堅持開放辦院,聚焦全球高端創新要素,構建了“政產學研用”多方聯動、協調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

放眼未來,北科院將更加突出創新驅動,馳而不息深化改革,推動治理結構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積極探索建立“研究院—綜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學術團隊”運行模式。引導和激勵各創新主體和廣大科技人員以拼搏為美,向行動致敬,把科技創新的豐富成果轉化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強大力量。到2020年,建設成為有特色、高水平現代科研機構,走在全國地方科研院所前列。成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支撐,成為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力軍和排頭兵,成為展示北京市科技改革和創新成果的視窗。

組織結構

職工隊伍

現有員工521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867人,具有高級職稱人數452人,博士研究生229人,碩士研究生1051人。

下屬單位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擁有30個直屬單位,其中套用技術開發型研究所8家:北京市電加工研究所、北京市計算中心、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北京自動測試技術研究所、北京實驗動物研究中心、北京市新技術套用研究所、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北京市射線套用研究中心;公益型研究所10家: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中國輕工業清潔生產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北京科技經濟信息聯合中心、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決策諮詢中心、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北京市輻射中心;科普場館3家: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科技服務機構9家: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國際科技服務中心、北京對外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研修中心、北京市科學器材公司、北京科力新技術發展總公司、北京北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北科永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燕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領導機構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郭廣生 :院長、黨委副書記,主持全院全面工作。分管條件處。

苗立峰:黨委書記、副院長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處、基建處。

李永進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協助黨委書記抓黨委工作。分管人力資源處(老幹部處)、宣傳處、審計處工作。分管研修中心。擔任院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謝威 副院長,分管信息化工作、分管科力公司、計算中心。擔任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李仲生:副院長,分管辦公室、研究室。

王小珂 總工程師,分管對外合作處。

王玲:副院長,分管科研開發處、安全保衛處。協助抓基建工作。

邵錦文:副院長,分管技術轉移中心工作。

劉清珺:副院長,分管理化中心、科學器材公司。擔任院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王立: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處、工會、團委。

機關處室

辦公室

1、負責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機關政務工作;

2、負責公文處理、信息、議案、建議、提案和信訪、檔案、保密、接待聯絡工作,以及重要會議的組織工作;

3、負責重要檔案和會議決定事項的督查工作;

4、負責組織起草有關重要文稿;

5、負責院機關的財務、國有資產管理工作;

6、負責全院科技保密工作;

7、負責組織協調本機關各項規章制度的制訂和完善工作;

8、負責院機關和對外工作的協調;

9、負責組織院科技信息網路的建設工作及院機關計算機使用的管理;

10、承辦科技方面的有關工作;

11、負責北科大廈物業管理日常工作。

人力資源處

一、負責組織實施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

二、工資工作

1.負責院系統工資福利的綜合管理工作;

2.負責院系統工資基金管理、分配製度改革;

三、幹部教育

1.負責院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

2.負責全院新進大中專畢業生的崗前教育與培訓;

四、人才工作

1. 研究制定院系統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並做好人才引進的有關工作;

2. 負責院系統大中專畢業生的接收;

3.辦理院系統各單位急需人才的接收、戶口及安置工作。

五、機構與編制

負責院機關、直屬事業單位的機構和人員編制管理工作。

六、負責落實院機關工作人員的錄用、調配、獎懲、辭退、工資福利等具體工作

七、負責組織院屬各單位的年度考核獎懲工作

八、辦理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科研開發處

科研開發處是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管理全院科學研究、套用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職能部門,主要職責是:

(一)科技政策

1.依據國家和北京市有關套用研究和科技產業等科技工作的法律、法規以及戰略、方針、政策,研究起草該院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計畫、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

(二)戰略規劃

2.研究起草該院科技創新中長期規劃、五年規劃、科技創新工程實施方案,組織編制年度計畫。

3.研究起草該院科研基礎條件建設規劃、重點實驗室建設規劃、創新團隊建設規劃、科研後勁建設規劃和科學普及等專題規劃。

(三)科研立項

4.研究提出該院科技發展布局和優先發展領域;研究編制該院科技項目徵集指南。

5.組織協調該院院屬單位參與國家和北京相關領域科技計畫及其他來源的競爭立項,參與有關項目的管理。

6.研究起草該院科技創新工程實施方案,推進以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建設;負責該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財政專項科學類項目的徵集、評審和驗收。

7.研究提出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依託部門預算,加強領域(學科)、實驗室、團隊等創新要素建設的措施,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

(四)科研成果

8.組織實施該院科技成果統計、科技成果鑑定和評審、創新評價、科技保密等工作。

9.協調管理該院專利、論文、專著、標準、名稱、商標等智慧財產權;組織推進該院重大科技成果專題宣傳。

10.組織該院優秀科技成果獎項目徵集、評審;組織申報國家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

(五)科研組織

11.研究起草該院新科研業態發展計畫、創新聯盟和公益服務平台建設方案,以及研究所(中心、館)新建、合併、撤消方案。

12.組織實施該院院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認證和評估;組織申報院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認可實驗室)。

(六)創新團隊

13.組織實施該院萌芽計畫、創新團隊計畫、傑出人才引進計畫等創新團隊計畫項目,組織編報和實施相關財政預算項目。

(七)產業孵化

14.組織協調該院全資、控股和參股企業,受理、監督、審查上述企業的成立、重組、合併、撤消和解散等重大事項。

(八)對外合作

15.根據國家和北京市科技合作和交流政策,組織開展該院與中央在京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該院與國外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該院與各省市地方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

(九)其他

16.研究起草該院科技工作大會和年度科研管理工作會計畫實施方案。

17.研究起草該院科學技術普及規劃和重點科普活動年度計畫。

18.研究起草該院科研管理平台建設方案,包括該院科研項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重點實驗室和人才計畫管理、科技信息共享、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專家庫建設方案等。

19.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主要職能

市科研院勇立潮頭,革故鼎新,緊緊圍繞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套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工程與健康產業、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與新材料、公共安全與城市管理、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科技傳播與科學普及等重點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逐步形成領域多樣、側重套用的科研布局。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市科研院充分發揮在首都區域創新體系中的科技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不斷提高科研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參與了北京奧運行動計畫、科技北京、創新型城市建設、首都創意文化產業發展、首都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戰略行動,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4年以來,全院共研發出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成果1300多項,獲國家專利800多項,其中80%得到套用推廣。

2007年,市科研院被正式列入市財政一級預算單位,科技投入與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財政項目經費總投入達到10億元,新增大型儀器設備近400台(套),集聚資金、條件、人才、基地等創新要素,不斷加強科技條件平台建設,進一步夯實持續創新的基礎。按照國家和北京市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抓緊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全院已形成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個院級重點實驗室組成的多層級科技創新體系,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

市科研院堅持開放辦院,積極搭建銜接國內外優質科技資源落地北京的橋樑和踏板,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格局。目前已與德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我國香港、台灣地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家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建立了合作交流機制。市科研院深入開展與中科院北京分院、德國弗勞恩霍夫套用研究促進協會的合作,積極發起或參與建設了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產業聯盟、北京積體電路測試服務產業聯盟等一批產業技術聯盟,與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大學聯合組建首都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合作體,成功舉辦了包括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技術創新與技術競爭情報國際會議,北京首屆世界城市全球論壇等國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會議。

市科研院堅持科研與產業發展並重,以套用和價值作為創新的主要標準,以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為重要標誌,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技術轉化、成果推廣以及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優質、高效的產學研聯合體。近年來,市科研院積極對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九州一軌等多家股權激勵企業蓬勃發展,“確安科技”和“鴻儀四方”登入中關村創業板,“迪蒙”、“桑普”、“泰思特”等優秀品牌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北科永豐現代製造技術產業基地等20餘個產業基地相繼落成。

市科研院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強化“人才強院”戰略,逐步形成了由萌芽計畫、青年骨幹培養計畫、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創新團隊計畫、高層次領軍人才引進計畫等組成的金字塔式人才隊伍建設體系。全院科技人才隊伍繼續擴大,結構不斷最佳化,素質明顯提高,打造了一支富於創新、敢於拼搏、善於攻堅的人才隊伍。全院40歲以下的青年人才占總人數的近60%。

“十二五”期間,首都進入到全面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攻堅期,市科研院也將進入創新跨越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躍升、向國內領先的大型科研開發機構邁進的關鍵時期和重要戰略機遇期。市科研院將按照“創新驅動、需求引導、深化改革、開放辦院、人才優先”的工作方針,全面參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建設首都地方科技界的科技創新與資源整合平台,大力實施整體預算,加強科技創新工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努力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努力實現“科技條件更具輻射力、科技創新更具競爭力、成果轉化更具影響力、科學普及更具吸引力、人才隊伍更具創造力”的發展局面和“北京有地位、中國有特色、世界有影響”的發展願景,到2015年全院總收入達到100個億,為首都建設“科技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作出更加顯著的實質性貢獻。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科普聯盟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科普聯盟(簡稱“網路科普聯盟”)是由相關政府部門,全國主要科普網站和有關新聞網站、商業網站,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社會團體、企業、科研、教育單位和大眾傳媒等領域及從事網路科普工作的專家、學者自願組成的從事非營利公益性科普活動的社會團體,由中國科協和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共同發起,並經信息產業部批准,於2004年9月2日在北京成立。
安徽公眾科技網
安徽青少年科技網
鞍山科普網
北方網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科普之窗
北京數字科普協會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北京農業信息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聰明泉
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北京星際遠航文化傳播中心
重慶天文網
丹徒科普園地
東方科普網
佛山市科學技術協會
甘肅大眾科普網
雲南科學技術協會
廣西科協
瀋陽市皇姑區科學技術協會
江蘇公眾科技網
吉林科技網
濟南市科學技術協會
科學無神論
晉江市科技館
湖北科普網
科學小說網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江門市科學技術協會
CUST聯合科技
麗水科協網
南方網
南昌科協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
農博網
南通科學與公眾網
寧波科協網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寒旱區網路科普天空
湖北野考文化中心
人民網科技頻道
秦皇島市科學技術協會
新聞與傳播學院
汕頭科普網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
陝西科技資訊
山西科普網
科普惠農網
臨沂市科學技術協會
上海科普
清華同方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
鄧小平紀念館
蘇州科普之窗
唐山科普線上
天津公眾科技網
騰訊科技
通州科普之窗
太湖科普資源網
邵陽市心理諮詢中心
科普網路電視
葫蘆島科學技術協會
西安科普網
徐州市科學技術協會
科技工作者之家
新余科普網
御虎
張家口科普網
鄭州科普網
中國地理學會
浙江省科學技術學會
中國航天科技信息
中國環境保護協會
中國科普
中國科普博覽
中國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網
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國消防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
中國興農網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
中國網
廣東科普資源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