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在北京德勝門鑄鐘廠鑄成,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銅鐘通高6.75米,鐘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鐘體內外遍鑄經文,共22.7萬字。銅鐘合金成分為:銅80.54%、錫16.40%、鋁1.12%,為泥范鑄造。

基本信息

簡介

永樂大鐘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被稱為世之瑰寶、國之重器。它高6.75米,重46.5噸,最大直徑3.3米,鐘體上下遍布了23萬字的佛經銘文。據說是明朝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後,改號“永樂”,遷都北京,按照《太祖實錄》里“唯功大者鍾大”的規矩來鑄造這舉世無雙的大鐘。大鐘鑄於明京師鑄鐘廠,鍾鑄成後存放在內府職掌機構漢經廠

永樂年間,遇到萬壽聖節等節日,都有漢經廠主持敲鐘作佛事。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鐘被移到萬壽寺,每天由六個和尚敲鐘。天啟年間,時局動盪,大鐘被棄於地上。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並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鍾工程才最後完成。

永樂大鐘用合金鑄成,構造合理,工藝精湛。造型精美,形體宏偉,歷時50O多年,至今仍音響圓潤宏亮,穿透性強,具有明顯的音樂效果,鐘聲可傳四五十公里,餘音達2分鐘之久。經測量,鐘腰最薄處為94毫米,鍾唇最厚處為185毫米,重量為46.5噸。鐘身鑄滿了陽文楷書、佛教經咒22萬7千多字,字型工整、堅韌,相傳為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每當重大法事必擊鐘10餘下。

歷史由來

永樂大鐘鑄造於明朝永樂年間,也就是公元1420年前後。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為此他命人修紫禁城、建天壇,鑄造永樂大鐘。修紫禁城是為了皇帝的起居和朝政,建天壇是為了祭祀。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秦始皇統一六國,收繳天下兵器,鑄成了六口朝鐘來慶賀秦朝建立的說法,那么,鑄造永樂大鐘是不是也是用來慶賀的呢?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或者說並不僅僅是為了慶賀的,永樂大鐘的鑄造還有著更重要的原因!至於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麼,這還得要從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講起。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布衣天子,少年時曾昄依佛門。登基後不久就頒詔:“選高僧侍諸王”,就是用佛教的思想來為皇子們“誦經薦福”。然而恰恰是因為他的這一想法,卻成為了日後危及皇位的始因。明成祖朱棣想通過鑄佛鐘來超度死去將士的亡靈,並假借佛祖之名為自己篡位找到一個藉口。道衍和尚猜出了明成祖的心思,請旨鑄鐘,才有了今天北京大鐘寺里的永樂大鐘。

成因

關於它的歷史成因,清代以來曾有不少說法:

1.懺悔說。這是一些學者據清人沈德潛和乾隆皇帝關於“憑仗佛力消黑業”和“懺悔詎賴佛寺鐘”的詩句總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明成祖因在篡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過於殘暴而欲鑄鐘以達懺悔之目的。

2.以佛教化民務以達陰翊王度說。認為明成祖鑄造永樂大鐘是為了抒發“惟願國泰民安樂”等美好心愿,行使其文化、政治使命。

3.弘揚佛法說。認為明成祖鑄造永樂大鐘是為了弘揚佛法。

4.炫耀功績、遷都紀念和展示科技水平說。

設計特點

永樂大鐘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外壁“中宮”均勻地鑄有六道平行環形線(弧弦紋),最上面的一道環形線在“鍾肩”位置,即普通佛鐘的“上帶”處,最下面的一道平行環形線與鍾裙上沿波曲弧弦紋局部呈有規律靠近但並未重疊狀,這道環形線,相當於普通佛鐘的“下帶”,區分鐘體的“中宮”與“鍾裙”。大鐘的外觀(形式)設計賦予每道“平行環形線”2個功能:劃分“銘文圈”和美化“合范縫”。

劃分“銘文圈”的實用性是為了“排版”和句讀的需要,比如,鐘體“中宮”外壁第1至第5“銘文圈”每行的字數都是43個字,與鐘體下部逐漸外張相一致,每個“銘文圈”的行數在逐步增加,第1“銘文圈”共400行、第2“銘文圈”共408行、第3“銘文圈”416行、第4“銘文圈”424行、第5“銘文圈”441行,《諸佛名經》在永樂大鐘內、外壁之間“三進三出”,也是通過其內、外壁的“銘文圈”實現的;美化“合范縫”指的是鑄鐘工藝的需要,永樂大鐘的鐘體雖說是一次性澆鑄而成,但它採用的是“地坑造型表面陶化的泥范法”,在鑄造準備過程中,其“外范”是將逐個製作的“銘文圈”合成一個整體外范,鑄成後難免留下“合范”的縫隙痕跡,永樂大鐘則運用若干條規整的“平行環形線”把其美化了。

永樂大鐘的外觀設計也有3個特點:

1.懸掛結構(上下U形環)、蒲牢、鍾唇、鐘體內外壁全部鑄滿佛經,沒有設計一般佛鐘通常採用的具體蒲牢造型,也沒有一般佛鐘通常採用的蓮花、袈裟紋(上四宮、下四宮等外觀紋飾)浮雕;

2.外形設計簡潔、流暢,用若干環形線把鐘體外壁、內壁劃分成若干“銘文圈”,以“銘文圈”為基本造型單位,構成大鐘的外觀特色,起到方便經文排版布局和句讀,增強佛經銘文感染力等效果;

3.永樂大鐘上各個佛經的布局安排、起訖部位十分考究縝密,一些重要佛經的起訖部位大多安排在鐘體的東方,不僅如此,《諸佛名經》在鐘體外壁各“銘文圈”的銜接部位,以及在鐘壁內外“三進三出”的出發點和回歸點,大多也在各“銘文圈”的東方。

鑄造

明永樂大鐘是採用泥范法(中國的三大傳統鑄造工藝-泥范法、鐵范法失蠟法之一)鑄造。

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內壁,上面塗上細泥,把寫好經的宣紙反貼在細泥上,刻好陰字,加熱燒成陶范,然後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鑄時,幾十座熔爐同時開爐,爐火純青,火焰沖天,金花飛濺,銅汁涌流,金屬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鑄成。永樂鍾銅質精良,緻密堅固,合金純度考究。大鐘含銅80.5%,含錫16%,還有鉛、鋅、鐵、矽、鎂等元素。這種成分配比,與《考工記》中的“六齊”項下的“鐘鼎之齊”的記載極其近似。鐘壁薄而經得起重擊,音質音色馳名天下。

大鐘鑄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然後開始搬運;大鐘在路上步步滑行幾十里才至宮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後建鐘樓,鍾掛於樓頂,春天解凍後取土而鍾懸。大鐘支架四臂八叉,鐘紐分上下兩節,中間用穿釘固定於橫樑上,用木杵輕輕一撞,便發出震心驚魂的鐘聲。永樂大鐘是在德勝門內鑄鐘廠鑄造的。鑄好後存放在漢經廠(遺址在產今嵩祝寺一帶),直到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才被移到西直門外萬壽寺懸掛起來,並為它專門建了一座方形鐘樓,每天由六個和尚專司撞鐘之職。據明人蔣一葵記述:“晝夜撞擊,聞聲數十里,其聲谹,時遠時近,有異它鍾。”

永樂大鐘在萬壽寺懸掛了20年左右,到明末,人們看到它已經躺在地上了。到了滿清八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經過朝臣們的一番爭論,根據陰陽五行生剋之說,認為大鐘屬金,北方屬水,金水相生,因此,應該把它放在京城之北。於是雍正皇帝最後決定,將此鍾置放在地處“京城之乾方,圓明園之日方”的風水寶地覺生寺。移鍾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乾隆帝題“華嚴覺海”大匾高懸於鐘樓之上。為了懸掛這口大鐘,特地在寺後設計了一座兩層鐘樓,上層圓形,下層方形,樓內有梯盤鏇而上。鐘樓上各面都有窗,因之裡面光線充足,能見度良好,可以清楚地看到鐘紐和鐘身頂部。懸鐘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樑製成,它的四柱頂部內傾以散力,結構合理,所以經過二百多年毫無傾斜、歪閃的跡象。為了減低鍾架的高度,在鐘的下方挖了一個深70公分的八角形坑穴,人們可以在坑裡觀看大鐘內壁的字跡。

重量

永樂大鐘的重量,有的文獻說是“八萬四千斤”,也有的文獻認為是“八萬七千斤”。上個世紀80年代,有關方面測算的是“重約46噸”(相當於九萬二千斤),現在,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永樂大鐘的鐘身內外很多部佛經上都出現過“八萬四千”這幾個字,且頻率較高,如《金剛經》中的“八萬四千億那由他諸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八萬四千寶瓶”、“八萬四千塔”、“八萬四千菩薩”,《法華經·妙音菩薩品》的“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並奉上八萬四千七寶缽”、“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的“八萬四千歲”,《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的“八萬四千天女”等等,鍾鈕蒲牢上也鑄有很多的“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在古印度是個吉祥崇拜的數字,也是表示數量很多的意思,由此可見,永樂大鐘“重八萬四千斤”的說法是有文化淵源的。

其實,測算永樂大鐘的重量包括了鍾鈕上部的上、下兩個“U”形環懸掛結構重量,為1.8噸。而通行的稱量大鐘重量的標準是只計鐘體和鍾鈕。永樂大鐘的懸掛結構因為鑄有梵文且渾然一體,就計在總重量中了,這是後人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但是,按照當時的歷史條件,當時的“內容設計”,這1.8噸應不在大鐘的計量之中,這樣,46-1.8=44.2(噸)。“重約46噸”是計算出來的,且“誤重”的可能性大於“誤輕”的可能性,按允許誤差率5%計算(測算永樂大鐘的鐘壁厚度時,使用的是超音波測速儀),就有可能多算了2.2噸,按44.2-2.2=42(噸),還真就是“八萬四千斤”呢!

象徵標誌

永樂大鐘永樂大鐘

在中國歷史上,古鐘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歷史甚至比文字的歷史遠古老。遠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已有鍾出現,或以木製,或以竹製,或以陶製,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起到聆音歡娛的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階與音律的認識漸趨完善,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製作的鐃、鎛鍾、甬鍾、編鐘等演奏樂器。“鐘鳴鼎食”,日益成為貴族統治者權勢地位的標誌。

懸掛編鐘,要嚴格按照禮樂制度規定的名位等級,天子宮懸(四面懸鐘)、諸侯軒懸(三面懸鐘)、卿大夫判懸(二面懸鐘)、士特懸(一面懸鐘)。制禮作樂成為當時治國安邦的大事。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有“黃鐘毀棄,瓦釜雷鳴,饞人高張,賢士無名”的詩句傳誦於世。它除了反映當時禮崩樂壞社會局面外,也說明古鐘已成為人們心中崇高、公正、賢明、美好的華夏文明象徵。到了秦朝,又出現了象徵中央集權的巨型銅鐘——朝鐘。由於中國是鐘的故鄉,隨著印度佛教漸次傳入中國,中國的佛教僧人又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器——佛鐘。以後歷代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鍾、樂鍾。而今天珍藏在大鐘寺的永樂大鐘,可以說是一口集中國各類古鐘之大成的巨鍾。明、清兩朝,每逢辭舊迎新之際,大鐘寺的和尚都要敲鐘108下。據說一是因為一年有l2個月、24個節氣、72個侯;二是因為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敲108下鍾,人聽了鐘聲便可消憂解愁。如今,為了保護永樂大鐘,同時又能使廣大遊人欣賞鐘王美妙之聲,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實行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天敲鐘三次,每次敲鐘三下。每敲一下鐘聲可在殿中迴蕩7o秒鐘。

過去大鐘寺曾是皇帝祈雨、佛教徒做佛事,人們朝拜和遊覽的場所。北京市人民政府已於1957年公布大鐘寺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已建成一座古鐘博物館,現已收集歷代古鐘一百八十多口。大部分是明、清兩代的古鐘,花紋造型精美。其中一口原始社會末期製作的陶鍾,據說已有約四千年的歷史。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陳列的各種古鐘,不僅對研究中國的禮樂制度、思想史、音樂史、斷代史等專史有重要價值,而且由於它們薈萃了中國古代工藝技巧之精華,代表了當時的鑄造、聲學、樂律學、力學的高超技術水平,也是研究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寶貴資料。

每逢節日,永樂大鐘鳴鐘三次,鐘聲悠遠。這口大鐘可以說是中國“鐘王”。

鑄鐘故事

永樂大鐘高6.75米,重46.5噸,這么大的一口鐘,體現了中國獨特的鑄造藝術。北京城北仍然保留著“鑄鐘胡同”這樣一個地名。鬧中取靜的街道兩旁住滿了人家,明清遺蹟依稀可辨。狹窄的胡同、古老的房舍印證了時代的變遷。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幽靜的去處,580多年前卻上演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距今580多年前,明永樂年間,這裡民居稀少,地勢開闊。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來到這裡,踏著雜草與荊棘,老人家顯得心事重重。幾個月前明成祖朱棣降旨要鑄一口兩層樓高的大鐘,而且還要鑄上23萬字的佛經銘文!不要說這樣大的一口鐘自先古鑄鐘以來從來就不曾有人鑄過,單就是這23萬字的佛經,抄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鑄在大鐘之上呢!想到這裡,老人家不由的長嘆一聲……

這位心事重重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輔佐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的頭號功臣道衍和尚。雖已年近八旬,但深得皇上信任的道衍還是被永樂帝指定為鑄鐘的監製。因為此次鑄鐘是永樂帝推行佛教治國的象徵,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勝任。接旨後的道衍,深感責任重大,他立即開始廣招天下能工巧匠,商議如何鑄造這口舉世無雙的大鐘。工匠們建議,採用地坑陶范法鑄造。首先在地上挖出深坑,製作鐘模。然後,幾十座銅爐的銅水一起澆鑄,必須保證大鐘一次鑄成,這樣鑄好的大鐘才能發出聲來。

鍾是鑄好了,但卻不是今天大鐘寺里的永樂大鐘,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永樂皇帝降旨要鑄的鐘,不僅上面要有23萬字的經文,更重要的是形體巨大,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要鑄成這樣巨大的鐘誰也沒有把握,於是道衍和尚讓人先鑄了這口沒有經文的大鐘作為試驗。

這口大鐘的試鑄成功給道衍和尚增強了信心,接下來他要考慮的是怎么鑄上23萬字的經文。鑄造經文關鍵是如何編排和抄寫經文。在這些經文中有皇上親自撰寫的《諸佛名經》,讓誰來抄寫,道衍不敢擅自做主。他上報朝廷,請皇上親選抄經之人。

掛鍾緣故

公元1420年前後,永樂大鐘鑄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他招集大臣商議鑄好的大鐘應該懸掛於何處。大臣們議論紛紛,其實明成祖的心裡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鐘懸掛於漢經廠。漢經廠位於紫禁城的邊上,屬於皇家宮殿群的一部分。那么明成祖為什麼偏偏要選定漢經廠而不是其他什麼地方來懸掛大鐘呢?

答案就在於永樂大鐘那23萬字的銘文上。明成祖朱棣戎馬一生,虔誠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響,朱棣推崇利用佛教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他曾下令:每遇重要節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像僧人一樣撞鐘誦經,完畢後再換上朝服。為了方便參拜,皇宮邊上修建了漢經廠並懸掛起了永樂大鐘。從此以後,漢經廠的鐘聲延綿不斷,曾有“晝夜撞擊,聲聞數十里,時遠時近,有異他鍾”的記載。然而好景不長,遷都北京僅四年明成祖病逝,仁宗繼位。漢經廠逐漸荒廢,永樂大鐘因為失去了明成祖這位知己,也沒了往日那洪亮的鐘聲,在孤燭冷寺里獨自承受著寒風露雨的寂寞。

時間一晃150年過去了,公元1573年,明神宗朱翊鈞即位,改年號為萬曆。萬曆五年即公元1577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萬壽寺建成。萬曆皇帝想起了沉寂150多年的永樂大鐘。他下令,把漢經廠的永樂大鐘遷到萬壽寺,每天命六位僧人撞鐘。這樣永樂大鐘完成了它第二次搬遷,北京城裡再次響起了永樂大鐘延綿不絕的鐘聲。

這一敲就是50多年,到了明天啟年間,北京城裡卻出現了這樣一種傳言,說城西有鐘聲會帶來災難。明熹宗朱由校害怕災難臨頭,就降旨,把大鐘卸了下來。從此,永樂大鐘的鐘聲再次遠離了北京城。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北京又成了清王朝的都城。戰亂頻繁、王朝更替,永樂大鐘靜靜地躺在萬壽寺里看著這物換星移的變遷。人們漸漸地把它遺忘了。

到了清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北京城北的覺生寺建成。有一位大臣想起了萬壽寺里的永樂大鐘,就建議把永樂大鐘移至覺生寺。雍正也聽說過永樂大鐘的故事,皇家大鐘豈容冷落,他立即頒旨遷大鐘至覺生寺。皇上降旨哪個敢怠慢。工部立即看手去辦。然而,一直到了雍正死後,躺在萬壽寺里的永樂大鐘竟也未有半點挪動。

銘文

大鐘所鑄銘文均為“陽文”。漢字為16毫米見方的楷書銘文,筆畫凸起平均在1.5毫米;梵字“陽文”凸起平均在兩毫米。漢字佛經銘文渾然一體,似為一人手書,但可辨別出刻工至少出自於四五個人的手法。經過“制范”工藝,在泥范上刻成“陰字”,又經過鐘體鑄造工藝,一鑄而成。23萬多漢文梵字,字字整齊,行行分明,躍然鐘壁之上,質樸、堅韌、深沉、工穩,體現出古樸、精美的書法藝術和雕刻藝術。鐘上的漢字文本,相傳為被明成祖譽為“我朝王羲之”的大書法家沈度手書。從保存下來的沈度《敬齊箴》原件看,永樂大鐘的銘文風格與沈度書法基本一致。

永樂大鐘所鑄銘文分為漢文經咒和梵文經咒兩大類文字。其中,漢文經咒共有7部佛經、9項佛咒;梵文則為一百多項藏密佛咒。漢文經咒銘文字數約為226257字,另有御製年款9字,漢字銘文總數約226266字。梵字銘文約5400字(音節),其中有梵文種子字,均屬於藍查體梵文陀羅尼。銘文約23萬多字(231666字)。

關於梵文咒語,1981年和2001年,有關方面專家做過兩次系統的鑑定研究,第一次是請中國佛教協會的梵文專家郭元興鑑定並初步翻譯了一百多種藍查體梵咒的名稱,第二次是在2001年《永樂大鐘銘文真跡》編成之後,請張保勝先生對永樂大鐘梵字陀羅尼做出了全面的解讀和詮釋。

永樂大鐘的鐘身上、下、內、外,共鑄有100多種梵字陀羅尼佛咒,其上U形環懸掛結構的頂部,也就是永樂大鐘銘文最高端的中心銘文為:八葉蓮花種子字曼荼羅,圓形曼陀羅內有9個代表了佛、佛母的種子字。曼荼羅又稱曼陀羅,佛教意義為壇,以便祭供。曼荼羅有四種:”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法曼荼羅為繪有諸尊種子字,或真言,或經文義理文字的繪畫。大鐘上的這幅曼荼羅即“法曼荼羅”。永樂大鐘懸掛結構的連線銷南、北兩端,為花形曼荼羅,均鑄有4個種子字,上邊為阿彌陀佛種子字;懸掛結構上還鑄有加持真言;鐘口底部環繞一圈梵字陀羅尼,其中有總佛菩薩咒(譯文:誠願吉祥)!

需要說明的是,《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以下簡稱《諸佛名經》)是明成祖朱棣御製的,其前20卷10餘萬字鑄於這口“文皇御鍾”內、外鐘壁的主要部位之上。

銘文三絕

1.顯密結合,廣大圓融。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漢、梵兩種文字,總計231666字,鐫鑄在永樂大鐘上;用精心選用的佛教經咒銘文,來概括佛教全部精髓。

2.圍繞明成祖御製的《諸佛名經》,進行“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教化。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撰寫《神僧傳》的皇帝,並把這208個神僧編入他御製的《諸佛名經》,以起到一種示範效應的紀念碑功能。

3.把佛教和政治相結合,使佛教服務於政治,服務於“大明永一統”的理想。《金剛經》里有一句名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明成祖朱棣的政治思想以佛法形式表現出來,使世俗法轉換成了佛法。

五絕

據專家們概括,永樂大鐘有“五絕”。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第二絕,永樂大鐘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大鐘奇妙優美的音響是第三絕,有位聲學界的權威人士給永樂大鐘的鐘聲下了八個字的評語:“幽雅感人、益壽廷年”。科學的力學結構是永樂大鐘的第四絕。永樂大鐘的懸掛紐是靠一根與鐘體相比顯得很小的銅穿釘連線的。別看穿釘很小,卻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噸的剪應力範圍之內。永樂大鐘第五絕是高超的鑄造工藝。

地位評價

永樂大鐘,以悠久的歷史、精湛的鑄造工藝、第一流的聲學特性,標誌著中國古代在冶煉鑄造、聲學等方面的技術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享有“古代鐘王”之譽,也以其燦爛的書法藝術和佛教藝術,馳名中外。

鐘聲美譽

永樂大鐘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鐘聲悠揚悅耳,經專家測試,其聲音振動頻率與音樂上的標準頻率相同或相似,輕擊時,圓潤深沉;重擊時,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優雅。聲音最遠可傳90里,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令人稱奇叫絕。

每年新年來臨之際,永樂大鐘就會敲響。這口大鐘已敲擊了五百多年,至今仍完好無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曾對大鐘的合金成分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永樂大鐘除含有、鎂外,還含有金和銀,而且含量很高,其中含金18.6公斤、含銀38公斤。專家分析,金鑄在銅器中,可防止鏽蝕,銀則可提高澆鑄液的流動性,這正是永樂大鐘五百多年保持完好、鐘聲依然洪亮悠揚動聽的原因。

一位外國鑄造專家說:“永樂大鐘的鑄造成功,是世界鑄造史上的奇蹟,就是科學發達的今天也難以實現。”

鐘聲祈福

2008年4月29日,北京大鐘寺的永樂大鐘傳來莊重肅穆的鐘聲。為迎接第29屆奧運會倒計時100天,永樂大鐘破例敲響29下。據北京海淀區文化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鳴鐘是永樂大鐘第一次在白天正式敲響。

伴隨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自然滲透和完美融合,海淀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鐘寺的鐘聲文化已以其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積澱逐步成長為有北京特色的國際性文化品牌。每逢辭舊迎新之際、節慶之時,人們紛紛來此撞鐘祈福,將最美好的心愿和祝福帶給親朋好友,而一直以來永樂大鐘也因其莊嚴肅穆的鐘聲傳播和深遠的象徵意義,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客,素來享有"鐘王"之美譽。此次活動,海淀居民希望借鐘聲表達心向奧運的美好願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