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英語名稱 AUGUST FIRST FILM STUDIO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 占地面積392.1畝。1951年3月,以總政治部軍事教育電影製片廠名義開始籌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廠,命名為解放軍電影製片廠,1956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該廠於1952年攝製完成的第一部電影為軍事教育片《河川進攻》,1952年完成第一部紀錄片《荊江分洪》,1952年譯製完成第一部漢語教學片《神經系統和條件反向反射》,1955年投產第一部故事片《衝破黎明前的黑暗》,1960年完成中國第一部立體紀錄片《灕江遊記》,1982年起攝製第一部電視劇《考場》,1988年起開始攝製美術片。
八一電影製片廠始建於1952年8月1日,以拍攝軍事題材影視片為主,是一個具有攝製故事片、軍事教育片、新聞紀錄片、國防科研片、電視片和電視劇等多片種生產能力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
半個多世紀以來,八一廠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鞏固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的方向,大力弘揚我軍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拍攝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餘部: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回民支隊》《戰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戰》《野火春風斗古城》到七八十年代的《閃閃的紅星》《歸心似箭》《四渡赤水》《風雨下鐘山》《巍巍崑崙》,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革命歷史題材戰爭巨片《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的誕生——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異彩紛呈的電影畫面,熠熠生輝的銀幕形象,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畫廊增添了光輝一頁。
進入新世紀,八一廠又攝製完成了《衝出亞馬遜》《驚濤駭浪》《驚心動魄》《情暖萬家》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故事影片。尤其是近年來,在配合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及重大慶典紀念活動中屢有建樹: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推出了《太行山上》、《八路軍》;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時,推出了《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時,推出了《八月一日》、《士兵突擊》等一系列屢獲大獎的優秀影視作品,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影片生產部
成立於1953年,前身為製片室、總調度室、生產辦公室、生產處。1993年9月改為現名稱。系廠影視生產指揮機構,由生產調度室、外協辦、宣傳發行科、物資供應科及資料室組成,負責宣傳和拍攝物資的供應等。
故事片部
成立於1954年6月,下轄演員隊、導演室、攝影室、美術室、製片室、化服道車間、置景車間,是八一廠故事片生產的主要部門。擁有近兩萬平方米的服裝、道具倉庫,存有北洋軍閥、國民黨軍、美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個時期的軍服和中國歷代各式服裝約幾十萬套,並有三、四十年代美軍、日軍和中國軍隊各類效果、道具槍炮等裝備,以及明清時期各類家具及軍用、日用各類陳設道具數萬件;有五個總占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的攝影棚,其中2號棚是國內唯一有玻璃珠銀幕合成設備的攝影棚。
電影文學部
成立於1954年,前身為編劇科。該部由文學編輯室、研究室和《中外軍事影視》雜誌編輯部組成。文學編輯室和研究室主要為故事片生產提供電影文學劇本、進行電影理論研究;《中外軍事影視》雜誌為中國唯一一本軍事影視刊物,1982年4月創刊,原名《八一電影》,1955年改為現名。
主要獲獎情況
自建廠至1998年底有21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主要包括:1981年,《農奴》獲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1982年,《歸心似箭》獲香港電影金像最佳華語片獎;1989年,《遠離戰爭的年代》獲義大利薩爾索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1989年,《晚鐘》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1990年,《晚鐘》獲哥倫比亞波哥大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998年,《軍營水神》獲羅馬尼亞第四屆國際軍事電影節新聞獎。
另外,33人次和5個創作集體獲《大眾電影》百花獎單項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單項獎,11人次在國際獲獎。
八一電影製片廠建廠以來先後培養出導演160多人、演員300餘人、攝影師200餘人、編劇18人及一批活躍在創作第一線的專業藝術、技術幹部。1995年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中國電影界權威人士從中國電影誕生至1995年的電影人中評選出導演、男演員、女演員各15人為"中國世紀影人", 八一廠獲此榮譽的5位藝術家是王苹、李俊、王心剛、王曉棠、田華;從90年代電影演員中評選出126名"中華影星",八一廠及曾在八一廠工作的王心剛、王曉棠、田華、古月、張良、岳紅、陶玉玲、唐國強、高保成、斯琴高娃等11位演員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