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書

化書

《化書》,道家著作,唐末五代譚峭撰。內涵物理、化學、生物、醫藥等科學,可謂是一名了不起的古代科學家。共六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一百一十篇。其內容大旨是以黃老列莊思想為本,又兼融儒家學說。該書認為世界根源於“虛”,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復歸於虛,“虛”既是萬物本源又是萬物的歸宿,虛與物是循環轉化的關係,識之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社會演化,揭示動亂的原因,提出對策。全書在內容上,基本發揮了黃老列莊學說,認為世界時刻都在變化之中,萬物由虛化生,又化為虛。化之不間,如環之無窮,皆出之於道,並據此闡述了修道成仙的思想。雖是一部道書但是也涉及當時許多社會經濟,及政治權術方面的論說。又兼有一些凹凸鏡方面的知識,涉及面很廣泛。在思想上,本書中具有同情人民的社會觀與歷史觀;稟承了傳統道家思想,受列子自化、盜天等思想影響頗大。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譚峭的《化書》對中國古典美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後作為道教重要典籍之一而被收入了道教圖書總匯《道藏》之中。古人云化書者,觀化也。凡自有而忽無,自無而忽有,皆化也。其自有而漸無,自無而漸有者,亦化也。以我推物,以物推物物,以物物推天地,皆自有無之際得之,而保身、理天下之道寓焉。其旨遠,其辭文,其言約中.其以“化”名者,蓋從萬物變化之道立論,闡述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均食節儉的社會觀。

基本信息

化書

《化書》,道教著作,唐末五代譚峭撰.共六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一百一十篇。該書結合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認為世界根源於“虛”,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最終復歸於虛,“虛”既是萬物本源又是萬物的歸宿,虛與物是循環轉化的關係,識之就能進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社會演化,揭示動亂的原因,提出對策。該書是道教哲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作者譚峭,字景升,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讀經史,屬文清麗。其父訓以進士業,而峭酷愛黃老、諸子及《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茅君列仙內傳》等書,立志修道學仙。後辭父出遊終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等名山而不復返。譚峭雖以學道自隱,但十分關心世道治亂、民生疾苦,因著《化書》。譚峭

編輯推薦

《化書》有關物化順逆的描述,為道教內丹反還說提供了哲學依據,在中國思想史和內丹理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後道教將其列為重要教材,與四子真經相提並論。

內容簡介

《譚子化書》一書分“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篇,計六卷,凡一百一十章,率皆從二字為題。

“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大抵本齊物以言道化,本虛無以言術化,本無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稅多民飢以言食化,本見素抱樸以言儉化。多先列舉自然現象,如蛇化為龜、雀化為蛤之類,從中類推出哲理,以明超脫生死及修身治國之道,即所謂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卷二)之意。首二卷主要闡述了出生死、入神化之道,為本體論、自然觀;後四卷主要論述修身治世之道,屬政治觀、倫理觀。全書基本上發揮黃老列莊學說,稟承了傳統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盜天等思想影響頗大。其以“化”名者,蓋從萬物變化之道立論,闡述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均食節儉的社會觀。

該書所論述的最高哲學範疇是“太虛”,亦即虛,謂“太虛一虛也”。世界萬物從虛中逐步化生而產生,又逐漸復歸於虛,一方面又從虛中化生出自然形體,“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死生》)。化化無間,如環之無窮,而皆出於道,以虛無為體。另一方面,他認為社會生活也是從虛中而化生出來的,“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大化》)。肯定了先有自然之化,然後才有社會之化。

此書中“太虛”這一概念,為北宋時哲學家張載所沿用,並進一步將其與氣等同起來,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可見對後來宋明理學之影響。

此書還繼承了《沖虛真經》“盜天而無殃”的思想,認為“天地盜太虛生,人蟲盜天地生,(蟲營)虰盜人蟲生”(《天地》)。即在太虛生天地等過程中滲透進“盜”的思想,可見對傳統道家列子思想的稟承。在“太虛”與“道”的關係問題上,謂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即順任道的發展則由虛生神、生氣、生形以致萬物而不得變通,利用道的法則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種思想可以說開導了後來內丹“順則生人,逆則成丹”說的理論先河。

其最高修持境界是“養虛”,是以“古聖窮道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紫極宮碑》),能養虛則虛明通達,以至“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斃,神不可得逝”(《太虛》)。這種“物塞虛通”之說對理學家周敦頤提出“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的思想有直接的影響。

書中的社會歷史觀,完全是從同情人民的立場出發的。作者不但揭露了五代戰亂時期“民腹常餒”的社會現實,而且將一切社會罪惡的淵藪歸結到統治者、剝削者的私慾。對“窮民之力以為城郭,奪民之食以為儲蓄”,使民飢餒之統治者,力抨擊之。有云:民之食,“王者奪其一,鄉士奪其一,戰伐奪其一,工藝奪其一,商賈奪其一,道釋之族奪其一,稔亦奪其一,儉亦奪其一。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薴之衣,稼雲畢而飯橡櫟之實”。是故,作者強烈地遣責不平、不義的封建王法,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小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對剝削階級的反抗是出於無奈,“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判亂,判亂稟我教”。並認為要使天下太平,使人民能安居樂業,就要求統治者自己要“儉”,認為“儉可以為萬化之柄”。

該書還對道教養生學中的重要概念“守一”作了別致的解釋,云:“議守一之道莫過乎儉”。這對宋代李靚的“均田”平等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

另外,此書中還有關於凸凹透鏡知識的敘述,云:“小人常有四鏡∶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視者大,珠視者小,砥視者正,盂視者倒”(《化書·四鏡》)。此書以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小農平均主義理想的社會觀為主軸,對道家思想多有闡發,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化書》作為道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而收入《道藏》,從北宋陳摶開始直到元,全真道、十方叢林之規制都把《化書》作為必讀的經書。

此書的版本很多,題名《化書》分為六卷者有:《正統道藏》太玄部本,《寶顏堂秘笈·廣集》本,《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本,《墨海金壺·子部》本,《反約篇》本,《榕圓叢書·丙集》本,《正覺樓叢刻》本,《道藏舉要》第五類本;題曰《譚子化書》的亦分六卷者有:《道書全集》本,《二十子》本,《唐化叢書·子餘》本,《說郛》宛委山堂本;明楊慎之評本,收入《合刻周秦經書十種》;楊慎評、盧之頤之校本,收入《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明《續道藏》冠帙重收,題《譚子化書》;分為一卷的還有《鹽邑志林》本,《珠叢別錄》本,《影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諸子褒異》收錄分為三卷,明王一清注不分卷,收入《重刊道藏輯要》危集。題名《齊丘子》收入《子匯》。明歸有光輯評的《譚子》本,收入《諸子匯函》。明王一清撰《化書新聲》七卷,有《四經》本,其演其化,可資參考。

序言

化書舊名齊邱子,南唐時宋齊邱撰。此說見於宋初張耒宋齊邱化書後、馬令南唐書和晃公武郡齊讀書志。然與宋齊邱同時代之陳摶則以為非。

《化書》分六化,每化為一卷,即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運用道家哲學思想和儒學倫理觀念,以類推比附的手法,從事物的變化中,闡述修道養生的思想,探尋社會治亂的因由,指出實現太平治世的道路。

《化書》本齊物以言“道化”,本虛無以言“術化”,本無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稅多民飢以言“食化”,三寶之一為儉,本之以言“儉化”。每化多先例舉自然現象如蛇化為龜,雀化為蛤之類,從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脫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謂“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之意。《道化》、《術化》兩卷,主要論出生死、入神化之道,為本體觀、自然觀;《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四卷,主要論修身治世之道,屬政治觀、倫理觀、修養觀。

《化書》以“化”為名,以萬物變化之道而立論,認為化之不間,如環之無窮,皆出之於道,而以虛無為體。他列舉老楓可化為羽人,朽麥可化為蝴蝶,賢女可化為貞石,山蚯可化為百合,有情無情,皆可相互轉化。修道之要,唯在師無志虛,無心合道,以神使形。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一有無,一死生,一情性,一內外,無實無虛可與道俱。如此則得天地之綱,知陰陽之房,蛻五行,脫三光,召陰陽,役五行,乃至別構天地,重作日月,無所不化。

其論帝王之道,以道德仁義為本,認為五常之道皆出於一。君有奇智,則天下不臣,有賞罰之教邪道進,有親疏之分則小人入。唯行仁義中正,能無憂無害。

其論含為民之本、民之急乃至食為五常之本。尚儉均食,則黔黎相悅,仁義自生,天下自治。對使民飢之統治者,則極度力抨擊之,認為此乃不平之甚,不義之甚。

其謂守一道,莫過於儉,儉乃救世之要道,理想的政治。

道化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蛇雀老楓

蛇化為龜,雀化為蛤。彼忽然忘曲屈之狀,而得蹣跚之質;此倏然失飛鳴之態,而得介甲之體。斫削不能加其功,繩尺不能定其象,何化之速也。且夫當空團塊,見塊而不見空;粉塊求空,見空而不見塊。形無妨而人自妨之,物無滯而人自滯之,悲哉!

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賢女化為貞石,山蚯化為百合,自有情而之無情也。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虛無所不至,神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形無所不類。孰為彼,孰為我?孰為有識,孰為無識?萬物,一物也;萬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

耳目環舞

目所不見,設明鏡而見之;耳所不聞,設虛器而聞之。精神在我,視聽在彼。跰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補,則是耳目可以妄設,形容可以偽置。既假又假,既惑又惑。所以知魂魄魅我,血氣醉我,七竊囚我,五根役我。惟神之有形,由形之有疣。苟無其疣,何所不可?

作環舞者宮室皆轉,瞰回流者頭目自鏇。非宮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變也,則人自變之。是故粉巾為兔,樂石為馬,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圖臉畫眉,而人不知。唯清靜者,物不能欺。

鉛丹形影

術有火練鉛丹以代穀食者,其必然也。然歲豐則能飽,歲儉則能飢,是非丹之恩,蓋由人之誠也。則是我本不飢而自飢之,丹本不飽而自飽之。飢者大妄,飽者大幻,蓋不齊其道也。故人能一有無,一死生,一情性,一內外,則可以蛻五行、脫三光,何患乎一日百食,何慮乎百日一食。

以一鏡照形,以余鏡照影。鏡鏡相照,影影相傳,不變冠劍之狀,不奪黼黻之色。是形也與影無殊,是影也與形無異。乃知瑚以非實,影以非虛,無實無虛,可與道俱。

蟄藏梟雞

物有善於蟄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飢,或可以萬歲不死。以其心冥冥兮無所知,神怡怡兮無所之,氣熙熙無所為。萬慮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體物知身,體身知神,體神知真,是謂吉人之津。

梟夜明而晝昏,雞晝明而夜昏,其異同也如是。或謂梟為異,則謂雞為同;或謂雞為異,則謂梟為同。孰梟雞之異晝夜乎?晝夜之異梟雞乎?梟雞之同晝夜乎?夫耳中磬,我自聞;目中花,我自見。我之晝夜,彼之晝夜,則是晝不得謂之明,夜不得謂之昏。能齊昏明者,其唯大人乎!

四鏡射虎

小人常有四鏡:一名璧,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璧視者大,珠視者小,砥視者正,盂視者倒。觀彼之器,察我之形,由是無大小、無長短、無妍醜、無美惡。所以知形氣謟我,精魄賊我,奸臣貴我,禮樂尊我。是故心不得為之君心,王不得為之主。戒之如火,防之如虎。純儉不可襲,清靜不可侮,然後可以跡容廣而躋三五。

射似虎者,見虎而不見石;斬暴蛟者,見蛟而不見水。是知萬物可以虛,我身可以無。以我之無,合彼之虛。自然可以隱可以顯,可以死,可以生而無所拘。夫空中之鹿若飛雪,而目未嘗見;穴中之蟻若牛斗,而耳未嘗聞,況非見聞者乎!

龍虎游雲

龍化虎變,可以蹈虛空,虛空非無也;可以貫金石,金石非有也。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斃,神不可得逝。

游雲無質,故五色舍焉;明鏡無瑕,故萬物象焉。謂水之含天也,必天之含水也。夫百步之外,鏡則見人,人不見影,斯為驗也。是知太虛之中無所不有,萬耀之內無所不見。則世人且知心仰寥廓,而不知跡處虛空。寥廓無所間,神明且不遠。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儼其容。則可以游泳於寥廓,交友於神明而無咎也。

噦咽大化

有言臭腐之狀,則輒有所噦;聞珍羞之名,則妄有所咽。臭腐瞭然虛,珍羞必然無,而噦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懼菽醬若蝤蠐者,有愛鮑魚若鳳膏者。知此理者,可以齊奢儉,外榮辱,黜是非,忘禍福。

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顧盼,而顧盼化揖讓,揖讓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別,分別化冠冕,冠冕化車輅,車輅化宮室,宮室化掖衛,掖衛化燕享,燕享化奢盪,奢盪化聚斂,聚斂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亂,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其來也勢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是以大人以道德游泳之,以仁義漁獵之,以刑禮籠罩之,蓋保其國家而護其富貴也。故道德有所不實,仁義有所不至,刑禮有所不足,是教民為奸詐,使民為淫邪,化民為悖逆,驅民為盜賊。上昏昏然不知其弊,下恍恍然不知其病,其何以救之哉!

正一

世人皆知莧菹可以剖鱉,而不知朱草可以剖人。小人由是知神可以分,氣可以泮,形可以散。散而為萬,不謂之有餘;聚而為一,不謂之不足。若狂風飄發,魂魄夢飛;屐齒斷蚓,首尾皆動。夫何故?太虛,一虛也;太神,一神也;太氣,一氣也;太形,一形也。命之則四,根之則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謂正一。

德化

五常

儒有講五常之道者,分之為五事,屬之為五行,散之為五色,化之為五聲,俯之為五嶽,仰之為五星,物之為五金,族之為五靈,配之為五味,感之為五情。所以聽之者若醯雞之游太虛,如井蛙之浮滄溟,莫見其鴻氵蒙之涯,莫測其浩渺之程。日暮途遠,無不倒行。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忘其名則得其理,忘其理則得其情。然後牧之以清靜,棲之以杳冥,使混我神氣,符我心靈。若水投水,不分其清;若火投火,不問其明。是謂奪五行之英,盜五常之精,聚之則一芥可包,散之則萬機齊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投器,其應物也如懸鏡以鑒形。於是乎變之為萬象,化之為萬生,通之為陰陽,虛之為神明。所以運帝王之籌策,代天地之權衡,則仲尼其人也。

飛蛾

天下賢愚,營營然若飛蛾之投夜燭,蒼蠅之觸曉窗。知往而不知返,知進而不知退。而但知避害而就利,不知聚利而就害。夫賢於人而不賢於身,何賢之謂也?博於物而不博於己,何博之謂也?是以大人利害俱忘,何往不臧?

異心

虎踞於林,蛇游於澤,非鴟鳶之仇;鴟鳶從而號之,以其蓄異心之故也。牛牧于田,豕眠於圃,非烏鵲之馭;烏鵲從而乘之,以其無異心之故也。是故麟有利角,眾獸不伏;鳳有利觜,眾鳥不賓;君有奇智,天下不臣。善馳者終於蹶,善斗者終於敗。有數則終,有智則窮。巧者為不巧者所使,詐者為不詐者所理。

弓矢

天子作弓矢威天下,天下盜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禮樂以防小人,小人盜禮樂以僭君子。有國者好聚斂,蓄粟帛、具甲兵以御賊盜,賊盜擅甲兵、踞一粟帛以奪其國,或曰:“安危德也。”又曰:“興亡數也。”苟德可以恃,何必廣粟帛乎?苟數可以憑,何必廣甲兵乎?

聰明

無所不能者,有大不能;無所不知者,有大不知,夫忘弓矢然後知射之道,忘策轡然後知馭之道,忘弦匏然後知樂之道,忘智慮然後知大人之道。是以天下之主,道德出於人;理國之主,仁義出於人;亡國之主,聰明出於人。

有國

有國之禮,享郊廟,敬鬼神也;rB龜策占吉凶也。敬鬼神,信禍福之職也;占吉凶,信興亡之數也。柰何有大不信,窮民之力以為城郭,奪民之食為儲蓄?是福可以力取,是禍可以力敵;是疑貳於鬼神,是欺惑於龜策,是不信於天下之人;斯道也,賞不足動,罰不足懼,國不足守。

黃雀

黃雀之為物也,日游於庭,日親於人而常畏人,而人常撓之。玄鳥之為物也,時游於戶,時親於人而不畏人,而人不撓之,彼行促促,此行佯佯;彼鳴啾啾,此鳴鏘鏘;彼視雙雙,此視汪汪;彼心戚戚,此心堂堂。是故疑人者為人所疑,防人者為人所防。君子之道,仁興義、中興正,何憂何害!

籠猿

籠中之猿,踴躍萬變不能出於籠;匣中之虎,狂怒萬變不能出於匣;小人之機,智慮萬變不能出於大人之道。夫大人之道,如地之負,如天之垂。無日不怨,無人不欺,怨不我怒,欺不我夷,然後萬物知其所歸。

常道

仁義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術,以至於亡國。忠信者常用之道,用之不得其術,以至於護罪。廉潔者常守之道,守之不得其術,以至於暴民。財辯者常御之道,御之不得其術,以至於罹禍。蓋拙在用於人,巧在用於身。使民親稼則怨,誡民輕食則怒。夫餌者魚之嗜,膻者蟻之慕,以餌投魚魚必以懼,以膻投蟻蟻必去,由不得化之道。

感喜

感父之慈,非孝也;喜君之寵,非忠也。感始於不感,喜始於不喜。多感必多怨,多喜必多怒。感喜在心,由物之有毒,由蓬之藏火,不可不慮。是以君子之業,爵之不貴,禮之不大,親之不知,疏之不疑,辱之不得,何感喜之有。

太醫

太醫之道,脈和而實者為君子,生之道也;撓而浮者為小人,死之道也。太卜之道,策平而慢者為君子,吉之道也;曲而利者為小人,凶之道也。以是論之,天下之理一也,是故觀其國,則知其臣;觀其臣,則知其君;觀其君,則知其興亡。臣可以擇君而仕,君可以擇臣而任。夫揖讓可作而躁靜不可作,衣冠可詐而形器不可詐,言語可文而聲音不可文。

讒語

藏於人者謂之機,奇於人者謂之謀。殊不知道德之機,眾人所知;仁義之謀眾人所無。是故有賞罰之教則邪道進,有親疏之分則小人入。夫棄金於市,盜不敢取;詢政於朝,讒不敢語,天下之至公也。

刻畫

畫者不敢易於圓象,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於本偶,苟侮之,必貽禍。始製作於我,又要敬於我,又真禍於我。是故張機者用於機,設險者死於險,建功者辱於功,立法者懼於法。動一窮則百窮相會,舉一事則萬事有害,所以機貴乎明,險貴乎平,功貴乎無狀,法貴乎無象。能出刻書者,可以名之為大象。

酒醴

夫酒醴者,迫之飲愈不飲,恕之飲愈欲飲。是故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貸其死者樂其死,貸其輸者樂其輸。所以民盜君之德,君盜民之力。能知反覆之道者,可以居兆民之職。

恩賞

侯者人所貴,金者人所重,眾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眾人分玉而得金者不樂。是故賞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當也由為爭奪之漸,其不當也即為亂亡之基。故我自卑則賞不能大,我自儉則恩不得奇。歷觀亂亡之史皆驕侈,恩賞之所以為也。

養民

民不怨火而怨使之禁火,民不怨盜而怨使之防盜。是故濟民不如不濟,愛民不如不愛。天有雨露,所以招其怨;神受禱祝,所以招其謗。夫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盜不如防我盜,其養民也如是。

仁化

得一

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聖。道,虛無也,無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靜也,無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萬物生,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義。義濟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禮。禮秉規持范,必有疑滯,故授之以智。智通則多變,故授之以信,信者,成萬物之道也。古

五行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發生之謂也,故均於木。義,救難之謂也,故均於金。禮,明白之謂也,故均於火。智,變通之謂也,故均於水。信,愨然之謂也,故均於土。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相濟之業,終則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畋漁

夫禽獸之於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手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綱罟,使之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非義也;以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雖無言,必狀我為貪狼之興封;鱗介雖無知,必名我為長鯨之與巨虺也。胡為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自古無君子。

犧牲

犧牲之享,羔雁之薦,古之禮也。且古之君子,非不知情之憂喜、聲之哀樂能動天地、能感鬼神。刀杌前列,則憂喜之情可知矣;鷹犬齊至,則哀樂之聲可知矣。以是祭天地,以是禱神明,天地必不享,苟享之必有咎;神明必不歆,苟歆之必有悔。所以知神龍見,喪風雲之象也;鳳凰來,失尊戴之象也;麒麟出,亡國土之象也。觀我之義,禽必不義也;以彼為祥,禽必不祥也。

太和

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叛亂,叛亂稟我教。不有和睦,焉得仇讎;不有賞動,焉得鬥爭。是以大人無親無疏,無愛無惡,是謂太和。

魚齋

海魚有吐墨水上庇其身而游者,人因墨而漁之。夫智者多屈,辯者多辱,明者多蔽,勇者多死。扃ox固,賊盜喜;忌諱嚴,敵國幸。禁可以越者,號也;兵可以奪者,符也。蜀敗於山,晉敗於馬。夫大人之機,道德仁義而已矣。

神弓

譽人者人之譽,謗人者人謗之,是以君子能罪己,斯罪人也;不報怨,斯報怨也。所謂神弓鬼矢,不張而發,不注而中。天得之以假人,人得之以假天下。

救物

救物而稱義者,人不義之;行惠而求報者,人不報之。民之情也,讓之則多,爭之則少,就之則去,避之則來;與之則輕,惜之則奪。是故大義無狀,大恩無象。大義成,不知者荷之;大恩就,不識者報之。

書道

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忘手筆,然後知書之道。和暢,非巧也;淳古,非朴也;柔弱,非美也;強梁,非勇也。神之所浴,氣之所沐。是故黠策蓄血氣,顧盼含情性。無筆黑之跡,無機智之狀;無剛柔之容,無馳騁之象。若皇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風穆穆然。是故觀之者,其心樂,其神和,其氣融,其政太平,其道無朕。夫何故?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雲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

鳳鴟

鳳不知美,鴟不知惡,陶唐氏不知聖,有苗氏不知暴。使陶氏恃其聖,非聖也;有苗氏知其暴,不暴也。眾人皆能寫人之形,而不能寫己之形;皆能求人之惡,而不能求己之惡;皆能知人之禍,而不能知己之禍。是以大人聽我聲,察我色,候我形,伺我氣,然後知人之情偽。

知人

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篆,則知其人之情性焉;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聞其教令,則知其人之吉凶焉。小人由是知唐堯之容淳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蕩蕩然,殷湯之容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諤諤然,仲尼之容皇皇然。則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與賢。

螻蟻

螻蟻之有君也,一拳之宮,與眾處之;一塊之台,與眾臨之;一粒之食,與眾蓄之,一蟲之肉,與眾咂之;一罪之疑,與眾戮之。故得心相通而後神相通。神相通而後氣相通,氣相通而後形相通。故我病則眾病,我痛則眾痛,怨何由起,叛何由始?斯太古之化也。

歌舞

能歌者不能者聽之,能舞者觀之,巧者不巧者辨之,賢者不賢者任之。夫養木者必將伐之,待士者必將死之。綱之以冠冕,釣之以爵祿。若馬駕車輅,貴不我得;彘食糟糠,肥不我有。是以大人道不虛貴,德不虛守;貧有所倚,進有所恃。退者非樂寒賤,而甘委棄。

躑躅

躑躅之酒,烏啄之脯,莨盪之膏,冶葛之乳。初啖之若芥,再啖之若黍,復啖之若丸,又啖之若脯。小人由是知強弩可以漸引,巨鼎可以漸舉,水火可以漸習,虎兕可以漸侶。逆者我所化,辱者我所與,不應者我所命,不臣者我所取。所以信柔馬不可馭,漸賊不可御。得之以為萬化之母。

止斗

止人之斗者使其鬥,抑人之忿者使其忿;善救斗者預其斗,善解忿者濟其忿。是故心不可伏,而伏之愈亂;民不可理,而理之愈怨。水易動而自清,民易變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萬物之情。

象符

術有降萬物之蘊毒者,則交臂鉤指,象之為符。是故若夭矯之勢者鱗之符,若飛騰之勢者羽之符,若偃蹇之勢者毛之符,若拳跼之勢者介之符,所以知拱折者人之符。夫拱手者,人必拱之;折腰者,人必折之,禮之本也。而疏之為萬象,別之為萬態。教之蹈舞,非蹈舞也;使之禱祝,禱祝也,我既寡實,彼亦多虛。而責人之無情,固無情也;而罪禮之無驗,固無驗也。

善惡

為惡者畏人識,必有識者;為善者欲人知,必有不知者。是故人不識者,謂之大惡;人不知者,謂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廣,務奇特者功不大,善博奕者智不遠,文綺麗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是貴,惟德自守,所以能萬世不朽。

食化

七奪

一日不食則憊,二日不食則病,三日不食則死。民事之急,無甚於食,而王者奪其一,卿士奪其一,兵吏奪其一,戰伐奪其一,工藝奪其一,商賈奪其一,道釋之族奪其一,稔亦奪其一,儉亦奪其一。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薴之衣,稼雲畢而飯橡櫟之實。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大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而行切切之仁,用戚戚之禮,其何以謝之哉!

巫像

為巫者鬼必附之,設像者神必主之,蓋樂所響也。戎羯之禮,事母而不事父;禽獸之情,隨母而不隨父;凡人之痛,呼母而不呼父,蓋乳哺之教也。虎狼不過於嗜肉,蛟龍不過於嗜血,而人無所不嗜。所以不足則斗,不與則判,鼓天下之怨,激烈士之忿。食之道非細也。

養馬

養馬者主,而牧之者親;養子者母,而乳之者親。君臣非所比,而比之者祿也;子母非所愛,而愛之者哺也。駑馬本無知,嬰兒本無機,而知由此始,機由此起。所以有愛惡,所以有彼此,所以稔鬥爭而蓄奸詭。

絲綸

王取其絲,吏取其綸;王取其綸,吏取其糹孛。取之不已,至於欺罔;欺罔不已,至於鞭撻;鞭撻不已,至於盜竊;盜竊不已,至於殺害;殺害不已,至於刑戮。欺罔非民愛而裒斂者教之,殺害非民原而鞭撻者訓之。且夫火將逼而投於水,知必不免,且貴其緩;虎將噬而投於谷,知必不可,或覬其生。以斯為類,悲哉!

奢僭

夫君子不肯告人以飢,恥之甚也。又不肯矜人以飽,愧之甚也。既起人之恥愧,必激人之怨咎,食之害也如是。而金籩玉豆,食之飾也;鼓鍾戛石,食之游也;張組設繡,食之惑也;窮禽竭獸,食之暴也;滋味厚薄,食之忿也;貴賤精粗,食之爭也。欲之愈不止,求之愈不已,貧食愈不足,富食愈不美。所以奢僭由茲而起,戰伐由茲而始。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

燔骨

嚼燔骨者,焦脣爛舌不以為痛;飲醇酎者,噦腸嘔胃不以為苦。饞嗜者由忘於痛苦,飢窮者必輕於性命。痛苦可忘,無所不欺;性命可輕,無所不為。是以主者以我欲求人之欲,以我飢求人之飢。我怒民必怒,我怨民必怨。能知其道者,天下胡為乎叛?

食迷

民有嗜食而飽死者,有婪食而鯁死者,有感食而義死者,有辱食而憤死者,有爭食而斗死者,人或笑之。殊不知官所以務祿,祿所以務食;賈所以務財,財所以務食。而官以矯佞饞讟而律死者,賈以波濤江海而溺死者,而不知所務之端,不知得死之由,而遷怨於輩流,歸咎於江海,食之迷也。

戰欲

食之欲也,思監梅之狀,則輒有所咽而不能禁;見盤餚之盛,則若所吞而不能遏。飢思啖牛,渴思飲海。故欲之於人也如賊,人之於欲也如戰。當戰之際,錦繡珠玉不足為富,冠冕旌旗不足為貴,金石絲竹不聞其音,宮室台榭不見其麗。況民復常餒,民情常迫,而論以仁義,其可信乎?講以刑政,其可畏乎?

膠竿

執膠竿捕黃雀,黃雀從而噪之;捧盤食享烏鳥,烏鳥從而告之。是知至暴者無所不異,至食者無所不同。故蛇豕可以友而群,虎兕可以狎而馴,四夷可以率而賓。異族猶若此,況復人之人。

庚辛

庚氏穴池,構竹為憑檻,登之者其聲“策策”焉。辛氏穴池,構木為憑檻,登之者其“堂堂”焉。二氏俱牧魚於池中,每憑檻投飢,魚必踴躍而出。他日但聞“策策”“堂堂”之聲,不投餌亦踴躍而出,則是庚氏之魚可名“策策”,辛氏之魚可名“堂堂”,食之化也。

興亡

瘡者人之痛,火者人之急,而民喻飢謂之瘡,比餓謂之火,蓋情有所切也。夫鮑魚與腐屍無異,鱁鮧與足垢無殊,而人常食之。飽猶若是,飢則可知。苟其飢也無所不食,苟其迫也無所不為。斯所以為興亡之機。

雀鼠

人所以惡雀鼠者,謂其有攘竊之行;雀鼠所以疑人者,謂其懷盜賊之心。夫上以食而辱下,下以食而欺上,上不得不惡下,下不得不疑上,各有所切也。夫剜其肌、啖其肉,不得不哭;扼其喉、奪其哺,不得不怒。民之瘠也由剜其肌,民之餒也由奪其哺。嗚呼,惜哉!

無為

牛可使之駕,馬可使之負,犬可使之守,鷹可使之擊,蓋食有所感也。獼猴可使之舞,鸚鵡可使之語,鴟鳶可使之死斗,螻蟻可使之合戰,蓋食有所教也。魚可使之吞鉤,虎可使之人陷,雁可使之觸綱,敵國可使之自援,蓋食有所利也,天地可使之交泰,神明可使之掖衛,高尚可使之屈折,夷狄可使之委伏,蓋食有所奉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暨乎萬族,皆可以食而通之。我服布素則民自暖,我食葵藿則民自飽。善用其道者,可以肩無為之化。

王者

獵食者母,分乳者子。全生者子,觸綱者母。母不知子之所累,子不知母之所苦。王者衣纓之費、盤餚之直,歲不過乎百萬,而封人之土地,與人之富貴,百萬之百萬。如咂王之肌,如飲王之血。樂在於下,怨在於上,利歸於眾,咎歸於王。夫不自貴,天下安敢貴;不自富,天下安敢富?

鴟鳶

有智者憫鴟鳶之擊腐鼠,嗟螻蟻之駕斃蟲,謂其為蟲不若為人。殊不知當歉歲則爭臭斃之屍,值嚴圍則食父子之肉。斯豺狼之所不忍為,而人為之,則其為人不若為蟲。是知君無食必不仁,臣無食必不義,士無食必不禮,民無食必不智,萬類無食必不信。是以食為五常之本,五常為食之末。苟王者能均其衣,能讓其食,則黔黎相悅,仁之至也;父子相愛,義之至也;饑飽相讓,禮之至也;進退相得,智之至也;許諾相從,信之至也。教之善也在於食,教之不善也在於食。其物甚卑,其用甚尊;其名尤細,其化尤大。是謂無價之寶。

儉化

太平

夫水火,常用之物,用之不得其道,以至於敗家,蓋失於不簡也。飲饌,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於亡身,蓋失於不節也。夫禮失於奢,樂失於淫。奢淫若水,去不復返,議欲救之,莫過乎儉。儉者,均食之道也。食均則仁義生,仁義生則禮樂序,禮樂序則民不怨,民不怨則神不怒,太平之業也。

權衡

服糹希糹谷者不寒,而衣之布帛愈寒;食藜藿者不飢,而飯之黍稷愈飢。是故我之情也,不可不慮;民之心也,不可不防。凡民之心,見負石者則樂於負塗,見負塗者則樂於負芻。饑寒無實狀,輕重無必然,皆豐儉相形,彼我相平,我心重則民心重,我負輕則民負輕。能至於儉者,可以與民為權衡。

禮道

禮貴於盛,儉貴於不盛;禮貴於備,儉貴於不備;禮貴於簪紱,儉貴於布素;禮貴於炳煥,儉貴於寂寞。富而富之愈不樂,貴而貴之愈不美,賞而賞之愈不足,愛而愛之愈不敬。金玉者,富之常;官爵者,貴之常。渴飲則甘,飢食則香。夫惟儉,所以能知非常。

食象

觀食象者食牛不足,觀戴冕者戴冠不足。不足有所自,不廉有所始。是知王好奢則臣不足,臣好奢則士不足,士好奢則民不足,民好奢則天下不足。夫天下之物十之,王好一,民亦一;王好五,民亦五;王好十,民亦十。以十論之,則是十家為一家,十國為一國,十天下為一天下,何不弊之有!

民情

其夫好飲酒者,其妻必貧。其子好臂鷹者,其家必困。剩養一仆,日飯三甌,歲計千甌。以一歲計之,可享千兵。王者歲率是享,則必告勞而聚怨,病在於增不於損。王駕牛車,民驕於行;王居土陛,民恥於平。杜之於漸,化之於儉。所以見葛pC不足者,則樂然服布素之衣;見窳杯而食者,則欣然用陶匏之器,民之情也。

慳號

世有慳號者,人以為大辱,殊不知始得為純儉之道也。於己無所與,於民無所取。我耕我食,我蠶我衣。妻子不寒,婢僕不飢。人不怨之,神不罪之。故一人知儉則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

君民

君之於民,異名而同愛。君樂馳騁,民亦樂之;君喜聲色,民亦喜之;君好珠玉,民亦好之;君嗜滋味,民亦嗜之。其名則異,其愛則同。所以服布素者,愛士之簪組;服士之簪組者,愛公卿之劍佩;服公卿之劍佩者,愛王者之旒冕,是故王者居兆民所愛之地,不得不慮也。況金根玉輅奪其貨,高台崇榭奪其力,是賈民之怨,是教民之愛。所以積薪聚米,一歲之計,而易金換玉,一日之費,不得不困,不得不儉。

乳童

乳童拱手,誰敢戲之,豈在乎黼黻也。牧豎折腰,誰敢背之,豈在乎刑政也。有賓主之敬,則雞黍可以為大享,豈在乎簫韶也。有柔淑之態,則荊薴可以行婦道,豈在乎組繡也。而王者之制,設溝隍以御之,陳jF戟以衛之,蓄粟帛以養之,張欄檻以遠之。蓋有機於民,不得不藏;有私於己,不得不防。夫能張儉之機,民自不欺;用儉之私,我自不疑。夫儉者,可以為大人之師。

化柄

儉於聽可以養虛,儉於視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私可以護富,儉於公可以保貴,儉於門闥可以無盜賊,儉於環衛可以無叛亂,儉於職官可以無奸佞,儉於嬪嬙可以保壽命,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知儉可以為萬化之柄。

御一

王者皆知御一可以治天下也,而不知孰謂之一。夫萬道皆有一:仁亦有一,義亦有一,禮亦有一,智亦有一,信亦有一。一能貫五,五能宗一。能得一者,天下可以治。其道蓋簡而出自簡之,其言非玄而人自玄之。是故終迷其要,竟惑其妙。所以議守一之道,莫過乎儉;儉之所律,則仁不盪,義不亂,禮不奢,智不變,信不惑。故心有所主,而用有所本,用有所本而民有所賴。

三皇

君儉則臣知足,臣儉則士知足,士儉則民知足,民儉則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無貪財,無競名,無奸蠹,無欺罔,無矯佞。是故禮義自生,刑政自寧,溝壘自平,甲兵自停,遊蕩自耕,所以三皇之化行。

天牧

奢者三歲之計,一歲之用;儉者一歲之計,三歲之用。至奢者猶不及,至儉者尚有餘。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奢者好親人,所以多過,儉者能遠人,所以寡禍。奢者事君必有所辱,儉者事君必保其祿。奢者多憂,儉者多福,能終其儉者,可以為天下之牧。

雕籠

懸雕籠、事玉粒養黃雀,黃雀終不樂。垂禮樂、設賞罰教生民,生民終不泰。夫心不可安而自安之,道不可守而自守之,民不可化而自化之。所以儉於台榭則民力有餘,儉於寶貨則民財有餘,儉於戰伐則民時有餘。不與之由與之也,不取之由取之也。海伯亡魚,不出於海;國君亡馬,不出於國。

禮要

夫禮者,道出於君而君由不知,事出於職而職由不明。儒者棲山林,敬師友,窮理樂,講本末。暨乎見羽葆車輅之狀,鐘鼓簫韶之作,則矍然若鹿,怡然若豕;若醉於酒,若溺於水,莫知道之本,莫窮禮旨。謂弓為弧,則民不知矣;謂馬為駟,則民莫信矣。所以數亂於多,不亂於少;禮惑於大,不惑於小。能師於儉者,可以得其要。

清靜

奢者好動,儉者好靜;奢者好難,儉者好易;奢者好繁,儉者好簡;奢者好逸樂,儉者好恬淡。有保一器畢生無璺者,有掛一裘十年不斃者。斯人也可以親百姓,可以司粟帛,可以掌符璽,可以即清靜之道。

損益

夫仁不儉,有不仁;義不儉,有不義;禮不儉,有非禮;智不儉,有無智;信不儉,有不信。所以知儉為五常之本,五常為儉之末。夫禮者,益之道也;儉者,損之道也。益者損之旨,損者益之理。禮過則淫,儉過則朴。自古及今,未有亡於儉者也。

解惑

謙者人所尊,儉者人所寶。使之謙必不謙,使之儉必不儉。我謙則民自謙,我儉則民自儉。機在此不在彼,柄在君不在人。惡行之者惑,是故為之文。

目錄

譚峭化書的社會思想和哲學思想(代序)

卷一道化

蛇雀

老楓

耳目

環舞

鉛丹

形影

蟄藏

梟雞

四鏡

射虎

龍虎

游雲

噦咽

大化

正一

天地

稚子

陽燧

死生

爪發

神道

神交

大含

卷二術化

雲龍

猛虎

用神

水竇

魍魎

虛無

虛實

狐狸

轉舟

心變

珠玉

蠮々

胡夫

陰陽

海魚

磵松

動靜

聲氣

大同

帝師

琥珀

卷三德化

五常

飛蛾

異心

弓矢

聰明

有國

黃雀

籠猿

常道

感喜

太醫

讒語

刻畫

酒醴

恩賞

養民

卷四仁化

得一

五行

畋漁

犧牲

太和

墨魚

神弓

救物

書道

鳳鴟

知人

螻蟻

歌舞

躑躅

止闕

象符

善惡

卷五食化

七奪

巫像

養馬

絲綸

奢僭

燔骨

食迷

戰欲

膠竿

庚辛

興亡

雀鼠

無為

王者

鴟鳶

卷六儉化

太平

權衡

禮道

食象

民情

懂號

君民

乳童

化柄

御一

三皇

天牧

雕籠

禮要

清靜

損益

解惑

附綠

【一】序跋

【二】著綠

【三】考釋

作者簡介

作者:(五代)譚峭 注釋解說詞:丁禎彥、李似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