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成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成長。

概念

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2007年首次提出。它的原始意義在於“有效的包容性增長戰略需集中於能創造出生產性就業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機遇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並能給最弱勢群體帶來緩衝的社會安全網。”最終目的是把經濟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讓普通民眾來受益。 包容性增長即為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成長。它涉及平等與公平的問題,包括可衡量的標準和更多的無形因素。而所謂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應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成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成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重視社會穩定等。

由來及背景

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

《中國經濟周刊》報導,“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是2007年由亞行首先提出來的,也是國際組織近年間逐漸完善的一個概念,是基於中國加入WTO以後,經濟成長迅猛的事實提出來的。據統計,2002年至2007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速高達11.65%,尤其是2004、2005年這一輪增長比較明顯,甚至超過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達了12.7%和14.2%。當時大家都在談經濟成長,但經濟成長過程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收入分配不公。雖然經濟成長了,但並非所有人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別是貧困人口受益更少。同時,中國GDP如繼續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增長,資源、環

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

境壓力會增大,由增長本身不均衡導致的矛盾也會增多。當時,導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資、出口拉動,消費的比重偏低,在產業方面重工業比重高,服務業比重偏低;經濟和社會相比較,社會領域發展相對差一些,特別是收入分配結構、收入分配狀況、城鄉差距比較大。針對這種不利於長期可持續均衡的增長,2005年由亞行贊助支持,亞行經濟研究局和駐中國代表處聯合開展了“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研究課題,同時邀請林毅夫、樊綱等國內位知名學者參與研究。與此同時,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2007年,由林毅夫主編,莊巨忠、湯敏等學者編寫的《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一書正式出版。該書分析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增長特點,收入差距擴大原因和所帶來問題及挑戰,探討通過實現共享式增長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選擇。這本書英文版當時譯成中文時,使用了“共享式增長”一詞,實際上也有人將其譯成“包容性增長”。業內人士認為,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包容性增長”被逐漸認同的助推器。

報告提及

2010年9月1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並致辭。2010年9月1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並致辭。

2009年11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發表題為《合力應對挑戰推動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強調“統籌兼顧,倡導包容性增長”。

2010年9月16日,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

“胡錦濤強調,實現包容性增長,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這是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需要共同研究和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胡錦濤指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胡錦濤指出,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中國強調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長的涵義。我們既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2010年11月14日,在日本橫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十八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胡錦濤主席發表的《深化互利合作 實現共同發展》重要講話中,再次倡導“包容性增長”:

“ (二)倡導包容性增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我們應該堅持發展經濟,堅持社會公平正義,堅持以人為本,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我們應該堅持優先開發人力資源的指導方針,實施有利於充分就業的發展戰略,提高全體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加快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釋義

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譯自英語複合名詞“InclusiveGrowth”,其中心詞是“Growth(增長)”,“Inclusive”應包含“社會包容”或“社會融合”之意。“包容性增長”這個概念,與中央提出的“全面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創新理論是一脈相承的,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應有之義。一般認為,“包容性增長”就其內涵而言,須強調兩個方面,即“參與”和“共享”。換句話說,只有在所有社會成員能夠“參與”和“共享”時,經濟成長才具有積極意義,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因此,“包容性增長”的含義在於,不能只單純發展經濟,而應該經濟社會更加全面、均衡地發展,使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進行。這樣的增長,才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亞行當時在中國提倡“包容性增長”,比較重要的一點是:保持較快經濟成長的同時,增長也要可持續和協調,同時也應更多地關注社會領域發展。這種增長不是單純的經濟成長,而應考慮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會領域,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夠共享這種發展成果。可以說,“包容性增長”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經濟成長與其他方面的增長應該是互相協調的。從國內方面來講,首先,增長是和諧增長、可持續增長和科學增長;其次,增長的同時,財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貧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傾斜,使所有人都從增長中獲益;再次,這種增長有利於社會發展、公共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從國際方面來講,“包容性增長”應該是某國增長了,不損害或抑制另一國增長,不給對方帶來危害,國家間協調、和諧增長,在共贏多贏中實現共同發展。一般來說,“包容性增長”主要還是在一個國家範圍內,而各國之間的“包容性增長”,更多的是指貧困國家在全球區域性增長過程中能夠受益更多。

要素

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1、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

2、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

3、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

4、在經濟成長過程中保持平衡;

5、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

6、重視社會穩定。

解讀

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

胡總書記提出的“包容性增長”概念,可以理解為:

第一,表明中國的一貫立場,就是在世界經濟交往中堅持“求同存異”的原則。世界各國都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務,但各國的國情不同,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尊重各國根據自己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從根本上說,這也是對一國經濟主權的尊重。那種強加於人的做法,是典型的經濟霸權的表現。只有各國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才能實現包容性的發展,是切實可行的做法。
第二,表明中國的基本態度,就是在世界經濟交往中應該堅持扶弱濟貧、共同發展的原則。大國對小國,強國對弱國,發展快的國家對發展慢的國家,發展條件好的國家對發展條件差的國家,應該以包容的心態,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地大力扶持和積極援助那些小、弱、慢、差的國家發展經濟,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快制慢、以好壓差。這也是國際人道主義的體現。
第三,表明中國的“入世”理念,就是在世界經濟交往中應該堅持人類文明成果互學互用、共建共享的原則。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自然是有的發展好些,有的發展快些,他們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也是其他國家非常願意學習和借鑑的。這種情況下,發展好的快的國家就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和開放的胸襟,容許別人學習和借鑑,不能搞壟斷主義和保護主義,否則就會成為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障礙和壁壘。
第四,表明中國的合作方略,就是在世界經濟交往中應該堅持促進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協作化的原則。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繫起來,成為一個“地球村”、“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客觀事實。各國都應以包容的心態,正確看待、沉著應對,加強溝通,密切合作,互利共贏,不能盲目排外,搞狹隘的民族主義,影響國際經濟合作。
總之,中國接受和踐行“包容性增長”理念,實質上就是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包容性增長”理念的指引下,通過更深入的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有利外部條件,同時也為中國對外經濟項目順利發展提供安全保證。

或將寫入“十二五”規劃

包容性增長包容性增長

從2007年亞行首提這一概念,到如今國家領導人在正式場合再次倡導,業內人士分析認為,2008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是“包容性增長”被官方採納和認可的助推器。
莊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金融危機的爆發,實際上是對當時經濟失衡狀況的一種強制性的改變。經過這場危機之後,大家發現,中國的經濟成長確實存在不均衡的問題,特別是對投資、出口的依賴性比較強,而中國恰恰受這種衝擊比較明顯。
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經濟恢復較快。但與此同時,從經濟學家到中央政府都開始思考中國經濟成長如何更加可持續的問題。
這次重提“包容性增長”,在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看來,帶有一定的前瞻性含義。馬曉河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對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的一個大的判斷。
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副編審鄧聿文《中國經濟周刊》大膽預言,“十二五”規劃中肯定會明確提出包容性增長,今後這個概念也將越來越普及並被人們接受。“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是要加強社會建設,所謂‘包容性增長’就是要注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我覺得肯定會寫入的。”鄧聿文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