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鎮

劍門關鎮

12084 15-64歲男 15-64歲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劍門關鎮,位於劍閣縣北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關景區的核心,地處國道108線,縣城下寺鎮城南12公里處。全鎮幅員面積132.7平方公里,轄1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105個村民小組,34個行政事業單位,共5105戶,其中農業戶4005戶,非農業戶765戶,總人口16973人,勞動力9000人。全鎮有林地71095畝,耕地23592畝,其中田9607畝,地13995畝,人均占有耕地1.4畝。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經濟作物有烤菸油菜、花生。
劍門關鎮緊臨縣城,交通及區位優勢明顯,108國道穿境而過, 15個村165.5公里通村公路均為泥結碎石路面,晴雨能通車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紮實,能滿足農業生產及民眾生活需要,廣電通訊暢通,基本達到全覆蓋,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商貿流通活躍,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鎮共有餐飲服務店32家,豆製品加工作坊8家,劍門豆腐享譽國內外,集鎮建設初具規模,示範帶動作用逐漸顯現。1994年劍門關鎮被列為全省100個試點鎮之一,2004年又成功申報為省級重點鎮。通過幾年的建設和經營,集鎮已有一定的規模,常住人口5000人左右。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府的領導下,
圖2:劍門關古鎮掠影
始終堅持“穩糧油、攻烤菸、抓畜禽、建古鎮、興旅遊、保穩定、促增收”的發展思路不動搖,逐步增育和壯大以烤菸、生豬、旅遊為主的主導產業,推動劍門關鎮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和諧發展。2007年,全鎮生產總值實現8587萬元,增長12%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2%,第三產業增長19%。財稅收入實現380萬元,同口徑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9萬元,增長10%,招商引資達2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劍門關景區是1984年全國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開發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廣闊。

經濟發展

劍門關鎮烤菸產業逐漸壯大。自1987年種植烤菸以來,歷屆黨委、政府長期堅持正確引導
劍門關鎮一角
、科學規劃、規模種植的工作思路,烤菸產業不斷壯大。2006年全鎮種植烤菸5286畝,實現產量16900擔,產值767萬元,創稅達248.1萬元,2007年種植烤菸4516畝,實現產量10163擔,產值560萬元,創稅134萬元。2008年因受地震影響,但全鎮仍然種植烤菸4608畝,可望實現產量15000擔,產值1000萬元,創稅300萬元。烤菸已名符其實地成為富民強鎮的支柱產業。
劍門關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山區優勢,大力發
劍門關古鎮掠影
展以生豬為主的畜禽業。2006年,全鎮出欄生豬20670頭,人均出欄達1.2頭;2007年,全鎮出欄生豬28200頭,人均達到1.67頭;出欄肉羊16720隻,出欄小家禽達43.6萬隻。
劍門關鎮是市級試點小城鎮,現全鎮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協助旅遊部門,發展旅遊事業,發展第三產業。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特別創好“劍門豆腐”名牌,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

災後重建

“5·12”地震來時突然,震級強度大,波及範圍廣,雖然我鎮屬於波及區,但也給全鎮5000餘戶,1.7萬餘人的生命、財產帶來較大程度的損害。據統計,此次強烈地震全鎮共有10人傷亡,垮塌房屋77戶、312間;造成嚴重危房1282戶、4533間;一般受損房間22476間;損毀烤房1084間,砸死砸傷牲畜5000餘頭;損毀家俱1.88萬件;學校、醫院、公里、電力、通信、廣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多處受損,全鎮直接經濟損失達5.75億元。
災情發生後,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反應迅速,決策果斷,科學處置,第
劍門鎮一隅
一時間即成立了劍門關鎮抗震救災指揮部,安排部署抗震救災工作,組織全體幹部進村入戶,及時轉移民眾,慰問災民,察看災情,指導排危,並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引導全鎮民眾發揚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抗災自救精神,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將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截至目前,我鎮修建活動板房77套,安置安置災民77戶285人 ;在劍門關場鎮規劃區以南(劍門村桂花園)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高、統一風貌規劃了占地面積約1.8萬m2的志公村地質災害受災戶新村安置點,初步擬定可規劃安置104戶400餘人;民眾自建建臨時過渡房645間;享受國家救災糧款768戶1576人;目前,全鎮災後重建工作已掀起高潮,預計春節前70%的重建戶可搬進新房。
“5.12”地震使場鎮居民房屋、水、電、通信、橋樑等基礎設施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因此,縣委、縣政府決定啟動劍門關古鎮災後重建工程,力爭在2年內把劍門關鎮建設成為川北旅遊休閒文化古鎮,基本上具備旅遊服務的功能,使其成為旅遊觀光、探索三國遺蹤、休閒玩樂購物的目的地。

災後重建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8.0級強烈地震,震級強度大,波及範圍廣,給全鎮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劍門關場鎮在此次地震中受災尤為嚴重,房屋、道路、給排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在本次地震中損毀嚴重,為排危除險、減少損失,儘快恢復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及旅遊區服務接待功能,按照市、縣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的指示精神,結合劍門關鎮當前道路、供水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制約集鎮發展的現狀,決定立即啟動劍門關古鎮災後恢復重建工程。
劍門關古鎮災後恢復重建工程是中共劍閣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從抗震救災轉入到恢復重建的一項重點工程,總投資5000餘萬元,由承建過雙流縣黃龍溪古鎮風貌改造的成都永安建築公司具體承建,於2008年6月23日正式開工建設,計畫2009年春節前完成一期工程全部建設任務。
劍門關古鎮災後恢復重建工程內容
①臨街建築物風貌整治工程:林園賓館至劍門道班1220米,涉及單位和個戶243戶門面576間;②市政基礎設施工程:12500平方米街面青石板鋪裝整治工程,8430米雨污管排水工程,3600餘米管
劍門關景區“蜀道”風光
線下地工程,190餘盞古燈安裝工程,5座橋樑的建設和維修工程,環衛設施配套和公廁改造工程,綠化建設工程等;③廣場及空壩建設工程:南北入口廣場,衙門廣場,古驛站廣場,戲台壩,磨坊壩,南入口停車場等;④單體(小品)景觀建設工程:石牌坊、石牌樓、石經柱、拴馬樁、戲樓、財神殿、石闕等。
劍門關古鎮災後重建工程緊扣“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劍閣”主題,著眼“旅遊興縣”戰略,圍繞“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目標,遵循“整體超前規劃、成片集中改造”原則,深挖厚重的三國文化、紅色文化、豆腐文化,力展古鎮韻味,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環境品味。力爭2年時間把劍門關鎮建設成為川東北旅遊休閒文化古鎮,使其成為旅遊觀光、探尋三國遺蹤、休閒玩樂購物的目的地,成為劍門蜀道和劍門關景區遊人集散中心和旅遊服務基地,以此帶動和促進全縣旅遊產業統籌協調快速發展。

集中安置

劍門關景區集中安置點,是結合受災民眾災後重建安置、劍門關風景區災後重建打造景區農戶搬遷、劍門古鎮建設於一體的民生工程。
“5.12”特大地震造成劍門關景區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劍門關隘口水井坡一帶,因山體滑坡和崩塌,農房損毀嚴重,同時在水井坡頂部的金城峰形成了巨大危岩,當地民眾無法在原址實現重建。為妥善安置受災民眾,確保因災無房民眾和景區開發搬遷民眾早日安居樂業。
經劍門關鎮黨委、政府和縣級有關部門多方論證,在廣泛徵求民眾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將農戶房屋重建和城鎮化結合起來實施搬遷戶重建。在場鎮新街加油站至劍門村桂花園地段選址,建設劍門關景區搬遷農戶永久性住房安置點,集中對103戶農戶進行安置,其中:水井坡地質災害異地搬遷戶25戶、景區開發拆遷戶72戶、劍門村征地原拆原建戶6戶。該安置點以國道108線公路為軸線,地勢平坦,南北長約580米,計畫投資2000萬元,其中農戶投資1800萬元,項目
投入200萬元,主要用於完善水、電、路、有線電視、通訊和場平“五通一平”。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資726萬元,集中安置點“五通一平”工程已完成,新修居民安置點道路1條0.5公里,埋設供水管道700米,0.4千伏動力線路800米,架設電桿10根;一期落實62戶,13戶已動工。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7349


8994


8355

家庭戶戶數

4539

家庭戶總人口(總)

17130

家庭戶男

8874

家庭戶女

8256

0-14歲(總)

4264

0-14歲男

2218

0-14歲女

2046

15-64歲(總)

12084

15-64歲男

6308

15-64歲女

5776

65歲及以上(總)

1001

65歲及以上男

468

65歲及以上女

53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625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