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鎮

下寺鎮

下寺鎮地處四川省劍閣縣北端,東鄰廣元市,西接青川縣,南與天下雄關—劍門關山水相依,北邊莽莽森林與廣元市中區層林聯界。幅員面積96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中會。一條清江河從鎮境內蜿延穿插,河之南有綿廣高速公路,河之北有寶成鐵路及其複線,交通方便快捷。

基本信息

概況

下寺鎮下寺鎮現代樓房
四川省劍閣縣下寺鎮地處劍閣縣北端,東鄰廣元市,西接青川縣,南與天下雄關—劍門關山水相依,北邊莽莽森林與廣元市中區層林聯界。幅員面積96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中會。下寺鎮四山(空木山、冠京山、雲台山、大坪山)四壩(大倉壩、沙溪壩、修城壩、鄧竹壩)一條河(清江河)組成了特殊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撥1243米,最低海撥460米。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全年日照時間1142.7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85天,夏無酷署,冬無嚴寒,自然條件優越。一條清江河從鎮境內蜿延穿插,河之南有綿廣高速公路,河之北有寶成鐵路及其複線,交通方便快捷。

基礎設施

下寺鎮下寺鎮

寶成鐵路和其複線,國道108高速公路共三條主要交通幹線呈東西向橫貫下寺鎮。境內有火車站和高速公路出口各一處, 5.4公里的通鄉公路聯接108高速公路,總長45公里的村道,連通全鎮16個行政村。清江河上一座公路橋,一坐鐵路橋和劍門河大橋的建成通車,使兩岸連成一塊,方便快捷。

1996年,郵電通訊大樓在沙溪建成,裝機容量5000門的程控電話方便了廣大居民,手機信號清晰靈敏。11萬伏變電站座落在修城村;十萬噸自來水廠建設在清江河上游;天然氣供氣站座落在沙溪社區

資源優勢

下寺鎮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寶成鐵路、國道108線高速公路呈東西向橫貫全鎮,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水泥礦、鐵礦、鋁礦、鋁土礦、矽石、石灰石、硫鐵礦、砂石等。清江河年平均流量達10.3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豐富。

物產資源

下寺鎮清江河
發源於平武縣摩天嶺下的清江河,流經下寺境內20餘公里,天然落差116米,年平均流量10.3億立方米,可建若干處梯級發電站。河水清澈,絕無污染,清江魚內嫩味美,種繁多,是下寺最大特色水平。

下寺鎮四山(空木山、冠京山、雲台山、大坪山)多松柏,陽山多青槓樹,廣出木耳。林木茂盛,植被良好,盛產天麻、細辛、杜仲、銀花、沙參,首烏等中藥材。山林中有猴、蛇類、山雞,紅腹錦雞,野豬、兔、獾等野生動物。石灰石、煤的蘊藏量大。

下寺四壩(大倉壩、沙溪壩、修城壩、鄧竹壩)沿清江河流域左右分,地勢平坦,物產豐富,列入劍閣新縣城城市規劃範圍。

旅遊資源

下寺鎮劍門關森林公園
茶園溝為廣元市著名風景區,地處下寺鎮西端,屬劍門關森林公園範疇,高峽平湖,森林蒼茫,流水潺潺,鳥獸成群,有“白人岩”、“熊人岩”、“翠蓋岩”、“金子溝”、“鐵圍城”、“牛腳石”、“牛腳寺”、“神仙境”及三國時期鍾會伐蜀時的秘經和相關的“陷馬渠”等景點。加之蓄水300萬立主米,370畝水面積的人工湖泊,更為青山增韻致,15000畝常綠喬木裝點得茶園溝千溝萬壑生意盎然。茶園溝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一派原始的自然景觀。依山傍水搭建樓台亭榭,修築環山小道,維護自然景點,保持天真,原始,自然,野趣,自然遊人如織。

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劍閣縣境內,緊臨成(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和寶(雞)成(都)鐵路,集雄、奇、幽、秀的自然風光於一體,匯漢、唐、宋、明、清的詩人於一地。風光秀美,名人薈萃,既是一處充滿詩情畫意的旅遊勝地,又是一處光輝燦爛的文化寶地。關隘寬約50多米,長約500米,兩岸陡峭石壁高達二三百米,劍門關以劍山峭壁中斷,關嵌其中而得名。相傳古時此處並無門,劍門山割斷了南北通行。秦惠王施“石牛糞金”,蜀王得信,派五丁力士率眾修路迎牛,力士受劍山所阻,怒拔寶劍劈斷山峰,劈開的口子處兩崖對峙其狀如門,故為“劍門”。關口岩壁間有“第一關”,“天下雄關”的碑。新建的劍門關樓,雄踞關口,氣勢恢宏。附近山巒綿亘,植被蔥蘢,景色秀麗。

經濟建設

下寺鎮下寺鎮公路大橋
國家民政部批准劍閣縣城由普安鎮遷往下寺鎮,投資1.2億元進了修城壩的開發建設。新建的清江河、劍門河兩座公路大橋接通了綿廣高速公路。4公里的清江長堤使新縣城行政中心更顯英姿。三縱七橫的大道達到現代化城市標準。蜀漢風格的城市建築為山水園林城市增添無窮魅力。

鎮境內四壩:修城壩為行政中心,沙溪壩為商貿園區,大倉壩為文化娛樂、旅遊接待中心,鄧竹壩為工業園區。鎮正中心寶龍山為生態公園。登高一望,四壩盡收眼底。

2003年9月28日,劍閣縣城由普安鎮搬遷到下寺鎮。新縣城駐地下寺鎮南距劍門關14公里,西距茶園溝風景區12公里,距廣元市45公里,距廣元飛機場30公里,北經寶輪可直達九寨溝,走高速公路到成都也僅需2個多小時。
一衣帶綠水環繞新縣城13.2平方公里規劃區,40餘家縣級各部、局辦公大樓,清江花園住宅區等建築如雨後春筍,巍然屹立在劍門關下,清江河之濱。城市規模大具。

特產美食

下寺鎮下寺鎮產茶地劍門山茶園
地方綠茶,歷史有名,《蜀中名勝記》有載:“有梁山寺,產茶,亦為蜀中奇品”。早在唐代,劍門的綠茶已成貢品,宋代詩人陸放翁“細雨騎驢入劍門”時,曾在把盞品茗之後也即興盛讚劍門玉綠,就是當年的中國工農紅軍攻克劍門關後,幾位指揮戰鬥的將軍們也稱“雄關有茶香中華”。

此茶生長在海拔千餘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質肥沃的劍門山,遠銷全國各地,其中“劍門玉綠”獲中國西部農博會名優產品稱號,“劍門翠雲玉芽”榮獲第五界“中杯茶”一等獎。

臘肉,由臘月醃製而得名。據說秦始皇嬴政改年制以十二月為臘月,下旨天下大慶,這一月百姓殺豬宰羊,並醃製肉食品貯存來年食用。據《劍州志》載,劍人每歲冬宰殺肥豬,醃製臘肉,堪稱佳品,或宴請賓客,或贈送親友。“劍門牌”火腿選用肥瘦適度的豬肉,於每年立冬開始下料,經過醃、洗、曬、整型、配製上等佐料,醃製發酵等工序,從原料到成品一般需時5-8個月。劍門火腿爪彎腿直,腿心豐滿,色澤金黃,狀如瑟琶,刀工光潔,瘦肉切面嫣紅似火,肥肉呈乳白色,肉質乾爽,富有彈性。其味清香純正,鹹淡可口,肥不膩口,瘦不嵌牙。劍門火腿經國家檢驗、註冊“劍門牌”商標。曾被商業部、四川省評為優質產品。

劍門豆腐歷史悠久,以其白、細、嫩、著稱,麻、辣、燙、色鮮、味美聞名遐邇,馳名川陝、揚名省內外及港、澳地區。劍門豆腐製作品類已達140多種。劍門豆腐乾真可謂素火腿,佐酒美味、待客上品。最大特色是:白嫩——似棉似雪,如奶如膏;細膩——溫柔滋潤,爽口無渣;韌性好——拉條切塊,削片團丸,隨意成形,百依百順,不碎不爛;味清香——無膽水石膏味,含大豆的原汁醇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