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豫州

劉豫州

這時,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戰敗,轉軍海西。 徐州牧,劉備出於大義,只好接受。 後曹操南征荊州,劉備又敗於當陽長坂。

人物簡介

劉豫州(昭烈帝劉備)
指劉備(161-223),即蜀漢昭烈帝,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字玄德,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豫州叫法的來歷

曹操攻打徐州,陶謙向劉備求救,劉備遂從公孫瓚處借來數千兵馬,當時公孫瓚手下的趙雲也奉命隨軍。往徐州救援。此時呂布偷襲曹操的根據地濮陽,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劉備則進駐徐州。陶謙將小沛城交與劉備。 之後,陶謙病故,將徐州城交與劉備,劉備遂自領為徐州牧。此後被曹操所敗的呂布前來投奔,劉備讓其居小沛。後來,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迎擊,兩軍在盱眙、淮陰相持。這時,呂布偷襲了徐州,劉備戰敗,轉軍海西。途中擊殺在徐州、揚州為寇的楊奉、韓暹,並向呂布求和,呂布讓劉備駐軍小沛。其後袁術派紀靈帶大軍攻小沛,呂布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用“轅門射戟”救了劉備。但其後,劉備再度召集萬餘人的軍隊,呂布於是率軍進攻小沛。劉備戰敗,只能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表奏劉備為豫州牧,至此人稱劉備為“劉豫州”。

人物生平

東漢末年,劉備募兵參加鎮壓黃巾,數有戰功,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挺身而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均以才疏學淺等推辭了,後陶謙病故,陳登等人迎接劉備,讓他領徐州牧,劉備出於大義,只好接受。後徐州又被呂布奪去,劉備不得已而依附曹操,與曹操共擒呂布下邳,後曹操表奏漢獻帝,封為左將軍豫州牧,然而劉備志不在小,乘機逃脫曹操的控制,斬殺徐州刺史車胄,重新占領徐州。但是,曹操親自率大軍前來攻打,劉備大敗,勢力集團被打散,關羽被擒,劉備依附袁紹。後劉備又退至新野依附劉表,荊州人才多歸附劉備,曹操大將夏侯惇曹仁等率大軍來攻,劉備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火燒博望坡,大敗曹軍。後又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忠心輔助。後曹操南征荊州,劉備又敗於當陽長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劉備先占據荊州,再吞併劉璋所統轄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攻漢中,在漢中之戰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又迫使曹操退軍,完全占據了曹操的漢中,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進位漢中王,使蜀漢政權達到了最為鼎盛時期。
然而,漢中占領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為後,於成都稱帝,以漢室宗親的身份重新建立漢朝,繼續東漢大統,改元章武元年。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意圖奪回荊州,但於章武二年(222年)夏被吳將陸遜夷陵之戰中打敗,最終撤退到白帝城。劉備於章武三年(223年)四月逝世,諡號為昭烈帝。

人物性格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講求穿著。這一性格是他的弱點,以致後來在能力、才學、識見上遜於曹操。劉備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占有明顯的優勢,從才幹、權略來看,劉備遜於曹操,但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人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識人善用,終成大事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澤東認為:"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公孫瓚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叛曹建蜀,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感情用事,慘敗夷陵

劉備感情用事,這是他性格中的弱點,導致了他的失敗。關羽被孫權所殺,劉備執意發兵討伐,眾將士從大局出發勸阻,他將奏章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勿得再議。"立國大業每一步皆出於理智,劉備此次討伐卻是復仇行動,並不是征戰大業,從而一反"隆中對"中確定的戰略決策,背離眾意,終於,被陸遜敗於夷陵。
對蜀漢來說,夷陵慘敗,大損國力,元氣大傷,許多將領在此戰中陣亡,如張南、馮習、傅彤、沙摩柯等,還有一些奇謀異能之士也在此戰中陣亡,如馬良等。蜀漢後來的幾十年,再也沒有恢復元氣,。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也就此成為泡影,給日後蜀漢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人物評價

《三國志·先主傳》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