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劉少奇之子]

劉源[劉少奇之子]

劉源,男,生於北京,原籍湖南寧鄉,中國共產黨員,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中南海度過的。曾入伍進入中南海警衛部隊,並獲得了“特等射手”和“五好戰士”的光榮稱號。1977年進入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曾任鄭州市副市長、河南省副省長、武警部隊政委、武警部隊副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政委、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等職務。2009年7月20日晉升為上將,2011年1月,出任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15年12月31日,認正大軍區職期滿,已免職從領導崗位退下。

基本信息

簡介

劉源是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委,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

家庭背景

作為前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幼子,劉源對自己的家庭背景並不迴避。他曾在接受內地《財經》雜誌採訪時表示,不管這個家庭帶來的是挫折還是機會,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只能以平常心待之,把挫折變為動力,使機會用來“為公”。如是而已。

人物生平

劉源劉源
1951年,原籍湖南寧鄉,生於北京

1977年進入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學習。

1982年劉源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後任河南新鄉縣七里營公社副主任、副縣長、縣長。

1985年任鄭州市副市長。

1988年任河南省副省長。

1992年任武警部隊水電指揮部第二政委兼副主任。被授予少將警銜。

1998年任武警部隊副政委。

2000年晉升中將警銜。

2002年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政委;

200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政委,中將軍銜。

200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委。 

2009年7月20日晉升為上將。

2011年1月,出任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

2012年11月14日,經選舉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2015年12月31日,認正大軍區職期滿,已免職從領導崗位退下。

主要經歷

“文革”磨難

劉源劉源
劉源是在人們嚮往的北京中南海成長起來的“幸福新一代”,也是幾經人生挫折和風雨滌盪的一代。他的父親劉少奇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是僅次於毛澤東的中國第二號人物。但是,劉源自記事起“從來沒有國家主席兒子的優越感”。相反,父親對他要求十分嚴格,使他“從小就覺得自己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

打小就有從軍志

劉源出生於1951年初春。那時他已有三個哥哥和三個姐姐。他出生的時候,大哥劉允斌正在蘇聯留學,家中有已參加工作的大姐劉愛琴、讀中學的二哥劉允若、讀國小的二姐劉濤、上幼稚園的三哥劉丁和僅兩歲的三姐劉平平。劉平平和劉源是王光美所生。後來,他們又有了劉亭亭和劉瀟瀟兩個妹妹。等到劉源上國小的時候,大哥從蘇聯回國。當時他們家是中南海大院裡最熱鬧的家庭。

劉源雖然是這個大家庭里最小的男孩,卻從來沒有受到父母的特別優待。媽媽王光美把他的那些哥哥姐姐視同己出,對他們倍加照顧,好衣服總是先給哥哥姐姐穿。家裡孩子多,生活開支緊張,劉少奇要求孩子們從小養成艱苦樸素的品德,他們的衣服總是從大到小輪著穿,破了就由媽媽打上補丁再穿。劉源曾回憶說,大概14歲以前,他都是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穿。印象中自己小時候幾乎沒穿過不帶補丁的衣服,妹妹也跟他一樣。

劉源7歲入學讀書,按照家裡定下的規矩,他和哥哥姐姐一樣,都離開家住校學習,生活各人自理。上世紀50年代末起,“大躍進”造成了經濟困難,全國進入饑荒期。學校按定量給學生供一伙食,劉源兄妹也經常餓肚子。

據劉源回憶,“每逢星期天回到家裡,開飯的時候都熱鬧非凡。餐桌上一般是家常菜,茄子、豆角、粉條……父親總是用一個空盤子,一樣夾一點,自己埋頭吃,吃完就走,不多說話。每次等他一夾完菜,我們這些孩子就上前搶呀,很熱鬧”。與劉少奇家同在中南海西樓飯廳吃飯的彭德懷和楊尚昆兩家孩子少,他們常常把自己的飯菜端過來“湊熱鬧”,然後站在旁邊笑眯眯地看著孩子們吃。

劉少奇要求孩子們9歲時必須學會游泳,11歲學會騎腳踏車,13歲開始生活自理。每年逢寒暑假,孩子們必須到工廠和農村勞動。

1964年7月,劉源進入北京四中讀國中。也就在這一年他開始到連隊“當兵”。

劉源出生時,周圍大多是軍人。他從小看著解放軍戰士在中南海站崗放哨和操練,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心中十分羨慕。經過父親的同意,他就在13歲的這年暑假進入中南海警衛部隊當了一名小戰士。那時正值全軍開展大練兵、大比武,劉源和戰士們一起在烈日下苦練,摸爬滾打、練習射擊,樣樣不落後。

劉源整整在部隊鍛鍊了三個暑假,皮膚曬黑了,身體更結實了,並獲得了“特等射手”和“五好戰士”等稱號。1966年舉行國慶節閱兵時,他被選入國旗護衛隊,和戰友們一起邁著矯健的正步從天安門廣場走過,接受祖國的檢閱。

記下父親的遺言

1966年,劉源15歲。也就在這一年,他的“美好時代”發生了劇變。“文革”的風暴,首先對劉源的家庭襲來。當全國的“紅衛兵”眾口一詞地高呼“打倒中國最大的走資派劉少奇”的時候,劉源面對近在咫尺的父親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可親可敬的父親真的犯了大錯誤嗎?他真是反對毛主席嗎?為什麼對父親的批判總沒個完,而且波及到那么多的革命老前輩……面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劉源稚嫩的心靈遭受著痛苦的煎熬。

“文革”剛爆發時,劉源也曾跟著同學們一道參加了“紅衛兵”的“破四舊”和造反行動。有一次,回家吃晚飯時,劉源正和姐姐劉平平議論晚上要出去參加“紅衛兵”的抄家活動。劉少奇聽見了,連忙制止:“不要去。”然後,他拿出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嚴肅地說:“你們破‘四舊’,我不反對,但不能去抄家、打人。我是國家主席,必須對憲法負責。許多民主人士,跟我們黨合作了幾十年,是我們多年統戰工作的成果,來之不易呀!不能使它毀於一旦。現在,由於我的處境,不能攔阻你們,你們也攔不住別人。但是我要對你們講清楚,要對你們負責。”聽完父親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姐弟倆似乎理解了父親的一番苦心。從那天開始,他們再也沒參與過類似的活動,周圍很多同學也被勸阻住了。

1966年入冬時節,劉源發覺局勢變得更加嚴峻,大批判和大字報正逐步“升級”,連朱德等一大批老一代革命家,都被誣衊為“大軍閥”、“黑司令”,很多領導同志受到非人的折磨。他看到無能為力的父親一連數日神情嚴峻,憂心如焚。經過反覆考慮,劉少奇找到周恩來總理,說為了儘早結束運動,他要辭去國家主席的職務。周總理心情沉重地說:“這不行,不行啊,這有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問題。”後來,劉少奇還鄭重地向毛主席提出此事,說要帶著全家回湖南老家或延安種地。劉源回憶說:“幼稚而年輕的我們得知爸爸的這些打算,突然覺得自己一下子長大了。以前,我們聽說爸爸‘犯了錯誤’,感到難受、委屈;如今,我們透過政治鬥爭的風雨,看到了爸爸那顆一切為了黨和人民的熾熱的心,爸爸在我們心目中更加高大了。”

這期間,漸漸懂事的劉源和父親不止一次地進行過較深入的交流。劉少奇在保守黨的機密的前提下,也給孩子們講述了許多事情的真相。

劉少奇在處境最艱難時留下的遺言,至今讓劉源刻骨銘心:

“我過去曾多次對你們說,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人民信任你,你就不能辜負人民。”

“民眾現在認為我沒有把他們交給我的工作做好,他們生氣,對你們也會有過火行動,你們要理解民眾,決不能有對立情緒,要經得起委屈。將來,你們會明白,中國人民是最可愛的人民。”

“年輕人要勇敢地走自己的路,許許多多的革命前輩就是在無數的坎坷中鍛鍊出來的。”

對劉少奇和王光美的批鬥株連到劉源兄妹,他們經常在學校受到批鬥和圍攻。家庭的不幸也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劉源的哥哥姐姐們一個個被趕出中南海,哥哥劉允若和一直與他們住在一起的外祖母董潔如先後被逮捕入獄,大哥劉允斌在包頭被逼臥軌自殺,大姐劉愛琴被關進“牛棚”。

沉默中期待重生

1967年9月13日凌晨3點多,夜色蒼茫中,一輛軍用吉普車突然停在中南海王光美的住所前,幾個不速之客闖進住處,宣布對她正式逮捕。當天,劉源和姐姐劉平平、妹妹劉亭亭三人,連同他們簡單的行李,被拋上一輛卡車,強行逐出了中南海,回到各自的學校接受批鬥。他們當時並不知道,就在同天,劉源那只有6歲的妹妹劉瀟瀟和從小照顧她的阿姨也一起被趕出了中南海。更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次竟是和父親的永訣。

此後,18歲的劉平平也被關進大牢,劉源常常在學校里受圍攻、批鬥,在社會上受歧視。那時,除了他們兄妹,還有一大批被打倒了的老一代革命家子女,都成了“黑幫子女”、“狗崽子”,大家天天擔驚受怕,東躲西藏。為了生存,劉源曾和另一位老革命家的兒子一起去賣血。

雖然遭遇不幸,但劉源不悲觀,他要堅強地活下去。一位老革命鼓勵的話讓他熱淚盈眶:“你們要是你爸爸的好種,就要活下去。為了你爸爸,為了人民,刀擱在脖子上也別顫。”

一年後,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劉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報名到邊遠的農村去。1969年新年前,劉源離開了他熟悉的北京,來到風沙瀰漫的雁北陰山深處——山西省山陰縣白坊村插隊落戶,開始了長達7年的艱苦勞動生活。

在這裡,劉源雖然沒能避開審查和批鬥,還兩次鋃鐺入獄,被打成反革命而“勞動改造”,但“比北京的境遇好多了”。在開會批判他的同時,也有農民兄弟默默地遞上一張“我們歡迎你”的紙條。中秋節時,有人不聲不響地在他屋子的窗台擱上一包月餅。

雖然是第一次來到農村,但劉源不怕苦,他要用汗水證明自己是好樣的。不管多么勞累,只要晚上不開會,他總要自學到深夜。他還自學針灸醫藥技術,主動替患病的農民看病送藥。漸漸地他與村里農民交上朋友,村里人把他當成自己人了。

1972年夏天,劉源決心回北京一趟,尋找父母的下落。他在老鄉的幫助下,深夜悄悄離開村子,白天在野外躲避追趕,夜晚在崎嶇的山間趕路,餓了就嚼一把兜里揣的炒黃豆,走了三天三夜,才趕上去北京的火車。

劉源、劉濤、劉亭亭與劉瀟瀟在北京永安里的一間小屋會合了。他們向毛主席和中央辦公廳寫信,要求見爸爸媽媽。這時,他們才得知父親已於兩年多前去世了。8月18日,當他們被批准來到秦城監獄探望媽媽時,大家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場。王光美仔細端詳著眼前這些長大了的孩子,半晌只說了一句:“想不到你們幾個還能活下來!”

由於周總理親自過問,1975年秋劉源被批准返回北京。離開白坊村的那天早上,幾乎全村人都到村口為他送行。此後,劉源被安排到了北京起重機廠當了一名鉚工。1977年恢復聯考,劉源立即申請報名參加考試,但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批准。無奈之下,劉源給剛出來工作的鄧小平寫了一封信,訴說自己的請求。據說鄧小平當時批示:應準予參加考試。

第二年初,劉源收到了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入學通知書。但當時,學校的課堂上和他學的歷史教材中還充斥著批判劉少奇的內容,同學們也悄悄議論著他就是劉少奇的兒子。面對這一切,劉源只有保持沉默,等待著能發生一些改變。直到1980年2月,劉源終於盼到了這一天——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正式為劉少奇平反。

1982年夏,劉源大學畢業。正值而立之年的他,可謂意氣風發。按說,劉源本可留在大城市安排一份好工作,但他心中早有打算:重新回到農村去,在農村的最基層經受鍛鍊,為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出力。

擔任副省長

“不能把老一輩的名聲乾砸”

過年時分,河南新鄉縣七里營鎮喜氣洋洋,立春過後的風中裹著暖意,人們都在家中和親人歡聚團圓。這個普普通通的小鎮,是劉源29年前曾經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一直牽掛的地方。

公社裡的第十七把手

劉源劉源
1982年,大學畢業的劉源來到河南農村工作,那是父親劉少奇曾經戰鬥、蒙難的地方。劉源被派到新鄉縣七里營鄉,當時叫七里營人民公社,是個老先進單位。劉源在公社17個正副書記、主任中排名最末,主要負責社隊企業和一個管理區的工作。

當年在新鄉縣委擔任領導職務、今年已經80歲的炎光亮,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劉源的情景,仍記憶猶新。他當時並不知道劉源的身份來歷,只覺得這個北京來的年輕人,衣著樸素,言語誠懇。旁邊有人悄悄告訴他,這就是前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兒子,炎光亮在心裡暗暗贊了一聲:“好”。“完全沒有高幹子弟的作派,一看就不一樣。”

劉源在公社裡踏踏實實幹了一年。1983年4月,經新鄉縣人大常委會討論,全票選舉劉源擔任副縣長,主抓全縣的多種經營和鄉鎮(社隊)企業。炎光亮作為劉源的領導和同事,與他工作在一處,相處日漸親密。“他講一口北京話,我說河南土話,但不妨礙我們常在一起聊天。”炎光亮覺得這個年輕人有遠見,有胸懷:“他對政治、經濟的看法,放到現在也不過時。”

農家有什麼,他吃什麼

在炎光亮的印象中,劉源待身邊的人很好,不論大事小事,只要覺得自己能幫忙的就主動上前。因此,他與同事們相處得很融洽。有一次,炎光亮關節疼得走不了路,劉源說能給他治病。只見他伸出手在炎光亮大腿的一個部位猛力一按,炎光亮瞬間疼得大汗淋漓,但起來後,腿就不疼了,也能走路了。炎光亮大為驚異,問劉源這手藝從哪裡學來的。劉源笑著說:“我喜歡打籃球,上中學時是籃球隊的。打籃球容易受傷,隊員們都得學點推拿按摩,現在還給您用上了。”

炎光亮記得,劉源一個人在新鄉,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接手任何一件事,都想做到最好,每天早出晚歸地忙碌,很少休息。“有一次看他的衣服髒了,我讓他脫下來,我家人幫著洗乾淨了給他送去。但只此一回,從那以後不管再忙,他發現衣服髒了都會自己及時洗乾淨,沒有再給我看到他穿髒衣服的機會。劉源最讓我欣賞的,是他的為人。我們一起去開會,見到老同志,他都跑到前面去幫著掀帘子、開門,後來他離開新鄉縣,一路做到副市長、副省長,以前新鄉縣的老幹部去找他,他都熱情款待,讓到上座,還要敬酒。”

另一位當年和劉源一起工作的村幹部回憶說:“劉源吃穿用都不像高幹子弟,農家有什麼他吃什麼,不挑揀,經常喝白粥啃紅薯乾。他很謙和,跟村裡的老鄉們有說有笑,毫無距離。”

解決拆遷難題

1984年,由於工作成績顯著,劉源被新鄉縣人代會全票選舉為縣長。不到一年,他又調任鄭州市副市長,分管城建、計畫、工交等領域。當時,市里正在爭取天然氣工程立項,工作難度很大。剛走馬上任,劉源就接下了這個棘手的差事。他一趟趟進京跑項目,用劉源自己的話說,像個“上訪戶”。奔波了一年多,天然氣管道鋪進了鄭州城,市民從此不再用蜂窩煤燒飯了。

除此之外,城區改造也是一大苦差難差。鄭州市的城區狀況比較複雜,新城老城相互交錯,改建、修路一直是難題。上世紀50年代初,省、市政府都曾計畫打通人民路、太康路至二七廣場路段,但因地處鬧市及撤遷困難,一直沒有修通。據一位老幹部回憶,劉源上任後,“去了拍拍人家肩膀,誠懇地說,咱們市政不改造怎么行呢,你不搬就沒辦法改造啊。對方一看是他,就說,算了算了,衝著你能來做我的工作,看你爸爸的面子,咱也不說什麼了,走。”也有些民眾一時不理解,紛紛圍住劉源要說理。然而一年後,當鄭州市老城區的面貌煥然一新,這些“評理者”紛紛搬進新居時,也都念叨起劉源的好處來。

幾年裡,主管經濟計畫、工業交通的劉源,幾乎跑遍了鄭州的區縣、工廠,說不清建起多少工廠車間、廣場公園、道路橋樑、高樓大廈。

回憶起那段經歷,劉源曾謙虛地說:“人家都說是我幹得出色,但大家都知道政府工作這一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個人的功勞,都是大家乾成的,關鍵是民眾支持。其實大家是對老一輩有感情,所以就把很多的同情寄予我身上,包括很多業績呀,都願意轉移到我的身上。”

“全力以赴,決不謀私”

1988年1月,河南省第七屆人代會爆出一條大新聞:37歲的劉源在不是候選人的情況下,經人民代表直接提名,當選為副省長。100多名代表在推薦理由中說:“我們推薦劉源為候選人,並不是因為他是劉少奇同志的兒子,而是因為他謙虛謹慎,工作敢想敢幹而又任勞任怨,有突出的政績。”此訊息一出,舉國轟動,成了新中國成立後的首例。

劉源自己也完全沒有想到。他後來回憶說:“當時我在鄭州市分管開發區建設,正帶隊考察天津,準備考察完了到大連去,就接到通知說,你趕緊回來,正推舉你當副省長呢!我一聽愣了。回來以後也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說什麼,該乾什麼,就悶在開會的那個招待所的宿舍里,不敢出門也不敢離開。後來說一投票就選上了。”

河南人民會堂里掌聲四起,從代表席到主席台的6級台階,劉源一步3個跨了上去,深深鞠躬,再鞠躬,抬頭時已經淚眼矇矓。“下面很多代表都流淚,好多人對我說:‘你爸爸在開封要是在天有靈,看到我們河南老百姓把你給選上了,肯定高興。’下來以後好多人爭著跟我握手。我知道因為他們想到了老一輩,所以才感動。當時河南電視台的記者問我的感想,我就講了這么幾句,我說我很清楚,選我當副省長是對老一輩感情的轉移,我自己只有一條:乾好工作,全力以赴,決不謀私。當時我確實並不在候選人里,是代表在會上主動聯名提名,然後直接當選的。後來才聽說,這在全國是第一個。”

“當選後,我感到壓力非常大,責任非常大。因為我知道他們把這種重望寄託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輩比呢?我上去如果幹砸了,很可能把老一輩的名聲都砸在裡頭。所以我就說,只有盡力去乾。我媽媽聽說我當選以後,挺高興的,說你就好好乾吧,我也不跟她說什麼。”

河南人民送他一個字:“好”

帶著這種壓力,劉源抱定了“不能給父親丟臉”的決心,更加努力地工作。上任後,劉源分管的是工業、交通和安全工作。還沒坐進辦公室,他就連夜趕赴三門峽市,去處理一起40多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一位河南省委退休老幹部說:“負責安全工作,就別想在辦公室坐著。劉源在任的幾年裡,哪裡遭了災,有事故,他就馬不停蹄地趕過去,探望傷員,安置災民。”

河南是個農業大省,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為了讓河南的工業交通有較快的發展,劉源簡直夜以繼日,玩命工作,有時連他的秘書和司機都感到體力難繼,但他還勁頭十足地跑來跑去。即使官至副省長,他還像以前那樣到北京跑項目跑資金,磨破鞋底子不說,也少不了伏低做小。劉源自己調侃說:“有時碰到那些關鍵人物,我也像個孫子似的,不過好在咱們一來年輕,二來又不是給自己辦事,噹噹孫子也不覺得丟人!”

劉源知道,自己做的這些事情,關係到9000萬百姓的衣食住行。他要對這一方百姓負責,讓他們生活好些,不受苦受窮。他任職的4年半時間裡,正是改革開放初期,他總是全力推進各項改革,讓民眾早一點快一點嘗到甜頭。

許多與劉源共過事的老領導、老同志回憶說:“他走後,大家才感慨,河南真是需要他這樣夜以繼日、利索實幹、上下溝通、有一種無私拚命精神的組織者。如今,河南很多重大經濟項目和城市建設規劃,都是劉源當年打下的基礎。”民眾的口碑和實際的業績,是對這位領導者最公正、長久的評價。

1992年,劉源調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指揮部政委。離開河南那天,劉源不想聲張,因此只去了新鄉七里營鄉劉莊村告別,準備就這樣去火車站。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許多人還是跑到鄭州火車站等著為他送行。

樸實的河南人民對劉源的評價只有一個字:“好”!

低調作為

低調的劉政委

1992年,河南省副省長任上的劉源進入軍隊,在武警部隊水電指揮部擔任政委,被授予少將警銜。

在此前後,軍委領導鄧小平、江澤民、楊尚昆等一再提及:地方和軍隊幹部經常交流,是共產黨的傳統優勢,不要堵死這條路,尤其是軍隊里,一定要有熟悉地方工作的人。劉源曾在紀念楊尚昆的文章中回憶:“楊主動對我說,小平叔叔幾次講過軍隊與地方的幹部要互相交流。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什麼,不久,中央就把我調到了武警水電部隊。”時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的遲浩田曾告訴劉源,他是作為“地方最優秀的幹部”交流從軍的。

帶領“最苦的部隊”

儘管武警水電部隊的條件非常艱苦,但對於從小就有“軍隊情結”的劉源來說,成為軍人等於圓了自己的一個夢想。劉源帶領這支號稱“中國最苦的部隊”,建三峽、戰邊疆、上高原、下海島,他身先士卒,埋頭苦幹,參與了幾十項重點建設和搶險工程,被國家授予金獎,人稱“金獎鐵軍”。1996年,這支鐵軍又榮獲“世界屋脊水電鐵軍”的稱號。“到了部隊之後,工、農、商、學、兵這幾個身份他全都體驗過了。如此全面的人才,在部隊里真不多見。”劉源在武警水電部隊的一位部下老郭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單位改制,武警水電部隊需要自己到市場上找項目、完成招投標,任務很艱巨。劉源利用自己在河南省主管經濟時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親自為部隊找工程、跑項目。為了承包三峽的一個建設工程,劉源曾往返於宜昌和北京50餘次。一次,他和老郭為了見到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的一位負責人,竟在他家門口站著等了4個小時。

劉源深知部隊搞工程建設非常辛苦,長年累月在條件艱苦的地區從事水電建設,有時還非常危險,所以他特別關心戰士們,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老郭稱劉源的帶兵方式是“以情帶兵”。

一次聊天時,劉源得知戰士們想看文藝表演,尤其喜歡看喜劇小品,便親自聯繫總政話劇團來武警水電部隊慰問演出,還特意囑咐“安排喜劇節目”。他語重心長地說:“千金就買戰士笑”。總政話劇團慰問演出那天,有一個節目是郭達演的小品,戰士們被逗得前仰後合。老郭無意間看了眼坐在一旁的劉源,卻發現他正看著勞累了一天、滿臉泥水和汗水的戰士,顯出滿眼的心疼。

劉源去西藏考察時,深受當地武警水電部隊官兵的歡迎。無論工作地點多偏遠,哪怕只有一個戰士,劉源也要趕過去與他交流。很多人爭相與他合影,他總是耐心地滿足每一位戰士的要求。在邊疆高原、大漠深山,哪裡有犧牲官兵的墓地,劉源必定去憑弔。老郭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講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一次,坐在車上的劉源看到前方有戰士的墓碑,就趕緊把車停下,走到路邊招呼大家采野花。一片肅穆中,只見他在墓碑前單膝跪地,手捧大把的野花,熱淚雙流。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也被深深的震撼!”

1998年,劉源晉升為武警總部副政委,負責水電、交通、森林、黃金等幾個警種部隊以及武警在西南、西北片區的工作,依然是艱苦的地方,任務也更加艱巨。但他一乾就是5年,終於不負眾望,將這幾支部隊帶上健康發展、良性循環的軌道。2000年,他被授予中將警銜。

2003年,劉源調到解放軍總後勤部任副政委。適逢中國軍隊第十次大裁軍,他參與了總後勤部系統4所院校人員向地方移交的工作。他很看重這次移交對於軍隊的意義,將其形容為“剪掉尾巴,輕裝上陣”。他說,院校移交達到了精兵簡政的目的,軍費的使用將更有效率,“原來買CT機的錢,現在可以用來買飛機了”。對於院校來說,也可以實現從軍到民、從計畫到市場的轉變。但是,在移交過程中,劉源親身感受到了工作的壓力,尤其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很難。因為軍隊的福利保障無所不包,但是地方已經鮮有鐵飯碗,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很多人不想離開部隊。

劉源挑起了這副擔子,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將心比心,儘量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人們被劉源的真情所打動。2003年8月24日,在第一軍醫大學移交廣東省管理的交接儀式上,劉源鄭重地對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說:“我這個女兒多好!從現在起,就嫁給你家了。你可一定要好好待她啊!”這番情真意切的話,讓台下許多師生熱淚盈眶。

平易近人沒架子

劉源劉源
在老郭的記憶里,劉源對物質條件的要求很低:“我們一起到地方上考察,他隨便找個路邊的大排檔就坐下吃飯。旁邊塵土飛揚,他還吃得樂呵呵的。有幾次,我們還睡過大通鋪、破寺廟,他也毫不介意。”

劉源每次外出辦事,穿著非常樸素,有時在工地上忙碌,衣服也顧不上洗,看起來和工人差不多,以至鬧出過一些誤會。有一次,劉源在大雨滂沱中從工地驅車數小時,趕到一座大城市聯繫業務,找了一家賓館住下。前台服務員辦理入住時,看見劉源的證件上註明是少將警銜,但覺得面前這個穿著迷彩服、滿身泥水的人像民工似的,與證件上的身份反差太大,懷疑是不法分子冒充少將,便悄悄報了警。當地的公安機關急忙將情況通報給公安部,公安部又與武警總部核實情況。折騰了數小時,前台服務員終於確信,面前的這個人真的是劉源將軍。

2005年12月,劉源調任軍事科學院政委,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期待。就職見面會在軍科院的大禮堂里舉行,瘦瘦高高、皮膚黝黑的劉源一走上主席台,台下就掌聲四起。“他說話語速很快,聲音洪亮,中氣十足。見面會結束,不少人在走出禮堂後還嘖嘖稱嘆,說他說話很大膽,很不吝,頗有將門之後的風範。”軍科院一位李姓軍官向記者介紹。

在軍科院的日子裡,劉源勤勤懇懇做自己的工作,從未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引來“圍觀”。只是偶爾有一些不明情況的軍官家屬在院裡碰見他,之後會向軍官們詢問:“你們單位有個人,怎么長得那么像劉少奇啊!”

劉源很有親和力,“容易讓民眾接受,拿他當自己人”。有一次,劉源去新疆調研,受到了當地維吾爾族民眾的熱情接待。讓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身為上將的劉源竟然還按照當地的習俗,趴在髒亂的地毯上,用嘴叼起一朵紙花,然後雙手捧著,恭恭敬敬地獻給一位德高望重的維族老人。這個訊息很快在當地傳開,維族民眾和軍區的幹部紛紛稱讚:“劉政委真是平易近人,沒有架子。”

親自牽頭重點課題

一位在劉源身邊工作多年、多次隨他外出調研的劉姓研究員告訴記者:“2005年到2010年,劉源政委到軍科院來工作,是軍科院建設的一件幸事。最大的原因就是,劉源在工作中沒有一點私心,到了一個新單位,考慮的是怎么把這個單位建設好、怎么把單位里同志們的問題解決好。他是一個幹事的人,是一個乾實事的人,是一個幹大事的人。”

劉源剛到任時,軍科院的資金條件並不好,存在經費欠缺、研究資料少、幹部住宿難解決等諸多困難,一些造詣很高的軍事專家也受到社會的冷落。劉源一上任就想方設法,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拉來了經費,為幹部、研究人員安排和改善住房,還新建了圖書館。

軍科院有很多資深的研究人員,業務水平很高,但他們之前和外界接觸較少,知名度也不高。劉源到任之後,一直在思考如何發揮這些專家的作用。他常說:“以人為本不僅是人文關懷,更是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做出貢獻。”他把軍科院裡的專家做了一個分類,把適合對外宣傳的人選出來,專門舉辦了一個由電視台、廣播、報刊等媒體參加的見面會。在會上,劉源向媒體逐一介紹軍科院專家,幫助雙方建立起聯繫。久而久之,軍科院的專家在媒體上露面的機會多了起來,全軍許多大單位也開始爭相邀請他們去講課、座談。

劉源的這項舉措在軍科院被稱為“非常有影響力的工作”。劉研究員對記者說:“劉源是一個扎紮實實幹事的人,他大力倡導科研創新,親自牽頭重點課題。幾年裡,上下左右都感到軍科院在各方面的明顯進步。劉源在院裡的威信,是他用實際行動實實在在樹立起來的。”

2009年7月,當了8年少將、9年中將的劉源,晉升為上將,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為他頒發了命令狀。

為區域網路推薦佳作

劉源劉源
劉源眼界寬廣,對國際大事和戰略形勢瞭然於胸,經常與人討論中美關係、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因為站得高,看得遠,愛讀書,觀念新,劉源成了“學習標桿”,備受同事們的尊重。

劉源到軍科院不久,官兵們發現,院內的區域網路上多了一個“堅定信仰信念,強化戰鬥精神”的新欄目,刊登的都是“劉源政委推薦”的佳作。欄目的文章不斷更新,連續貼出數百篇來源廣泛、風格不一的文章:從《百年潮》的《鄧小平談學習中國歷史和中共歷史》,到美國《洛杉磯時報》文章《美保守派鼓吹打“八十年戰爭”》;從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文章《諾貝爾獎金得主稱——請保持冷靜,地球會治好自己》,到著名歷史學家寧可的文章《中國古代吏治的得失與借鑑》,令人耳目一新。

劉源在推薦按語中說,他選這些文章是想作為正式學習檔案的輔助,“有些言辭過於尖銳、刺激,但立意正確、倡導正氣;有些雖是漫談、雜議,卻予人啟迪、值得深思;有些觀點與經典理論相悖,但不失探討之新;有些更是極為反動,卻正好給我們以警示”。

在軍隊,網路民眾工作是一項創新工作,想做好不容易。而劉源在軍科院做政委的5年裡,每星期都通過這樣的方式和官兵們交流了思想,談了心,收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這個欄目很快成了軍科院的“明星欄目”,廣受大家歡迎。李軍官在與記者交談時,不止一次地感慨:“這些文章,都是他自己看過後覺得好,才推薦給我們,不少文章的可讀性都很強,看得很過癮。而且,光從文章的題目你就能看出,他涉獵的範圍很廣,而且思想挺開放。”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源政委推薦”的文章越積越多。軍科院政治部索性將文章彙編成冊,在院內印發,很快被聞訊前來的官兵索要一空。於是,軍科院又將資料重新編排,每20期為一冊,目前已經印到了第十冊。

生活中的劉源愛好廣泛,除了閱讀外,還愛游泳、散步、攝影,有空時會看看電影和熱播的電視劇。老郭告訴記者:“他喜歡和老朋友一起散步聊天,話題多是時政新聞,聊到高興的地方,大家會開心地大笑。劉源去過的地方多,見識也廣,理論基礎非常紮實,點評一些新聞時能理論結合實際,聽起來很過癮,也很長知識。”

業績卓著、屢有建樹的劉源,一直保持著自小養成的低調、樸實的習慣和對農民、農村的樸素情感,時常歸故里、探故舊。他隔兩三年就回曾插隊的小村看望鄉親,並捐建了國小和工廠;幾乎每年,他都要返回河南,與當地的老同志歡聚一堂話家常。不過,謙虛的劉源也有自己津津樂道的“得意事”。他好幾次跟別人提起,自己還參與拍了兩部電視片:《女子特警隊》和《亮劍》。“一部女人片,一部男人片,都得了全部的大獎,創出當年最高收視率。”

2010年12月底,在軍科院工作了整整5年後,劉源再次登上大禮堂的主席台。年近花甲的他依舊精神抖擻,面帶笑容,威嚴中透著親和。這一次,他是來與全體官兵惜別的。台下的掌聲經久不息。對於官兵們來說,他們對這位辦實事的領導充滿了感激和不捨;而對於劉源來說,這掌聲和其中的深情厚誼,無疑是對他最好的肯定和褒獎。2010年底,中央軍委決定劉源出任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他將在新的舞台上續寫人生。

劉源在軍界發展順暢。1992年被授予少將警銜,八年後晉升中將警銜。200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政委,中將軍銜。2005年任軍事科學院政委。

劉源以一篇《三峽大壩不會被摧垮》引起外界關注。作為中國軍界少壯派代表人物之一,劉源在擔任總後勤部副政委期間,適逢解放軍第十次大裁軍。他親自參與了裁減人數最為集中的總後系統四所院校向地方的整體移交工作,這項工作順利完成,受到了中央軍委的充分肯定。

晉升上將

中央軍委2009年7月20日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
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向晉升上將軍銜的同志頒發命令狀。這次晉升上將軍銜的高級軍官是:副總參謀長馬曉天、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劉源、成都軍區政治委員張海陽。

任職總後

劉源劉源
2011年1月19日國防部網站轉引《解放軍報》一篇報導中發現,劉源的身份發生了改變,其從軍事科學院政委變成總後勤部政委。這是官方訊息首次證實,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劉源已經出任總後勤部政委一職。

該篇文章報導了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廖錫龍在全軍審計工作暨“十一五”雙先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在文章末尾標註,總後勤部政委劉源等有關領導出席會議。

這是官方首次證實劉源的調任訊息。

總後勤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四總之一,其餘是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裝備部。總後勤部前政委孫大發生於1945年,已達65歲卸任年齡。

劉源此前擔任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軍事科學院屬軍方智囊機構。

總後勤部則是中國海陸空三軍後方勤務和保障的最高統率機關,劉源轉任總後政委,屬平級調動,但新職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生於1951年的劉源而言,未來有很大發展前景。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名單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習近平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 習近平 李克強 張德江 俞正聲 劉雲山
王岐山 張高麗
中央政治局委員 習近平 馬凱 王岐山 王滬寧 劉雲山
劉延東 劉奇葆 許其亮 孫春蘭 韓正
李克強 李建國 李源潮 汪洋 張春賢
張高麗 張德江 范長龍 孟建柱 趙樂際
胡春華 俞正聲 栗戰書 郭金龍
中央書記處書記 劉雲山 劉奇葆 趙樂際 栗戰書 杜青林
趙洪祝 楊晶
中央軍事委員會 主席 習近平


副主席 范長龍 許其亮

委員 常萬全 房峰輝 張陽 趙克石
張又俠 吳勝利 馬曉天 魏鳳和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書記 王岐山


副書記 趙洪祝 黃樹賢 李玉賦 杜金才
吳玉良 張軍 陳文清 王偉
中央委員會委員
于廣洲 | 習近平 | 馬凱 | 馬飈 | 馬興瑞 | 馬曉天 | 王君 | 王俠[國家計生委主任] | 王珉 | 王勇[國資委主任] | 王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 王毅[中央委員] | 王三運 | 王萬賓 | 王玉普 | 王正偉 | 王東明[四川省委書記] | 王光亞 | 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王安順 | 王志剛[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 | 王岐山 | 王滬寧 | 王國生[湖北省長] | 王學軍[國務院副秘書長] | 王建平[武警部隊司令員] | 王勝俊 | 王洪堯 | 王憲魁 | 王冠中[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 王家瑞 | 王教成 | 王新憲 | 王儒林 | 支樹平 | 尤權 | 車俊 | 尹蔚民 | 巴音朝魯 | 巴特爾[內蒙古自治區主席] | 盧展工 | 葉小文 | 田中 | 田修思 | 白瑪赤林 | 白春禮 | 吉炳軒 | 朱小丹 | 朱福熙[成都軍區政委] | 全哲洙 | 劉鵬[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 | 劉源[劉少奇之子] | 劉鶴 | 劉雲山 | 劉亞洲 | 劉成軍 | 劉偉平 | 劉延東 | 劉奇葆 | 劉曉江 | 劉家義 | 劉粵軍 | 劉福連 | 許達哲 | 許其亮 | 許耀元 | 孫懷山 | 孫建國[上將] | 孫春蘭 | 孫政才 | 孫思敬[解放軍將軍] | 蘇樹林 | 杜青林 | 杜金才 | 杜恆岩 | 李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李斌[安徽省省長] | 李從軍 | 李東生[公安部副部長] | 李立國[民政部部長] | 李紀恆 | 李克強 | 李學勇[江蘇省省長] | 李建華[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 李建國[人大副委員長] | 李鴻忠 | 李源潮 | 楊晶[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 楊傳堂 | 楊金山 | 楊棟樑 | 楊潔篪 | 楊煥寧 | 肖鋼 | 肖捷 | 吳昌德 | 吳勝利[海軍司令員] | 吳愛英 | 吳新雄 | 何毅亭 | 冷溶 | 汪洋[廣東省委書記] | 汪永清 | 沈躍躍 | 沈德詠 | 宋大涵 | 宋秀岩 | 張陽[上將] | 張茅 | 張毅[寧夏區委書記] | 張又俠 | 張仕波 | 張慶偉 | 張慶黎 | 張志軍 | 張國清 | 張寶順 | 張春賢 | 張高麗 | 張海陽 | 張裔炯 | 張德江 | 陸昊 | 陳希[中國科協副主席] | 陳雷[水利部部長] | 陳全國 | 陳求發 | 陳寶生[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 陳政高 | 陳敏爾 | 努爾·白克力 | 苗圩 | 范長龍 | 林軍[中國僑聯主席] | 林左鳴 | 尚福林 | 羅志軍 | 羅保銘 | 周濟 | 周強[湖南省委書記] | 周本順 | 周生賢 | 鄭衛平[中將] | 房峰輝 | 孟學農 | 孟建柱 | 項俊波 | 趙實 | 趙正永 | 趙樂際 | 趙克石 | 趙克志 | 趙宗岐 | 趙洪祝 | 胡澤君 | 胡春華 | 俞正聲 | 姜大明 | 姜異康 | 駱惠寧 | 秦光榮 | 袁純清 | 袁貴仁 | 耿惠昌 | 聶衛國 | 栗戰書 | 賈廷安 | 夏寶龍 | 鐵凝 | 徐守盛 | 徐紹史 | 徐粉林 | 高虎城 | 郭聲琨 | 郭金龍 | 郭庚茂 | 郭樹清 | 黃興國 | 黃奇帆 | 黃樹賢 | 曹建明 | 戚建國[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 常萬全 | 鹿心社 | 彭勇 | 彭清華 | 蔣定之 | 蔣建國 | 蔣潔敏 | 韓正 | 韓長賦 | 焦煥成 | 謝伏瞻 | 強衛 | 樓繼偉 | 解振華 | 褚益民 | 蔡武 | 蔡名照 | 蔡英挺 | 蔡赴朝 | 雒樹剛 | 魏亮 | 魏鳳和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名單

于幼軍 | 衛留成 | 習近平 | 馬馼 | 馬凱 | 馬曉天 | 王剛[國家領導人] | 王君 | 王珉 | 王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 | 王毅 | 王萬賓 | 王太華 | 王正偉(回族) | 王東明 | 王樂泉 | 王兆國 | 王旭東 | 王岐山 | 王滬寧 | 王國生(軍隊) | 王金山 | 王勝俊 | 王家瑞 | 王鴻舉 | 王喜斌 | 烏雲其木格(女,蒙古族) | 尹蔚民 | 鄧楠[鄧小平次女](女) | 鄧昌友 | 艾斯海提·克里木拜(哈薩克族) | 石宗源(回族) | 盧展工 | 田成平 | 田修思 | 白立忱(回族) | 白志健 | 白恩培 | 白景富 | 令計畫 | 司馬義·鐵力瓦爾地(維吾爾族) | 吉炳軒 | 列確(藏族) | 呂祖善 | 回良玉(回族) | 朱之鑫 | 朱維群 | 華建敏 | 向巴平措(藏族) | 劉京 | 劉淇 | 劉鵬[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 | 劉源[劉少奇之子] | 劉雲山 | 劉冬冬 | 劉永治 | 劉成軍[軍事科學院院長] | 劉延東(女) | 劉志軍 | 劉奇葆 | 劉明康 | 劉曉江 | 劉家義 | 許其亮 | 孫大發 | 孫忠同 | 孫春蘭(女) | 孫政才 | 孫曉群 |蘇榮 | 杜青林 | 李斌[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女) | 李長才 | 李長江 | 李長春 | 李從軍 | 李世明 | 李成玉(回族) | 李兆焯(壯族) | 李克強 | 李學舉 | 李學勇 | 李建國[人大副委員長] | 李榮融 | 李海峰(女) | 李繼耐 | 李盛霖 | 李景田(滿族) | 李源潮 | 李毅中 | 楊晶(蒙古族) | 楊元元[中央委員] | 楊傳堂 | 楊衍銀(女) | 楊潔篪 | 楊崇匯 | 肖捷 | 吳雙戰 | 吳邦國 | 吳勝利[海軍司令員] | 吳愛英(女) | 吳新雄 | 何勇 | 汪洋 | 沈躍躍(女) | 宋秀岩(女) | 遲萬春 | 張平 | 張陽 | 張又俠 | 張雲川 | 張文岳 | 張玉台 | 張左己 | 張慶偉 | 張慶黎 | 張寶順 | 張春賢 | 張高麗 | 張海陽 | 張德江 | 陸兵(壯族) | 陸浩 | 陳雷[水利部部長] | 陳至立(女) | 陳國令 | 陳建國 | 陳奎元 | 陳炳德 | 范長龍 | 林樹森 | 尚福林 | 羅保銘 | 羅清泉 | 周濟 | 周強 | 周小川 | 周生賢 | 周永康 | 周伯華 | 房峰輝 | 孟學農 | 孟建柱 | 趙樂際 | 趙克石 | 趙洪祝 | 胡春華 | 胡錦濤 | 柳斌杰 | 俞正聲 | 姜大明 | 姜偉新 | 姜異康 | 賀國強 | 秦光榮 | 袁純清 | 耿惠昌 | 聶衛國 | 賈慶林 | 賈治邦 | 錢運錄 | 徐才厚 | 徐光春 | 徐守盛 | 徐紹史 | 高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員] | 郭伯雄 | 郭金龍 | 郭庚茂 | 黃小晶 | 黃華華 | 黃晴宜(女) | 黃獻中 | 曹建明 | 盛光祖 | 常萬全 | 符廷貴 | 康日新 | 章沁生 | 梁光烈 | 梁保華 | 彭小楓 | 彭清華 | 葛振峰 | 董貴山 | 蔣巨峰 | 韓正 | 韓長賦 | 喻林祥 | 儲波 | 童世平 | 溫家寶 | 謝旭人 | 強衛 | 路甬祥 | 靖志遠 | 蔡武 |廖暉 | 廖錫龍 | 薄熙來 | 戴秉國(土家族) | 戴相龍 | 魏禮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