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教育學家]

劉海峰[教育學家]

劉海峰,教育學家,1959年9月出生於福建龍巖,祖籍福建惠安(現泉港區),碩士,博士,現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圖)劉海峰劉海峰

劉海峰是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專家,中國著名的教育學家。

個人資料

性別:男
研究室:高等教育考試研究室
職稱:教授(博導)
職務: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學位:博士

學歷背景

1986.2——1988.12在職獲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

1982.2——1984.11廈門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78.2——1982.1廈門大學歷史系本科,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圖)劉海峰劉海峰

2006.1——閩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5.6——國家“985”工程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項目主任

2004.6——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2003.1——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

2000.9——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6.6——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1994.1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1992.1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1987.3-1996.6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1984.11-1992.11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講師、副教授

1976.6-1978.2福建省龍巖江山公社上山下鄉知識青年

出國經歷

1993.2——1993.8國家公派留英,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

2000年3-9月日本創價大學教育學部訪問教授

學術兼職

(圖)劉海峰劉海峰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專家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育理論與教育史評審組成員

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

中國高教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高教學會常務理事

全國教育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教育部考試中心兼職研究員

南開大學兼職教授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華中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福建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河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江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天津教育招生考試院客座研究員

湖南大學兼職教授

南京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集美大學客座教授

浙江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名譽館長

廈門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考試研究

科舉學研究

高等教育理論與歷史

科研成果

著作

(圖)劉海峰劉海峰

《科舉學導論》,(個人專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科舉制與“科舉學”》(個人專著),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公平與效率:21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主編論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中國考試發展史》(第一著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個人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潘懋元、劉海峰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個人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福建教育史》(劉海峰、莊明水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國科舉史》(劉海峰、李兵著),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6月。

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劉海峰、李兵著),長春出版社,2004年1月。

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科舉制百年祭》(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論文(已發表論文100餘篇,1989年以來的論文和學術短文如下)

唐代選舉制度與官僚政治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人大複印資料),1989年第10期。

論學校與科舉的關係——兼談任職資格考試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上海高教研究,1989年第2期。

唐代學校與科舉的消長,高等教育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科舉制的遺產,高等教育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八股文為什麼沿用了五百餘年——略談八股文在當時的功用,文史知識,1989年第2期;《人民日報》 ,1989年3月19日轉摘;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年9月8日轉摘;新華文摘,1989年第5期轉摘。

唐玄宗朝科舉管理改革剖析,晉陽學刊,1989年第5期。

唐代的教育與選舉制度,文獻,1990年第1期。

唐代秀才科存廢與秀才名目的演變,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人大複印資料),1990年第7期。

唐代鄉村學校與教育的普及,教育評論,1990年第2期;歷代教制度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唐代的博學宏辭科,文史知識,1990年第2期。

韓愈柳宗元等202個人物小傳(隋唐五代辭條),中國名臣政績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唐代集賢書院有教學活動,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上海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

略論德育的涵義、效果與途徑,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

唐後期銓選制度的演進,廈門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1年第3期;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人大複印資料),1991年第5期。

梁啓超·伏爾泰·辛亥革命,華人之聲,1991年第1期。

唐代的秀才與秀才科,文史知識,1991年第9期。

唐代福建的教育與科舉活動,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1年第5期。

1930年前後福建省的私立高等教育,集美航海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民辦高等教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同文館與中國近代海關的關係(與潘懋元合作),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2期;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新華出版社,1991年6月。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與途徑,當代社會主義問題與黨的建設,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唐代考試糊名起始時間再析,學術月刊,1991年第11期。

高教歷史與高教研究(與潘懋元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2年第6期。

“科舉學”芻議,廈門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社科與經濟信息,1993年第2期轉摘;第四屆全國教育考試科研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10月。

選拔專才可另闢途徑,光明日報,1992年12月16日。

變革中的台灣大學聯考制度(上),中國高校招生,1993年第1期。

變革中的台灣大學聯考制度(中),中國高校招生,1993年第2期。

變革中的台灣大學聯考制度(下),中國高校招生,1993年第3期。

高等教育史學科建設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傳統文化與台灣大學聯考制度,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台灣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在劍橋大學參加院士聚餐,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3年第4期。

“科舉學”發凡,廈門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高等教育論文集》(2),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隋唐五代的儒學》評介,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

“科舉學”研究的佳作——宋元強《清朝的狀元》評介,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4期。

劍橋印象,人民日報(海外版),1994年4月27日。

劍橋大學的院士聚餐,光明日報,1994年7月23日。

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兩校互競現象”,大學論壇,1994年第2期;華人之聲,1997年第5期。

論科舉的高等教育考試性質,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中國高等學校的校史追溯問題,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書院學”引論,教育評論,1994年第5期。

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教師節與教師法,廈門大學校刊,1994年9月8日

高等教育史學科建設再探,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論書院與科舉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科舉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8期;報刊文摘,1995年9月4日轉摘。

傳統文化與高校招生考試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5年第2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第3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大陸的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述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台灣),1995年第11期。

再論傳統文化與聯考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1期。

福建在中國教育史上的獨特地位,中外教育,1996年第2期。

近十五年來中國教育史研究述評,文科研究通報,1996年。

《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序二(見該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高校不宜推行“寬進嚴出”(與李均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6年第8期。

論科舉的智力測驗性質,廈門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1996年第12期;社科信息,1996年第9期轉摘;《第五屆全國教育考試研討會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傳統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

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第二屆中國東南地區人才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1期轉摘;社科信息集萃,1997年第6期轉摘。

論科舉制的自學考試性質,高教自學考試,1997年第2期。

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7年第3期。

為什麼要堅持統一聯考,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5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7年第8期。

聯考並非“一試定終身”,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論堅持統一聯考的必要性,中國考試,1997年第5期。

科舉制的千秋功罪,長江日報,1997年8月3日。

可持續發展與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9期。

韓門弟子”與中唐科舉,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科舉制長期存在原因析論,廈門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科舉與聯考,今晚報,1998年1月8日。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三論堅持統一聯考,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科舉——中國古代的高教自學考試,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期。

“科舉學”——一門古老而全新的學問,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2期。

科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3期。

科舉能否選拔真才?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4期。

代的科舉風尚,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5期。

代的科舉社會,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6期。

代的科舉行廢,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7期。

代的科舉定式,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8期。

代科舉的革止,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9期。

科舉考試的發展規律,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0期。

“科舉學”——21世紀的顯學,廈門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1999年4期。

科舉制的東漸,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1期。

科舉考試的西傳,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2期。

雙刃劍:科舉考試利弊分析(英文),《大規模考試的作用及其相關問題——第22屆教育評價協會年會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4月。

繼往開來登高望遠,廈門大學校刊,1998年9月24日增刊。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編後記),《兩岸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形成》序,見大冢豐著該書中文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聯考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之現狀與展望,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年第1期。

再論唐代秀才科的存廢,歷史研究,1999年1期。

自學考試:從比較到借鑑,自考·職教·成教,1999年第1期。

傳統文化與中國大學的特色,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2期。

自學考試:高等教育走向大眾的重要途徑(與鄭若玲合作),中國教育報,1999年6月23日。

“科舉學”的世紀回顧,廈門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1999年1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6期。

自學考試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與鄭若玲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大規模教育考試的社會控制功能研究》序,見張寶昆著該書,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正視歷史關注教育,文匯報,1999年6月12日

窈窕淑女”別解,文匯報,1999年8月22日。《文摘報》1999年8月29日

青春作伴好還鄉——再度赴台參加“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散記,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年第2期;《華人之聲》1999年5期。

“科舉學”:一個廣闊而專門的研究領域,廈門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新興學科(人大複印資料)2000年1期。《教育評論》1999年6期轉摘。

走向21世紀的“科舉學”,福建日報,1999年12月10日。新興學科(人大複印資料)2000年1期。

聯考存廢與科舉存廢,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聯考改革中的兩難問題,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2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1年1期。《招生考試論集》(二),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唐代俊士科辨析,中國史研究,2000年1期。

評高明士著《隋唐貢舉制度》,台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6

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歷史研究,2000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2001年2期。

兩次聯考更合理,《光明日報》 ,2000.11.8。

科舉術語與“科舉學”的概念體系,廈門大學學報,2000年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1期。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Huazhong University Press,2000.4。

師道尊嚴、培育英才——潘懋元教師治學方法與教導特色述評,《潘懋元與中國高等教育科學》,2000.6。

唐代福建進士考辨,集美大學教育學報,2001年1期。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本土化,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2期。《高教文摘》2001年5期。

在教育與歷史之間——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教育史研究,2001年1期;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1年6期。

論“科舉學”的廣博性,東南學術,2001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1年第6期。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起伏與進退,現代大學教育,2001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1年第9期轉載。

中國大學招考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關係研究(日文,第一作者),創價大學教育研究(日本),第10號,2001年3月。

“科舉學”研究與教育考試改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2年第3期轉載;《考試促進人的發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八股文百年祭,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4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3期轉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1期轉摘;《北京日報》2003年3月14日轉摘。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5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1期轉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3期轉摘;《北京日報》2003年3月4日轉摘;《中華讀書報》2001年10月24日轉摘;《文摘報》2001年11月4日轉摘;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3期轉摘。

從歷史到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學術體驗,東南學術,2001年5期。

書院改制百年啟示,光明日報,2001年9月20日。

考試”的由來,中國教育報,2001年8月15日

第一次筆試在何時,中國教育報,2001年9月12日。

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中國教育報,2001年9月26日。

未必越大越好:從擴招看精英型大學面臨的挑戰,文匯報,2001年10月15日。

考研熱中的冷思考,廈門日報,2001年11月27日。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道路的研究》序,見謝作栩著該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聯考改革中的全局觀,教育研究,2002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02年第8期轉載;《教育文摘周報》2002年第2期轉摘;《湖北招生考試》2002年2月號轉摘。

研究考試制度推進考試改革,湖北招生考試,2002.2

以考促學:高等教育考試的功能與影響,廈門大學學報,2002.2。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4期轉載;《高教文摘》2002年第7期轉摘。

基礎套用並重,教學科研相長——廈門大學高教所、高教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介紹,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1.2;中國高教研究,2002.3

“科舉學”的旨趣,《考試研究》2002年第1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精英性,東南學術,2002.2。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6期轉載。

“科舉學”:求解科舉研究的最大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3。《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5期轉摘。

聯考改革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劉海峰、李立峰),教育發展研究,2002.6。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9期轉載;《湖北招生考試》2003年2月號下半月轉摘。

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模式的國際比較暨中國高等教育主要歷史指標數值重建(第二作者),理工高教研究,2002.1

嶽麓之會感懷,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2.3;《湖南大學報》2003年3月10日;《中國書院》第5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聯考改革與學校教育,中國小校長,2002.7;湖北招生考試,2003.2

“科舉學位說”可以確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年7-8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2年第10期轉載。

聯考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高等教育教育,2002.5。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5期轉載;《湖北招生考試》2003年4月號下半月轉摘。《考試促進人的發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多學科視野中的科舉制,廈門大學學報,2002.6。《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3期轉摘。

聯考改革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教育研究,2002.12。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03年第5期轉載。

我國普通高校擴招前後辦學條件變化分析(劉海峰、謝作栩),教育發展研究,2002.12。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3年5期。

走進考試歷史,湖北招生考試,2002.10

博餅非廈門獨有的歷史遺存,廈門晚報,2003年8月22日。

從狀元籌到博會餅,廈門晚報,2003年9月2日。

探尋狀元籌的全貌,廈門晚報,2003年9月9日。

張家界游思,美中晚報,2003年8月9日。

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3.2。《達拉斯新聞》2003年9月5日。

知今通古看科舉,教育研究,2003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4年期轉載。(“科舉,非惡制也”,《教育史研究》2003.1)。《教育發展年鑑》,首都師大出版社,2004年4月。

“溝通理論實踐,弘揚考試文化”,湖北招生考試,2003年12月號下半月

科舉教育與“科舉學”,《中國書院》第5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一):中國的教育與科舉》,台北:喜瑪拉雅研究與出版基金會,2006年7月。

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科鄉試,廈門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6期轉摘;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12期轉載。

科舉文獻與“科舉學”,台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

廈大本色南方之強,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泉州古代書院》序,見陳篤彬、蘇黎明著該書,齊魯書社,2003年8月。《達拉斯新聞》2003年11月14日。

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中國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聯考與錄取制度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中國教師,2004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4年11期。

傳統文化與兩岸招考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4年第4期。

廈門大學校訓、校歌與校史的特色,教育評論,2004年第1期。

誰謂河廣一葦可杭,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達拉斯新聞,2004年6月4日。

《中國考試思想史》序,見田建榮著該書,商務印書館,2004年6月。

聯考制度中的千古難題,現代教育報,2004年6月14日。

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榜進士,廈門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1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5年第4期轉摘;《文摘報》2005年3月6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3期轉載。

泉州古代科舉》序,見陳篤彬等著該書,齊魯書社,2004年9月。

將博餅文化進行到底,廈門晚報,2004年10月9日。

論西部地區的“聯考移民”問題(劉海峰、樊本富),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關鍵時期的省思與直言》,開明出版社,2004年11月。

聯考制度與諾貝爾獎,湖北招生考試,2004年10月號下半月;科學時報,2006年8月1日。(《聯考、諾貝爾獎與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20日)

科舉制——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制度,中國考試2005年1月,上半月刊研究版。

追求卓越——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精英教育,《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台北:高等教育出版中心,2005年1月。

為科舉平反,書屋,2005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5年8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5年5期轉載;《基礎教育》2005年6期轉載;《中國社會導刊》2000年14期轉載(《終結科舉“惡制”100年的誤會》);《深圳特區報》2005年月轉載(《理性認識和評價科舉制》);《文摘報》2005年3月6日轉摘。

濤聲依舊到客船——“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結語,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達拉斯新聞,2004年12月17日。

“科舉學”古今含義的演變,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5年7期。

重評科舉制度,廈門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5年3期。

聯考改革何去何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5年17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5年7期。

為什麼要為科舉制平反,湖北招生考試,2005年4月號下半月

《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序,見李兵著該書,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4月;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科舉西傳說的來龍去脈,考試研究,2005年第1期(創刊號)

走進西藏走近理想,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2期;中國教師,2005年8月。

鍾情書院譜新編————評鄧洪波著《中國書院史》,《中國書院》第6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第3期。

聯考改革首重公平,光明日報,2005年6月22日第5版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序,見李均著該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第6期。

終結盲目批判科舉的時代,東南學術,2005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6期轉摘;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5年11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5年9期轉摘。

百年回眸“科舉學”,《百年跨越——教育史學科的中國曆程》,鷺江出版社,2005年1月。

我們應該如何紀念科舉百年,湖北招生考試,2005年8月號下半月;新京報,2005年9月1日。

對科舉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新京報,2005年9月7日。

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序,見張亞群著該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中國大陸科舉研究的發展與演進,見《東亞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科舉在國外,《南方周末》 ,2005年10月6日。

科舉制百年祭,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4期;中國教育報,2005年10月19日(《科舉制度應該如何評價》);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6年第1期轉載;《高校招生》2005年《招生考試理論專輯》。

《泉州古代教育》序,見陳篤彬等著該書,齊魯書社,2005年10月。

院校合併、升格與發展中的更名問題,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6年第1期。

外來勢力與科舉革廢,學術月刊,2005年11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6年第1期。

競爭,聯考的必然選擇,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7日。

名山事業,丹桂飄香華中師大報,2005年12月6日。

聯考並非萬惡之源,北京文學,2006年第1期。

科舉制為何需要平反昭雪,湖北招生考試2006年2月號下半月。

科舉制對域外的影響:文化的遷移與回歸,《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二),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年4月。

Liu Haifeng,Rehabilit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ume 1,Number 2,April 2006,pp。300-315。

Liu Haifeng and Wu Qiong,Consequence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s in China and the Reform Challeng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Korean),Volume 3,No。1,2006,pp。7-21。

科舉停廢與文明衝突,廈門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時來風送滕王閣,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科舉傳統與東亞考試文化圈,《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二):東亞的書院傳統與近代教育的轉折》,台北:喜瑪拉雅研究與出版基金會,2006年7月。

聯考改革與素質教育,紅旗文稿,2006年第17期。

《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序,見鄧洪波等編著該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科舉民俗與科舉學,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聯考改革的統獨之爭,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11A期。

大學教師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在人文與社科之間——劉海峰教授訪談(劉海峰、樊本富),學術月刊,2006年12期。

中國對日韓越三國科舉的影響,學術月刊,2006年12期。

聯考競爭的本質與現象,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聯考改革應穩步推進,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2期。

作為第一負責人承擔的科研項目

“中國考試制度與教育制度關係的歷史考察”,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八五青年課題,1991——1995.

“科舉考試的作用與影響研究”,全國教育考試九五重點課題,1996——2000.

“自學考試與其它教育形式的比較研究”,全國自學考試委員會九五重點課題,1997——2000.

自學考試理論研究”,福建省自學考試辦公室委託課題,1998——2001.

“科舉與自學考試比較研究”,福建省自學考試研究重點課題,1999——2001.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的影響”,教育部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項目,2000——2002.

“自學考試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全國高校教學研究會課題,2000——2002.

“高職高專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教育部高教司課題,2000-2003。

修訂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條件標準研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課題,2001-2002。

確定高等學校校史的原則與標準研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課題,2001-2002。

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研究,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1-2004。

聯考改革與多元入學體制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2002-2005。

科舉文化的研究,全國教育考試科研“十五”課題,2002-2005。

師範院校與農業院校更名問題研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課題,2003-2004。

台灣教育行政部門取消聯考對台灣學生來大陸就讀的影響研究,教育部港澳台辦委託課題,2002—2003。

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4—2007。

《高等教育史》碩士生參考書編寫項目,中國高教學會項目,2005-2006。

我國高校招生考試的歷史特點與現實狀況研究,教育部法制辦公室委託項目,2006。

個人榮譽

(圖)劉海峰劉海峰

《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1994年12月獲全國第一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優秀獎.

《“科舉學”發凡》,1997年3月獲廈門市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

《福建教育史》(第一著者),1997年9月獲福建省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1999年10月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三論堅持統一聯考》,2000年6月獲廈門市第四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科舉學”————21世紀的顯學》,2000年12月獲福建省第四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199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資助

2002年被評為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

2002年獲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獎

《中國考試發展史》(第一著者),2003年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三屆全國教育圖書獎二等獎,2006年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獨立作者),2003年獲廈門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主編),2003年獲廈門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科舉制與“科舉學》(個人專著),2005年獲福建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第一著者),2005年獲廈門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中國科舉史》(第一著者),2005年獲第二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入圍新浪網“2005年度文化人物”

主講課程

中國高等教育史,碩士學位課程.

中國高等教育史專題,博士生課程.

科舉學導論,研究生課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