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體藥物

前體藥物

前體藥物(prodrug),也稱前藥,藥物前體,前驅藥物等,是指經過生物體內轉化後才具有藥理作用的化合物。前體藥物本身沒有生物活性或活性很低,經過體內代謝後變為有活性的物質,這一過程的目的在於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加強靶向性,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目前前體藥物分為兩大類:載體前體藥物(carrier-prodrug)和生物前體(bioprecursor)。此外農藥中也有許多前體藥物。

基本信息

載體藥物

載體前體藥物是指具有活性的化合物與其運輸作用的載體通過共價鍵結合,在體內通過簡單的水解作用卸掉載體,由活性化合物發揮藥理作用。載體前體藥物與母體化合物相比往往活性微弱或無活性。對於載體的結構,多是親脂性,要求對生物體無害,且能及時釋放活性化合物。市場上口服青黴素類藥物往往採用載體前藥的方式來提高生物利用度。

生物藥物

生物前體藥物不同於載體前體藥物,活性物質不用與載體暫時性結合,而是通過自身分子結構的改變來發揮作用。生物前體藥物本身沒有活性,有活性的是其在生物體內的代謝物,這樣避免了代謝反應使化合物失活,反而利用生物體內的代謝生成活性化合物。一些非甾體抗炎藥(如舒林酸sulindac)就是基於這樣的思路設計的。

藥物進展

1神經系統藥物
2透皮用藥
3抗感染藥物
4抗病毒藥物
5抗腫瘤藥物

作用

前體藥物前體藥物
一、吸收度
導致一個潛力藥物的口服吸收度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水溶性差、滲透能力低、是P糖蛋白的底物、在肝臟代謝過於迅速等等。如通過組合篩選得到的候選藥物中有將近40%的藥物水溶性很差,低於10uM。有時利用常規的製劑技術,比如說成鹽、粒子粉碎、添加增溶劑、生成絡合物等,也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這時前藥策略就為水溶性差的藥物提供了一個可選擇的方案。
二、靶向給藥
給藥的最終極目的就是能夠做到靶向性,前藥策略就可以做到。靶向選擇性主要是通過4種途徑實現的:在器官內的被動富集;轉運體介導給藥;酶得選擇性代謝激活;抗原靶向作用。在腫瘤治療中最理想的狀態是將一個無活性的前藥選擇性的靶向定位到腫瘤組織,當活性原藥釋放時可以減少對正常健康組織的毒性。由於腫瘤細胞的快速增值性使得某些酶的胞內濃度大幅度提升,可以藉此開發腫瘤靶向的前藥
三、作用時間
將許多類固醇(例如睪酮,19一去甲睪酮)和安定藥(例如氟奮乃靜,三氟噻醇,氟哌啶醇)製成其高親脂性前藥,肌肉注射後可以緩慢釋放到體循環中從而延長了藥物作用時間,且前藥自注射部位釋放出來後通常可以很快的轉化為原藥。例如:注射氟奮乃靜的癸酸酯後,通常在24-72h開始起效,藥效平均可以維持3-4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