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手

利手

一個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動習慣使用的那隻手。習慣於用右手稱為右利手,習慣於用左手稱為左利手。

簡介

對利手的科學研究只有百餘年的歷史,早期關於利手的調查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方法,調查人數較少,也沒有考慮到年齡等因素,因而結果有很大差異。

比例

1946年G.布洛艾德的調查認為總人口中左利者占2~6%;1964年R.布雷恩認為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左利者為 5~10%。中國80年代對18593人的調查結果表明,右利者占91.51%,混合利者為8.26%,左利者僅為0.23%。如果用右手寫字或拿筷子,而其餘項目皆用左手操作的人稱為潛在左利者,並把其歸入左利者之中,則左利手的比例增至1.84%,仍低於西方國家的平均最低左利手比例。

研究

研究表明,絕大部分右利者的言語優勢半球在左側,因而稱其為優勢半球,稱右半球為非優勢半球。左利者的優勢半球則為右半球。長期以來,利手被視為言語優勢在大腦哪一側的外部標誌,甚至被認為可能是優勢半球形成的原因。

關於利手形成的理論及其與大腦優勢的關係,存在不同的學說:有的強調先天遺傳因素的原因,有的則強調後天環境、社會、文化和功能上的原因,而多數人則傾向於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影響的共同作用。

從兒童的發育過程可以看到手的運動隨大腦功能的發育而發展,手的使用也隨大腦功能的一側化而逐漸偏向一側。7個月以前的嬰兒沒有利手的傾向,1歲以內嬰兒用左、右手抓物的機率幾乎均等。女嬰右手率略高於男嬰。隨年齡的增長,右手率也逐漸增長,2到3歲激增至79.2%,以後則緩慢增長,至7歲為85.1%。左手率隨年齡增長相應下降,男孩下降速度較女孩快。兒童在7歲以前還出現左利與右利之間的擺動。

父母對子女利手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C.賴夫的研究發現,父母全右利的子女僅0.23~2.1%為左利,父母一方為左利者,其子女的左利率提高至17.3%,父母全左利者,其子女的左利率高達46~50%。中國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以1~7歲兒童用左、右手抓物為例:父母全右利者,子女用左手率為23%,其中純用左手者為11.6%;父母一方為左利者,子女用左手率為24.4%,其中純用左手者為19.4%;父母全左利者,子女用左手率增至40.8%,其中純用左手者為33.3%。56名已形成左利的4到7歲兒童,由於家長不斷地糾正,完全改用右手者占48%,無效者仍有14%,其餘38%則時而用左手時而用右手。在雙生子的研究中,同卵或異卵雙生子的左利率高於非雙生子的左利率。在雙生子中,每對都是左利的,同卵為3.4%,而異卵為1.5%,一左一右的無論同卵或異卵都遠遠高於非雙生的子女。上述事實說明先天與後天的因素在利手形成上都起作用。

在對利手與言語優勢半球的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左利手病人出現失語時1/3是右腦病變,2/3仍為左腦損害所致;而右利手病人的失語則95~98%為左腦損害所致。這不僅說明兩側半球損害都可能引起失語,也表明無論左利或右利言語優勢主要在左半球。非右利病人一般呈現的失語較輕,不典型,而且言語障礙的恢復也較快。研究正常人兩半球對聽覺或視覺語言信息的辨別和感知的差別程度,也發現左利者較右利者為弱,表明左利者的言語功能一側化程度不如右利者。

運動員、機械工人、會計等的左利率較高,這除說明後天環境的訓練對利手形成有影響外,還說明某些活動可能需要更多的空間定向和感知能力,即右半球的優勢功能參與。在精神分裂症、癲癇病等某些精神、神經疾病中發現左利的比例較高。有人因此而提出假說,認為幼時腦部特別是左腦隱藏有病變,影響了大腦優勢的正常建立,才使利手向左側變動。

利手研究利手研究

對作為技巧運動功能一側化──利手的深入研究,將會進一步闡明大腦半球高級心理功能不對稱的機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