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登之戰

凡爾登之戰

凡爾登之戰,即凡爾登戰役。發生於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

凡爾登之戰凡爾登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法軍於1916年2~12月在法國凡爾登築壘地域進行的戰役。凡爾登是英法軍隊戰線的突出部,它像一顆伸出的利牙,對深入法國北部的德軍側翼形成嚴重威脅。德、法在這裡曾有過多次交手,但德軍皆未能奪取要塞。如果此次德軍能一舉奪取凡爾登,必將沉重打擊法軍士氣。同時,占領了尼爾登,也就打通了德軍邁向巴黎的通道,占領了巴黎,法國就不攻自滅了,剩下的英、俄兩軍就不足為奇了。

簡介

凡爾登之戰凡爾登之戰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轟擊10多個小時,將這一小塊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夷為平地,隨後以6個師兵力向前推進。法軍總司令霞飛增派援軍,任命H.P.貝當為凡爾登地區司令,組織法軍拚死抵抗。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殺傷大量法軍並造成恐慌,但未能取勝。法英聯軍於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帶對德軍陣地發動強大攻勢,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36輛坦克,德軍頑強抵抗,守住了防線。10~12月,法軍在凡爾登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德軍戰略進攻終於失敗。戰役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 

起因

凡爾登之戰凡爾登之戰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展開了一次大廝殺,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次大戰的中期,德軍在東線即對作戰取得重大勝利的情況下,為儘快打敗英、法軍隊,其主攻方向轉回到西線,決心首先攻克法軍堅守的戰略要地凡爾登。然而,事與願違,德軍不僅沒有攻下凡爾登,而且慘遭失敗,以致使同盟國實力大為減弱,戰場局勢迅速向有利於協約國方面轉化。由於這次交戰破壞之慘烈,傷亡之巨大,因而軍事歷史學家稱之為“絞肉機”之役。

經過

凡爾登之戰作戰地圖
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1916年初,德軍統帥部計畫在東線進行防禦,集中兵力對西線法軍的凡爾登突出部實施突擊,以牽制和消耗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受領進攻任務的部隊是德國皇太子威廉指揮的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占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879門火炮、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奧恩河15公里寬正面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里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採取牽制行動。在主突方向上,德軍步兵比法軍步兵多兩倍,炮兵多3.5倍。為達成戰役突然性,德軍於同年1月在西線實施一系列佯動。凡爾登距法德邊境50公里左右,是法國首都巴黎的東北門戶,為雙方必爭之地。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里,縱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禦陣地,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法第3集團軍(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占法軍總兵力的2/3)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
1916年2月21日,德軍開始對凡爾登要塞發動進攻,企圖一舉消滅法國主力部隊。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邊境的戰略據點,是法國整個國防線的支撐點。凡爾登築壘地域正面寬達112公里,由法軍第三集團軍(由埃爾將軍指揮,擁有11個師,632門火炮)防守。築壘地域由四道防禦陣地組成,全縱深15—18公里。其中三道是野戰防禦陣地。第四道防禦陣地由凡爾登要塞的永備工事和兩個堡壘地帶構成。德軍指揮部計畫以第五集團軍(由威廉皇太子指揮,擁有17個師,1204門火炮,其中重型火炮683門,168架飛機)攻占凡爾登地域。計畫在正面的一個狹窄地段(寬15公里)實施突破。

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德軍在兩個法國師正面展開了六個半師,879門火炮(其中重型火炮522門),這就使德軍處於優勢:步兵比敵軍多兩倍,炮兵比敵軍多三倍半,火炮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50—110門。為了不暴露主要突擊方向,德軍決定在寬達40公里的正面上,以整個集團軍的炮兵進行八個半小時的衝擊前的炮火準備。航空兵用於轟炸敵軍後方目標和掃射防禦陣地上的法軍。德軍於2月21日發起進攻,當天占領了第一陣地,在隨後的四天中(2月22—25日)又攻占了兩道陣地和杜奧蒙堡壘,但未能突破敵人的防線。步兵進攻時採用縱深戰鬥隊形以散兵線分波次推進,最前面為強擊群。

法軍總指揮霞飛將軍於2月25日命令第二集團軍(司令官為貝當將軍,5月1日起為尼韋爾將軍)投入交戰,並通過巴勒杜克—凡爾登公路(又稱“神聖之路”)運送作戰部隊和物資。從2月27日至3月6日,沿這條公路用3900輛汽車輸送了19萬名士兵和2500多噸軍用物資。這是大規模汽車輸送的第一個範例。從3月5日起,進攻正面擴大到30公里,德軍將主要突擊方向轉向馬斯河左岸,並由急促的衝擊改為穩步進攻,但是仍未奏效。經過70個晝夜(從2月至4月)作戰,德軍總共才推進6—7公里。凡爾登戰役成了一場消耗戰、磨盤戰。1916年6月,德軍指揮部再次試圖突破凡爾登築壘地域的防禦,又未成功。到7、8兩月德軍仍未能摧毀法軍的防禦,1916年6月,俄軍在西南戰線突破成功。7月,盟軍在索姆河發起進攻。

8月,法軍發起反突擊。這些情況迫使德軍指揮部不得不在凡爾登一帶轉入防禦(9月2日)。1916年10月24日,法軍轉入反攻,至12月18日法軍收復杜奧蒙堡壘和沃堡壘。12月21日,法軍前進到他們在2月25日原先據守的地區。德國預定在1916年戰局中迫使法國退出戰爭的戰略計畫,經凡爾登附近一戰遭到破產。凡爾登之戰的規模和殘酷性都是很大的,法軍先後投入了70個師的66個師,德軍投入了46個師,雙方死傷約100萬人。因此凡爾登之戰有“絞肉機”之稱。凡爾登之戰是大戰中期階段的決定性一戰,法軍站住了腳跟,德軍不但未能一舉迫使法國投降,反而使自己軍力開始衰落,日益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

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和西線索姆河戰役開始後,德軍在凡爾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爾後的進攻行動只是為了牽制當面法軍。經數月苦戰,德軍雖在凡爾登以北、以東地區楔入法軍防線7~10公里,但未能達成戰役突破。8月29日,E.v0n法爾肯海恩被免職,P.von興登堡元帥接任德軍總參謀長。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進攻。10月24日,法軍發起大規模反攻,於11月初收復杜奧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軍再次發動反攻,基本收復被德軍攻占的陣地。戰役至此結束。 

意義

凡爾登之戰凡爾登之戰
凡爾登之戰的規模和殘酷性都是很大的,法軍先後投入了70個師的66個師,德軍投入了46個師,雙方死傷約100萬人。因此凡爾登之戰有“絞肉機”之稱。凡爾登之戰是大戰中期階段的決定性一戰,法軍站住了腳跟,德軍不但未能一舉迫使法國投降,反而使自己軍力開始衰落,日益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凡爾登一戰之後,德軍就逐步走上了失敗的途徑。1918年11月10日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戰略戰術正確與否,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確具有重要作用。德軍企圖在一個狹窄地段上先使用急速攻擊,後轉入穩步進攻,並採用“炮兵摧毀,步兵占領”的原則去突破堅固的防禦,顯然不是高招。法軍指揮部為了變更作戰部署而大量使用汽車,這在歷史上是首次。在凡爾登戰役進程中,廣泛地使用了迫擊炮輕機槍擲彈筒以及噴火器。法軍採取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的辦法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多數國家認為應在邊境地帶修建築壘地域的一個根據。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屠宰場”和“地獄”之稱。戰役中,法軍野戰工事與永備工事相結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