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格勒會戰

列寧格勒會戰

列寧格勒會戰(1941年7月10日-1944年8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列寧格勒並粉碎德軍集團在西北戰略方向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

列寧格勒會戰列寧格勒會戰作戰圖
列寧格勒會戰(1941年7月10日-1944年8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列寧格勒並粉碎德軍集團在西北戰略方向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1941年7月10日,德軍在擊敗波羅的海沿岸蘇軍的抗擊後,前出到納爾瓦河、盧加河等地,向列寧格勒推進。遭蘇軍頑強抗擊後,被迫轉入防禦。8月,德軍調整部署後,沿莫斯科至列寧格勒的公路再次發起進攻。9月,切斷列寧格勒陸上聯繫,封鎖了該市。與此同時,芬蘭軍隊亦突破蘇軍防禦,前出到斯維里河和舊國境線地區。1942年,蘇軍數次發起反攻,均未能打破德軍的封鎖。城市軍民忍受了巨大苦難。至1943年初,在拉多加湖以南,蘇軍打開一條走廊,才恢複列寧格勒陸上聯繫。隨後,蘇軍發起反攻,粉碎德、芬軍的圍困、封鎖,解放列寧格勒州等地,取得了會戰勝利。

戰爭背景

列寧格勒會戰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原名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立的俄國“歐洲之窗”,200多年來一直是遼闊的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發源地,1924年更名為列寧格勒,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樞紐,共有十條鐵路線貫穿其間,其中十月鐵路線把列寧格勒同莫斯科和蘇聯其他些經濟地區聯結在一起。同時還是波羅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是蘇聯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

在希特勒的對蘇戰略中,最初是以奪取列寧格勒為主要目標,這樣即可以取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並與芬蘭軍隊會合。此外。瑞典的鐵礦沙才能暢通無阻地供應德國。希特勒對德軍將領們說:“彼得堡自然應該先占領,而且要毀滅它,占領和毀滅這個城市,不僅可以取得巨大的戰略利益,讓德國嚴嚴釘死彼得大帝打開的“歐洲之窗”,把波羅的海變成德國的內海,而且通過占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搖籃,還能瓦解敵人的反抗意志,摧毀他們的士氣。”

雙方兵力

參加列寧格勒會戰的有:北方面軍、西北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卡累利阿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奧涅加湖區艦隊、遠程航空兵兵團和國土防空軍兵團。

列寧格勒市,列寧格勒州人民和游擊隊積極參加了這次會戰。北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中將)轄第7、第23集團軍(共8個師),西北方面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轄第8、第11、第27集團軍(31個師、另2個旅),北方面軍首長建立的盧加戰役集群(6個步兵師、2個民兵師、2所列寧格勒軍校、1個獨立山地步兵旅)在皮亞德舍夫中將的指揮下。

“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勒布元帥)轄第16(司令官為布施上將)、第18集團軍(司令官為屈希勒爾上將)和坦克第4集群(司令官為霍普納上將)(共29個師,內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在東普魯士以及克萊佩達(梅梅爾)至戈烏達普正面展開,其任務是粉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蘇軍,並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博克元帥)一部兵力和從芬蘭進攻的軍隊協同下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第1航空隊共760架作戰飛機,支援“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

在芬蘭東南部,兩個芬蘭集團軍轄15個步兵師(內1個德國師)又3個旅,應在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以及卡累利阿地峽轉入進攻,與德軍會合於斯維里河及列寧格勒地域。在芬蘭集中的部隊的行動,由德軍第5航空隊(240架飛機)和芬蘭空軍(307架飛機)進行支援。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進攻前對西北方面軍占有優勢:步兵多1.4倍、火炮多3倍、迫擊炮多4.8倍、坦克多0.2倍、飛機多8.8倍。

戰爭過程

列寧格勒會戰列寧格勒會戰
德軍統帥部考慮到政治、經濟和戰略意義等因素,將列寧格勒定為其侵略的首要目標之一。在“巴巴羅薩”計畫中,攻占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德軍統帥部認為,攻占列寧格勒,不僅可以實現其戰略目的,而且可以實現其政治目的。德軍統帥部想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從而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

“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勒布元帥)轄第16(司令官為布施上將)、第18集團軍(司令官為屈希勒爾上將)和坦克第4集群(司令官為霍普納上將)(共29個師,內6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在東普魯士以及克萊佩達(梅梅爾)至戈烏達普正面展開,其任務是粉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蘇軍,並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博克元帥)一部兵力和從芬蘭進攻的軍隊協同下奪取列寧格勒、喀琅施塔得。第1航空隊共760架作戰飛機,支援“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

芬蘭東南部,兩個芬蘭集團軍轄15個步兵師(內1個德國師)又3個旅,應在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以及卡累利阿地峽轉入進攻,與德軍會合於斯維里河及列寧格勒地域。在芬蘭集中的部隊的行動,由德軍第5航空隊(240架飛機)和芬蘭空軍(307架飛機)進行支援。

蘇軍的掩護軍隊在德軍優勢兵力壓擊下被迫向腹地退卻。德軍於1941年7月1口日從韋利卡亞河地區發動直取列寧格勒的進攻。此時與德軍對峙的是:北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中將)轄第7、第23集團軍(共8個師),西北方面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轄第8、第11、第27集團軍(31個師、另2個旅),有22個師的人員和技術兵器損失50%以上。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考慮到德軍可能突向列寧格勒,遂將芬蘭灣至伊爾門湖之間的防禦地帶移交北方面軍,調其一部兵力從南面參加防守該市。盧加河是列寧格勒南面的重要屏障,北方面軍首長建立的盧加戰役集群(6個步兵師、2個民兵師、2所列寧格勒軍校、1個獨立山地步兵旅)在皮亞德舍夫中將指揮下已於戰鬥開始前向盧加河開進。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進攻前對西北方面軍占有優勢:步兵多1.4倍、火炮多3倍、迫擊炮多4.8倍、坦克多0.2倍、飛機多8.8倍。

為便於對兩個方面軍進行指揮,國防委員會於1941年7月10日成立了西北方向總指揮部(總司令為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軍事委員會委員為聯共中央書記日丹諾夫),統轄北方面軍,西北方面軍、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同時還成立了西方向總指揮部,西南方向總指揮部)。

在列寧格勒會戰中,各方面軍、艦隊在城市接近地開始構築防禦地區。居民也同軍隊一起參加構築。7、8月間每天都有數十萬人參加防禦作業。7月初,在900公里地帶上(普斯科夫、盧加、諾夫哥羅德、舊魯薩等市附近和卡累利阿地峽)進行工程構築。列寧格勒周圍建立了由數道環形地帶組成的防禦體系。在城市近接近地,在西南和南面構築了克拉斯諾格瓦爾傑伊斯克築壘地域、斯盧茨克—科爾皮諾築壘地域,在北面加強了卡累利阿築壘地域。沿彼得戈夫(彼得宮城)、普爾科沃一線,也構築了有抵抗樞紐部的防禦工事地帶。此外還建立了列寧格勒市內防禦體系。根據黨的號召,籌建了總數約16萬人的民兵組織。在各企業中,技術兵器、武器和彈藥產量與日俱增。

列寧格勒遠接近地和近接近地防禦(1941年7月10日—9月底)

德軍粉碎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蘇軍的猛烈抵抗,7月10日在列寧格勒西南接近地和北接近地層開了進攻。幾乎同時,德軍在盧加、諾夫哥羅德、舊魯薩等方向,在愛沙尼亞,在彼得羅扎沃茨克、奧洛涅茨兩方向實施了突擊。

7月底,德軍付出了重大損失的代價,前出到納爾瓦河、盧加河、姆沙加河一線,被迫在此轉入防禦並變更部署。在奧洛涅茨、彼得羅扎沃茨克、斯維里河等方向,蘇聯陸軍在拉多加湖區艦隊艦艇支援下於7—8月實施了頑強的防禦戰鬥,至9月底前將德軍阻止於斯維里河地區。8月,在列寧格勒近接近地展開戰鬥。8月8日起,德軍在克拉斯諾格瓦爾傑伊斯克方向轉入了進攻。8月16日,蘇軍經艱苦戰鬥,放棄了金吉謝普,德軍於8月21日前前出到克拉斯諾格瓦爾傑伊斯克築壘地域,企圖從東南繞過該築壘地域,沖入列寧格勒,但此企圖被打破。8月22日起,在奧拉寧包姆方向開始了激烈的戰鬥;德軍在此被阻於科波里耶東北。

在盧加方向,盧加戰役集群的軍人英勇作戰,擊退了德軍的各次衝擊。在諾夫哥羅德—丘多沃方向,德軍第16集團軍於8月16日奪取了諾夫哥羅德西部。爭奪諾夫哥羅德東部的戰鬥一直延續到8月19日。敵人東進企圖全被打破。隨後,蘇軍退守小沃爾霍韋茨河對岸。在這些戰鬥中,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校指揮的坦克第28師官兵表現特別頑強。西北方面軍在舊魯薩地域實施的反突擊,牽制了德軍龐大兵力;迫使德軍改變了突擊方向,贏得了加強列寧格勒防禦的時間,因而在這一戰鬥行動時節起了重要作用。8月20日,蘇軍放棄了丘多沃。在卡累利阿地峽,蘇軍自7月31日起實施了防禦戰鬥,於9月1日前退至凱克斯霍爾姆維堡以東30—40公里一線。於是列寧格勒面臨被合圍的現實威脅。8月23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將北方面軍分編為卡累利阿方面軍(司令為弗羅洛夫中將)、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中將,9月5日起為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9月12日起為朱可夫大將,10月10日起為費久寧斯基少將,10月26日起為霍津中將),8月29日,國防委員會撤銷了西北方向總指揮部,而將卡累利阿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直接隸屬最高統帥部大本營。

列寧格勒會戰列寧格勒會戰
8月底,德軍變更部署後沿莫斯科—列寧格勒公路再度發起進攻,8月25日奪取了柳班,8月29日占領了托斯諾,8月30日前出涅瓦河,切斷了溝通列寧格勒與各地聯繫的所有鐵路。8月30日起,在克拉斯諾格瓦爾傑伊嘶克地域展開了最激烈的戰鬥,德軍在此遭受重大損失,並被阻止住。但是,德軍衝過姆加車站並於9月8日攻占了施呂瑟爾堡(彼得要塞)之後,割斷了列寧格勒的陸上聯繫。從此開始了對該市的封鎖。現在只能經由拉多加湖和空中保持同該市的交通聯繫。德軍大本營9月21日《關於封鎖列寧格勒》的報告提綱中指出;“……(2)首先我們要對列寧格勒進行封鎖(嚴密封鎖),如有可能,即以炮兵和航空兵破壞該城……(4)可讓‘要塞守軍’殘部留沒處過冬。春天我們將打入市內……凡是還活著的統統趕到俄國腹地或將其俘虜,要把列寧格勒夷為平地,並把涅瓦河以北地區割讓芬蘭”。希特勒統帥部在實施其駭人聽聞的計畫時,對該市進行了野蠻的轟炸和炮擊(列寧格勒會戰期間,共向該市發射了15萬發炮彈,投擲了102520枚航空燃燒彈和4653枚航空爆破炸彈)。它想完全切斷列寧格勒與各地聯繫,並用飢餓困死該城。

9月9日,德軍又向列寧格勒發起新的進攻。主要突擊由克拉斯諾格瓦爾傑伊斯·克以西地域實施。進攻前,德軍對該市進行了猛烈的炮擊和空中轟炸。情況異常緊急。德軍已突至城市近接近地。伏羅希洛夫元帥由於指揮不利而被撤職,失可夫大將負責指揮方面軍。朱可夫領導下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朱可夫的口號是: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永遠不要考慮列寧格勒一旦失守怎么辦,列寧格勒不能失守!

因此,朱可夫迅速地制定了加強列寧格勒防禦的新計畫。有些兵團從卡累利阿地峽調到了最受威脅的地段,各預備部隊得到了民兵支隊的補充,大批海軍軍人離艦上陸,城市防空的一部分高射炮調到烏里茨克—普爾科沃等高地用於打坦克。蘇軍對德軍的抵抗增強了。至9月底,列寧格勒西南接近地和南接近地的戰線趨於穩定。德軍從行進間一舉奪取列寧格勒的計畫遭到破產,德軍抽調“北方”集團軍群基本兵力進攻莫斯科的企圖亦隨之失敗。蒙海峽群島、漢科牛島、塔林海軍基地、奧拉寧包姆登入場,喀琅施塔得的英勇防禦,對從海上保衛列寧梅勒起了重要作用。

列寧格勒會戰游擊隊在列寧格勒州,諾夫哥羅德州和普斯科夫州的法西斯德國侵略者占領區內展開了積極鬥爭。

1941年10月—1943年1月12日 蘇軍戰鬥行動

德軍統帥部未能實現其從南面奪取列寧格勒的計畫,遂於10月月中決定向季赫溫實施突擊,前出斯維里河,在此與芬軍會合,完全封鎖列寧格勒。11月8日,德軍奪取了季赫溫,切斷了最後一條鐵路,這條鐵路是將物資運至拉多加湖,再由水路運至被圍城市的必經之路。但是德軍未能突至斯維里河。11月月中,蘇軍轉入了反攻,11月20日,攻占了小維舍拉,12月9日又攻占了季赫溫,並將德軍趕過沃爾霍夫河。

保衛列寧格勒的鬥爭仍很激烈。共產黨、蘇聯政府和軍事首長制定了計畫,規定加強列寧格勒防禦,包括防空和對炮兵防禦措施。在被封鎖的日子裡,聯共(布)市委(書記為日丹諾夫、庫茲涅佐夫、卡普斯京)和勞動者代表蘇維埃(主席為波普科夫)在列寧格勒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各加盟共和國黨中央、邊疆區委、州委對支援列寧格勒表示了巨大關懷。列寧格勒防禦已具有全民性質。列寧格勒不可戰勝的最重要條件是軍民在市黨組織領導下的緊密團結,市黨組織根據中央政治局的指示在被封鎖期間領導了該市全部政治、軍事和經濟工作。列寧格勒的工業給前線提供了武器、裝備、服裝和彈藥,而該市居民則是被封鎖條件下補充列寧格勒方面軍的主要兵源。在最困難的時候即被封鎖後第一個冬春,列寧格勒給方面軍提供了10萬多新兵。在被封鎖條件下穩定民心,消除各種艱難困苦日益增加所引起的令人渙散的影響,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黨組織為了使居民免於挨餓而做了可能做的一切,為了利用唯一可能的交通線——拉多加湖並通過空運來組織前送給養而付出了巨大努力。拉多加湖區艦隊及其所轄西北內河航運公司的船舶擔任湖上給養、彈藥和武器的輸送。在1941年秋季通航期間,共向列寧格勒運送6萬噸物資。

1941年11月月中,湖上航行實際上已中止。11月19日,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執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指示,下令在拉多加湖的冰上開闢軍用汽車路。冰上交通線於11月22日開始通車。被圍城市通過冰上交通線得到了戰鬥和生活必需晶的供應,疏散了沒有勞動能力的居民以及工業設備等。僅1941年冬,就由這條交通線運進36.1萬多噸物資,其中包括27.1萬噸糧秣。由城內大約運出55萬人,3700車皮工廠設備、文化珍品及其他財產。

1942年1—4月,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的突擊集團東西夾攻,先在柳班方向,8—10月為突破城市封鎖,又在錫尼亞維諾方向實施了頑強戰鬥。在這兩次戰役中疲憊和消耗了德軍基本兵力。但是由於兵力兵器不足和軍隊指揮上的缺點,兩次戰役都未取勝,未能解除城市封鎖。

列寧格勒會戰蘇軍肅清了沃爾霍夫河岸基里希登入場的德軍

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為特里布茨海軍中將)負責列寧格勒的海上掩護,以航空兵、艦艇炮兵和海岸炮兵及海軍陸戰隊積極參加了列寧格勒方面軍實施的各次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並保障了芬蘭灣和拉多加湖的軍隊輸送。擔任防空的是防空第2軍、殲擊航空兵第7軍。

1942年4月起為列寧格勒防空集團軍、拉多加湖師級防空地域、沃爾霍夫師級防空地域以及方面軍和艦隊的航空兵和高射炮兵。游擊隊在列寧格勒州,諾夫哥羅德州和普斯科夫州的法西斯德國侵略者占領區內展開了積極鬥爭。

在列寧格勒附近,掀起了民眾性的狙擊手運動。這一運動使防禦積極起來,給了軍隊以實際幫助,即以小型兵器使敵遭受重大損失。1942年2月6日,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命令,列寧格勒方面軍的10名優秀狙擊手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1943年1月12日,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戈沃羅夫中將)所屬第67集團軍各兵團、沃爾霍夫方面軍(司令為梅列茨科夫大將)所屬突擊第2集團軍各兵團和第8集團軍部分兵團,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命令著手實施“火星”戰役(參見對列寧格勒封鎖的突破)。在遠程航空兵、炮兵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的支援下,兩方面軍在施呂瑟爾堡、錫尼亞維諾之間狹小突出部(拉多加湖以南)實施了相向突擊。1月18日,方面軍所屬軍隊在第五工人新村、第一工人新村兩地域會合。對列寧格勒的封鎖遂被突破。在拉多加湖與戰線之間形成了8—11公里寬的走廊,17晝夜內鋪設了鐵路、汽車路各一條。德軍統帥部想在嚴密封鎖中圍困並奪取該市的打算落空。但是,這還沒有完全解決恢復城市與各地聯繫的任務。所有通往列寧格勒的鐵路仍然留在德軍手中。此外,德軍重兵集團盤踞姆加車站地域,仍有再次突向拉多加湖和重行封鎖的危險。

在1943年夏秋戰鬥中,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以積極行動打破了德軍再度前出拉多加湖沿岸和重行封鎖列寧格勒的企圖。蘇軍肅清了沃爾霍夫河岸基里希登入場的德軍,攻占了德軍堅固防禦樞紐部錫尼亞維諾,從而改善了自己的戰役態勢。

1944年蘇軍在西北方向的進攻

對列寧格勒封鎖的完全解除。由於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左岸烏克蘭、頓巴斯戰役及第聶伯河戰役中的勝利,至1944年初已具備在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兩市附近實施進攻的有利條件。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戈沃羅夫大將)所屬突擊第2集團軍和第42、67集團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司令為梅列茨科夫大將)所屬第8、第54、第59集團軍,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大將)所屬突擊第1集團軍、第22集團軍,與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奧涅加湖區艦隊密切協同,實施了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1944年)。

列寧格勒會戰蘇軍從奧拉寧包姆登入場向羅普沙轉入進攻
參加這次戰役的還有:遠程航空兵(司令為空軍元帥戈洛瓦諾夫)、各游擊兵團(13個旅,共約3.5萬人)。1944年1月14日,蘇軍從奧拉寧包姆登入場向羅普沙轉入進攻;1月15日則從列寧格勒向紅謝洛轉入進攻。1月20日,進攻軍隊經頑強戰鬥在羅普沙地域會合,並消滅了被合圍的德軍彼得戈夫—斯特列利納集團。同時,蘇軍於1月14日在諾夫哥羅德地域轉入進攻,1月16日在柳班方向轉入進攻,1月20日解放了諾夫哥羅德。1月21日,德軍開始由姆加、托斯諾地區退卻。至1月底,普希金、克拉斯諾格瓦爾傑伊斯克、托斯諾、柳班、丘多沃、新索科利尼基等市相繼解放。德軍企圖固守盧加河地區,但是2月12日蘇軍與游擊隊協同攻占了盧加,至2月15日前完全突破了德軍防禦。此後,沃爾霍夫方面軍即行撤銷,而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則繼續沿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兩方向追擊德軍,至3月1日日終前,已進抵拉脫維亞邊界接近地。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結果,“北方”集團軍群遭重創,列寧格勒州幾乎全境解放,加里寧州一部解放,蘇軍進入愛沙尼亞境內,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列寧格勒以北地域之敵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4年,夏,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戈沃羅夫大將)、卡累利阿方面軍(司令為梅列茨科夫大將)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和奧涅加湖區艦隊參戰情況下,擊潰了蘇德戰場北翼德軍戰略集團,從而注定了芬蘭退出戰爭,列寧格勒的安全有了充分保障,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部解放(參見維堡戰役、斯維里河-彼羅扎沃茨克戰役)。德軍戰略戰線的北翼處於徹底崩潰邊緣。

戰爭意義

列寧格勒會戰截至1944年8月10日結束,這次會戰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戰略意義,對蘇德戰場其他地段的戰鬥行動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次會戰牽制了德軍重兵和芬軍全部。德軍統帥部無法將兵力由列寧格勒附近調到其他解決主要任務各方向。列寧格勒會戰結束後,列寧格勒方面軍和卡累利阿方面軍的大量兵力騰出來,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將其轉用於其他戰略方向。在慶祝列寧格勒建城二百五十周年的日子裡,蘇共中央、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和蘇聯部長會議在賀詞中寫道:“孤城被困,奮戰九百日,這是當年人們為之讚嘆,後世永誌不忘的傳奇般的英雄業績”(1957年6月23日《真理報》)。

在列寧格勒會戰中,蘇聯軍事學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領導下,成功地實施了方面軍群的戰略和戰役協同,以及各方面軍與艦隊和區艦隊之間在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中的協同動作。

在列寧格勒附近,進行了頑強而積極的防禦,並與實施反突擊和進攻戰役相結合。防禦所及包括封鎖地域全縱深和市區,各陣地和地區聯結為統一的整體。因此,防禦穩定可靠,才能有餘裕進行隱蔽機動,將兵力迅速集中到受威脅的方向上去。協同組織工作是富有教益的。

列寧格勒會戰在列寧格勒會戰中取得了在被封鎖條件下組織沿海大城市防空的豐富經驗。

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定,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和列寧格勒防空集團軍在作戰上隸屬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集中全部兵力兵器的做法,為在防禦和進攻中最有效、最合理地運用這些兵力兵器提供了條件。同時,集團軍航空兵、方面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和防空航空兵的戰鬥使用問題也得到了創造性的解決;航空兵合編為航空兵戰役集群,對敵人實施集中的轟炸強擊。軍隊指揮的特點是高度集中,同時屬下廣為機斷行事

列寧格勒會戰中,1943—1944年的進攻行動規模最大,其目的是徹底粉碎德軍集團。突破封鎖的方法是用兩個方面軍的突擊集團實施相向突擊。完全解除封鎖,則是以方面軍群與艦隊和區艦隊協同實施戰略性進攻戰役來達到的。通過各次進攻戰役,在複雜的森林沼澤地條件下對敵人堅固築壘防禦實施突破的經驗,豐富了蘇聯軍事學術。步兵和坦克小分隊的進攻戰術得到了巨大發展。其行動特點是在奪取個別地點,湖間隘路和水障礙渡口時獨立作戰。

在列寧格勒會戰期間,同企圖破壞城市的德軍炮兵和航空兵進行了頑強鬥爭。列寧格勒方面軍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炮兵進行了有效的對炮兵連鬥爭。為此,廣泛地使用了方面軍和艦隊的航空兵。自1942年年中起,德軍炮擊的猛烈程度降低了4/5以上。對炮兵連鬥爭,是在城市被封鎖條件下對敵攻城炮兵進行巧妙而有效抗擊的範例。

在列寧格勒會戰中取得了在被封鎖條件下組織沿海大城市防空的豐富經驗。防空是由各方面軍,艦隊,國土防空軍的航空兵和高射炮兵密切協同進行的,成功地擊退了德軍第1航空隊所屬各轟炸中隊270餘次空襲。目的明確的黨政工作,保障了全體軍人在思想政治上的團結一致,防禦中堅韌不拔、進攻中戰鬥精神振奮。州,市黨組織向作戰軍隊派去了約7萬名共產黨員。在戰爭期間,列寧格勒方面軍所屬部隊和兵團共吸收36.8萬多人入黨。共產黨員團結了列寧格勒保衛者,保障了軍人在防禦中堅韌不拔、在進攻中銳不可當。

列寧格勒會戰擊潰了蘇德戰場北翼德軍戰略集團
列寧格勒勞動者與作戰部隊一起奠定了對德軍的勝利。根據聯共(布)中央同意的黨組織倡議,在市區組建10個民兵師,其中7個後來成了基幹師。在城市被封鎖期間,共修理和製造了2000輛坦克,1500架飛機,數千門野炮和海軍炮以及許多戰鬥艦艇,製造了22.5萬支突擊步槍、1.2萬門追擊炮、約1000萬發炮彈和追擊炮彈。黨中央和蘇聯政府時刻關心著列寧格勒,將它變成敵人無法攻克的堡壘。黨和國家的著名活動家沃茲涅先斯基、日丹諾夫、柯西金、庫茲涅佐夫、米高揚等都曾參與研究城市防務和供應問題。

蘇聯政府對保衛列寧格勒的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人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海軍軍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義給予了高度評價。列寧格勒方面軍有35萬多土兵、軍官和將軍被授予勳章和獎章,內有226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在西北方向(列寧格勒方面軍、沃爾霍夫方面軍、卡累利阿方面軍),共有486人獲得蘇聯英雄稱號,其中8名兩次獲得這一稱號。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42年12月22日命令,頒發了“保衛列寧格勒”獎章,約有150萬人被授予這種獎章。1945年1月26日,列寧格勒被授予列寧勳章1965年5月8日英雄城市列寧格勒再次榮獲列寧勳章和“金星”獎章。

列寧格勒獲得英雄城市的美名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保衛列寧格勒本身就是一部人類勇敢精神、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的英雄史詩,是人類整個戰爭史上人民和軍隊建立的字傑出、最令人震驚的功勳之一。它將永遠使人想起20世紀40年代,蘇聯人民在列寧的黨的領導下頑強戰鬥,奮起保衛自己的社會主義祖國,表現出鋼鐵般的頑強精神,無所畏懼地鬥爭,善於同敵人作戰,直至取得最後勝利。列寧格勒的英雄史詩和偉大衛國戰爭戰場上其他英雄業績一樣,是對人民、首先對青年人的一種永不停息的號召,號召他們具備列寧格勒人的這些優秀品質的特點。

戰爭結果

列寧格勒會戰對炮兵連鬥爭,是在城市被封鎖條件下對敵攻城炮兵進行巧妙而有效抗擊的範例。
列寧格勒軍民雖因凍餓致死64萬餘人,被德軍空襲和炮擊致死2.1萬人,但終於粉碎德軍長達900天的封鎖和圍困,鉗制並擊潰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和芬軍主力,收復北方大片領土,有力地配合了蘇軍其他方向的戰鬥行動,並迫使芬蘭於1944年9月退出戰爭,使德軍北翼面臨徹底崩潰的局面。會戰中,蘇軍建立全縱深整體防禦,諸軍兵種密切協同,軍民密切配合,集中指揮與機斷行事相結合,通過空中和湖上保障不間斷的補給,以及以相向突擊突破封鎖等,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為大規模城市保衛戰提供了寶貴經驗。德軍雖在會戰初期取得一定戰果,但因進攻決心發生動搖,裝甲兵力轉移其他方向,兵力和補給明顯不足,且與芬軍缺乏協同,因而隨著戰場形勢的變化而終遭失敗。

相關人物

(圖)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 陸軍元帥。

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

1876-1956)陸軍元帥。

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 陸軍元帥。職業軍人。

1895年,入伍服役於野戰炮兵第4團;

1898-1901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鎮壓義和團運動。1903年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獲荻馬克斯-約瑟夫騎士勳章(少校銜),被稱為威廉騎士勒布。戰後在國防軍歷任炮兵團長、軍區參謀長。

1930年任第七軍區(慕尼黑)司令兼第7師師長,晉升中將。

希持勒上台後,升任第二集團軍司令。1934年升炮兵將軍,成為德國戰史上著名的防守戰略家,反對發動戰爭,對虐待猶太人的政策極為反感。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職,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團軍司令,參加進占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後調任西線C集團軍群司令。

1940年參加攻占法國,晉升元帥。翌年調往東線,任閃擊蘇聯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率部沿波羅的海岸向列寧格勒方向進攻。

1942年1月,因久攻列寧格勒不下而被解職,轉入預備軍。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軍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犯,在紐倫堡美國軍事法庭上被判處3年徒刑,後獲釋。

列寧格勒會戰朱可夫(1896~1974)

朱可夫(1896年-1974年)Zhukov, Georgy Konstantinovich 蘇聯元帥,蘇軍統帥。1915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參加紅軍。1919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結束後,歷任騎兵團長、旅長,騎兵監助理,騎兵師長,駐西班牙軍事顧問,騎兵軍長,駐華軍事顧問,軍區副司令、司令。

1941年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參謀長。蘇德戰爭期間,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和代表、戰時最高副統帥、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方面軍司令、方向總司令,多次參與制定戰略計畫,指揮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曾代表蘇軍接受德軍投降。戰後,任駐德集群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量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部長。

朱可夫作風果斷,具有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善於在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長使用坦克兵團,穿插迂迴,分割合圍。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6枚。著有回憶錄《回憶與思考》。

戰爭評價

列寧格勒會戰列寧格勒保衛戰
英雄的列寧格勒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戰,挫敗了德軍占領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並把強大的德北方集團軍群始終緊緊地拖住在蘇聯西北戰場上,從而有力地支援了蘇軍在其他戰場的的勝利。美國軍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片中評價列寧格勒戰役說:“一個將軍可以贏得一次戰役的勝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英國的《旗幟晚報》也稱頌道:“列寧格勒的抵抗乃是人類在經受不可思議的考驗中取得輝煌勝利的一個榜樣。在世界歷史上也許再也不能找到某種類似列寧格勒的抵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