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彈筒

擲彈筒

擲彈筒的別名又叫超輕型迫擊炮,主要裝備二戰中的納粹德國和日本軍隊,口徑在50MM以下,單兵攜帶,不占編制。日本擲彈筒口徑50毫米,在二戰中使用了大正十年擲彈筒和八九式擲彈筒。德國擲彈筒口徑50毫米,彈頭重1千克左右,射程250米左右,射速25發/分,殺傷半徑在5米左右。中國軍隊繳獲擲彈筒後加以仿製,拋射筒加長至400毫米。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曾大量仿製這種擲彈筒,給日軍造成殺傷。特點是重量輕,易於攜帶,可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擲彈筒擲彈筒

擲彈筒的別名又叫超輕型迫擊炮,主要裝備二戰中的納粹德國和日本軍隊,口徑在50MM以下。單兵攜帶,不占編制。

發展歷程

德國擲彈筒口徑50毫米,彈頭重1千克左右,射程250米左右,射速25發/分,殺傷半徑在5米左右。

日本擲彈筒口徑50毫米,有兩種型號,主要區別在於拋射筒長度,侵華日軍主要裝備拋射筒為254毫米的擲彈筒,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都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班。後期為一個小隊一個擲彈筒,一挺輕機槍。

單兵操作單兵操作

因為發射準備時間短,還被廣泛用作指揮部自衛火器。彈頭重800克左右,射程300米,射速30發/分,殺傷半徑5米左右,擲彈筒重量相對德國的要輕一些。

日本擲彈筒除了發射專用榴彈外,還可以發射制式手榴彈----此時要加裝發射藥盂,且因為手榴彈作為炮彈使用閉氣性不好,此時的射程大約在200米左右。

日軍的擲彈筒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門輕迫擊炮,它的主要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不遠。主要用來殺傷躲藏在工事和隱蔽物後的敵人或者在遠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它的殺傷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隨由單兵攜帶隨一線步兵移動,對一線步兵進行支援。由於單兵攜帶且可以隱蔽在障礙物後發射,它的隱蔽性很強。擲彈筒由特製的彈藥袋攜帶,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

在實戰中,日軍往往把毒氣彈和榴彈混合使用,給中國抗日軍民造成很大的殺傷。

中國軍隊繳獲擲彈筒後加以仿製,因根據地條件限制,無法給拋射筒刻上膛線,因此採用滑膛結構,為了不影響射程,拋射筒加長至400毫米。

擲彈筒擲彈筒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曾大量仿製這種擲彈筒,給日軍造成殺傷。

擲彈筒攻擊範圍:介於手雷和火箭筒之間的武器。彈藥量:攜帶彈藥量為2枚。並且擲彈筒的彈藥可以選擇為投擲蝴蝶雷(一種輕型反步兵地雷)著彈點直接形成小型地雷,在防禦戰時會有很大用處。可以設定武器的架設時間.攻擊方式:拋物線攻擊。掛件:可以加裝瞄準具,加長炮身增加攻擊距離。

發射時先由射手先拉動擊發桿,然後由彈藥手將彈藥從筒口裝入,完成彈藥的安裝。左手握住發射筒,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桿達到對應長度,射手通過瞄準線進行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擊發底部發射炸藥將榴彈射出。

由於底部的發射藥未變,靠調整擲彈筒的角度,來確定發射距離瞄準目標,所以只有經驗豐富的擲彈手,才能準確地擊中目標。

隨著兵器的發展,擲彈筒漸漸被準確度高的槍榴彈、火箭筒和迫擊炮所取代。

使用記錄

日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擲彈筒日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擲彈筒

日軍在二戰中使用了大正十年擲彈筒和八九式擲彈筒。

大正十年擲彈筒口徑50毫米,重量很輕只有2.6公斤,射程為175米。

它的設計目的主要是日本軍方希望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同時

能夠大大增強步兵分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班)火力。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在日軍服役長達25年,直到日軍二戰戰敗為止。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這讓士兵無法在較為安全的距離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這使得它很快就被後來八九式擲彈筒所取代。

八九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的改進型,口徑也是50毫米,全炮長413毫米,炮筒身長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腳長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腳板高60毫米,腳板寬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八九式也是日軍二戰中主要裝備的擲彈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