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癭病

冠癭病

冠癭病英文名Crown gall of many woody plants ,又稱根癌病、根瘤病、黑瘤病、腫瘤及腫根病等,病原為土壤桿菌,廣泛分布於全世界。寄主範圍廣泛,危害嚴重。

病症特徵

冠癭病冠癭病

冠癭病主要發生在幼苗和幼樹幹基部和根部。

初期在被害處形成表面光滑、質地柔軟的灰白色狀物,難以與愈傷組織區分。但它較愈傷組織發育快,後期形成大瘤,瘤面粗糙並龜裂,質地堅硬,可輕輕將瘤掰掉,瘤的直徑最大可達30cm。

受害樹木生長衰弱,如果根頸和主幹上的病瘤環周,則寄主生長趨於停滯,葉片發黃而早落,甚至枯死。此病有繼續發展的趨勢。

分布範圍

國外分布

廣泛分布於全世界。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肯亞、利比亞、馬拉威、衣索比亞、摩洛哥、莫三比克、辛巴威、塞席爾、索馬里、南非、坦尚尼亞、烏干達、尚比亞、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以色列、日本、朝鮮、黎巴嫩、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斯里蘭卡、敘利亞、土耳其、澳大利亞、紐西蘭、奧地利、比利時、英國、保加利亞、賽普勒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前南斯拉夫、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古巴、牙買加、波多黎各、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烏拉圭、委內瑞拉

國內分布

河南、陝西、甘肅、山東、遼寧、河北、北京、吉林、浙江、福建、安徽、新疆。

病原菌

根癌土壤桿菌根癌土壤桿菌

根癌土壤桿菌為革蘭氏陰性菌,有莢膜,不形成芽孢細菌桿狀,0.4-0.8μm×1.0-3.0μm,1-4根周生鞭毛,如1根則多側生。

好氣性,需氧呼吸,最適生長溫度為25-28℃,最適pH 6.0。以胺基酸、硝酸鹽和銨鹽作為唯一碳源。

產生3-酮基乳酸,在甘露醇硝酸鹽甘油磷酸鹽瓊脂上,具有暈圈或形成褐色黏的生長物,並常有白色沉澱物。

菌落通常為圓形,隆起,光滑,白色至灰白色,半透明。

寄主範圍

冠癭病冠癭病

蘋果屬(Malus)、梨屬(Pyrus)、山楂屬(Crataegus)、李屬(Prunus)、薔薇屬(Rosa)、懸鉤子屬(Rubus)、楊屬(Populus)、柳屬(Salix)、胡桃屬(Juglans)、板栗屬(Castanea)、葡萄屬(Vitis)、菊屬(Dendranthema)、冷杉屬(Abies)、鐵莧菜屬(Acalypha)、槭屬(Acer)、獼猴桃屬(Actinidia)、龍舌蘭(Agavesalmian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樺木屬(Betula)、山茶屬(Camellia)、油橄欖(Oleaeuropea)等包括331個屬的640個不同種植物。

傳播途徑

病原菌棲息於土壤及病瘤的表層,可通過帶病苗木、插條、接穗或幼樹等人為傳播;也可通過灌溉水、雨水、地下害蟲等自然傳播。

發生規律

病原菌在病瘤中、土壤中或土壤中的寄主殘體內越冬。存活1年以上,2年內得不到侵染機會即失去生活力。

由傷口侵入,在寄主細胞壁上有一種糖蛋白是侵染附著點,嫁接、害蟲和中耕造成的傷口均可引起此病侵染。只有攜帶Ti質粒的菌株才具有致病性。

在微鹼性、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圃地以及切接苗木、幼苗上發病多亦重。

病害在22%左右發展較快,從侵入到顯現症狀需2-3個月。

檢測方法

冠癭病冠癭病

1、檢測冠癭鹼

植物界中只有受到土壤桿菌侵染的植物才產生冠癭鹼。因此,如果在某一植物組織檢測到冠癭鹼,則必然已受到土壤桿菌的侵染。簡單的檢測方法是常壓紙電泳檢測法。

2、以T-DNA為探針的分子雜交檢測。若受土壤桿菌誘導,則其必含有T-DNA。

3、PCR檢測,21世紀初,對Ti和Ri質粒的T-DNA鹼基序列已全部測定,根據這些序列,選Ti質粒T-DNA中較保守的鹼基序列而且在Ri質粒中又不存在的序列作為引物,引物對之間的長度以不小於1.5kb(千個鹼基對)為宜,也可以選T-DNA中的某一基因區為擴增靶區。

防治措施

1、加強檢疫,嚴禁從疫區調入帶病苗木,發現帶疫苗木應及時銷毀。

2、在寄主植物生長期間,對初發病的帶疫植株,可採取切除病瘤,並用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塗抹傷口,或拔除銷毀。

3、利用放射土壤桿菌(Agrobacteriumradiobacter)K84菌株,產生了一種細菌素Agrocin84(簡稱為A84),它能夠選擇性抑制致病性的放射土壤桿菌而對非致病性的菌株沒有影響,可對核果類果樹根癌病進行生物防治。

相關事件

2012年6月13日,上海市林業有害生物檢驗檢疫部門披露,2010年-2011年間曾發現從浙江等外省市引入顧村公園的櫻花樹感染一種名為冠癭病的有害生物疾病,隨後銷毀了染病的1200株樹,並禁止園內其他櫻花樹出園移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