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革命

公廁革命

2003年,時任南京市市長的羅志軍,在全國大城市中,率先倡導在南京開展了一場“公廁革命”,他提出了公廁革命宣言:轉變環境意識、轉變行為方式、轉變發展機制、尋求技術進步、徹底改變面貌,系統地闡明了“公廁革命”的奮鬥目標、工作方法和發展道路,要以提高廣大市民民眾的環境衛生意識為基礎,以改善傳統的“重進口,輕出口”的生活行為方式為突破口,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城市“公廁文明”和“公廁文化”的別樣風景線。

(圖)羅志軍羅志軍

傳統文化

(圖)傳統廁所傳統廁所

不管你是什麼人,在一個地方停留一段時間,就一定需要知道廁所在哪裡。廁所雖小,卻關乎民生。但在很多時候,你肯定會面對著這樣的尷尬:當你十萬火急時,卻發覺滿世界的廁所不知都去了哪裡。而當你終於找到一個廁所,正準備長出一口氣時,卻發現這個廁所讓你無法下腳。上這樣的公廁的標準程式一般是這樣的:捂著鼻子進去,長時間憋住呼吸,匆匆完事後,再踮著腳尖出來,長出一口氣。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是“重入口”而“輕出口”的。中國人,在享譽世界的“食文化”的背後,是恥於談廁、不談廁的,“廁文化”基本上是難以啟齒的。據說曾有在中國的外國人,對北京過去的公廁進行過精闢的概括:“哭、笑、叫、跳”。哭,指的是被廁所中聚集的惡臭氨氣薰得直掉眼淚;笑,指的是蹲在廁所中因地隔斷,面面相視,無奈苦笑;叫,指的是夏日廁坑裡蠕動的長尾蛆嚇得人驚叫;跳,指的是廁所髒水橫流,需跳著到廁坑上或因踩著糞便,出來直跺腳。

這些景象現在能看到的不多了,但“出口”問題卻還是不容樂觀。很多的城市都要面對基礎薄弱和城市面積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的“公廁短缺危機”,還有更尷尬的是,雖然廁所不少,但由於布局不合理、拆除和復建不平衡,帶來新一輪的“入廁難”。

2003年,南京市市長的羅志軍,在全國大城市中,率先倡導在南京開展了一場 “公廁革命”,羅書記還提出了“布局合理,改造到位,造型別致,煥然一新,造福於民”的具體要求,在形象上抓出新,布局上抓覆蓋,設施上抓提檔,技術上抓升級,服務上創最佳化,徹底改變南京公廁現狀。南京市市容局承擔了“公廁革命”的具體實施任務,成立了公廁建設領導小組,“一把手”局長張東毛掛帥親自擔任組長,組建了一個強有力的班子,協調各方關係,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建設工作有條不紊,順利展開,確立了以政府投資建設為主、其他方式投資建設為輔、設定移動公廁拾遺補缺的工作思路,並制定了公廁革命4步曲:
1、依法規劃、科學規劃,把廁所建設納入南京整體建設規劃中,加大力度解決公廁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現象。2、舉辦公廁設計大賽,集思廣益、引進新的設計理念,尋找突破口。
3、攻堅克難、多方協調、見縫插針、積極選址。
4、制定規章、逐步規範、依法建設、科學管理。

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工作,每年年初與各區市容局和環衛所簽訂責任狀,分解建設任務,各區市容局、環衛所認真開展前期工作,辦手續、接水電,協調各方關係,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了建設工作有條不紊,順利展開。三年過去了,按照羅書記當時提出的“布局合理,改造到位,造型別致,煥然一新,造福於民”的要求,以改變公廁面貌,塑造南京形象、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城市發展為根本目標的“公廁革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公廁內部設施和外觀形象煥然一新,環境大大改善,基本解決了南京市民入廁難問題。

南京公廁急需進行“革命”分管南京市環衛設施建設的市容局孫寧副局長,是南京“公廁革命”的主要實施領導者,他對南京進行“公廁革命”的必要性、急迫性有著較深刻的認識和切身的感受,他認為:羅志軍書記倡導的“公廁革命”的深刻內涵是指人們在觀念、設施、體制、機制和行為諸方面發生比較徹底的變革和改善。“革命”意味著具有根本性的扭轉、變化和改造。正如農業革命綠色革命等等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羅書記所要求的“公廁革命”是我南京在現代化、文明化進程中的內容之一,是城市現代的標誌之一,是社會和諧的一個元素,具有歷史的要求和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要求,作為具體的實施貫徹部門的工作人員,責無旁貸,一以貫之。

意義與問題

(圖)羅志軍0羅志軍

“公廁革命”意味著:
第一,是城市環境意識的轉變。它要求樹立保護公廁設施、維護環境清潔、為事業做貢獻的文明、健康、衛生的公德意識。
第二,是人的一種行為方式的轉變。它要求人們在如廁行為上做到文明、禮貌,否定那種不講公共衛生和公共道德的行為。
第三,是一種機制的轉變。它要扭轉和變革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資源配置方式,尋求能使公廁這種公益事業產業化發展的渠道和思路,並通過法律、政策手段調配社會資源,使南京城市公廁的規劃和建設向現代水平接近,走上富有活力的良性循環軌道。
第四,是一種技術的進步。它要求公廁設施及其外觀構造向方便、清潔、節能、美觀的方向靠攏,改變髒臭差的現象。最後,公廁也是構成城市景觀的美化與和諧的要素之一。

從南京當時的狀況看,公廁的現狀與城市建設的要求差距還較大,所以提出“公廁革命”,不僅僅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南京走向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急所”。參照《南京市城市公廁管理辦法》的規定,2003年的南京市公廁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數量不足。按城市每2500人至3000人應擁有一座公廁的規定標準,尚缺200多座。
二是布局不均,按法規標準,繁華街道和新建居民區公廁之間的距離為300至500米,一般街道距離為700至1000米,未改造的老居民區為100至150米。而南京市新建小區、街道以及城郊接合部公廁嚴重缺乏。據統計,有43條新(拓)建的道路兩側全線無公廁,如3.5公里長的光牌路、人流量較大的中山路以及新街口至建鄴路等路段,沒有一座公廁;高樓門原有的一座,1996年被某區城鎮開發公司拓路拆除後至今未復建;高樓門地段南至安仁路口,北至傅厚崗約800米無公廁,為此民眾意見很大。
三是檔次不高。由於種種原因,南京市公廁建設發展嚴重滯後,與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很不協調。

艱難前行

(圖)上廁所困難上廁所困難

“公廁革命”,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看,都是件好事。但市容環衛部門清楚地知道,一件事情,需要用“革命”這樣的辭彙來定義它,往往意味著這件事做起來肯定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公廁革命”也不例外,不要小看建一個廁所,往往涉及到的是這個城市方方面面的問題,涉及到法律、規劃、土地的使用許可權,以及建設公廁所在區域的市民們的接受程度。南京的“公廁革命”,不出預料的也遭遇著各種各樣的阻力,在艱難中步步前行。

有一些地方因為建設需要,把原有廁所拆除了,但拆除單位往往打著某某領導工程、市政工程的旗號,在所謂的“時間緊、任務重”的藉口下,經常不按“先建後拆”的規定辦理手續,不但不依法先建後拆,而且拆後了事,這給後來的復建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城東幹道在道路拓寬中將原有的6座公廁拆除後,一直沒有規劃一座復建地址,市民反映十分強烈,儘管市建委與市容局多次協調,但都是“無言的結局”。不久前,某城區在一個大景區的環境改造工程中,不按程式審批,就悄悄地派人拆除一座公廁,當執法人員聞訊制止時,該區工作人員振振有詞:這是市領導工程,有什麼關係?第二天早上,當執法人員再到現場時,公廁已經蕩然無存。

建廁所需要征地,但難以落實。對於復建選址,有時不是規劃部門要另作它用,就是土地產權不同意。2004年下半年,南京市市容局和各區選址45處,最後有關部門只同意了5處,通過率僅10%,而在最後的落實中,這5處又遇到種種阻擾以致最後一處未建。這就是“公廁革命”在當時面臨的尷尬,一片喝彩聲後,沒有立錐之地。

同樣的尷尬還在不斷發生著。如台城花園在復建公廁過程中,曾三次無故被當地居民推倒;再如鼓樓區準備在北京西路口建一個公廁,某單位以破壞單位風水為由,提出不準建設;還有些公廁在百般努力中建成了,但在接水、接電上受到了各種刁難,使得再建工程很難如期完成。即便是按《南京市城市公廁管理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各類開發建設項目按規定需要配建公廁的,規劃部門應在規劃設計要點中予以明確,建設單位必須將公廁列入開發建設計畫,所需經費納入工程概算,公廁建設應當與開發建設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驗收交付使用;但一些開發公司規劃時有公廁項目,實際操作時卻取消了,驗收時也不通知市容環衛部門,致使這項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即便是社會公共產品的提供,即便是“公廁革命”體現了對個人的尊重和社會制度的充分讚揚,但在整個的過程中,還是會不斷遭遇種種因素的制約。南京的“公廁革命”,就是在這樣的外部環境條件下,艱難地起步上路了。

廁所文化

(圖)印度廁所博物館印度廁所博物館

中國進入奴隸社會才開始出現茅坑;世界上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還沒有廁所觀念;廁所的進化是從茅坑演變到茅房、廁所、衛生間、洗手間,從無到有,從私有到公共,從單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謝、衛生調整、休息乃至審美、商業、文化等多功能,廁所革新一步步從文明走向進步。

漢、時期,大街上沒有公廁,所以古人也就沒有地上公廁,平民家裡必備便桶。唐時期,掏糞的發財了。這期間出現了專門經營“糞業”的人,以替家庭清掃廁所為主,操持“糞業”的人,往往大發其財。宋都東京城內下水道十分發達,已成網狀,宋時已經有專門的清潔工人了。

清代秀才開辦收費廁所。自古以來,我國廁所大多比較簡陋、骯髒、破爛不堪,基本是“一個坑兩塊磚,三尺土牆圍四邊”,北京的男廁多採用蹲坑式,婦女採用“灰桶子”,即:一木桶,內放石灰或草木灰。清朝時,為了解決糞便管理的經費,清政府也曾試著搞了些收費廁所,並允許私人開辦。《清類鈔》中說:某書生考試不中,為了謀生自己建了一座收費公廁。他在廁所上貼了一副對聯:“但願你來我往,最恨屎少屁多。”但當時公廁並不能為人們所接受,人們隨地便溺,或便於馬桶之中,傾倒於街旁,滿街狼藉臭氣逼人。

19世紀堪稱是“廁所世紀”。在19世紀40年代,在漢堡出現了用河水時沖時刷管道的下水系統。19世紀50年代,在倫敦出現了一套高效下水系統,並設定了自動沖水閥門和加速水流的新型管件。此後,廁所的製造工業化了,流水作業的設計使這一工作發展到了極為簡單的地步。1852年,英國倫敦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馬桶的公廁。1994年上海市開始實行了沿街單位廁所對外開放。世界廁所協會是繼世貿組織、世界旅遊組織之後又一國際組織,並把每年的11月19日定為“世界廁所日”,2001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召開了第一屆世界廁所峰會,2004年11月19日在北京舉行了世界廁所峰會。有專家指出:一個人從有便感後可以堅持5至10分鐘,這段時間的步行距離約為300至500米,所以公廁規劃建設應該在500米之內有一座公廁。
地球上約有24億人口缺水。中國是缺水大國,全中國廁所每年漏泄生活用水7億噸,1噸廁所排出的污水可污染220噸乾淨水。中國人平均每天要上五六次廁所,中國城市每家每月平均耗水30噸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廁所用水。中國城市每天廁所耗水1440萬噸,每年要用掉144個自來水廠的產量。在英國使用公共廁所需要支付1便士,所以“花一便士”成為“上廁所”的別名。2002年8月,英國的公共廁所度過了150歲的生日。東南亞各國正在興起“廁所革命”,其中韓國水原更被稱為“世界上擁有最漂亮公共廁所的城市”。
日本人對廁所的迷戀堪稱世界之最:日本有專門對高技術智慧型廁所的研究,有廁所網站、研討會、古代廁所博物館、24K金男便桶等等。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地方有這么多人為如此高價的座位花這么多錢。在人滿為患的日本,廁所是人們可以靜靜呆上幾分鐘的少數地方之一。日本的廁所之王——東陶機器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以其高技術的“小衛生間”確立了自己在業界的地位,這種產品當時在全世界受到歡迎。這個要價在1000美元以上的廁所過去只限於療養院和醫院使用,但是過了近20年後,這種曾是奢侈品的廁所進入了約30%的日本家庭。“小衛生間”有照明設備、軟管、按鈕、遙控器,以及溫度和水壓調節器。日本的廁所文化並不局限於抽水馬桶。日本的一個廁所網站要求網民自願參觀東京的公共廁所並給它們打分。它還要求人們提供最骯髒廁所的照片,將它們貼在網頁上。日本人每年還要花費1億多美元購買一些非處方藥片,以清除在沉迷於這些奇特的廁所時可能帶來的異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