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9年

公元669年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中國尚處於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國富力強,影響著世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國家紛紛效仿唐朝做法,尤以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為重。

歷史事件

(圖)興教寺興教寺

丹青宰相

唐朝畫家閻立本工於寫真,朝野馳名,大受高宗賞識,於公元669年拜為右相,但他終是個藝術家,“無宰相器”,缺乏政治才幹。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於是,閻立本被稱為“丹青宰相”。

興教寺塔

興教寺塔又稱玄奘靈塔。位於長安區興教寺慈恩塔院內,玄奘(602年-644年),唐代高僧,唯識宗創始人之一。圓寂後初葬白鹿原,總章二年(669年)遷葬該塔,建立寺,肅宗賜額“興教”。陪葬其側的有兩弟子窺基和圓測靈塔。

萬寧八尺門

(圖)唐高宗唐高宗

為東山島通往大陸之咽喉。這裡本是渡口,唐總章年間(公元669年),陳元光率兵開拓閩南,使東山島日益興盛。人們為感謝開漳聖王功德,將渡口稱為“陳平渡”。

畲族烏米飯

畲族烏米飯唐朝(公元669年)以來是畲族同胞“三月三”過節的傳統食品,它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製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二十世紀末經寧德市畲族烏米飯加工坊開發,已成福建九地市和浙南等地設宴的佳肴,分別有紅鱘烏米飯、竹桶烏米飯、太極烏米飯、荷葉烏米飯、鳳梨烏米飯、草包烏米飯、烏米卷、八寶烏米飯(甜、鹹)等品種。

陳政平

公元669年(唐高宗總章二年),閩中曾鎮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蠻僚”嘯亂,唐廷遣戎衛歸德將軍陳政更代,晉升陳政為朝議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漳。此時,福建多為狂鋒獠之地,百事待興。入漳伊始,受盡勞累病苦。陳政所率唐軍來到柳營江畔(今江東)紮營,並打退少數民族武裝,進軍盤陀梁山之下。後來,少數民族首領組織更大規模的狙擊,陳政以眾寡不敵退守九龍山(今九龍嶺),且耕且守。同時,奏請增兵,朝命以陳政之兄陳敏陳敷帶領五十八姓軍校南下支持。

書山府

書山府是長春公元622年-669年的稱呼,當時史建於公元前2000年的喜州(也作錫州、喜都)城,一直是東北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朝開元時期,這裡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唐王朝改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這裡成為文化之城,後來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在民間廣為流傳,公元669年改為隆州府,就是今天的長春。

日本稱呼由來

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所滅之後,日本在公元669年遣使入唐朝賀,這次遣唐使在朝見唐朝官方時,很可能就已經向唐朝提出倭國對外改稱“日本”的事。此事在《古今圖書集成》上有記載:“鹹亨元年,倭人始更號日本,遣使賀平高麗。”但是,倭使的提議可能最初並沒有被唐朝所承認,例證便是《善鄰國寶記》中郭務悰出使倭國時所攜帶的國書中有“大唐皇帝敬問倭王云云”。

日本第七次遣唐使來
總章二年(六六九),日本(倭國)派河內鯨等人來唐,賀唐平高麗,是為第七次遣唐使。遣唐使之來,表明唐滅百濟、高麗,迫使日本承認唐在遼東半島的勢力,改變對外政策。十一月,日本使節並獻方物。是年,唐亦派郭務悰為首的二千餘人龐大使團去日本。

雜譚逸事

同三品始入銜
三品乃“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簡稱,太宗時創。初似“政事堂出入證”,以便於外官出入政事堂,參與政事,目的乃排擠宰相尚書僕射,削弱宰相中書門下首長之權,加強君主對宰相權的控制。始授於品秩高者(三品以上官),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後轉授於本官品卑者。後逐漸向副相身分轉變,成為職銜,取代“參知政事”。總章二年(六六九)二月,張文瓘為東台(中書)侍郎,右肅機檢校太子中護李敬玄為西台(門下)侍郎,並同東西台三品,此為同三品入銜之始。

徙高麗民入內
唐滅高麗,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統治其地,高麗民不服管轄,多有離叛。總章二年(六六九)五月,敕徙高麗民三萬八千二百(一說二萬八千)戶,車一千O八十乘,牛三千三百頭,馬二千九百匹,駝六十頭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並、涼以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守安東。

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
總章二年(六六九)八月二十八日,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仍領磧北諸羈縻府州。高宗末年(六八三)之後,突厥興起,侵併鐵勒故地,安北都護府遂廢。

總章二年災荒
總章二年(六六九)氣候反常,災荒四起。六月,冀州大雨,水深一丈以上,壞屋十四,三百九十區,毀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頃。七月,劍南道益、瀘、嶲、茂等十九州大旱,總三十六萬七千六百九十戶受旱情困擾。九月,括州暴風雨,海溢,漂永嘉,安固二縣城百姓廬舍六千八百四十三區,死九千零七十人,牛五百頭,損田四千一百五十頃。是年,四十餘州饑荒,關中尤其乏食。

王義方
總章二年(六六九)王義方卒。義方泗州漣水(今江蘇漣水)人。博通五經,舉明經。謇傲不附權貴,有令譽。魏徵甚禮之,欲以侄女妻之,義方不願附宰相,辭不娶。及征卒,乃娶之。歷官晉王府參軍、直弘文館,太子校書,因事貶儋州吉安尉、遷雲陽丞、著作郎。顯慶元年(六五六),擢侍御史。中書侍郎李義府執權用事,枉法釋囚婦淳于氏,迫大理丞畢正義縊死,義方以義府奸蠹害政,必欲劾奏,知將引禍得罪,問計於母,母言能盡忠,死無憾,遂廷劾義府。高宗以義方毀辱大臣,言詞不遜,左遷萊州司戶參軍,歲終不復調,乃居昌樂(今河南南樂)聚徒教授。及卒,年五十五。

李勣
總章二年(六六九)十二月三日,李勣卒。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公,唐高祖賜姓李,避太宗諱單名勣。曹州離狐(今山東鄄城西南)人,客居滑州衛南(今河南濬縣東南)。隋大業末,從翟讓起義於瓦崗寨,拜東海郡公。斬討瓦崗軍隋將張須陀,敗王世充,獻策攻取黎陽倉,屢有戰功。隨李密歸越王侗,授右武侯大將軍,敗宇文化及。武德二年(六一九)隨李密歸唐朝,授黎陽總管、上柱國、萊陽公,尋加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從太宗伐王世充,平竇建德、破劉黑闥、斬徐圓朗。又討輔公佑,平定江南。貞觀三年(六二九)任通漠道行軍總管,與李靖等共擄頡利可汗部屬,平定東突厥。兵還,任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治州十六年,有能政,太宗稱其功勝於長城。十一年(六三七),封英國公。此後,歷官兵部尚書,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常卿,尚書左僕射,司空,太子太師。兩次率兵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兩次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滅高麗。善用兵,能知人,臨敵應變,動合時機,從善如流,勝則歸功於人,賞則分賜於下,因此人願為之用,戰而無不克。曾助立武后,深得高宗、武后信任。卒,終年七十六,陪葬昭陵。

定銓注法
唐高宗時承平日久,獲各種資格入吏部候選為官之人劇增。總章二年(六六九),司列少常伯裴行儉始設長名榜,引銓注之法。文官選授,須經銓試。銓試之法有四:身、言、書、判。身取其體貌豐偉,言取其言辭辯證,書取其書法遒美,兼檢查書跡真偽,判取其文理優長,主要考察選人熟悉法令程度與處理事務能力。始集中選人試書、判,此為關鍵,已試則銓,察選人身、言。已銓,則注擬,定留、放人名及授官之處,然後則唱,集眾公布,此即長名榜,銓注法。此後,即將所擬之官以類相從編為甲歷,送尚書都省審查,再送門下複查,最後上聞,由主事者受旨奉行,各給以符,即給以告身(委任狀)。行儉等又定州縣為八等,三京、五府、都護府、都督府亦定有等級,依選人官資高下授相應之官。時李敬玄與行儉同掌典選,並委吏部員外郎張仁諱造姓歷,改狀樣及銓歷等程式,銓總之法因此臻於完善,其後遂為永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