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一文選自《列子·湯問》,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著。文章通過兩小兒辯日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說明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從而體現孔子謙虛謹慎的科學態度。

基本信息

原文

《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注釋

(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列子是屬於道家學派,孔子是屬於儒家學派,又以博學著名。因此列子寫這故事,來譏笑孔子的無知,不能判斷兩小兒所提出的疑問。其實兩小兒提出的疑問,也是列子提出的疑問。這個疑問,列子也不能解決。因為這兩個疑問都是從感覺產生的。一個從視覺說,早上看到太陽大,中午看到太陽小。這個視覺並不正確。因為早上地球表面有雲氣,透過雲氣來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雲氣消散,就顯得太陽小,其實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

一個小兒說,太陽早上涼快,中午熱,從身體對溫度的感受來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也不正確。因為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這個溫度的涼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

這個故事是列子編出來的,並不真有其事。《列子》這部書經專家研究,是魏晉時人編的。其中可能有先秦傳說,也有魏晉時思想。這篇里所提出的問題,大概魏晉時人還無法解決,春秋時人的孔子更無法解決。《列子》提出這個問題來笑孔子的無知,其實他跟孔子一樣,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當時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從這裡得到啟發,人們想到的問題,有的在當時並不能得到解決。如晉代張華《博物志》里講到:“奇肱國,其民善機巧,以殺百禽,能為飛車從風遠行。”說商湯時代已經有人能造飛車。直到張華的晉代,也沒有人會造飛車。但至少在那時,已有飛車的想法。這種想法到後來終於實現了,人們終於造出飛機來。關於太陽和地球的遠近,在著作《列子》的時代是無法正確解決的,但後來科學家終於算出來了,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14 960萬公里。科學的前進,有時也受到各種想像的影響。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種想像來也是好的。就這個意義說,這個故事也是可取的。這個故事的好處,可以啟發人們去考慮問題,要從多方面來考慮。兩個童子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就把不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了。提出了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對科學的促進是有作用的。

《列子》里寫這個故事,要譏笑孔子的無知。這是因為《列子》屬於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學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譏笑孔子。這點是很明白的。所以這篇的結論:“孰為汝多知乎!”這句譏諷的話是不正確的。

再就這篇的寫法看:先提出結論,再加說明,這樣寫簡單明了。就說明看,結合人們的經驗,寫得具體明白,這樣寫是好的,所以雖提出這個不好解決的問題,還是寫得簡單扼要,具體明白,達到要說的目的。在說明里,作者在一處用了兩個比喻,一個“如車輪”,一個“如盤盂”,這兩個比喻具體地說明日的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明白了,這個理由是從人們的視覺來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為當時人的知識,還沒有感到視覺在一定的場合是不盡可靠的。另一個說明,講一種感覺是“滄滄涼涼”,一個比喻“如探湯”。這樣講一種感覺和一個比喻,結合“日初出”和“日中”來說,也把結論的理由說明。這是從人們的感覺來的,也有說服力。當時人們也沒有感到人們的感覺是受各種條件的影響的。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篇《辯日》對人們的認識是有影響的。現在看來,這個問題的提出,對後世科學家的探討,還是有作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