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蠍

全蠍

全蠍(拉丁學名:Scorpio),又名鉗蠍、全蟲、蠍子,有15餘種,統稱東亞鉗蠍。主要分布於甘肅、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河南、湖北等地。 山東省主產於沂蒙山區,又稱“沂蒙全蠍”。鉗蠍的主要藥用成分為蠍毒素,據《本草綱目》和《中國藥典》載,全蠍具有“熄風鎮痙、消炎攻毒、通絡止痛”功能,主治“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皮膚病、心腦血管病、炎症、B肝、腫瘤”等病;全蠍還是一種高檔美味佳肴,營養豐富,食之有防病治病、增強免疫力和抗衰老等功能,其食用、藥用歷史由來已久。

基本信息

生物簡介

全蠍全蠍

全蠍,又名鉗蠍、全蟲、蠍子,茯背蟲。在中國產地達十幾個省份,有15餘種,常用以入藥的為東亞鉗蠍。亦稱馬氏鉗蠍,屬蠍目的鉗蠍科(Buthidae)。東亞鉗蠍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遍布我國10餘省,其中以山東、河北、河南、陝西、湖北、山西等省分布較多。山東省主產於沂蒙山區,又稱“沂蒙全蠍”。沂源縣鉗蠍因產量高、質量好,經中國科學院檢驗“毒力為全國之首”而馳名。

鉗蠍的藥用精華主要在於蠍毒,蠍毒的研究日益為各國科學家重視,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昂貴,蠍毒具有兩大毒素,即神經毒素和細胞毒素,它在神經分子,分子免疫,分子進化,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套用前景。歐美一些國家已把蠍毒製劑用於臨床。目前國內已有多家科研單位進行研究並計畫生產。蠍毒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癌症、皮膚病、等多種疾病,以及對人類危害極大的各種病毒均有預防和抑制作用。可以預料蠍毒將會為人類醫療保健事業發揮巨大作用。

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測定:沂蒙鉗蠍蠍毒中含有毒性蛋白、透明質酸酶、生物胺等成分,毒素占總蛋白量的75%。對小白鼠的半致死量(LD50)為每千克體重1.6毫克(雄鼠)和1.4毫克(雌鼠)小於或等於2.0mg/kg。

形態特徵

全蠍全蠍

全蠍,國內分布較多的是東亞鉗蠍,通常是在農村飼養常飼養用做藥用。身體一般可分為3部分,即頭胸部、前腹部和後腹部。頭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稱為軀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後腹部分節,呈尾狀,又稱為尾部。整個身體極似琵琶狀,全身全表面為高度幾丁質化的硬皮。

體長約60mm,軀幹(頭胸部和前腹部)為綠褐色,尾(後腹部)為土黃色。頭胸部背甲梯形。側眼3對。胸板三角形,螯肢的鉗狀上肢有2齒。觸肢鉗狀,上下肢內側有12行顆粒斜列。第3、第4對步足脛節有距,各步足跗節末端有2爪和1距。前腹部的前背板上有5條隆脊線。生殖厴由2個半圓形甲片組成。櫛狀器有16-25枚齒。後腹部的前4節各有10條隆脊線,第5節權有5條,第6節的毒針下方無距。

產地

主產於河南、山東、河北、遼寧等地。湖北、安徽、雲南、浙江、陝西等地亦產。

中藥屬性

英文名

a scorpion

拉丁文名:Scorpio

科屬分類

屬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蛛形綱(Arachricla)、蠍目(Scorpionida),鉗蠍科。

來源

該品為鉗蠍科動物東亞鉗蠍(Buthus martensii Karsch) 的乾燥體。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鹽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撈出,置通風處,陰乾。

製法

除去雜質,洗淨,乾燥。

性狀

該品頭胸部與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後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體長約 6cm。頭胸部呈綠褐色,前面有1 對短小的螯肢及1 對較長大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面復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 對,均為7 節,末端各具2 爪鉤;前腹部由 7節組成,第七節色深,背甲上有5 條隆脊線。背面綠褐色,後腹部棕黃色,6 節,節上均有縱溝,末節有銳鉤狀毒刺,毒刺下方無距。氣微腥,味鹹。

功效分類

全蠍全蠍

平肝息風藥;祛風藥

性味歸經

辛,平;有毒。歸肝經。

功效

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主治病證

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癧。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克;研末入丸、散,每次0.5-1克;蠍尾用量為全蠍的1/3。外用:適量,研末摻、熬膏或油浸塗敷。

使用注意

該品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慎用。血虛生風者慎用。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生活環境

喜棲於石底及石縫的潮濕陰暗處。

古籍考證

出自《蜀本草》(《中藥大辭典》)、《新修本草》(《中華藥海》)

1.《酉陽雜俎》:江南舊無蠍,開元初,嘗有一主簿,竹筒盛過江,至今江南往往有之,俗呼為主簿蟲。蠍常為蝸所食,先以跡規之,不復去。蠍前謂之螫、後謂之蠆。

2.《開寶本草》:蠍出青州,形緊小者良。

3.《本草圖經》:蠍今人捕得,皆火逼乾死收之。陶隱居《集驗方》云:蠍有雌雄,雄者螫人痛止在一處;雌者痛牽幾處。若是雄者用井泥敷之,溫則易;雌者當用瓦屋溝下泥敷之。又云:曾經螫毒痛苦不可忍,諸法療不效,有人令以冷水漬指亦漬手,即不痛,水微暖復痛,即易冷水,余處不可用冷水浸,則以故布拓之,小暖則易之,皆驗。

4.《綱目》:蠍形如水龜,八足而長尾,有節,色青,今捕者多以鹽泥食之。

5.《本草備要》:人被蠍螫者,塗蝸牛即解。

炮製方法

全蠍全蠍

1.全蠍《聖濟總錄》:“去足。”“去尾。”《洪多集驗方》:“湯浸泡去腹內土。”《朱多集驗方》:“蠍尾去刺。”《壽世保元》:“洗去臊。”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或漂洗,乾燥。

2.酒全蠍《聖濟總錄》:“酒炒。”《普濟方》:“酒浸軟,竹刀切作二片。”《瘡瘍全書》“酒洗,瓦上焙乾。”現行,取淨全蠍,用酒洗後,乾燥。

3.制全蠍《普濟方》:“用龍腦薄荷葉裹,線系竹夾炙,侯薄荷焦,去之。”《證治準繩》:“乾薄荷葉酒浸開,包炙亦可。”現行,取薄荷葉加沸水適量,蓋密,泡0.5h,去渣。再用薄荷水洗淨鹽霜,撈出,濾去水,曬乾或低溫烘乾。每全蠍100kg,薄荷葉20kg。

相關配伍

1、牙痛難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蠍各七個,生研為末,點之。(《永類方》)

2、小兒胎癇:琥珀、硃砂各少許,全蠍一枚。為末。麥門冬湯調一字服。(《直指方》)

3、小兒噤風:初生口噤不乳。用蟬蛻二七枚,全蠍(去毒)二七枚。為末。入輕粉末少許,乳汁調灌。(《全幼心鑒》)

用法用量

煎服,3~6g。外用適量。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小兒驚癇風搐,薄荷包炙研服;胎驚天吊,入硃砂、麝香,或丸服;風癇及慢驚,用石榴 過末服;慢驚,同白朮、麻黃末服;臍風,同麝服。

2、《本草求真》:全蠍(專入肝)。味辛而甘。氣溫有毒。色青屬木。故專入肝祛風。

臨床套用

全蠍全蠍

1、治療癲癇:用全蠍1隻焙乾研粉,鮮韭菜250g洗淨晾乾,兩者混合揉爛濾汁,放入紅糖50g調勻,置鍋內蒸熟,空腹1次服下(如要多備,按此方比例製成糖漿,放入冰櫃保存)。服藥次數視證型而定,如大發作型,每月發作5次以下者,每周服3次;6~10次者,每日服1~2次;10次以上者,每日2~3次。癲癇持續狀態,每日3~4次。局限性、頭痛型、腹痛型及精神運動性癲癇,根據每月發作次數,服藥次數控制在每周1~3次。癲癇發作控制後,其維持量從每周服藥1次逐漸減少到1月2次或1次,持續半年到1年。共治療110例,結果:顯效78例,有效17例,效差9例,無效6例,有效率95%。尤其對原發性大發作型癲癇有效率達97%,顯效率達76%。

2、治療痛證:全蠍(連尾)50g,蜈蚣(去頭、足)30g,丹參100g。共曬乾研末,每次10g(小兒用量按年齡遞減),用白糖調成糊狀,開水送服,每日2次。治療急性發作型疼痛60例(頭痛42例,肩周痛38例,手足或腰痛52例),服藥後,7日內疼痛消失者46例,15日內疼痛減輕者11例,21日後仍不能緩解者3例。

3、治療乳腺小葉增生:取全蠍、瓜萎各45g,共研粉製成全蟲散,分成20包。於月經淨後開始服,每次半包,溫開水送服,每日2次,20日為1療程。經治112例,痊癒(乳腺疼痛及腫塊消失)95例,顯效(乳腺腫塊消失或縮小70%以上,偶有乳腺疼痛或經前乳腺脹痛)12例,有效(腫塊縮小不足50%,經前乳腺無脹痛或有輕微脹痛)3例,無效2例。在治癒的95例中,1療程治癒59例,2療程治癒36例。與對照組乳康片組療效比較,前者優於後者。臨床觀察表明:病程愈短療效愈好,而絕經後的患者則療效較差。另有用全蠍瓜蔞散(將瓜蔞25個開孔,全蠍160g分裝於瓜蔞內,置瓦上焙存性,研細末),每次3g,每日3次,連服1月,治療乳腺小葉增生243例均獲愈。

4、治療化膿性中耳炎:取全蠍6g(焙乾),白礬60g(煅枯),冰片3g,共研細末。先用過氧化氫溶液洗淨患耳分泌物,棉球拭乾,將藥粉吹入耳道內,每日2次。治療30餘例,一般用藥3~5日即可治癒。

5、治療大面積燒傷後期殘餘創面:用生肌油(全蠍45隻,蟾蜍7~10隻,麻油1kg,鮮蛋黃0.5kg,煎後去渣而成)治療450例,致傷因素為火焰133例,汽油或柴油111例,燙傷62例,電擊傷61例,其他傷83例;致傷部位以頭頸面、四肢、雙手為最多;創面最小0.2cm,最大9cm×9cm;其中肉芽創面400例,脫痂創面50例。先用生理鹽水洗淨創面膿性分泌物,用生肌油紗布按創面大小敷貼,行半暴露或包紮療法。對無膿性分泌物的創面,一般不換藥;對膿性分泌物較多的創面,每日換藥1次至創面癒合為止。結果450例創面全部癒合,其中9cm×9cm脫痂創面7日癒合,後期8cm×4cm殘餘肉芽創面21日癒合。創面愈後很少形成疤痕,即有也很表淺。未見明顯副作用。

6、治療慢性蕁麻疹:用雞蛋1隻,在頂部開1小孔,取全蠍1枚塞入,破口向上,放容器內蒸熟,棄蠍食蛋,每日2次,5日為1療程。治療73例,痊癒(疹塊消失,無瘙癢感)58例,顯效(疹塊消失,瘙癢減輕)13例,無效2例。療程最短5日,最長34日。

7、治療腮腺炎:全蠍30g,用清水洗去雜質和鹹味晾乾備用,用香油60g炸成金黃色,每日15g,早、晚分服。治療120例,結果痊癒100例,好轉20例。服藥次數最多者5次,最少者2次。

8、治療百日咳:全蠍1隻,炒焦為末,雞蛋1個煮熟,用熟雞蛋蘸全蠍末食,每日2次,3歲以下酌減,5歲以上酌增,經治74例,全部治癒,治療時間最長7日,最短4日,平均5日。

常用配方

全蠍全蠍

1、治療乙腦後遺症失語:茯苓90g(薑汁1匙、竹瀝1杯,拌漬後曬乾),全蠍15g,僵蠶、廣鬱金各60g。共研細末。每次6g,每日3次,食後開水調服。(《中醫雜誌》)

2、治風淫濕痹,手足不舉,筋節攣疼:先與通關,次以全蠍七個(瓦炒),入麝香—字,研勻,酒三盞,空心調服;如覺已透則止,未透再服;如病未盡除,自後專以婆蒿根洗淨,酒煎,日二服(《直指方》)

3、治小兒鵝口不能乳:全蠍七枚,先用薄荷汁浸過,後用薄荷七葉裹之,文武火炮過,焙令乾,研末,更入黃丹,同研勻細,熟蜜和為膏,敷病處。(《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4、治諸瘡毒腫:全蠍七枚,梔子七個。麻油煎黑去滓,入黃蠟,化成膏敷之。(《澹寮方》)

5、治蛇頭瘡:其形生時在手足上,瘡旁一塊開如蛇口之狀,痛而流血不止者雄黃、螟蚣、全蠍各一錢。上為細末。看瘡濕劈開入藥,擦在瘡上,卻以小油抹,裁帛拴住;如乾小油凋搽。(《外科集驗方》)

6、治多年瘰癧:全蠍三兩(焙乾,去勾足),為末,用油核桃肉搗為九,綠豆大。每口二服,清晨用六分,晚用七分,火酒送下。看人大小加減服之。(《外科啟玄》全蠍丸)

7、治多年瘰癧:活蠍一隻,麻油一盞,浸三日,以鵝毛蘸油搽上。初起者為癧母,每日多搽幾次,三五日即愈。(《潛齋簡效方》)

8、治治牛皮癬:用清香油—兩,入全蠍七枚、巴豆二十枚、斑蝥十枚同熬,候先焦者先去之,去了入黃蠟一錢,候熔收起。朝搽暮愈,不損皮肉。(《證治準繩》)

9、治燒傷:活蠍30~40個,放入500g油中浸泡12小時以上,將傷面水皰剪破,塗抹此油。以此治療8例,均很快止痛,結痂而愈。

10、治小兒百日咳:全蠍1隻,炒焦為末,用熟雞蛋一個蘸食之。每日2次,3歲以下酌減,5歲以上的酌增。治療74例,均在4~7天內治癒。

11、治肛門周圍炎:全蠍40g,研極細末。每晚睡前以白開水送服,每次3g,每日1次。另以10g蠍末與護膚霜和勻,每晚於睡前將患處洗淨後塗擦。1日見效,3日症狀消失,再治5日以鞏固療效。

12、治乳腺疾病:以全蠍160g、栝樓25個,將栝樓開孔,把蠍子分裝於栝樓內,放在瓦上晾乾後研細末,日服3次,每次3g。治療乳房腫瘤11例,痊癒10例,治療乳腺小葉增生243例,均治癒。

13、治骨關節結核:全蠍、地龍、地鱉蟲各等份,研末為丸,每次3g,每日3次。對治療骨關節結核、淋巴結核、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均有良效。

14、治慢性蕁麻疹:全蠍1隻洗淨,將雞蛋在頂部開一小孔,塞入全蠍,破口朝上蒸熟,去蠍食蛋。每日2次。治療73例,總有效率97%,5~34天見效。

15、治化膿性中耳炎:全蠍、枯鞏各等份,研細末,將患耳處洗淨擦乾,撒入藥粉少許,每日1次。連用3~5天可愈。

16、治偏頭疼:全蠍、鉤藤、紫河車各18g,共研細末裝膠囊(每粒含生藥0.3g)。每次服3粒,每日3次。穩定後藥量酌減,每日或隔日服3粒以鞏固療效。治療26例,均在服藥後24小時內頭痛緩解,48小時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中草藥第四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