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精神障礙

兒童精神障礙

兒童精神障礙是發生於兒童和少年期(18歲以前)的各種行為異常和精神疾病。發生原因方面,環境因素的影響超過成人,是重要的誘因之一。兒童品行障礙、行為障礙、多動綜合徵、情緒障礙和神經症的發生,與家庭及社會環境不良、教育失當有關。

基本信息

簡介

1
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科學進步,傳染病、營養不良等兒童青少年軀體疾病發病率逐年降低,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專家估計,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問題的患病率已接近國際15%至20%的平均水平。發生於兒童和少年期(18歲以前)的各種行為異常和精神疾病包括:

①兒童行為障礙(見兒童行為和情緒障礙)。如遺尿遺糞、口吃、偏食、厭食、貪食、異食、失眠、惡夢、夜驚、行、吮手指、習慣性抽動等。

②兒童品行障礙。

多動綜合徵

④兒童情緒障礙。如過分害羞、恐懼、焦慮暴怒發作等。

⑤特殊功能發育障礙。如構音障礙、言語表達障礙、言語理解障礙、閱讀障礙、拼音障礙、算術能力障礙、運動技能障礙。

⑥兒童神經症。如分離性焦慮、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癔病

⑦兒童精神病。如兒童孤獨症、軀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

⑧精神發育遲滯。

特點

兒童不是成人的簡單雛形,兒童精神障礙有其自身的特點。

發生原因方面

環境因素的影響超過成人,是重要的誘因之一。兒童品行障礙、行為障礙、多動綜合徵、情緒障礙和神經症的發生,與家庭及社會環境不良、教育失當有關。

症狀方面

兒童精神障礙的表現或為單一的行為障礙情緒障礙,或為單調的精神症狀,妄想少見,病理性幻想多見;語言性幻覺少見,形象性幻覺多見;思維症狀少見,運動性症狀多見。

預後方面

一般來說,兒童行為障礙、情緒障礙、多動綜合徵、特殊功能發育障礙和兒童神經症預後較好;品行障礙預後較差,其中有的到成人後容易成為反社會型人格,存在犯罪問題。大多數精神發育遲滯的兒童經過教育訓練以後,能力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兒童精神病普遍預後不良。

臨床實踐方面

兒童的言語表達能力較差,精神檢查主要是觀察兒童的行為,其次是通過交談。判斷兒童行為是否異常,要考慮年齡因素,如3歲以內的兒童尿床是正常現象,7歲兒童還尿床就不正常了。

治療方面

首先要改善環境、家庭氣氛和教育方法, 消除不良影響;心理治療應以啟發、誘導和鼓勵為主;行為治療對行為障礙、情緒障礙和部分神經症有效;藥物治療主要用於多動綜合徵和兒童精神病。

護理措施

1
環境管理

此類患者由於受精神症狀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情緒不穩定,易出現興奮躁動現象等,故應將其安置於恬靜的環境之中,儘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室內保持安靜,空氣新鮮,衛生整潔。必要時設專人護理,以免發生意外。

積極治療原發病

認真執行醫囑,儘快控制相關感染,按要求服藥、注射輸液、退熱、解驚等。密切觀察和記錄病情,注意神志、反應、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出入量等變化。溫濕度適宜,體位適當,便於分泌物清除和排出。搶救治療設備和物品完好,必要時及時準確有效的套用。

加強飲食護理

由於感染引起體力和精力的消耗,必須補充營養和水分,飲食要易消化、富營養,有充分水份。對少數拒食患兒,要耐心餵飯,避免嗆入氣管,必要時鼻飼或輸液。

掌握接觸技巧

工作態度要溫和、認真、嚴謹,一視同仁;儀表形象要自然輕鬆,言語要親切、溫馨,動作舉止要輕柔大方;服務態度和藹、耐心、禮貌、熱情、周到、細緻、親切。避免恐嚇、訓斥,不用言語刺激,也不能與患兒爭執。多用正面教育和引導,不用批評和強制的方法。

小劑量給藥

對興奮躁動、精神症狀明顯的患兒可給予小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積極控制興奮症狀,加強保護措施,防止意外發生。對狂躁、譫妄患兒,注意避免自傷和損傷他人及物品。避免墜床或摔傷。料理好個人衛生,擦洗、翻身、大小便後清洗、消毒、必要時活動、按摩,保持清潔,防止濕疹和褥瘡。

加強心理護理

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是耐受力低,反應性強。有不適或疼痛時易急躁,哭鬧不安,煩悶或恐懼。要固定護士對患兒進行連續的全面護理,滿足患兒情感上的需要,使患兒熟悉和適應醫院病室的環境,接受治療和護理。護理人員要了解患兒的習慣、特點、喜好的玩具和飲食。

適度的靠近和接觸患兒,一般不要在病重和狂躁時進行,應重點在恢復期,寂寞和不適應時進行。要保持與患兒父母的密切聯繫,做患兒親屬與患兒之間的橋樑,去除患兒的不安和恐懼心理。也可以套用玩具和視聽用具,使患兒視線轉移,解除精神障礙,促進飲食和疾病的康復。

誘因

對於兒童焦慮症的誘因,主要與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遺傳、環境因素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關。

不恰當的教育

違背兒童心理的超前教育和過多的壓力刺激,是導致孩子焦慮症的主要因素。有些父母固執地以為,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會,且樣樣都得精通。由於有了這樣的“高起點”,父母總是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不認可,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這些高標準的要求常常超出孩子的實際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自信心受損,內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

過度溺愛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溺愛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症的一個因素。2-5歲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這時什麼事孩子都想自己做。但父母家人的包辦代替太多,孩子失去了鍛鍊的機會,各種能力得不到培養並產生一種錯覺,即“我是最重要的”,從而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當他們獨自置身於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遺傳方面

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員中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問題,孩子也屬於易感人群。比如爸爸媽媽對某些危險估計過高,時時給子女一些多餘的勸告、威脅、禁令等,孩子就很容易被“傳染”。

常見病症

1
兒童孤獨症

這是一組起病於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障礙的精神發育障礙,可伴有明顯智慧型減退。男孩多見。通常起病於3歲(36個月)以內。極度孤獨,明顯缺乏社會情緒反應,不能與別人(包括父母親)產生正常的情感交流;言語發有延遲或不發育,例如不會呀呀學語,可有以手勢或其它形式來代替言語交流的傾向;刻板重複一些詞語,而與環境或正在進行的活動無明顯聯繫;言語的聲調、速度、節律、重音等方面異常;言語的理解能力明顯受損害;興趣和活動異常。

Asperger綜合徵

本綜合症又稱兒童分裂性精神病,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綜合徵,具有類似兒童孤獨症的特徵,表現為人際交往方面的損害,有局限、刻板、重複的興趣和活動方式,但無明顯的言語障礙及智慧型障礙。男孩多見。

Heller綜合徵

本綜合徵又稱嬰兒痴呆或衰變性精神病,是指在起病前已有肯定的言語及其他功能發育完全正常的階段,起病後使已獲得的功能逐漸減退以至喪失一大多起病於2~3歲。

Rett綜合徵

本綜合徵起病於3歲前,表現為嚴重的人際交往能力障礙,言語功能的遲滯或不發育,伴有刻板、重複而無現實意義的行為動作。女孩多見。

兒童多動症

本症是指發生於兒童時期,表現為與同齡兒童相比,具有明顯的、持續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活動過度、任性、衝動和學習困難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綜合徵。

行為障礙病症

遺尿症

是指年齡在5周歲以上或智齡在4歲以上,覺醒時或入睡後,仍不能控制排尿。5歲兒童每月至少有二次遺尿,6歲以上的兒童每月至少有一次遺尿。且不是由神經系統損害、癲癇、軀體疾病或服用藥物(如精神藥物、催眠藥)所引起。

遺糞症

年齡在5周歲以上或智齡在4歲以上,仍反覆出現大便不能自控,不自主地排出正常糞便。每月至少有一次遺糞,病程至少持續六個月。且不是由於精神發育遲滯、脊髓神經病變、意識障礙、腹瀉與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所引起的大便失禁。

兒童進食障礙

起病於兒童期或少年期的進食障礙有厭食症、遺食症、神經性嘔吐、異食癖等。

普查

2012年12月,關於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調查在北京正式啟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範圍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摸底調查。

此項目將歷時4年,通過調查掌握我國各類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的流行強度、發病危險因素、疾病負擔、社會心理環境危險因素及精神衛生服務需求現況,據此建立科學的干預及評估體系。調查將採用現代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覆蓋範圍包括北京、四川、湖南、江蘇、遼寧、廣東6省市,調查對象為調查地區18歲以內的戶籍常住人口,樣本量約20萬人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