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行政區劃

先秦行政區劃,範圍是從遠古至秦朝統一天下的這一段時間。其中齊國無置郡,但有五都。而秦國設定的郡,僅列戰國時期所設定的郡,前221年以後設定的郡。

簡介

先秦行政區劃,範圍是從遠古至秦朝統一天下的這一段時間,由於年代久遠,其地方行政由於史料欠缺只能大略緒述。

主要內容

遠古至西周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環繞豫州。
根據考古與文獻資料,夏朝時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黃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區,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類型的文化為夏文化的代表。夏都陽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崗發現的古城址。以後,夏的勢力向東擴展,融合了東方的夷人。向南發展到長江、淮河之間,與南方的苗蠻頻繁交往,形成了中國的主體民族華夏族。雖然從此以後夏在黃河流域有了較固定的活動區域,但並無統一的管理和區劃。商、周時期,出現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國」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卿大夫,作為他們的采邑,各受封領主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絕對的權力,僅僅對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徵性的貢納和服役,王與諸侯各自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內並沒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區劃。
商朝約西元前21-16世紀間,曾多次遷徙都城,�庚以後穩定在今河南陽的小屯一帶,為商王的王畿。《尚書‧酒誥》指出商代有內、外服之分。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分封給邦伯的封地。以後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綏(賓,時享,即每季祭祀納貢)、要(歲貢)、荒(終王死時才來通知)」,此說只是依據遠近表示小諸侯應盡的義務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區。只有商王直接統治的疆域內,才算是地方行政區劃開始的標誌。
西周時,有兩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紂以後,封功臣謀士。第二次是周公東征勝利後,重新分封。這兩次把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的位置大致確定下來,也為以後郡縣制時代的行政區奠定了基本格局。
周武王滅商以後,把商王直接管轄的地區分為(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中心)、(以商都以東的今山東境內)、(商都所在之漳河以北的今河北省中、南部)三部分,分別由蔡叔管叔、商紂王之子武庚治理,並稱「三監」。為了監管原殷王畿地區的殷民,以達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冊立了大約50餘個大小封國。

春秋及戰國

郡縣行政區劃的產生和名稱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的名稱在《周禮‧地官》和《禮記‧王制》都是指王畿附近的地方,本意為「懸」,即「縣」所代表的這塊地區直接由周天子掌握,以作賞賜。春秋後期,各諸侯國也仿效周天子的辦法,不再分封,而是將新兼併的領土、被滅亡的小國或大邑轉化為縣,由諸侯王直接掌管。從現存的文獻分析,最早設縣的是楚和秦。的起源較晚,大致在春秋末期,主要是戰國時期,郡最初在邊遠地區設定。戰國時,郡比縣的轄區寬廣,但是經濟開發程度不如縣,地位也不如縣重要,長官職位也低。至戰國後期,列國紛紛置郡,先在邊地,後各國之間為相互防禦亦相應置郡。
縣、郡之間原沒有什�隸屬關係。到了戰國末期,郡的地位在縣之上,這是由於郡管轄範圍大,分置數縣統之。在內地設郡時,沿用了邊郡的成規。戰國時期可能郡縣制與分封采邑制始終同時存在。至秦滅山東六國,於各地置郡,郡下均劃分若干縣以便於劃一的統治管理,遂演變成秦朝郡統轄縣的二級制局面。

各國置郡

下表列出各國所設定的郡,其中齊國無置郡,但有五都。而秦國設定的郡,僅列戰國時期所設定的郡,前221年以後設定的郡,見秦朝行政區劃

戰國各國置郡列表
諸侯國 郡名 郡治 命名原因 現今位置 設定時間/備註
魏國 河西郡
因在黃河之西 今陝西省華陰以北,黃龍以南,洛河以東,黃河以西 魏文侯時設定
上郡
因方位得名 今陝西省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延安一帶 魏文侯時設定
河東郡 安邑 因在黃河之東 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前328年以後設定
方輿郡
因地名方輿 今山東省嘉祥以南金鄉等地,包括江�省豐縣一帶 前284年以前
大宋郡
因宋國得名 今河南省商丘及江�省碭山等地
趙國 上黨郡
因地名上黨得名 今山西省和順、榆社等縣以南,南與韓國上黨相接 有24縣
雁門郡
因雁門山得名 今山西省北部神池、五寨、寧武等縣到內蒙古一部分 趙武靈王樓煩林胡後設定
雲中郡
因地名雲中得名 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南,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
代郡
因代國得名 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內蒙古一部分 趙武靈王時設定,有36縣
安平郡
因城邑安平得名 今河北安平縣 因與齊、燕、中山交界而設郡
韓國 上黨郡
因地名上黨得名 今山西慢河以東一帶,北與趙國上黨相接 有17縣
三川郡
因有黃河洛水伊水三川得名 今黃河以南,河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區 韓宣惠王時設定
上蔡郡
因地名上蔡得名 今河南上蔡一帶 韓�王時設定
楚國 宛郡
因地名宛得名 今河南省南陽市為中心,東南到息縣 楚悼王時設定
漢中郡
因漢水得名 今陝西東南角,南到今湖北西北角 楚懷王時設定
新城郡
因地名新城得名 今河南伊川一帶 約楚懷王時
江東郡
地處江東而得名 今安徽東南部,江�南部及浙江北部 前306年楚懷王越國後設定
黔中郡
因黔山得名 今湖南西部及貴州東北 楚威王時設定
巫郡
因巫山得名 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東部 楚懷王時設定
燕國 上谷郡
因在大山谷上邊 今河北張家口、小五台山以東,赤城、延慶以西及北京昌平以北 燕將秦開東胡後設定,有36縣
漁陽郡
因在漁水之陽 今內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州、懷柔以東及天津以北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定
遼東郡
因在遼水之東 今遼寧大凌河以東地區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定
遼西郡
因在遼水之西 今遼寧大凌河以西,長城以南,河北遷西以東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定
右北平郡
因在北平右邊 今河北承德、薊縣以東,遼寧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 燕將秦開破東胡後設定
秦國 上郡 膚施

前304年置
河東郡 臨汾
相當於魏的河東郡 前290年魏獻河東地後置
隴西郡 狄道

前279年置
南陽郡

前273年置
會稽郡


前222年置
邯鄲郡



巨鹿郡



太原郡



雁門郡



雲中郡



東郡



三川郡



潁川郡



漁陽郡



上谷郡



右北平郡



廣陽郡



遼西郡



巴郡 江洲

巴國後置
漢中郡 南鄭

前312年取楚漢中郡
蜀郡 成都

前285年廢封國置郡
南郡

前278年取楚地後置
北地郡 義渠

前271年破義渠後置
陶郡


原為齊地,五國合縱破齊後置,後為魏所取。秦滅魏後,未再設郡
上黨郡 長子

取趙、韓上黨郡置
碭郡


前225年滅魏國置
泗水郡


滅魏後,前224年置
薛郡


滅魏後,前224年置
長沙郡


前223年滅楚後置
九江郡


前223年滅楚後置
楚郡


前223年滅楚國置
黔中郡


取楚黔中郡、巫郡置,治臨沅
代郡


前222年滅代後置
遼東郡


前222年滅燕後置
齊郡
因齊國得名
前221年滅齊後置,不久改名
琅琊郡
因地名琅琊得名
前221年滅齊後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