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軍征日

蒙古帝國興起後,以忽必烈為首領的一支在東亞地區迅速擴張,並將都城遷至大都(今北京)。在1268、1269、1271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要求日本朝貢,但均被幕府拒絕。並且在隨後對日本就行了兩次征伐。

概述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在加緊攻擊南宋的同時,集結兵力進攻日本。1274年10月,3萬元軍乘900艘戰船,從朝鮮半島南端出發,占領對馬島後在北九州登入。元軍採用集團作戰方式,並有火器助威,以騎射為主的日本軍隊苦戰,不斷敗退。日落時元軍回船休息,但當晚暴風雨交加,多數兵船沉沒,元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回朝鮮半島。因為此戰發生在文永年間,史稱“文永之役”。1275年元朝再次派使節到日本要求臣服,幕府執權斬來使,並命令京都以西御家人、非御家人、寺院貴族等均由各國守護率領,加強備戰。這些措施也強化了幕府對全國的統治基礎。1279年,元滅南宋後,忽必烈再次籌劃遠征日本。1281年,元軍分東、南兩路進攻日本。5月,4萬東路元軍從朝鮮半島出發,經對馬島攻入北九州的博多灣,但日本軍隊防守嚴密,未能登入。7月,從大陸寧波出發的10萬元軍出現在北九州海面,兩路大軍合流,準備發動總攻擊。此時遭到大型颱風襲擊,元軍4000艘船隻沉沒大半,元軍損失四分之三,被迫又一次敗退。因為此次戰役發生在弘安年間,所以史稱“弘安之役”。

儘管元軍征日未能成功,兩次戰役但對鎌倉幕府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是加強了幕府的專制統治。早在北條時賴執政末期,集體協商制度就遭到破壞,時常由北條家族嫡系決定重要事項。1268年任幕府執權的北條時宗進一步發展了北條家族專制的趨勢,以防禦蒙古來犯為藉口,不僅評定眾引付眾的多數成員為北條家族成員,而且各國的守護職務也多更換為北條家族人士。在鎌倉幕府初期,擔任守護職務的北條家族成員只有兩名,到元軍第二次敗退後的1285年增加到33名,占全部60名守護的半數以上。到鎌倉幕府末期,進一步增加到38名;另外在1185年,將北九州的“鎮西奉行”改為“鎮西探題”,由北條家族成員擔任,其職責為統帥九州地區的御家人以及該地區的行政司法事務。時宗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使御家人發生分裂,其死後曾一度發生內訌,因而削弱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另一方面,抗元戰爭後鎌倉幕府沒有土地或財力賞賜那些有戰功的御家人,破壞了由“奉公”而得到“恩賞”的幕府與御家人關係基礎,加劇了御家人對幕府的不滿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御家人為彌補戰爭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並恢復自己的經濟實力,在加緊侵占公有領地的同時,那些擔任地頭的御家人進一步拒絕向領主交納賦稅,並蠶食莊園土地。這種行為不僅使統治階級內部產生對立,也加劇了領主及地頭與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因為領主與地頭均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奪,導致許多莊園農民被迫鋌而走險,淪為強盜,時稱“惡黨”運動。更多的御家人卻因戰爭負擔而窮困沒落,開始將自己擁有的少量土地典當給高利貸者或出賣。幕府為維持其政治軍事體制曾禁止御家人出賣或典當土地,難以取得實效後又在1297年頒布《德政令》,命令商人歸還購買或典當的御家人土地,但引起了經濟混亂以及商人的不滿,不得不很快將其取消。

進入14世紀以後,幕政更為混亂。14歲繼任執權的北條高時熱衷於歌舞與鬥狗,不理政事,大權旁落。1322年,奧州豪族安東氏因領地與其他家族發生糾紛,抗訴幕府以求解決,獨攬幕府大權的內管領(首席家臣)長崎高資收受雙方賄賂,故意久而不決,結果導致安東家族叛亂。儘管其叛亂被鎮壓下去,但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