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姆古羅馬鬥獸場

傑姆古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最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牆高57米,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的觀眾。

基本信息

始建時間

傑姆古羅馬鬥獸場傑姆古羅馬鬥獸場
傑姆古羅馬鬥獸場為古羅馬時期遺蹟,建於公元230-238年,位於突東部,在蘇斯市和斯法克斯市之間。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鬥獸場之一,在非洲地區規模最大,在世界上名列第三。

介紹

鬥獸場呈橢圓型,造型別致,宏偉壯觀。長軸148米,短軸122米,用1米長、70厘米寬、50厘米高的大石塊砌成。有三層拱廊,每層有60個拱孔,總高度為36米。四周看台寬大,可容觀眾3.5萬人。位於中間的鬥獸場地也呈橢圓型,長65米,寬39米,周圍是3米高的石牆,與觀眾席隔開。鬥獸者(通常為戰俘或犯人)和獅、虎、豹等野獸被從地下牢籠中吊升到鬥獸場地上進行格鬥,獸獸相鬥、獸人相鬥或人與人斗。
該鬥獸場在17世紀前基本完好無損。後來,統治者為鎮壓占據鬥獸場抗捐的義民而炮轟該建築。突尼西亞獨立後,在外國專家幫助下對其進行了修復。鬥獸場除供參觀外,每年夏季還用於藝術節演出。

概述

義大利古羅馬競技場羅馬鬥獸場(colosseum

羅馬鬥獸場是在公元72年,羅馬皇帝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有強迫淪為奴隸的八萬猶太和阿拉伯俘虜修建而成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將俘虜來的奴隸賣給當地的羅馬人,獲得了巨大的收入,從而得以支持鬥獸場建造的龐大支出。而真正建造這座建築的人,更多是擁有相當技藝的建築師和有專業知識的工人。地理坐標41°53'25.38"N 12°29'32.47"E

圍牆共分四層,前三層均有柱式裝飾,依次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也就是上周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種柱式。科洛西姆鬥獸場以宏偉、獨特的造型聞名於世。 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造起來的,現僅存遺蹟。 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斗而造。 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面來看,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個奇蹟。

鬥獸場平面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鬥獸場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民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一層觀眾席背靠著外立面的牆。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觀覽條件很好。

羅馬鬥獸場由弗拉維安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的失敗的統治,韋斯帕西恩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這個用石頭建起的羅馬鬥獸場(長188米;寬156米;高57米),由石灰華(10萬立方米,采自提維里附近的採石場,通過一條特殊的馬路運至羅馬)構成,它是羅馬最大的環形競技場了。人們相信大約300噸的鐵被用來製造將石頭連線起來的抓鉤。

從外部看,這座羅馬鬥獸場由一系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這3層拱廊中的石柱根據經典的標準分別設計(由地面開始,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在第4層的房檐下面排列著240箇中空的突出部分,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皇家艦隊的水兵們負責把它撐起以幫助觀眾避暑,避雨和防寒,這樣一來大鬥獸場便成為一座1世紀的透明園頂競技場。

羅馬鬥獸場能容納的觀眾大約八萬餘人。共有3層座 位;下層,中層及上層,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準備的:女人,奴隸和窮人。但即使在其他層,座位也是按照社會地位和職業狀況安排的:皇室成員和守望聖火的貞女們擁有的、特殊的包廂。身著白色紅邊長袍的元老們坐在同一層的“唱詩席”中;然後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職業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學者和教師,以及國外的高僧等。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羅馬鬥獸場,另有160個出口遍布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被稱為吐口,觀眾可以通過它們湧進和湧出,混亂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夠被快速的疏散(據說這裡只需十分鐘就可以被清空)。

角斗是鬥獸場的主要節目,是一天中娛樂的高峰。當時還出現了專門培訓角鬥士的角斗學校。由鬥獸場來為4所角斗學校提供資金,這4所學校可以容納2000名角鬥士,實際上這些角斗學校不過是訓練營和監獄的組合體,因為絕大多數的角鬥士都是來自羅馬帝國各個地方的奴隸和俘虜,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對於羅馬貴族來說,最殘酷的格鬥毫無疑問也是他們最為激動的。打鬥者帶有戟或短劍。大部分鬥士都是奴隸和犯人。也有為了掙錢而自願前來格鬥的,他們都受過專門訓練。格鬥分許多種:最有名的是決鬥,這種決鬥的一方是持三叉戟和網的角鬥士,對手是帶刀和盾的羅馬武士,帶網的角鬥士要用網纏住對手再用三叉戟把他殺死,另一角斗土帶著頭盔,手持短劍盾牌,拚命追趕想戰勝他的對手。最後,失敗的一方要懇求看台上的人大發慈悲,這些觀眾們決定著他的命運,假如他們揮舞著手巾,他就能被免死;假如這些人手掌向下,那就意味著要他死。

許多世紀前,這個競技場由於地震部分倒塌了,但如今仍可看到當時鬥士們格鬥所用的場地。

建造背景

鬥獸場由維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悅凱鏇而歸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在其兒子圖密善在位期間建成,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鬥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的“金宮”(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64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燒毀。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野獸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鬥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9000隻牲畜。

鬥獸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例如埃庇道努劇場(Epidauros Theater,約公元前330年,設計師: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鬥獸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斗場,它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著層層看台。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建築特點

鬥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9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裡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鬥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鬥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

維護

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總體風格

位於羅 羅馬鬥獸場的內部結構 馬中心的壯觀的鬥獸場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悅凱鏇而歸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鬥獸場的建築設計並不落後於現代的美學觀點,而事實上,大約2000年後的今天,每一個現代化的大型體育場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羅馬鬥獸場的設計風格。如今,通過電影和歷史書籍等媒介,我們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當時在這裡發生的人與獸之間的殘酷格鬥和搏殺,而這一切,只是為了給作壁上觀的觀眾帶來一些原始而又野蠻的快感。

鬥獸場在建築史上堪稱典範的傑作和奇蹟,以龐大、雄偉、壯觀著稱於世。現在雖只剩下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鬥獸場平面呈橢圓形,占地約2萬平方米,外圍牆高57米,相當於現代19層樓房的高度。該建築為4層結構,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其柱形極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標準順序排列,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場中間為角斗台,長86米,寬63米,仍為橢圓形,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么大。角斗台下是地窖,關押猛獸和角鬥士。角斗台周圍的看台分為3個區。底層的第一區是皇帝和貴族的座席,第二層為羅馬高階層市民席,第三層則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陽台,一般觀眾只能在此處站著觀看錶演了。場內看台共可容納觀眾5萬多人,底層地面有80個出入口,可確保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把場內5萬觀眾全部疏散離場。鬥獸場的建築師究為何人,現在還是個未知數。有人認為可能是後來建築多米斯亞諾宮的建築師拉比利奧,但已無從查考。 公元80年鬥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長達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鬥獸場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是古羅馬帝國和羅馬城的象徵,是羅馬古蹟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當今世界八大名勝之一。 鬥獸場又名競技場,也有人稱它為露天大劇場。稱它為鬥獸場,是因為這裡曾是古羅馬角鬥士與猛獸搏鬥、廝殺以博取皇帝、王公、貴族一笑的地方。稱之為競技場,是因為場中可以競技、比賽、歌舞和閱兵。鬥獸場的全稱叫“科洛塞奧大鬥獸場”。“科洛塞奧”,語出義大利文,為“高大”、“巨大”之意。當年這裡是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的御花園,鬥獸場建在一個小湖之中,因為湖邊建有高120英尺的尼祿鍍金銅像,羅馬人叫它巨大金像,鬥獸場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奧”。當年的花園、草坪和小湖早已蹤跡渺然,但我們還可從周圍的萋萋芳草、行行綠樹和低洼地勢之中尋覓和察知一些歷史遺蹟。 從建築時間來看,羅馬鬥獸場歷史悠久,它是歐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偉的鬥獸場、競技場。鬥獸場建於古羅馬佛拉維奧王朝。公元72年,維斯巴西安皇帝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強迫8萬名猶太俘虜修建,由他的兒子蒂托利揭幕。公元80年落成,工程歷時8年。公元3世紀和5世紀重新修繕。在文藝復興時期,羅馬大興土木,鬥獸場的許多石塊被挖去建造宮殿和教堂。此後又經過多次修整,才使這座古老而雄偉的建築得以保留至今。鬥獸場從始建至如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 鬥獸場在建築史上堪稱典範的傑作和奇蹟,以龐大、雄偉、壯觀著稱於世。現在雖只剩下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鬥獸場平面呈橢圓形,占地約2萬平方米,外圍牆高57米,相當於現代19層樓房的高度。該建築為4層結構,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其柱形極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標準順序排列,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場中間為角斗台,長86米,寬63米,仍為橢圓形,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么大。角斗台下是地窖,關押猛獸和角鬥士。角斗台周圍的看台分為3個區。底層的第一區是皇帝和貴族的座席,第二層為羅馬高階層市民席,第三層則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陽台,一般觀眾只能在此處站著觀看錶演了。場內看台共可容納觀眾5萬多人,底層地面有80個出入口,可確保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把場內5萬觀眾全部疏散離場。鬥獸場的建築師究為何人,現在還是個未知數。有人認為可能是後來建築多米斯亞諾宮的建築師拉比利奧,但已無從查考。 公元80年鬥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統治者組織、驅使5000頭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罪犯上場“表演”、毆鬥,這種人與獸、人與人的血腥大廝殺居然持續了100天,直到這5000頭猛獸和3000條人命自相殘殺、同歸於盡。無怪乎有人說,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隨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跡。當年,古羅馬著名的奴隸起義首領斯巴達克就是一名角鬥士,他最初率領78個角鬥士起義,很快發展到 10多萬人,在羅馬各地堅持戰鬥達2年之久。這次奴隸起義給了羅馬奴隸制沉重的打擊,馬克思曾讚譽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 位於鬥獸場西側的君士坦丁凱鏇門,是古羅馬凱鏇門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國巴黎的凱鏇門就是以它為藍本加以設計、構建的。這座凱鏇門是在公元315年,為了慶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爾維奧橋擊敗暴君馬克森提而建立。凱鏇門為三拱式,門高21米,寬度超過25米,中拱高而大,側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為框飾,同時還將以前古羅馬紀念門上的雕像和淺浮雕裝飾在此門上。在靠近拱門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個圓圈,據說這裡曾有一個建於公元1世紀的名叫麥達蘇丹特的錐形噴泉。於今舊跡猶存,但噴泉早已乾涸 2.羅馬鬥獸場(Colosseum),亦譯作羅馬大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蹟。 鬥獸場由維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兒子圖密善在位期間建成,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鬥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的“金宮”(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64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毀。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鬥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9,000隻牲畜。 鬥獸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鬥獸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斗場,它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著層層看台。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鬥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製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裡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鬥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鬥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難。 鬥獸場內部近距離坑道 [1]

現代古羅馬鬥獸場

鬥獸場鬥獸場

現代古羅馬鬥獸場可以說是羅馬乃至整個義大利的象徵。鬥獸場終年遊人如織,來自全世界的遊客紛沓而至。 現在門票價格是12歐元(9歐+3歐元不固定場內展覽費),如果是歐盟國家居民(需擁有歐盟國家頒發的護照)且年齡在18至26歲之間,可以享受4.5歐元+3歐元的優惠票節。有捷運和公車可以直達鬥獸場,捷運價格為每次1歐元公車價格也是1歐元。捷運票和公交票是相同的,(每張車票可以無限次使用,但是使用時間截至午夜12點),在售票機和街邊商店都可以買票。 雖然羅馬是一個充滿藝術的都市,但是由於大量非法移民以及國內犯罪控制不足,偷竊十分猖狂!請廣大國人一定保護好自己的隨身物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