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西敏寺

倫敦西敏寺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是倫敦歷史最為悠久的教堂之一。資料顯示,遠在公元730年,已經有一所本篤修會(The Benedictines)的修道院在這個當時仍然是泰晤士河畔的沼澤地方。

倫敦西敏寺倫敦西敏寺

西敏寺

西敏寺在英國歷史上擁有非常特別的地位。它是英國歷代君主加冕的地方,也埋葬了不少英國帝王和名人。除此以外,這座教堂擁有所謂的“royal peculiar”的特殊地位。這個地位是英國宗教改革解散了修道院之後由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特別賜予的,意思就是,重要問題直接歸英國君主決定,而非英國教會。此外,從建築風格來說,它也占據了一個特別位置,因為在英國的重要教堂中它是非常罕見的以法國建築方式建築的哥德式教堂。
大家現在看到的教堂是13、14世紀重建後的結果,之前的羅馬式建築已經不復存在,不過,教堂西面大門口左右兩側的塔也是18世紀才加建的。

這座教堂值得參觀的地方很多

,其中包括大祭台前英國君主加冕所用的寶座、埋葬了英王亨利七世和王后的豪華壯麗的教堂、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墳墓、聖愛德華的聖骨匣紀念英國文人的所謂“詩人角”(Poets’ Corner)、西敏寺博物館等。
西敏寺除了是遊人喜歡的熱點之外,也是一些比較隆重的宗教儀式舉行的地方。例如:英王加冕、名人喪禮、基督教特別節日的慶典等都在此舉行。大家記憶猶新的也包括: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婚禮、黛安娜王妃的喪禮等。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歷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后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他那繼位的兒子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德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裡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第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係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現在伊莉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曆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德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觀及建築結構

作為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雖然在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斷地推移變化,從諾曼式、哥德式,一直到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不過它的基本特色仍屬於哥德式,所以歷經700 多年的修葺而猶能保持原貌,實在多虧了斯科特這樣的建築師。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 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台。本堂寬僅11.6 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 米,是英國哥德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 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 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西部的雙塔(l735~1740 年)高達68.6 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複雜的支撐體系。教堂東端,即教堂中軸線的末端,原是聖母禮拜堂,後來毀壞。16 世紀初,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一個規模更大的禮拜堂(1503~1519 年,另說1502~1512 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是英國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代表作品,由羅伯特·渥都設計。禮拜堂本身就是一個小教堂,有獨立的本堂和兩邊側廊,陵寢設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宛如倒掛著的晶瑩華美的鐘乳石拱頂,設計大膽,構思巧妙,拱肋圖案別具一格,是整個建築中最精彩之處。室內牆上滿布壁龕,龕內共立有95 個雕像。這座禮拜堂裝飾華麗精美,被認為是“所有基督教國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內還有許多象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使人不由得不驚嘆西敏寺教堂內別有洞天。如祭壇東端的聖·愛德華禮拜堂,其中央的愛德華祠墓建於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聖之處。主祠周圍還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國王祠墓,形成了各個時代的雕刻博物館,尤其是東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飾華美著稱。建筑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將它作為英國國王的墓地,事實上,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 多位國王的確都葬在了這裡。在聖·愛德華禮拜堂西側有著名的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它高踞於祭壇前面的高台之上,寶座下有一塊稱之為“斯庫恩”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順便說一句,西敏寺還是英國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所在。可以說,西敏寺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在教堂的祭壇前面的尖背靠椅,是歷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據說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塊大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scone),它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掠奪來的。原來,這是蘇格蘭王登基用的,據說現今蘇格蘭人中,還有人發起要把這塊石頭取回去的運動。與1996年,這塊蘇格蘭人的至寶又回到了它的家鄉。

教堂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小禮拜堂。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座小禮拜堂不是獻給君主,而是獻給勇赴國難者——犧牲於“不列顛之戰”(1940 年秋季發生的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的。小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 個空軍中隊的隊徽。這為滿目的皇家奢華中注入了一股剛健悲壯之氣。

在教堂或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大都會專為傑出的人物劃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國的名人葬在先賢祠,英國的名人身後則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們或被埋葬在教堂內,或者在此樹立紀念碑。這裡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其中有邱吉爾、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布朗寧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詩人角”就是詩人和作家墓祠的薈萃地。這裡還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戰時的無名戰士之墓(1920 年)。所以,這裡墓室累累,紀念碑林立,堪稱英國著名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而且,這些祠墓和紀念碑在建築上還有一個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軸線上氣勢非凡的縱深可能產生的枯燥感。教堂南側是修道院,創建於13 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后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弔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的,造型真實生動。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緻,這位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崙,從而最終導致後者滑鐵盧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德式建築中的傑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也是英國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後一個在這裡舉行葬禮的王室成員是已故的王妃黛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這裡也安葬著許多偉大的人物,包括牛頓、達爾文、邱吉爾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