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是由阿德勒選擇的對立於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心理學名詞術語。其童年生活比較安逸舒適,但他自認為是不幸的:長相既矮且醜;哥哥體格健壯,而他四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五歲患肺病幾乎喪生。他的學說受了童年經歷很大的影響。

個體心理學

在許多方面,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是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相對立的。鑒於弗洛伊德看到的總是陷於與社會或各個人相互衝突之中的個體,而阿德勒看到的卻是尋找友好、和諧的個體;弗洛伊德忽視了有關人生意義的問題和未來的理想對人生的作用,而阿德勒卻以這些問題作為他理論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由一些常常相互衝突的不同結構部分構成的,而阿德勒卻把心理看作是幫助達到個人未來目標的有機整體。因此,他為他的理論選擇了“個體心理學”這一術語,而絕非存心用這一術語來暗喻人們是被私慾而激發去滿足生理的內驅力。相反,他意指各個人雖然是獨特的,但是他們都是以內心的和諧和力求與所有同伴相合作為其特徵的。

特色

一是自卑情結。他認為多數人都可能有生理上的缺陷,諸如體弱多病、笨手笨腳、畸形、行為幼稚等等,這種人往往有自卑感,表現為怯懦、怕羞、優柔寡斷、有不安全感,甚至有自虐傾向。另一方面,他們又可能出現自衛與補償的意向,表現為魯莽無禮、膽大妄為、頑固不化、裝腔作勢、反抗背叛、想做英雄或強盜。
二是自尊情結。認認為人人都有追求優越地位的動機,這種動機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如果一心一意只追求個人的優越地位而忽視他人和社會的需要,這就形成了自尊的情結。這種人會變得專橫跋扈、目空一切、言過其實、文過飾非、驕傲自大、一意孤行。
三是錯誤的生活風格。他認為不是以社會利益為目標的追求都是錯誤的生活風格。他曾勾畫出四種類型的人:一種為統治--支配型:這種人傾向於支配和統治別人;一種為索取--依賴型:這種人希望從別人那裡獲得一切;一種為迴避型:這種人採用通過迴避矛盾的方法獲得人生的勝利,常以碌碌無為的方式避免失敗;一種為社會利益型:這種人正視問題,試圖以有益於社會的方式加以解決。前三種人的生活風格是錯誤的,他們要么小時候受到過分的溺愛,要么遭受過不應有的忽視。
四是出生次序他指出人的出生次序及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對一個人有極大的影響。哥哥、姐姐喜歡向弟弟、妹妹發號施令,甚至仗勢欺人;弟弟、妹妹則對父母特別恭順,以博得他們的歡心。他集中研究了長子、次子、幼子和獨子。發現長子常為弟妹的出生深感不安,他們大都輕視別人,犯罪者、精神病患者、酗酒者以頭一胎較多。次子大都雄心勃勃,有遠大的抱負,不墨守成規,一般比較幹練、果斷。幼子處於全家人溺愛的地位,往往缺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勇氣。獨子常常是逗人喜愛的,他們在生活中可能為了吸引別人而形成優雅的舉止,但在缺乏良好教育方法的情況下,也會產生相反的後果。
五是早期記憶。他認為人的早期記憶可以顯示出其生活樣式的根源,從中可以看出他是被從小慣大的還是長期被忽視的;他願意與什麼樣的人合作以及合作到什麼程度;他曾遇到過什麼樣的人合作以及合作到什麼程度;他曾遇到過什麼樣的麻煩以及他是怎樣對待它們的。無論對待成人還是孩子,都應在聽了他的抱怨之後,詢問他早期的記憶,然後將這些記憶同他所提供的其他事實相印證。比如有人在回憶時可能猶豫不決,拖泥帶水,由此便可斷事實上他的童年是不愉快的,對這種人必須加以引導和暗示,以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集中表現為觀察事物的模式,這種模式很固執,除非陷入極度困難或者通過教育與心理治療,使其了解自己生活風格的誤區才可能有修正的可能。心理治療的實質就在於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缺乏合作的能力,而其根源在於童年的適應不良。通過與醫生的合作,他的合作能力得以提高,他的"自卑情結"得以被揭示,他的勇氣與樂觀精神得以被喚醒,從而使他逐步理解到"生命意義"。

研究意義

因為注重人類間的積極關係。所以阿德勒的理論與人本主義有聯繫。由於關注人類生存意義的重大問題,他的理論與存在主義有聯繫。他向現代存在主義一樣相信人類是注重未來的(與榮格的信仰相同),至少部分地具有決定自己命運的自由,和注重生命的意義。

因為阿德勒的理論強調整體而不是部分,所以它與格式塔心理這類表述學有聯繫。諸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分割就是歪曲”都是格式塔心理學信條的特徵,這些都是阿德勒深表贊同的話。上面已經提及,阿德勒不贊成把心理劃分成常常相互衝突的不同的結構部分。相反,他認為個體的各個方面是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的構成的,這是一個存在於未來,必須在與他人和社會和諧工作中才能實現的目的。很清楚,阿德勒的個體信了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超個體心理學

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中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派,號稱心力學的第四勢力。它是適應解決人的超級精神活動的西方社會需要的產物,是西方科學(新物理學、致幻劑和生物反饋技術)心理學與東方智慧(超越自我的心境和意識理論及修煉)融合的結果。
主要創建者有馬斯洛薩蒂奇(A.J。Sutich)、格羅夫(S。Gmf)等。1969年創辦《超個體心理學》雜誌,1971年成立超個體心理學會(ATP)。1975年成立加州超個體心理學研究院,1986年改稱超個體心理學研究所(ITP)。

主要特點

越性為出發點,以超人性為中心,研究逾時空的心理健康與人生幸福。(2)它以超個人為出發點,以宇宙為中心,研究宇宙覺知、世界協同。(3)它以超越自我為出發點,以大我為中心研究心靈的終極本源與終極價值、真我或本真的終極實現。

研究內容

人觀,即反對生物與機械還原論,強調人是一個活生生的、智情融為一體的、整體性的主體。(2)人性觀,即否定傳統的人性論模式,指出人本心理學人性觀涵蓋的不足,指出人性具有更高級的超越性層面。(3)意識觀,即著重研究意識譜、意識轉換狀態(ASC5)及深層的整合。(4)意識訓練,即強調超覺沉思(或超覺靜坐)在意識訓練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5)超個人心理治療,即擴展超自我的意識狀態,實現完滿人性。

主要貢獻

洞開東西方心理學溝通之先河,提出了研究人的超越性心理層面的重要價值及深遠意義,建構了一種人本心理學更寬闊、更開放的新範式,促進了管理心理學、心理治療學、教育心理學以及宗教心理學的發展。但因缺乏嚴格的科學基礎與充足的證實,具有理想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色彩。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郊區。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商人,主要做穀物生意。由於父親經營有方,他的家境頗為富裕,一家人熱愛藝術,尤其是音樂。阿德勒從小生活舒適安逸,物質生活相對滿足,但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個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體格健壯,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而他自覺長相既矮又醜,與長兄有一種激烈的對抗情緒。母親似乎偏愛哥哥,但阿德勒與父親正處融洽。阿德勒是一個直到4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 但他並沒有讓身體上的缺陷壓倒自己,相反,這刺激了他的上進心。阿德勒喜歡交遊,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在孩子們的遊戲中也總是試圖超過他的哥哥。他的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訴他,不能讓眼前的困境束縛住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於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條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歲時的一次遭遇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麼希望。但幾天后,他竟奇蹟般地康復了。這場病加上他3歲時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他要用這個生活目標去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儘管他很喜歡音樂,也對許多藝術門類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選擇了心理醫生的職業,他許多個體心理學的觀點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這一遭遇。
阿德勒5歲時上國小,9歲時進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過的中學。
剛上中學的時候,由於他數學不好而被老師視為差等生,老師因此看不起他,並建議他的父親讓他去當一名製鞋的工人。當然,他的父親拒絕這樣做,但這事也刺激了好強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學習,在數學上有了很大進步。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解決了一道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成了班上的優等生,更增強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後來經常提到這件事,在不無自豪的同時,也啟示人們: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中學畢業後,阿德勒如願以償,進入維也納醫學院,系統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識,並受到良好的醫學訓練。
1895年,阿德勒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在維也納醫學院實習了一段時間。1896年的4月到9月,他應徵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在這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婚。羅莎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擁有特權的家庭,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幹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熱烈的有點社會主義意味的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以至他們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憶錄中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但後來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概與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吧!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亞歷山德拉和老三庫爾特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
在行醫期間,阿德勒曾就公共衛生問題寫過幾篇文章,這是同他早期的興趣,即社會民主運動相一致的。就在這一時期,阿德勒讀到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釋》一書,他寫了一篇捍衛弗洛伊德所論觀點的論文。基於這一原因,1902年弗洛伊德邀請阿德勒加入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並當選為該協會主席。但是不久,阿德勒與弗洛伊德的分歧便日漸顯露。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主張從根本上限定里比多和壓抑等機械概念。阿德勒自稱自己是根據心理學術語,或者說文化心理學術語探索神經病概念。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他於1907年出版了《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一書,擴大了從性到整個有機體的生物學基礎;1908年發表論文《攻擊的內驅力》,主張用一種追求的內驅力,來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學中作為主要內驅力的性;1910年發表論文《自卑感》和《男性的抗議》,進一步提出用作為過度補償的男性的抗議來取代包括價值在內的整個內驅力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說,男性的抗議不久又被追求權力,也即追求優越所取代。阿德勒認為,個體在其統一和目標定向操作方面好像遵循著自我創造的生活規劃,後來他稱之為“生活風格”。內驅力、感覺、情緒、記憶、無意識等所有過程都從屬於生活風格。1911年,阿德勒終於辭去精神分析研究協會的主席職位,並退出該協會,另組非精神分析協會,不久又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協會。
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經病的形成》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新心理學包含了他的大多數主要概念。1918年,他引進了“社會興趣”這一概念。社會興趣,邊同克服自卑感一起,成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在心理病理學的個案里,阿德勒把這些人稱之為生活失敗者,其社會興趣的傾向未能得到適當的發燕尾服。這些人追求社會上無用的個人權力,而反對健康的、社會上的有用的、克服一般困難的追求。心理病理學家通過鼓勵、證實患者的錯誤,以及增強其社會興趣來提高患者的自我尊重。治療家的工作是幫助患者認知重組,並習得社會上更有用的行為,特別是早期回憶和出生順序,也包括夢,都被用來促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活風格。
本世紀20年代,阿德勒對預防發生了很大興趣。這包括參與維也納教育學院的兒童指導師資培訓,在那裡,阿德勒有了他的第一個學術職務;在公立學校他建立了眾多的兒童指導中心;而成人教育課程又使他的通俗讀物《了解人的本質》得以問世。
從1926年起,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1932年,他成為長島醫學心理教授。1934年他定居紐約。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於蘇格蘭的阿伯登
關於阿德勒的工作有一個自相矛盾的現象:他的概念已得到普遍證實,並進入大多數人格理論,包括精審分析。但是,這些要領卻未被最後承認。然而,阿德勒傳統卻由北美阿德勒派心理學協會所繼承。該協會出版了通訊的季刊《個體心理學》,舉辦定期聚會,組織研究班。R.德萊斯庫為創建阿德勒培訓學院、地區組織、親職教育中心、研究團體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許多車家都有阿德勒派協會,最大的是在德國,那裡出版了季刊《個體心理雜誌》。個體心理學國際學會每3年舉行一次會議。阿德勒夏季學校和學院已加入國際委員會。在許多國家,這些學校和學院已加入國際委員會。在許多國家,這些學校和學院每年只辦2周。

盤點盜夢空間的背景知識

本季扛鼎大片《盜夢空間》在今天正式上映了,晦澀難懂撲朔迷離的劇情猶如第二部《黑客帝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