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氹仔魚

氹仔魚養殖歷史上溯到唐朝,鹹通年間(860~874)信義、茂名等縣(今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區農民在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

概述

山區農民生活或生產灌溉所需儲水,於是在房前屋後的田間築挖小水池(當地人稱叫氹仔或曰凼)。
引山泉經年流入,建壩口源源排出,有源頭活水,池水清澈非常,其水質是足可令人嘖嘖不已。
信宜山區農民善於利用現有資源,山區千泉百溪終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經處引水築氹放養鯇魚,投餵青草和雜糧等天然綠色植物。因其獨特的微流水綠色食品養殖,肉質鮮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營養價值高,大異於其他的塘魚,這種優勢,得益於氹仔魚生長的時間長,山里氹仔面積小,營養充足;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營養功效

1、鯇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血液循環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2、鯇魚含有豐富的硒元素,經常食用有抗衰老、養顏的功效,而且對腫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3、對於身體瘦弱、食欲不振的人來說,鯇魚肉嫩而不膩,可以開胃、滋補。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適宜虛勞、風虛頭痛、肝陽上亢高血壓、頭痛、久瘧、心血管病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