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村[信宜市池洞鎮銅鼓村]

銅鼓村[信宜市池洞鎮銅鼓村]

信宜池洞銅鼓村,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一個村莊。據史記載:“銅鼓,高尺余,廣二尺,紋飾精巧,懸而擊之,其聲頗震,宋嘉泰元年,信宜民得之地中。次年山洪發水,復湧出一面。”始後因出土銅鼓多達8面而被命名為銅鼓村。銅鼓河瀑布附近,據1984年文物普查考證,是信宜古代壯族村寨遺址,因而池洞銅鼓嶺也是信宜歷史堆積豐富的地方。

村情概況

銅鼓河源出信宜里五大山,在銅鼓嶺處直下河谷平原,銅鼓嶺峽谷山瀑疊生,以溪為托,沿溪游步,繞山環,沿途可觀賞到很多的梯田、峭壁、溪石、飛瀑及山居民家鄉土風情。

銅鼓村位於銅鼓嶺古道咽喉,古代銅鼓嶺是通往廣西岑溪的必經之路,是俚人生活防禦的扶村,也是都老居住的地方,1984年文物普查考證,是信宜古代俚人村寨遺址,具豐富的古代俚人考古價值。《高州府志》:“銅鼓高尺余,廣二尺,紋飾精巧,懸而擊之,其聲頗震,宋嘉 泰元年,信宜民得之地中,次年山洪發水,復湧出一面。”該村累積出土銅鼓八面,被稱銅鼓村。(信宜市池洞鎮銅鼓村)。

風景名勝

冼太廟

銅鼓村[信宜市池洞鎮銅鼓村] 銅鼓村[信宜市池洞鎮銅鼓村]

冼太夫人是公元六世紀時的嶺南百越族女首領,一生致力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功績卓著,被周總理稱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更被民間尊稱為“嶺南聖母”,在廣東、海南、東南亞等地有廣泛影響。在粵西,俚僚後人為紀念冼太夫人而在各地興建了許多冼太廟。

銅鼓

信宜銅鼓冼太廟位於池洞鎮銅鼓村,1955年前,冼太廟記憶體銅鼓一面,鼓寬約100cm,通高約60cm,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十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飾雲雷紋。

冼太廟銅鼓中心鼓面破損,約50平方cm,鼓旁4耳,水平吊掛木架之上,尚能敲響,文革期間,冼太廟遭拆除,銅鼓運放池洞鎮郵電局,後不知所蹤,現廟繫上世紀90年代復建,座落在風景優美的銅鼓河旁邊,是研究俚僚文化傳播的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其流行年代為西漢至唐代,主要分布在桂東南和粵西南地區,以信宜、北流一帶為中心。鑄造和使用此類銅鼓的民族是古代的烏滸、俚人、僚人等。

廣東信宜市地處高涼州北地帶,俚洞眾多,遠古就是俚瑤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青蛙是俚人的圖騰。俚人認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則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風喚雨,格殺妖物,保衛人間和平、安寧與五穀豐登。

文明建設

以銅鼓河為依託,發展俚僚文化的觀光旅遊農業:開發銅鼓嶺民俗旅遊區,建立鄉土特色景點(欄桿、水車、鄉村農具展覽等),恢復銅鼓歌舞、人班戲、木頭鬼、春牛舞、山歌等具粵西民俗色采的文化表演。設立俚僚農莊食街、俚僚風情工藝品商鋪等。

特色美食

食慣嘴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池洞鎮一戶姓謝的農民,在村里大道旁邊開辦小食店,以經營粉皮為主。為了使自己的粉皮具有獨特風味,他苦心鑽研,經過數年多次試驗摸索,終於製成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粉皮,以其嫩滑,軟韌吸引八方食客。

一位旅居馬來亞僑胞,回到闊別40多年的故鄉,記起兒時吃過粿條,便找到該店一吃為快,他說:可能是食慣嘴了,還是家鄉的粉皮好吃!

吃了又來,習以為慣,謂之食慣嘴。 店主聽了突然得到啟示,他正想為自己的小店起名,就以“食慣嘴”作小店名了,由於粉佳店名有特點,小店生意越做越紅火。久而久之連這條村都叫食慣嘴了。

“食慣嘴”粉皮的主要特點是粉薄、幼嫩、香滑、軟韌、細條均勻、美味可口。

黃燜氹仔魚

氹仔魚養殖歷史上溯到唐朝,鹹通年間(860~874)信義、茂名等縣(今廣東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區農民在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山區農民生活或生產灌溉所需儲水,於是在房前屋後的田間築挖小水池(當地人稱叫氹仔或曰凼)。

引山泉經年流入,建壩口源源排出,有源頭活水,池水清澈非常,其水質是足可令人嘖嘖不已。

信宜山區農民善於利用現有資源,山區千泉百溪終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經處引水築氹放養鯇魚,投餵青草和雜糧等天然綠色植物。因其獨特的微流水綠色食品養殖,肉質鮮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營養價值高,大異於其他的塘魚,這種優勢,得益於氹仔魚生長的時間長,山里氹仔面積小,營養充足;種類單一,沒有異類的角逐,生息時間較足。

將氹仔魚處理後,斬大件備用,把姜洗淨,拍爛備用,燒鑊下油,將姜爆香,濺紹酒,然後加入泉水,把鯇魚放入,再放入支竹,中火燜至魚熟,加入酸柑汁或檸檬汁少許,適量鹽、糖、胡椒粉調味,最後加入少許花生油煮開,放入蔥段便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