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

保釣運動

保釣運動始於1970年,是由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海外華人為了回應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主權問題而發起的一系列民間運動。其活動包括遊行示威和登船出海到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域等方式。

由來

2003年6月23日 15名中國內地和香港人士組成的“保釣團”,乘漁船抵達釣魚島西部海域宣示主權。這是中國大陸民間首次組織的“保釣”運動。2003年6月23日,15名中國內地和香港人士組成的“保釣團”,乘漁船抵達釣魚島西部海域宣示主權。這是中國大陸民間首次組織的“保釣”運動。

保釣運動,又稱保釣愛國運動,即保衛釣魚列島愛國運動,始於1970年,是指針對日本美國所謂的“美日安保條約”框架下侵占中國釣魚列島,海峽兩岸三地(中國大陸地區、港澳地區、台灣地區)及海外華人等民間力量自主發起的一系列愛國護島運動。其活動包括遊行示威和登船出海到釣魚島海域等方式。

1970年8月12日,美國不顧中國反對,單方面於駐日本使館聲稱:“釣魚列島是琉球群島的一部分”,美國政府準備在一年之後將其與沖繩一併歸還日本。在此之前,日本國內就不斷有人製造輿論,稱釣魚列島是日本領土。在美國政府表態後,9月10日,日本外相愛知揆一公開聲稱:“尖閣群島(即釣魚列島)屬於日本,日本政府不準備同任何政府討論其領有權問題。”

美國政府將中國領土釣魚島“歸還”日本的無理做法和日本政府企圖併吞中國領土、公然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引起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形成了一場以海外台灣留學生為主(當時大陸尚未向外派留學生)的聲勢浩大的保衛釣魚島運動。自此,保釣運動開始興起。

歷史大事記

中國釣魚島示意圖中國釣魚島位置示意圖

1895年7月14日戰敗的中國(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

1900年日本政府把襲用了幾百年的釣魚島等島嶼的名稱改為“尖閣群島”。

1945年日本在世界二戰中戰敗,中國作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國家,從日本收回被掠奪的領土台灣島,根據當時各種國際檔案,台灣及其周圍島嶼歸中國所有。日本政府將附屬於台灣島的釣魚島等島嶼以歸沖繩縣管轄為藉口交由美軍“託管”。由於琉球群島(沖繩)被美國託管,因此釣魚島也成了美軍“靶場”,由美軍代管。

1970年美國把琉球群島的管轄權交給日本,同時把釣魚島“送”給日本,日本遂派出軍隊赴釣魚島巡邏。而沖繩議會也在這一年首次提出有關釣魚島的“領土防衛”問題。

1971年,美國把琉球群島的“管轄權”交給日本,沖繩議會首次提出有關釣魚島的“領土防衛”問題。中國發聲明表示抗議。台灣愛國青年及海外華人發動了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

1990年,日本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成員在釣魚島建燈塔,再次引發華人“保釣”風潮。

保釣保釣

1996年7月14日,“日本青年社”成員在釣魚島新設定了燈塔。中國外交部表示對這一事件“嚴重關切”。海峽兩岸都強烈抗議。

2003年8月25日,“日本青年社”成員登上釣魚島。中國外交部以及中國駐日本使館分別奉命向日方進行了嚴正交涉,提出了強烈抗議。同年1月0,一些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人士發起“保釣”行動,並前往釣魚島宣示主權。

2004年3月24日上午6時26分,從浙江樂清市黃華港出發的馮錦華、張立昆等7名中國大陸民間“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隨後被日本海上保全廳人員扣留。經中國政府反覆嚴正交涉,7名中國公民於3月26日晚離開日本,安全歸來。

2008年6月10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全廳船隻在釣魚島近海域與一艘台灣漁船相撞,並導致該漁船沉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重申要求日方停止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的非法行動,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2008年6月,日方不顧中方嚴正交涉和反對,放任部分國會議員前往釣魚島上空進行所謂“空中視察”,外交部亞洲司負責人奉命約見日本駐華使館官員,提出抗議。

2011年1月2日:世界華人保釣聯盟在香港成立。

2012年7月3日:全家福號保釣事件。

2012年8月15日,香港保釣船啟豐二號”抵釣魚島,7位人員涉海登島成功。

組織架構

組織機構:“保衛釣魚島行動委員會”、中華保釣協會

運動口號:“外抗強權、內除國賊”

運動形式:保釣集會,保釣遊行,登船出海宣示主權,對美、日使館和政府機構進行抗議,登島行動。

成員分布:全球愛國留學生及台灣海峽兩岸三地

主要活動

20世紀

中國香港,保釣人士乘坐一艘漁船前往釣魚島。中國香港,保釣人士乘坐一艘漁船前往釣魚島。

在中國台灣,由張俊宏和陳鼓應等人於1968年所創立的改革派雜誌《大學》,是台灣最早的保釣運動發聲管道之一,曾刊登學者丘宏達的相關文章。

1970年11月17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台灣留學生於開始組成“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表示“反對美日私相受授”、“外抗強權,內爭主權”,一方面抨擊美國與日本,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國台灣政府應該力爭主權。1971年1月29日,二千多位台灣及香港留美學生在聯合國總部外面示威,高呼“保衛釣魚台”。兩周后,香港教師、學生組成“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發動學生上街示威,指控美日勾結,其中該年7月7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維園發起的77大示威,更演變成嚴重衝突。威利警司率領千多名警察,以近乎一比一比例,武力驅散示威者,由此為香港70年代的學運潮揭開了序幕。

197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簽署《和平友好條約》。日本右翼團體在政府默許下,於釣魚島修建直升機場,其後中國派出200多艘漁船到有關海域宣示主權,日本人放棄建機場計畫。

2000年代

2003年12月26日由中國918愛國網、愛國者同盟網在廈門舉行全球華人保釣論壇,匯集了海內外華人代表30多人,並決定成立中國民間保釣聯合會,推選童增為會長。

2004年3月24日中國保釣人士馮錦華等7人成功登入釣魚島,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國大陸人民首次登入釣魚島。

2008年6月10日,中國台灣聯合號漁船在釣魚島海域遭日本巡邏船撞沉,船上16人平安獲救,但船長何鴻義和兩名船員則被日本當局扣留二至三天后才獲釋返抵台灣。此一事件引發台灣社會的不滿。日本發表聲明,對巡邏艦撞沉台灣海釣船聯合號一事,承認日方確實有疏失,於當時台北縣政府出面打國際官司取得勝利之下,日方召開記者會發表了正式道歉聲明,九十度鞠躬對此表示遺憾,並正式賠償船員損失。

2010年代

香港保釣人士香港保釣人士

2010年9月7日,日本巡邏船在釣魚島海域兩度衝撞中國漁船,並扣押了中國船長。當日,中國大陸民間保釣人士在北京日本駐華使館前發起抗議示威,隊伍揮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手舉“滾”字牌和將“日本”二字打上黑叉的條幅站成一列高喊口號,並向日本大使館提交了內容為一張中國古代青銅掛鍾圖片(意為“送終”)的《抗議信》。參加遊行的保釣人士聲稱,日本此舉不是“挑釁”而是“侵略”,要求日本放人並賠償相關損失。保釣人士還稱,不排除國慶節再次登上釣魚島以及“在周邊打漁”的可能。

2010年9月13日,台灣的兩位保釣人士乘坐漁船到釣魚台海域時,遭受日本艦隻攔阻,隨行的海岸巡防署艦艇以探照燈、LED跑馬燈、廣播向日方宣示:“釣魚台為中國台灣海域,請勿干擾本國漁民活動,海巡署有保護漁民活動的義務”。

2010年9月18日,來自台灣、中國大陸和港澳的華人在日本駐紐約總領事館前集會,是當地20年來最大規模的保釣示威。

2011年1月2日世界華人保釣聯盟在香港成立。

2012年06月14日,因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企圖“購島”的種種舉動,為應對該危機保釣聯盟決定於該月16日乘保釣船赴釣魚島,宣示和捍衛釣魚島中國主權和東海利益。但是出發當日中國大陸的參加人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請回,導致行動被迫取消。而對於選擇大陸作為出發點是因為前幾次1月從香港和台灣出發,香港海事部門宣布“去釣魚台捕魚非法”隨後出兵阻止。

2012年8月15日,香港保釣船“啟豐二號”抵釣魚島,7位人員涉海登島成功。

影響

“保釣運動”對海外和港澳台內的青年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們從美、日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中看清了國際強權政治的本質,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要保衛釣魚島,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必須走統一之路,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國,並由此產生了關於“台灣前途”的大討論。“保釣運動”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統一運動”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