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大街,是在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證遺址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專題館,始建於1982年,於1985年8月15日在原731部隊本部大樓的東側正式對外開放。原館陳列照片120餘幅,陳列文物200餘件。新館於1995年正式建成,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五十周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對外開放。

基本信息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大街,是在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證遺址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專題館,始建於1982年,於1985年8月15日在原731部隊本部大樓的東側正式對外開放。原館陳列照片120餘幅,陳列文物200餘件。新館於1995年正式建成,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五十周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對外開放。

背景資料

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吞併鄰國爭奪世界,於1927年召開了東方會議,制定出:"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戰略方針。1933年 8月,日本軍國主義為適應對外擴張侵略的需要,在哈爾濱市內密設石井細菌部隊,1936年遷駐平房站以北 4公里的地方,1939年開始大規模從事細菌武器研究。與此同時又先後在東北的長春,華北的北京,華中的南京,華南的廣州和南洋的新加坡等地設了大型細菌戰基地和工廠。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細菌戰網路。為檢驗細菌武器的效能,他們用活人進行細菌實驗。為掩人耳目,部隊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並使用七三一部隊番號。1945年日本戰敗後,731部隊潰逃前自行炸毀了全部建築,銷毀了所有罪證。731部隊敗逃時還不忘繼續殘害中國人民,他們將染有鼠疫菌的老鼠放出,至使1946年平房地區發生了鼠疫,大批當地居民死於這場災難中。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日本侵略者為了擴大侵華戰爭和征服世界,妄圖以細菌武器制勝,於1936~1939年在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的基礎上興建了這座細菌工廠,開始了慘無人道的用活人進行細菌實驗的罪惡活動。在短短4年中,就有3000餘名愛國志士、共產黨人和無辜民眾被殘害。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夕,為了毀滅罪證,把與細菌生產和實驗有關的建築物全部炸毀,但殘跡仍依稀可見。現殘留的罪證遺址、遺蹟共23處,是世界上惟一現存的細菌工廠遺址,也是日本侵華罪行的鐵證。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985年對原址進行部分修復,建立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簡介

"七三一"遺址位於哈爾濱市南20公里處,行政區劃屬平房區,其地理座標為:東經126度40分;北緯45度35分。系松花江南部的微丘陵地帶,最高海拔為180米。具體位於平房區興建、友協、新疆、新偉四個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內,方圓6.1平方公里。此外,城子溝野外實驗場位於七三一本部南4公里的平新鎮平樂村轄區內,細菌彈殼製造廠位於七三一本部西北15公里的南崗區龍橡街龍江輪胎廠內。
據資料統計,僅在1939年至1945年,就至少有三千人被當作試驗材料慘遭殺害,而在侵華日軍發動的生物戰中,遭到屠殺和殘害的至少三十萬。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前夕,為了掩蓋其殘暴罪行,731部隊潰逃時,對這一國家最高核心機密的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銷毀和破壞。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1982年,經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哈爾濱市平房文物管所” 。1983年3月,經黑龍江人民政府批准,將七三一部隊19處遺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同意建立“哈爾濱日本細菌工場罪證展覽館” 。1985年初將文管所改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利用“731遺址”本部大樓一角開闢了“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室”,1985年8月15日正式對國內外開放。1991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政府各投資40萬元,在“七三一遺址”東南開始籌建新館。1993年,國家文物局又投入40萬元,日本民間捐款1100萬日元,使新館於1995年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

館藏

該館現保存七三一部隊罪證遺址 16 處,館藏文物1000餘件,圖片、檔案(複印件)2000餘份。代表性的藏品有毒氣瓶、石井式細菌彈頭、細菌培養基箱、帶“石井部隊”字樣的衣櫃、平房特區居住證明書等。
在七三一部隊本部大樓舊址,開闢了兩個臨時陳列室。一室為“七三一部隊罪證文物陳列”,一室為“七三一部隊罪惡史展覽”。兩室陳列品 278件,其中罪證文物99件,歷史照片86件,文獻資料53件,動物標本 7件,圖表33件。“七三一部隊罪證圖片流動展覽”還在農村、學校、部隊展出。從1987年開始,每年提供 7~10件文物,到日本大阪、京都展出。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該館主要包括罪證陳列館和罪證遺址兩大部分。現保存較為完好的遺址有23處,大部分分布在平房區,其中主要遺址有731部隊本部大樓舊址、南門衛兵所舊址、動力班遺址、黃鼠飼養室遺址等。罪證陳列館分16個部分,陳列廳使用面積418平方米,陳列照片160餘幅,陳列罪證實物70餘件和大量見證人證言,這些證據有力地證明了當年日本軍國主義進行細菌戰的罪惡活動。

七三一陳列館下設辦公室、遺址管理部、歷史研究部、陳列研究部、民眾教育部等5個部門。現有工作人員14人,設正、副館長各1名,專業技術人員11名。其中,大學本科1名,大專11名;中級職稱3名,初級職稱8名。

免費開放 

從2008年3月31日起,侵華日軍七三一罪證遺址陳列館將向社會免費開放。作為全國重點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一直都備受中外遊客的關注。自1982年對外開放至今,該館已接待了180萬名遊客。據該館館長王鵬介紹,他們現在每天接待的遊客大約有二三百人,如果趕上旅遊旺季,遊客數量會更多。

啟動緊急預案

對於“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免費對外開放時可能會出現的觀眾“井噴”情況,陳列館早已做好了相應準備。館長王鵬說,早一個月前他們就得知了陳列館即將免費開放的訊息,為此,他們制定了緊急預案。為適當分解人流,陳列館將採取免費不免票的方式,觀眾需領票進場參觀,每天將參觀人數限定在1000人以內。此外,觀眾還可以通過網上預訂、電話預訂方式提前訂票。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王鵬說,陳列館免費開放後,觀眾群將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會有更多的普通市民和遊客走進陳列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但是如何充分發揮館場的教育功能,讓不同的觀眾都能受到充分愛國主義教育,我們還將繼續探索。”王鵬說,陳列館免費開放後,他們將更加注重館場的教育意義,增加展覽內容,編寫針對不同人群的講解詞,讓講解員根據不同人群的理解能力採取不同的講解方式,“說白了,要更注重對普通百姓的服務。

打造世界戰爭遺址公園

“‘731’遺址一期保護開發工作完成以來,我們確定了以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目標,將‘731’遺址打造成為中外聞名的旅遊景區及世界著名的戰爭遺址公園的發展思路。”王鵬說,在保護紅色旅遊遺址的工作中,陳列館以規劃先行、一步到位、分步實施的發展戰略,積極推動“731”遺址保護開發和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工作。

“保護工程共分三期,一期工程早已完工;二期工程是對陳列館西側的兩棟樓及哈市第二十五中學進行搬遷,同時對本部大樓進行維護,恢復原貌,目前工程已接近尾聲。三期工程即將上馬,將結合棚戶區改造對遺址核心區進行修舊如舊。”王鵬說,他們對“731”遺址進行了重新摸底調查。對核心區周圍的12處遺址、33家企業狀況做了有史以來最詳盡的摸底調查,並重新繪圖備案;對沒有納入保護範圍的“731”遺址群及邊緣地帶進行了踏查,進一步確定“731”遺址保護範圍,並在市規劃局形成備案。同時借編制《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之機,推動“731”遺址成為哈爾濱文化名城的亮點,從而使哈爾濱市在推介“歷史名城”的過程中打造出一個世界著名戰爭遺址公園。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此外,他們還對“731”遺址的單體進行了重點保護。針對散落在外的“731”單體遺址,除積極與遺址占用單位取得聯繫外,他們還聘請專業人員組織施工,確保現存遺址的完整性,並完成單體遺址“給水塔”的維修復原工作。展館還自行對“本部大樓”、“器材供應部”房頂進行全面修復和防水面積達1364平方米。同時,他們還與遺址占用單位簽定遺址保護協定。到目前已經與平房區教科局、華龍鉛筆廠中國航空工業供銷哈爾濱公司倉庫、平房飼料加工廠等四家遺址占用單位簽定了遺址保護協定。

另外,他們在遺址的日常維護工作中形成月巡查、定期巡查遺址制度。管理部門還加強了遺址的安全防範工作。在陳列館和遺址區安裝了數位化可視監控系統;在“本部大樓”東側和未收回的沒有安防系統的“本部大樓”西側之間設立防火牆。“731”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

免費開放是博物館這些場所公益性的回歸,是符合社會公眾利益的一件好事,可以使博物館更加融入社會,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展館如何利用這一獨特資源,發揮它的影響力呢?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王鵬說,“731”的發展模式,已形成了“媒體上的‘731’”、“畫冊上的‘731’”、“流動的‘731’”、“網路上的‘731’”、“藝術形式的‘731’”幾大宣傳格局。每年,展館以特殊紀念日為切入點,進行紅色旅遊宣傳。同時,為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加深歷史認識,該館每年都要為青年學生舉行十餘場座談會;連續五年與各大高校保持共建關係。通過配備網路專業人員,建立“731”國際網站,註冊“731”國際域名搜尋實名,將“731”以完全開放的模式推向世界。

同時,“731”遺址以不斷提高的國際影響力,正在拉動地方旅遊業及經濟的發展。目前,以“731”遺址紅色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地方招商引資2億元人民幣,較好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結合飛機、汽車等老工業基地的獨特資源,將“731”遺址紅色旅遊與保護工業遺產工作相結合,積極推動工業遺產博物館的建立,從而形成紅藍相映的多元化旅遊經濟模式。

王鵬認為,“731”遺址與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齊名,題材重大。“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遺址群,是日本軍國主義奴役、殘殺中國及世界人民的見證,是對政治、經濟、社會都能產生影響的特殊資源。它的免費開放,帶給我們的是更大的機遇。如果沒有利用好,那就是不負責任。

關於禁用生物化學武器的國際公約

1907年  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陸戰法規與慣例公約》 ,特別禁止"使用毒物或有毒的武器"、"使用造成不必要痛苦的武器、子彈及物質"。
1919年  凡爾塞和約規定"窒息性,有毒的或其他瓦斯以及類似的液體,物質或器具既已禁用,應嚴格禁止在德國製造或運入德國"。
1922年  華盛頓協約規定簽字國禁止使用窒息性、有毒的或其他瓦斯以及一切類似的液體物質或器具。
1925年  日內瓦《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議定書》規定:
1、禁止互相使用窒息性中毒性或類似性質的氣體、液體等物質和方法;
2、絕對禁止把細菌性物質作為軍事手段使用。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滿洲第七三一部隊"是日本軍國主義者違背國際公法建立的一支集生化武器研究生產與實戰於一身的特種部隊。始建於1932年,最初選址在哈爾濱市宣化街,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也稱石井部隊,並在背蔭河秘設 "仲馬城"細菌實驗場。1936年遷駐於哈爾濱市南郊二十公里的平房地區,1941年8月改稱滿洲第七三一部隊。
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實現獨霸世界的目的,於1927年召開了東方會議,制定出:"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戰略方針。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哈爾濱市南20公里的平房地區秘密建立了生化武器研究生產基地,代號731的石井部隊擁有三千多名專業人員,下設八個部、五個支隊、三個野外試驗廠和一個衛生所。

石井部隊主要以研製生物武器為宗旨,大量繁殖鼠疫傷寒霍亂炭疽赤痢等傳染病菌,並慘無人道地對健康人進行細菌試驗,其細菌試驗種類多達幾十種。在盤踞中國東北十幾年時間裡,日本軍國主義者以成千上萬名中外無辜人士的生命為代價進行各類細菌試驗,並把研製生產的生物武器在諾門罕、寧波、常德、浙贛鐵路沿線等地區進行試驗性的使用,殘殺無辜百姓。在中國及東南亞戰場實施大規模生物戰,致使幾十萬中外民眾死於生物戰中。
1945年,隨著日本軍國主義戰敗,731部隊為了掩蓋罪行,屠殺最後一批在押人員,自行炸毀核心建築設施。1949年12月26日至30日,在蘇聯伯力城舉行了對12名日本陸軍軍人因準備和使用細菌武器一案的審判。1954年6月10日,在瀋陽山西分別舉行了軍事審判,對731部隊162支隊隊長榊原秀夫等45名戰犯進行了審判。

731部隊罪狀

731部隊達3000人,分設第一部(細菌研究)、第二部(實戰研究)、第三部(防疫給水研究)、第四部(細菌生產)、總務部、訓練教育部、器材供應部和診療部。並在林口海林孫吳海拉爾設四個支隊,在大連設有衛生研究所。

1939年,經過大量的生體試驗之後,七三一部隊很快完成了部分研究課題,並第一次將生產出來的傷寒、霍亂等細菌投撒在位於滿蒙邊界上的諾門罕戰場上。此後,又相繼在我國南方的寧波金華義烏常德等地進行頻繁的小規模的細菌戰。其最大規模的一次細菌戰是在山東的魯西地區,這次細菌戰主要使用的霍亂菌,傷害人數達20萬人。

日本軍國主義為準備細菌戰,在其侵占的廣大地區建立細菌戰體系。在石井部隊移駐平房的同時,在新京(長春)設立滿洲第100部隊。蘆溝橋事變後,在北平(北京)設立北支甲第1855部隊,在南京設立“榮”字第1644部隊,在廣州設立“波”字第8604部隊。還在新加坡設立了“岡”字9420部隊的“南方防疫給水部” ,而石井部隊本部——滿洲第731部隊則是日本細菌武器研究中心和細菌戰指揮大本營。至此,731部隊形成了威懾整個東南亞戰場的作戰體系。1941年,正式改稱為“滿洲第731部隊”。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731部隊的細菌生產規模巨大,如果啟動所有生產設施,每月可生產傷寒菌1000公斤,或者鼠疫菌300公斤。根據測算,如果最大限度地發揮細菌的破壞能力,每0.1克純細菌可以投撒在6平方公里的水源地中。因此,七三一部隊已形成對整個人類的毀滅性打擊力量。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陸軍參謀本部為了保護七三一部隊的秘密,提前發出了撤退的命令,於8月10日開始銷毀罪證,到14日凌晨,最後一批留守隊員逃回國內,部隊解散。

731部隊堪稱人間地獄,731部隊的各種細菌試驗都是在健康人身上進行的。而這些健康人都是通過日本憲兵隊、領事館從各地秘密送往731部隊的,其中有反滿抗日誌士,也有蒙古蘇聯朝鮮等國反法西斯人士。他們被送往731部隊後,均被關押在特設監獄中,然後被送往各試驗室,接受各種試驗。
731部隊為了迅速有效地研製出細菌武器,竟慘無人道地在活人身上進行各種細菌試驗,殘酷殺害無辜生靈,據不完全統計,其實驗方法多達幾十種。 據被俘的731部隊成員供認,1939年到1945年,短短的幾年中,就以細菌試驗的方法殘殺了三千多人。
731部隊在進行細菌研究的同時,也頻繁的進行各種野外訓練,包括毒瓦斯使用方法訓練、濾水器使用方法訓練等。731部隊積極參與了諾門罕戰爭,並在戰場上使用生物武器。在我國的寧波、常德、廣州、浙贛鐵路沿線等諸多地區都進行了生物戰 。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731部隊瘋狂地研製細菌武器,大量繁殖鼠疫、霍亂、傷寒、炭疽和赤痢等傳染病菌,並慘無人道地用活人進行細菌實驗,他們試驗的種類多達幾十餘種,有灌菌試驗、菌液注射、毒氣試驗、冷凍試驗等,最為殘忍的是活體解剖試驗,在盤踞中國東北十四的時間中就以細菌試驗的方法殘殺了成千上萬名中外反日誌士和無辜百姓,731部隊先後還在常德寧波等地投撒細菌使我幾十萬中國民眾死於細菌戰中。
1945年日本戰敗後,731部隊潰逃前自行炸毀了全部建築,銷毀了所有罪證。731部隊敗逃時還不忘繼續殘害中國人民,他們將染有鼠疫菌的老鼠放出,致使1946年平房地區發生了鼠疫,大批當地居民死於這場災難中。

遺址現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遺址(簡稱“七三一”遺址)為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侵華日軍在哈爾濱市南郊建立的生物戰基地。總占地6.1平方公里。日軍投降前夕,為了毀滅罪證,炸毀了大部分設施,建國之後,又由於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逐年增加生產、生活用地,使這些殘留的遺址受到割據、占用、破壞。1983年以來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兩次批准,將23處罪證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門衛兵所舊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南門衛兵所遺址
位於本部大樓正南門150米處,它是七三一部隊五個衛兵所僅存的一個。始建於1939年,長8.6米,寬9.5米,高7.3米。當年以此為開端,沿著本部大樓、四方樓建築群外圍,合圍修築一條5公里長的土牆。牆高2.5米,寬1米,牆上架設高壓電網,牆外挖有一圈寬、深各3米半的護城壕。如今,8米跨度的南門柱基本依稀可辨。衛兵所東西仍可看到原七三一部隊正門基樁。該遺址已經在1997年收歸陳列館管理,並進行了維修復原,並對外開放。

四方樓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四方樓細菌實驗室

及特設監獄遺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位於本部大樓北,是731部隊細菌研究試驗中心。1938年末建成,原是由四棟三層平頂樓房構成的方型的高大“四”字型建築物。從本部大樓向北延伸的一條中心走廊將四方樓內側分成兩個庭院,庭院裡各設一座二層小樓為7、8號特設監獄和細菌實驗室。

二木班實驗室遺址

位於四方樓西南,是七三一部隊研究實驗結核菌的地方,是一座地上二層有地下室的曲尺形鋼混建築。始建於1939年,地上部分長13米,寬6米,高5.4米。下踏17個水泥階可進入長寬各5米,高4米的地下室。有20個通氣孔通到地上。1945年七三一部隊敗退前將其炸毀,但牆體仍在。目前已對棚頂進行修復。

兵器班遺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位於原731部隊營區的西北角,由四棟房圍成的四合大院,其中南部的二層小樓,是生產和儲存疫苗、菌苗血清的場所,東、西、北部的平房是汽車、坦克等兵器庫。1945年被炸毀,現東部和西部建築物尚存,東邊大房長36.5米,寬15米,西邊大房長19.4米,中間小房長7米,南部保留有明顯的殘跡,北部僅剩一部分房屋。靠北有一處高於地面1米,長、寬各3.5米的地下室洞口。

吉村班凍傷實驗室遺址

是731部隊用活人進行凍傷試驗的特殊場所。位於四方樓東北角,為磚混結構的方形建築,長21米,寬15米,該建築物建於1943年,1945年8月自行破壞,1984年修復陳列,如今這個建築物基本完整地保存著,高牆上部和頂部設有若干通氣孔,冷凍室內牆壁仍有裝設隔熱層的鐵鉤和固定冷凍設備的設施。在配套實驗室的殘壁上還能看到埋設氨氣管道的痕跡

航空班舊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是為七三一部隊細菌試驗而設立的航空班,指揮塔台和氣象台均設在這裡。位於山口班東側,1938年設立,原是一座三層磚混結構階梯式的灰色小樓。七三一部隊撤退前被燒毀,解放後改修使用,已部分改變原貌。

觸摸凝固的歷史

繼省城第一批省級博物館免費開放後,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東寧要塞馬駿紀念館璦琿歷史陳列館等四所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始向社會免費開放。這是我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傳和傳播愛國主義精神作用的有力措施,更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一環。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自近代意義的博物館、陳列館誕生之日起,人們就將其視為凝固的歷史、立體百科全書,是人類文明精華和史實的寶庫,是人類接受終身教育的大學堂。這次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四所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有著極強的震撼力和教育意義。以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為例,這裡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一處細菌武器研究、試驗、生產及進行殘酷活體試驗的歷史見證地,其影響涉及東亞乃至全世界,與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一樣,記載著日本軍國主義和德國法西斯反人類的共同罪惡。

觸摸著一段段歷史,我們才會對愛國主義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才能激發人們熱愛和平的渴望,珍視和平,共同創造人類美好的未來。

越來越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公眾敞開懷抱,是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尤其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大好事,是實現和保障人民民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積極行動。我們熱切希望各有關部門切實把免費開放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同時,建立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提高展示傳播水平,進一步增強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關評價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作為人類戰爭中最血腥最殘酷的見證,一直以來,許多研究世界戰爭的學者都將“731”作為戰爭學術的對象進行深入研究。同時,該遺址還為世界範圍內的衛生防疫以及細菌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條件。“731遺址”正在用戰爭這血淋淋的實例,激發了人們熱愛和平的渴望,有利於在全球範圍內倡導世界和平,是連線世界友好人士和友好團體的橋樑紐帶

地圖

(圖)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細菌部隊罪證陳列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