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香閣[北京]

佛香閣[北京]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築,建築在萬壽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為中心的各建築群嚴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佛香閣高41米,8面3層4重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在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在此築九層延壽塔,至第八層“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閣。1860年(鹹豐十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1875一1908)在原址依樣重建,供奉佛像。

建築特點

佛香閣[北京]佛香閣[北京]
佛香閣高41米,建築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內有八根堅硬的鐵梨木巨柱支撐,結構複雜,獨具匠心,高台矗立,氣勢磅礴。它將東邊的圓明園、暢春園,西邊的靜明園、靜宜園以及萬壽山周轉十幾里以內的優美風景提攜於周圍,把當時的“三山五園”巧妙地加成一體,使之成為一個大型皇家園林風景區。據說這座巨大的建築物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是頤和園是城最大的工程項目。登上佛香閣,周圍數十里的景色盡收眼底。佛香閣高41米,八面三層四重檐,建於萬壽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這座台基,包山而築。把佛香閣高高托舉出山脊之上。仰視有高出雲表之概,隨處都能見到它的姿影。

旅遊特色

佛香閣[北京]佛香閣[北京]
閣仗山雄,山因閣秀,萬壽山在遠處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處玉泉山的陪襯下,小中見大,氣勢非凡,蒼松翠柏,秀色蔥蘢。佛香閣面對的昆明湖又恰到好處地把這個畫面全部倒映出來,山之蔥蘢,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蕩氣舒懷。中國造園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造園手法--借景、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運用和體現。

佛香閣建築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閣高41米,8面、3層、4重檐,外形按武昌黃鶴樓設計。始建於乾隆時代,供接引佛,第逢初一、十五,慈禧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建築,為頤和園的標誌,也是中國古建築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閣前有八字形台階直登台上,登上佛香閣,可飽覽昆明湖上風光和四周景色。

佛香閣往上是頤和園制高建築“智慧海”,俗稱“無梁殿”。內部結構以縱橫交錯的拱券支撐頂部,不用枋梁承重。該殿無木料,得以逃過1860年的大火,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餘尊小佛像卻被列強盜走。

相關故事

佛香閣[北京]佛香閣[北京]
乾隆修造清漪園時,原準備在此處建一座九層寶塔,當建到第八層,乾隆一道聖旨,把已建好的八層拆掉,重新建造了一座八方閣,即佛香閣。對於乾隆拆塔建閣之事,歷來眾說不一。一種認為:乾隆建延壽塔,名義上為母后作壽,實則為把三山五園連成一體,想使延壽塔成為攜東西皇家園林的主體建築。但建到第八層時發現和原來想像不符,故拆塔建閣;另一種認為,京西一帶,歷來塔多,為避免塔影重疊,乾隆才下決心拆塔建閣。實際上,建閣確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閣高而有氣勢,大而穩重,與前山建築融洽得體。

還有傳說是這么講的,當年皇帝想在海淀這片風景秀美的地段造大園子。最早是乾隆皇帝,人家說這萬壽山下是個古墓,是明朝某個王妃的墓,號稱這妃子當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動不得!乾隆聽了,說怕什麼,當乾隆親到現場一看墓的大石門已被挖開,可是門裡面刻著八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乾隆驚嚇至一身冷汗。趕忙命人把土都蓋回去,並在萬壽山上蓋一大廟鎮住不冥的鬼魂,這就是佛香閣了。

結構布局

眺望昆明湖眺望昆明湖

開放了的佛香閣在一層供奉了一尊明朝5000公斤銅佛像,二層布陳了一尊玉佛和萬壽山昆明湖碑文,三層陳列了有關建造佛香閣的資料,閣頂繪製了國內八大名閣的彩畫,曰“八方樂奏”。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御筆刻於“萬壽山昆明湖”碑上的記文。石碑高達9.87米,碑座、碑身、碑帽均用整塊巨石雕成。碑記記述了當年開挖昆明湖、改善北京水利的情況,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佛頭

頤和園佛香閣外牆的琉璃佛像,佛頭被破壞。頤和園佛香閣外牆的琉璃佛像,佛頭被破壞。

2013年7月27日,某網站首頁發出一條名為《北京頤和園佛香閣部分佛頭被“斬首”》的新聞,並配發了一組照片。其中一張是一個琉璃佛像的特寫,佛身呈黃色,雕刻細緻,衣褶清晰可見,胸前戴著佛珠粒粒可數,手捧藍綠色寶瓶。但是,佛頭已不見,留下了一塊灰色的印記。新聞一出,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紛紛轉發。

回應

頤和園管理處表示,被“斬首”的佛頭位於頤和園的智慧海,八國聯軍入侵時,佛頭遭到損壞。近年來修補的新添佛頭,與原琉璃佛龕冷熱膨脹不均,有脫落現象。但近期,沒有發現佛頭有人為破壞的事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