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彩扎獅頭

佛山彩扎獅頭

用竹篾、紙、紗、綢綁紮、裱糊、彩繪、裝配成的獅頭。是中國民間獅子舞的道具。

簡介

佛山彩扎獅頭.jpg佛山彩扎獅頭.jpg

佛山製作獅頭,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構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獅"之稱。工藝師們還創製出一種"軟彩獅",前額裝飾著二龍戲珠,後腦則飾有雙鳳朝陽,兩顆眼珠電光閃閃,獅頭向四周轉動靈活,並配有絨珠、星鏡,相映成趣。獅頭的設色,大致分為七彩、黑白、紅白、大花面、二花面等花色,是參照古典戲曲人物劉備、關公、張飛的臉譜著色的。每隻獅頭,都配100多個七彩絨珠,300多面銅鏡片(或金膠片),光彩照人,鮮艷奪目。

製作過程

佛山獅頭的扎作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藝,主要分為扎作、撲紙、寫色和裝配四道工序,但四道工序分解下來有1300多個步驟。
扎作

用細細的竹篾扎出生動且結實的獅頭型,用鐵絲固定好每一個接頭。造型要達到獅頭飽滿、線條流暢、口闊帶笑、眼大明亮且能轉動、杏鼻、明牙震齒的要求。這是獅頭扎作中最難、最重要的一步,難在於它沒有標準的數據來執行,而是全要靠師傅憑經驗來掌握尺寸比例,而且一旦紮成,獅頭就基本定型,後面的工序無法彌補其不足。扎作獅頭的竹篾一般用清遠竹,次一點廣寧竹,清遠的竹子帶黃,非常柔韌結實,獅頭要能承受十倍於自身的重量而不變形。
撲紙

就是在竹篾紮好的骨架上撲上紗紙、紗綢等。一般一隻大獅頭要撲六層紗紙,這樣才能使獅頭堅固耐用,在舞獅過程中隨著舞獅者展轉騰挪上下飛躍而不易損壞。現在新流行的新式獅頭則相對簡單一些,撲兩層紙後夾布,然後再撲一層紗紙就可以了。要做到獅頭表面平滑、線條圓潤勻稱,就對“撲”的技藝要求很高。新式獅頭除了紗布以外,還運用了很多新材料,如鐳射膜、反光珠紗螢光紙等,豐富了獅頭的色彩。

製作過程製作過程

寫色

老式獅頭是在白紗紙上色,顏色多是鮮艷明亮的紅、黃、綠、黑等色彩對比強烈。獅頭裝飾側重喜慶的圖案,強調吉祥如意的主題,一般除了主題色彩外,襯以圓點紋、火焰紋、螺鏇紋、如意紋、草尾紋等傳統的吉祥紋飾。由於佛山獅頭造型與戲劇的臉譜藝術相結合,所以對彩色更加講究。顏色的不同可以表現不同的性格,所謂五彩劉備面、紅獅關公面和黑獅張飛面等,色彩各異,性格各異。所以老藝人們都會說,獅頭最後完成,有沒有神采就要靠寫色表現的。由於寫色的色彩要自己搭配把握,手工繪製,能不能寫出醒目的色彩也是很考驗師傅的水平的。
裝配

扎作獅頭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在獅頭上貼上裝飾品。佛山獅頭十分講究裝飾效果,獅額、獅角、獅鼻、眼蓋等地方要裝飾上各色絨毛,馬尾鬃毛裝飾在上下睫毛、眉毛、鬍鬚等處,獅額正中裝明鏡一塊,還有許多小金屬片、絨球、小銅鏡等等要貼上在各處,所以裝配也是一道細緻繁雜的工作。

相關連線

【文化遺產】彩扎(佛山獅頭)http://data.jxwmw.cn/index.php?doc-view-841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