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集鎮

伯樂集鎮

伯樂集鎮位於成武縣城西北5公里處,全鎮人口49690人,版圖面積77.8平方公里,耕地69845畝。交通便捷,距京九鐵路10公里,日東高速公路20公里,德商、東豐、棗曹三條省道在此交匯,鎮內村級公路四通八達;電力通訊設施良好;地下、地上水資源豐富,東漁河、南坡河、萬福河三條河流交匯通過,年降水量550毫米,無霜期長,氣候濕潤。

基本信息

人文歷史

伯樂集鎮伯樂集鎮

伯樂集歷史悠久,相傳為孫陽故里,原名王子村。“伯樂”原為天星名,主典天馬。春秋時期,相馬師孫陽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選中千里馬,被尊為“伯樂”,因此伯樂由天星名轉為人名。孫陽年邁後,回到故里王子村,人們有感於“伯樂”的名聲,將王子村易名為伯樂村。後來,商賈多在次貿易,漸成集市,稱為伯樂集。伯樂集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孫陽〈伯樂〉古墓,有建於宋朝的龐〈籍〉宗祠和明朝萬曆年間的祝〈維岳〉家祠及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邵家大院等歷史古蹟。旅遊開發初具規模,已形成萬畝田園風光和伯樂故里相結合的多元素。

經濟發展

伯樂集鎮獺兔
伯樂集現為菏澤市綜合能力較強的鄉鎮,糧、棉、林、畜產品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而今,伯樂鎮的農業產業化已拉開帷幕,10萬隻獺兔、1萬畝牧草、1萬畝大蒜、1萬畝豐產林的“四萬”工程全面實施。民營企業發展迅猛,經濟開發區區內棉紡加工、服裝製作、機電製造、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企業林立;同時,在開發區內,預留多處功能齊全的加工車間,外來企業可隨時落地隨時投產,給外來企業投資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第一產業1946年6月,實行土地改革,糧食總產僅450萬公斤,1949年糧食總產51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51公斤,總產2225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同時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倡科學種田,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1986年棉花、皮棉畝產突破了100公斤,總產480萬公斤,糧食畝產超過80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850公斤,總產7526.4萬公斤。1992年以來,鄉鎮黨委、政府引導農民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1993年發展蔬菜高溫大棚520個,小拱棚280個,主要種植黃瓜、西葫蘆、辣椒等蔬菜,畝產值高達1.2萬元。發展大蒜面積2萬多畝,每年向市場提供大蒜2.8萬噸。該鄉重視平原綠化、四旁植樹。1975年始在小郭莊推行糧桐間作,1977年大面積普及,面積達1665公頃,總數達30萬株。堅持採伐更新並重,林木覆蓋率逐年增長,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87億元。其中種植業9000萬元,林業4000萬元,畜牧業4300萬元。

伯樂集鎮木器廠
第二產業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油坊、磚瓦窯、煙店等零星私營手工業作坊。建國初期,除紅爐、磚瓦窯外其他作坊大都停辦。1958年始發展社隊企業,主要有農具廠、木業廠、麵粉廠、小窯廠、榨油廠等小型企業,到1963年從業人員有500人,固定資產原值15萬元。自1964年,伯樂公社先後建起農機廠、拖拉機站、麵粉廠、食品廠、水泥預製品廠等,並成立運輸隊。1970年至1977年先後建立了兩座大型磚瓦廠以及木器廠化工廠絲綢廠等企業。1978年鄉村企業總產值680萬元,實現利稅71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依靠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向外向型經濟轉化。1997年始大力招商引資,逐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蔬菜加工、食品加工、棉紡織品加工為骨幹,其他企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2000年,全鎮企業發展到200家,其中固定資產超過100萬元的個體私營企業12家。2000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300人,實現產值8000萬元,利稅790萬元。
伯樂集鎮伯樂集鎮
第三產業建國前,境內有伯樂集、崇福集秦鋪集十里廟集臨河集等五個集市。商業飲食服務糧莊錢莊煙店較多,以伯樂集為盛,各類店鋪20多家,每月有9次集會日,交易比較紅火。1950年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了伯樂集供銷合作社,並在農村設代銷店20多處,形成了集體商業組織。1952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5年底,私營商業大都納入合作化軌道。文革中,集市僅存有伯樂集一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個體私營商業再度興起,崇福集秦鋪集玉皇廟集恢復,有集體商業網點46處,個體網點發展到400多戶。1993年,集體商業實行分組承包,個體工商戶迅猛發展壯大。1995年以來,鄉鎮黨委、政府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伯樂集建起了建材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各一處,建起了一條商業街,又建立了黃樓、姜莊、尚莊、玉皇廟等4處私營經濟園區。2000年,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160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800人,經濟收入920萬元。特色產業2340公頃桐糧間作保持計畫性地採伐更新,成材林木穩定在35%,活楊木成材穩定在1.2萬立方米,林木資源豐富。4萬畝優質棉花保持了農業經濟優勢。2萬畝蔬菜拓寬了高效農業之路。黃樓、尚莊姜莊3處木材加工企業園區及150多家木材加工個體戶構成了伯樂集鎮的經濟特色。

特色產業

伯樂集鎮板材加工
板材加工業

1.楊木板材加工
伯樂集鎮的板材加工業形成於1996年,最初只有尚莊一個村從事生產,僅有6台機器,產品檔次也僅限於揚木鏇切初級加工。在鎮優惠政策的引導下,現已發展專業村5個,專業加工戶500戶,生產機械1200台套,吸納從業人員3000餘的規模,年生產各種規格的板材27萬餘方。產品原銷廣東、上海、深圳珠海等地,並通過合作企業上海福達木業有限公司出口俄羅斯、日本、韓國、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年實現生產總值800萬元,創稅60萬元。
2、桐木拼板加工
伯樂集鎮的桐木拼板加工業,主要集中在尚莊工業園區黃樓村,現有專業加工戶120戶,生產機械262台套,年加工桐木拼板6萬方,產品通過曹縣莊寨出口到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年實現總產值360萬元,創稅18萬多元。
3、木片加工
依託多層板和桐木拼板加工產生的豐富的下腳料及豐富的林木資源優勢,伯樂集鎮通過資金扶持、信息引導等方式,新發展木片加工戶40戶,年加工木片16萬方,新增農民就業崗位400多個,年創社會效益160多萬元。

伯樂集鎮肉食兔
養殖業

1.獺兔養殖
伯樂集鎮素有家兔養殖的習慣和經驗,一直都作為副業發展,2005年,鎮養殖大戶胡風車通過廣泛的市場考察和專家論證,瞄準兔業大力發展,聯合51名養殖大戶,成立了成武縣伯樂集鎮養兔協會,重點推廣獺兔養殖,並對會員和養殖戶推行了良種提供,免費防疫、技術指導產前銷售等服務措施,促進了養兔業的快速發展。目前,鄉鎮已發展專業養殖村24個,專業養殖戶1000戶,養殖獺兔、長毛兔、彩絨兔、肉食兔7.6萬多隻,年銷售收入240多萬元。2006年,伯樂鎮養兔協會與河北省肅寧縣尚村鎮天龍皮草有限公司達成產品購銷協定,為協會產品銷售開闢了廣闊的銷售渠道。目前,該養兔協會會員遍及成武縣12處鄉鎮1個辦事處,並輻射帶動曹縣、單縣、巨野等周邊縣市養兔的發展。

伯樂集鎮肉雞
2、養雞業
依託養雞協會信息技術平台,養雞業已發展成為伯樂集鎮的又一特色產業。形成陳樓、馬樓、田樓、袁莊等4個專業村,年養殖蛋雞40萬隻左右,肉雞35萬隻,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3、養羊業
養羊業是伯樂集鎮的傳統產業,作為家庭副業,家家戶戶都有養殖,全鎮散養量在5.5萬隻左右,通過鎮惠民政策的運作和引導,目前形成秦鋪、肖樓、侯莊、王樓四個養殖專業村,規模飼養量在1萬隻左右。
伯樂集鎮瘦肉豬
4、養牛業
伯樂集鎮原有規模養牛小區7個,養殖奶牛肉牛2萬多頭,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僅存規模化奶牛養殖場1處,養殖奶牛100頭,日產鮮奶1500公斤。鎮正積極探索把養牛業發展壯大的思路和途徑,恢復往日規模,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5、養豬業
伯樂集鎮現有田樓、陳樓、崇福集3個瘦肉豬養殖專業村,年出欄生豬8000頭,在滿足當地市場需要的同時,通過崇福集生豬調撥站,遠銷廣州、福州、深圳等地。

社會進步

伯樂集鎮伯樂集鎮

文教科技1904年境內均為私塾,共18處,只有少數富家子弟讀書。1915年,建國民學校,發展教育,建有國民國小6處。1950年境內有大郭莊師範1處,招收師一、師二兩個班,各50名。1952年全鎮有國小14處,其中初國小13處,高小1處,在校學生74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30%,沒有女孩上學。1956年,出現半工半讀、全日制夜校掃盲、速成班等多種辦學形式,全日制公、民辦國小有53處,公辦國小教師127名,在校學生36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70%。1958年在伯樂集創建成武縣第九中學,招收高中學生。1959年恢復伯樂集中學為成武縣第十中學,1981年十中撤銷高中部,改辦初級中學。“文化大革命”中,學校秩序混亂,學生學業荒廢,1978年後逐步恢復正常。1985年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村村國小建成磚木結構的新校舍,並在陳莊北新建一處占地80畝的伯樂集鄉初級中學。至此境內擁有2處初級中學,國中入學率達90%以上,全鄉43處中國小教學設施達到省級標準。2000年,全鎮有國小41處,在校學生5357人,中學一處(由鎮南北兩中學合併而成),在校學生213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教學設施等經驗收均達到“普九”標準。建國以來,伯樂集鎮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680名,其中大本170名,大專210名。
建國後非常重視新技術的推廣。1963年境內有4個生產大隊建立了科學技術隊(組),建有實驗田、種子田和樣板田200餘畝。1964年,部分科學技術小組在實驗室內生產出菌肥-5406,各生產大隊都建有實驗田或林場。是年,塑膠大棚地瓜秧育苗越冬實驗成功,節約地瓜種12萬公斤。1983年,鄉成立科委、科協組織,建立農技推廣站,各管理區配備1名技術推廣指導員。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518人。自1974年以來,共獲得科學技術成果42項,1997年被菏澤地區評為科技工作先進鄉鎮。

伯樂集鎮圖書閱覽室

伯樂集鎮歷史悠久,地方戲、舞蹈、書法、繪畫、泥塑、傳統武術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繁榮、活躍,竹馬、旱船、小車等節目多次外出演出,首飾模俱製造走俏省內外,成了民眾的致富項目。1958年建廣播站,1976年建文化站,1977年建電影隊。80年代建鄉檔案室,鎮村和機關、學校建圖書閱覽室。2000年有線電視通到了部分村。建國前境內不足20名中醫,中藥鋪10處。1949年成立醫聯會,是年改稱衛生工作者協會。1953年成立聯營診所。1956年成立衛生保健站。1957年改為伯樂集衛生院。1978年由衛生院改稱醫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1985年後,稱鄉村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6年加強醫院設施建設,投資9萬元購置了X光機、心電圖儀、B超機等醫療儀器。1996年7月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劃片聯辦,成立14處衛生所。2000年鎮醫院醫務工作者33人,村級衛生所18處。鄉鎮醫生60人。建國前境內霍亂、腦炎、天花、麻疹等傳染病交替流行、人口死亡率較高。1955年,健全了鄉村衛生防疫網。1957年,衛生院配專職防疫醫生。1970年,成立防保股,1984年改建為防保站,工作人員8人,農村醫生兼防保員。1978年實行計畫免疫,有效預防了各類傳染病發生。1988年被省評為計畫免疫工作先進單位。90年代防疫工作一直處於全區先進位置。人民生活建國前,人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人均吃糧不足7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變革所有制,成立農業互助合作組、合作社,生產能力有了改善。1951年至1953年,人均占有糧食200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棉產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糧食畝產380公斤、棉花畝產皮棉58公斤,農民純收入260元。80年代農民吃飯以小麥麵粉為主。90年代農業發展迅速,民眾生活改善,吃食以白麵粉加雞、魚、肉、蛋。穿著方面,70年代穿自紡、自織的粗布衣服,80年代穿買來的細布衣服。90年代穿五顏六色、樣式新穎的成品衣服,並逐年向高檔發展。住行方面,70年代95%的村民住的是土草房,90年代95%的村民住的是磚木結構的瓦房。實現了四通(通電、通程控電、通有線電視、通柏油路),普及了腳踏車,建有農村公交汽車站10處,農民進城乘車很方便。

伯樂集鎮伯樂集鎮
2000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32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4500部,行動電話800餘部,機車850輛,農用機動三輪車2750輛,拖拉機2340輛,各類汽車85輛。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男子作為剩餘勞動力投入到了二、三產業。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85元。鎮村建設1993年10月,15公里環鄉公路竣工,總投資150萬元。1997年投資180萬元,拓寬重修成汶路伯樂段7公里。1999年委託菏澤地區設計院設計《伯樂集鎮小城鎮建設規劃》及《農村建設規劃》。1999年以來,投資1800萬元拓寬改造2條小城鎮街道,新建樓房190幢,統籌安排工業、商業、文化、居民區。修建了康樓、邵樓、袁莊、姜莊4條農村柏油路,總長13公里。2000年,伯樂集小城鎮完善配套工程,修建下水道500米,安裝路燈42盞,綠化植樹800餘棵,組建了清潔隊。小城鎮初具現代化格局。

歷史傳說

伯樂相馬語出《戰國策》。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於是,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春秋時代人)。一次,他受楚王委託,去購買駿馬。一天,當他在路上見一匹馬拉著鹽車,在陡坡上行進,步履艱難,氣喘吁吁,於是走到馬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頭瞪眼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聞聲認定,那是一匹難得的駿馬。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誤認為伯樂是有意愚弄他,很不高興地說:“你這買的是什麼馬呀,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主要是由於餵養得不好,所以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楚王一聽,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餵好,經馬夫精心餵養後,那馬果然變得精壯神氣。楚王跨馬揚鞭,便覺兩耳生風,瞬間已跑出數里之外。就是伯樂買回的那匹駿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後來人們就用“伯樂相馬”比喻善於發現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