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事件(Iran-Contra Affair 或 Irangate)是發生在美國80年代中期的政治醜聞。是指美國里根政府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後而造成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國際新聞界普遍將其與尼克森水門事件相比,故因此得名。

簡介

原美國總統里根原美國總統里根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換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公之於眾,舉世譁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鬥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係六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國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繫,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秘的會談,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克法蘭秘訪伊朗,伊朗官員不僅同麥克法蘭進行接觸,而且向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已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未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克法蘭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國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同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美國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起因

1984年至1985年上半年,西方國家駐黎巴嫩的外交人員、記者、教師等紛紛被綁架,其中有7名美國公民。美國為使人質獲釋曾做過許多努力。起初,它想通過敘利亞同綁架人質的伊斯蘭聖戰者組織接觸,因為該組織的活動範圍由敘利亞控制。但伊斯蘭聖戰者組織提出了在美國看來難以做到的苛刻條件:除非美國幫助釋放被關押在以色列法國科威特等地的黎巴嫩戰俘,否則決不釋放美國人質。聖戰者組織甚至揚言,人質將被逐個處決。他們果然於1985年下半年處決了巴克利。美國對敘利亞失去了信心。後來,美國發現真正控制該組織的是伊朗的伊斯蘭解放運動。於是,美國便派中間人暗地試探,看看伊朗有沒有反應。伊朗開始反應消極,因為在霍梅尼的眼中,美國仍然是“犯罪的西方”,是一大“魔鬼撒旦”。

事件經過

1985年以來,黎巴嫩真主黨綁架了多名美國人質。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威廉·卡西從一個以色列人那裡獲悉,正處於兩伊戰爭的伊朗急需武器裝備,特別是美式飛機的零部件和反坦克、地對空飛彈。而伊朗同真主黨關係密切,如果能夠向伊朗提供軍火,讓其從中發揮影響,則有可能促使真主黨釋放美國人質。同時,還可以改善不斷惡化的美伊關係,減緩伊拉克在海灣地區的擴張。這一計畫得到里根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法蘭支持並被命名為麥克法蘭計畫,而美國總統里根很可能知道這一計畫並予以同意。由於伊朗為美國的敵人,美國國會禁止向其出售武器,所以所有的武器出售都是秘密進行地通過第三方進行的。

1985年9月,由國家安全委員會政治軍事處副處長諾思中校執行麥克法蘭計畫,經由以色列牽線搭橋,裝載著美式裝備的飛機停入了伊朗機場。9月15日,被綁架的美國律師班傑明·韋爾獲得釋放。計畫成功之後,幾個負責人決定繼續交易,促使更多的美國人質被釋放。同時,諾思中校還負責給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提供援助。由於國會簽署了博蘭修正案,中情局無法獲得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的款項。參與軍火買賣的軍火商建議,將賣飛彈的錢報低一些,每次由他轉移一些“回扣”給中情局,再由中情局用錢款支援顛覆尼加拉瓜政權的活動。這一決定得到了新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的同意。

1986年6月,麥克法蘭還曾親自前往伊朗,希望同伊朗高層獲得直接接觸,但未得到正面回應。

1986年7月26日,又一名美國人質被釋放。11月2日,第三名美國人質被釋放。截至伊朗門事件爆發,美國共向伊朗進行6次軍火銷售,3名人質因此釋放。

暴露與調查

諾思中校諾思中校

1986年11月2日,一家黎巴嫩雜誌《帆船》揭露了6月間麥克法蘭前往伊朗活動的事件。4日,伊朗議長證實了這一報導,伊朗門事件就此暴露。1987年開始,美國參議院、眾議院的兩個特別調查委員成立,經過接近一年的調查,兩個委員會在11月18日結束使命。多名參與人員援引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拒絕回答問題;許多重要檔案實際上已經被銷毀;而事發時擔任中情局長的卡西在調查期間去世也影響了調查工作的進行。諾思、波因德克斯特等人聲稱,將軍售收入用於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一事,總統里根並不知情並將責任攬至自己身上。調查認為里根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軍售,但對其部下的違法行為仍負有有一定責任。之後,多名當事人被送至法院接受起訴。

1989年,諾思、波因德克斯特均被同一名獨立檢察官起訴。諾斯被判有罪,但其不服,並向聯邦抗訴法院抗訴。

1990年,聯邦抗訴法院判其無罪。而波因德克斯特則推翻之前的供詞,表明曾向里根做出過請示。但里根此時已經離任,並表現出老年痴呆症的跡象,無法印證其新的說法。法庭原本判其6個月有期徒刑,但抗訴法庭同樣將其無罪釋放。

處理結果

1989年3月16日,負責調查“伊朗門”事件的獨立檢查官經過15個月的調查,對諾思提出起訴。起訴書指控諾思在“伊朗門”事件上犯有私自篡改、轉移、銷毀檔案,妨礙國會調查等12項罪名。

1989年7月5日。華盛頓聯邦地區法院作出宣判,判處諾思3年徒刑,緩期執行,處以罰金15萬美元。此外,要求諾思從事1200小時的無償公務活動。負責執行一項幫助青少年防止吸毒的計畫,並禁止諾思擔任公職。

1990年6月,波因德克斯特也被定有罪。

盤點國際政壇形形色色的門

事件事件概要影響
水門事件尼克森競選團隊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安裝竊聽器、偷拍檔案。尼克森下台,美歷史上最不光彩的醜聞。
伊朗門事件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
拉鏈門美國總統柯林頓和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醜聞。柯林頓遭彈劾差點下台,其形象毀損。
騙補門英國議員和高官濫用職權、騙領補貼,矛頭直指英國首相布朗工黨支持率跌至谷底,布朗道歉。
虐囚門事件美國英國伊拉克士兵虐待伊拉克被曝光。美國形象嚴重受損,多國聲討。
清泉門法國2004年涉及政壇高級官員的非法資金醜聞。經法庭調查,判定此指控純屬誣告。
比利時語言門比利時內閣因為無法解決因為語言帶來的政治問題而辭職。比利時提前大選,人民悲觀情緒增加。
印度政壇竊聽事件印度情報人員自2007年就開始竊聽4名高官的手提電話通話印度議會內部爭執愈演愈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