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洛斯工程

伊卡洛斯工程

伊卡洛斯工程是一項由Tau Zero基金會和英國星際學會牽頭的星際航行工程,最終目標是建造一艘具備恆星間航行能力無人飛船,前往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進行勘察,理論上星際航行將耗時100年。

設計目標

伊卡洛斯工程是由TauZero基金會和英國星際學會牽頭的伊卡洛斯星際航行工程,最終目標是建造一艘具備恆星間航行能力無人飛船,前往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進行勘察,理論上星際航行將耗時100年。該計畫目前正在進行之中。

計畫提出

星際導航問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困擾“代達羅斯計畫”,當時希望研究出核動力引擎作為宇宙飛船的動力,並以此前往6光年之遙的巴納德星,由於人類航天水平確實跟不上理論中的計畫,而且星際導航的問題需要強大的空間觀測能力做鋪墊。在GPS導航系統還未問世前,進行長途旅行主要依靠指南針、天體運行位置等辨認方向,而通過觀測天體位置是一種古老又現代方法。由於地球自轉公轉的影響,觀測到的天體似乎出現明顯的運動,但是這些恆星或者星系都距離非常遙遠,可以說是掛在天上不動的,這就是現代以及未來星際導航的基本理論基石。但是,進行恆星際的航行,所前往的恆星距離飛船越來越近,要想得知此刻飛船的位置和速度就非常棘手。就像代達羅斯飛船抵近巴納德星時,這個時候巴納德星就不能作為導航星了,由於“視差效應”作用,最近的恆星會出現位置上的移動,也就是說飛船要重新選擇新的導航星以推算自己的位置。另外,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精確測量地球與巴納德星之間的距離也成為一個嚴重問題,並且對巴納德星周圍的恆星同樣沒有精確的距離,誤差可以達到10%,這個誤差對星際航行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而除了這點外,要知道飛船現在是以極高的速度進行飛行,據代達羅斯計畫科學家GeoffRichards介紹:按設計的思路,飛船目前是以12%的光速進行高速航行,對其進行精確控制的非常必要的,科學家目前已經計算出其相對應的狀態方程,以在這個速度下進行航向的調整。這些前人的積累以及數據的修正都被納入未來的星際航行計畫中,這其中也包括伊卡洛斯計畫。

具體實施

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組裝的飛船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組裝的飛船

在目的地的定位上,一直是伊卡洛斯計畫的意義所在,科學家將通過天文觀測,對太陽系周圍15光年距離內的恆星系統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了解,在整個範圍內確定目的地,還將對目標恆星系統內的行星做充分的研究,這是為飛船達到目的地前得減速做準備工作。減速過程主要使用飛船動力系統的反推作用和太陽帆等減速方法,以及利用各行星間的引力作用減速。這就必須對目標恆星系統內部各種軌道參數有一個全面的掌握。

組裝

由於路途遙遠,無人飛船體積可能較為龐大,這就需要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組裝,飛船的組裝可以在一個環形結構中完成,就像國際空間站一樣。

飛行

科學家通過研究風箏的的設計原理,將其運用到星際航行上。而風箏則是通過巧妙的布局,以最低的質量來匹配其所產生的升力。星際航行也存在著這樣的定律,雖然宇宙空間不存在空氣阻力,但是從材料上入手,從而降低飛船質量並提供足夠的推重比,以產生更大的加速度。

科學家估計,飛船將使用先進的超導材料建造。同時還必須更輕更強,使得飛船得以實現借鑑風箏的設計思路。

科學家估計,一旦飛船進行完長距離的航行加速後,主發動機需要被關閉,並且進行減速,這時候飛船就需要有另一套的電力供應體系,這可能是某種結構緊湊而且非常先進的核反應堆。

動力系統

動力方面,飛船使用大量的同位素作為動力,氦-3在地球上很少,但是在月球以及氣態行星(木星)上蘊藏量豐富。科學家認為採集木星氦-3的方式可以用一根“空心繩”,在軌道上將木星大氣中的氦-3吸取上來,由於這根“空心繩”還切割木星磁感線,所以還可以用來發電。

姿態控制

在星際航行過程中,姿態控制和導航相當重要,科學家設計了出發的方法:操縱飛船向太陽移動,然後快速全功率背向太陽運行,即“軌道彈弓”,利用太陽引力進行加速。由於靠太陽近,還可以使用太陽帆進行推動。另外,航行途中拋棄的燃料箱將作為中繼通信站,科學家傾向於使用同位素髮電機(已在旅行者探測器上使用)。針對航行途中發生的故障,研究小組決定在飛船上設計自主式機器人和機械臂,後者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經過漫長的星際航行和減速後,需要進行哪些科學探測,還要根據空間望遠鏡對目標恆星系統進行觀測研究後的結果決定。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飛船抵達目的地後,將釋放探測器對相關行星進行著陸探測,目前在太陽系內行星上著陸,主要使用降落傘和氣囊,還有反衝發動機,這些都是較為成熟的技術儲備。但是要保持飛船上各系統在100年後還能正常工作,這需要在設計、製造和測試上有著嚴格的控制標準。

導航模式

伊卡洛斯飛船的一個探測器釋放著落系統(效果圖)伊卡洛斯飛船的一個探測器釋放著落系統(效果圖)
由於伊卡洛斯計畫還處於項目討論階段,還沒涉及到具體的飛船製造,所以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進行飛船改進,特別是在現代化得制導和導航儀,以及恆星跟蹤儀、姿態感測器等都可以為飛船提供精確的目的地指示和抵達時精確的減速。但是如果伊卡洛斯飛船進行到減速階段時,飛船的導航控制將轉為自動導航,不再需要人工控制了,也就是說:這是一艘名副其實的全自動探測飛船,因為目標恆星距離我們太遠,將近4光年的距離不可能進行人工控制。飛船將在自主導航下對行星進行探測,這一切對導航系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精確提供目標恆星中各個行星的軌道參數等。
讓飛船進行全自主的飛行後,接下來會發生的情況就不在設計師的控制範圍之內了,飛船將釋放探測器並自動導航降落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上,雖然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是這一切都是在未知環境中進行,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麼。與飛船上其他系統一樣,導航系統將需要工作長達100多年,不僅要能自動處理設備故障,同時也要抵禦複雜不利的星際空間。而像代達羅斯計畫中的導航設備,只能確保在15年內不出現故障,飛船則需要自動機器人和一堆的零部件進行更換,這也是伊卡洛斯飛船航行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可行的構想是:在路途上提前發射多個探測器,作為中繼制導的導航站,這就是“星座導航”模式。 “星座導航”模式的最大優點是:如果整體式的導航系統出現故障,那整個飛船航行就失敗了,而由許多導航探測器組成導航網不會受到全軍覆沒的危險,而探測器上的小發動機還可以為飛船減速提供動力。這種星座模式導航可能將使用干涉網平台進行聯網。

與地球的通訊

飛船航行時需要有通訊設備,而且到達目標恆星進行探測後也要把數據傳回地球。科學家準備了40米直徑的天線進行通訊,而且還要保證天線要精確指向地球,這對飛船在另一個恆星系統中的定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事也星際航行計畫真正挑戰之處。目前也有研究表明:利用雷射進行星際通訊可以增加伊卡洛斯飛船的數據傳輸量。

意義

伊卡洛斯星際航行工程的實施,顯然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且該計畫在時間跨度上較長。但是其是人類真正將星際航行作為一項計畫付諸實施,是人類真正踏出太陽系,探索恆星際空間的重要一步,這也是其意義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