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習俗

仫佬族習俗

仫佬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仫佬族的主要習俗有祭"牛欄神"、舞草龍、搶花炮、象步虎掌等等。主要節日有"依飯節",又稱"喜樂節"。禁忌有:挖煤時不許講不吉利的話;進門時不能踏門檻;忌食貓肉、蛇肉,有的地方還忌食狗肉和豬心。

仫佬族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魏晉以來史書上稱其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稱之中。據歷史記載

仫佬族習俗仫佬族習俗
和傳說,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經居住在廣西羅城一帶。其民族自稱為"伶"、"謹",壯族人稱他們為"布謹",漢族人稱他們為"姆佬"

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屬於石山地帶,層巒疊嶂、山峰如林、峽谷窪地密布,土質貧瘠,農田灌溉和交通都極不方便,難以發展經濟。近幾十年來,不斷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越來越大,糧食產量不斷增長。

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

仫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蘊藏著豐富的煤,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已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耕民族大都有保護愛惜耕牛的傳統習慣。但是像仫佬族這樣敬重牛的習俗,卻是別開生面。他們把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當做牛生日,屆時家家戶戶清掃牛欄,把牛洗刷得乾乾淨淨,給牛送上好飼料,讓牛歇息。這天要殺雞宰鴨備酒祭"牛欄神"。要用楓樹葉汁泡蒸黑糯米飯祭祖先。祭畢,先讓牛吃黑糯米飯糰,爾後人才能吃,以此表示對牛的敬重。

關於牛生日的來歷,仫佬族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古代仫佬先民以鋤挖地耕種,非常艱辛。有個叫羅英的姑娘白銀山上用動聽的歌聲解救了一頭蹄子夾在石縫中的野牛,把它帶回家中,割嫩草給它吃,唱山歌給它聽,並教它耕田犁地。野牛好像也通人性,為了感恩,給仫佬人減輕勞動負重,同時,耕牛也得到了人們的敬重。後來羅英被尊為祖神,她救牛的四月初八做為牛生日。

仫佬族習俗仫佬族習俗
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時不許講不吉利的話;進門時不能踏門檻;忌食貓肉、蛇肉,有的地方還忌食狗肉和豬心。

在眾多節日中,仫佬族最獨特最隆重的節日是"依飯節",又稱"喜樂節"。顧名思義,這一天是個喜慶日子,每三年立冬以後擇吉日舉行,這天,他佬山寨從清晨開始就鑼鼓咚咚,歌聲索繞在山間,人們抬著豬羊到飼廟中祭祖,做道場,祈求人畜平安,佛教道教色彩濃郁。白天看要獅舞龍,晚上燃起火把看戲,整個仫佬山寨熱鬧而又祥和。

仫佬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婚喪嫁娶、祭祖都要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每逢春社節日,仫佬山寨便歌聲不斷,頗有繞樑三日的感覺。在歌謠中,最有意思的要數"十勸歌"了,它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的道德觀念,寓道德教育於文娛活動之中,生動活潑,寓教於樂,表現了仫佬族人民勤勞、尊老愛幼的補實良好民風。每逢節日,仫佬族人民還進行頗具民族風情的舞草龍搶花炮象步虎掌等等。

"搶花炮"是仫佬族傳統的民間文體活動。仫佬山鄉鳳凰山附近有個"龍巖坡",坡上有個'成王廟"。為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龍王廟"廟會,仫佬族人民都要聚集到一起舉行盛大的"花炮節"。屆時,鄉親們成千上萬,紛紛湧向龍巖坡,參加"搶花炮"或觀光。"搶花炮"場面生動,隊員們互相協作,熱鬧非凡。搶得花炮者被視為村中英雄,人人崇敬。

在仫佬山鄉,男女老幼都穿青藍色的衣服,青藍色是仫佬人最喜歡的一種服飾顏色,他們家家戶戶都會自織、自染這種青藍色土布,工藝製作別致,織出的布色澤鮮亮,既美觀又耐用。清代,婦女穿筒裙,現在穿大襟衣、長褲,梳辮盤答,戴著精緻的耳環手錫戒指。男子穿對襟衣服。

仫佬族以稻米玉米為主食,喜歡吃酸辣食品,尤其喜歡辣椒和糯米飯。最有民族特色的要數桐葉粑和特大粽粑,讓你吃了還想再吃。

生孩子被仫佬族百姓當作大喜事。新嫁娘一懷孕就要向母親報喜,未來的外婆立即動手給將出世的孩子繡背帶,以備將來背孩子用。

孩子一出生,親家便派人到外婆家報喜,外婆便挑著早已準備好的禮品前去賀喜。禮物有雞(生男孩送母雞,生女孩送公雞)、繡花背帶、花布、甜米酒、紅糖、雞蛋等。外婆在女婿家住滿三日,與接生婆、親家母吃完喜餐後才返回自家。
產婦坐月子期間倍受照顧,獨居臥室,單獨吃富有營養的食品,還要舉行喝姜酒儀式。滿月後,母親撐著傘背著孩子到田間轉悠,謂"游因峒"。背孩子的背帶里還塞有書本,預祝孩子長大後勤勞好學,才智超群。爾後,背孩子到集市上去買蔥買蒜,期望孩子長大後聰明能幹,能說會算。最後,母親背孩子到外婆家與外婆、舅舅、舅媽等"見面"。

過去是只給男孩子做滿月,現在實行計畫生育,許多人家也給女孩做滿月,眾親戚還送孩子很多食物、衣服和首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