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孝文皇后

朱元璋的髮妻馬皇后謚“孝慈”,她也確實是一位出眾的皇后,並且得到了眾多兒女的一致敬愛。 朱守謙的父親,就是朱元璋唯一的親侄兒朱文正,即朱元璋死於瘟疫的大哥朱興隆之子。 由於朱棣並不是一位坐享富貴的親王,做為他的王妃,徐氏肩上也有一幅很重的擔子。

歷史評價

凋落的紅顏——中國后妃列傳》之三十九
一、 初入皇家
朱元璋的髮妻馬皇后謚“孝慈”,她也確實是一位出眾的皇后,並且得到了眾多兒女的一致敬愛。而《明史》中更明確地寫道,她與自己的一位兒媳婦也有情同母女的感情。
史書所說的這位兒媳婦,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結髮妻子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據說她自幼文靜好讀書,聲名遠播,朱元璋因此親自召見徐達,當面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親:“朕與愛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契兒女結姻。聽說愛卿有個好女兒,愛卿肯不肯將她嫁與朕的兒子朱棣?”
徐達一聽皇帝竟有如此美意,頓時心花怒放,當即“頓首謝”,應允了這樁婚事。
洪武九年(公元1376)正月二十七日,十五歲的徐氏頭戴九翬四鳳冠,身著青質九翟衣,在隆重的典禮之後正式成為十七歲的燕王朱棣嫡妃。從此開始了她尊貴而不平靜的一生。
做為一位皇帝的結髮妻子,史書對徐皇后的描述儘管不算少,但多是官樣文章。不過點滴間也仍然能讓我們看出她與朱棣伉儷情深,與婆母馬皇后情同母女。
帝王家族雖然少見真情,但也史不絕書。夫妻情長婆媳誼重都不足不奇。只是當我們遍檢書史,卻不得不嘆息,生在亂世長於富貴的徐皇后與丈夫朱棣的情誼,實在是來之不易,洪武九年那位小小親王妃向丈夫盈盈四拜的場景,連起了幾個家族橫亘數十年的恩怨情仇。
二、 未來皇后的姨母一家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馬皇后善良慈祥而馬皇后的善良並沒有得到所有受惠者的回報。這其中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或者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另一類代表人物)
朱守謙對馬皇后的恩將仇報說來話長。由於他的身份特殊,又與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有極深淵源,我們必須詳細敘說。
朱守謙的父親,就是朱元璋唯一的親侄兒朱文正,即朱元璋死於瘟疫的大哥朱興隆之子。朱元璋當初奉郭子興之命第一次前往家鄉招兵之際,就特意去找到了自己當年帶著兒女回娘家的寡嫂王氏,以及同樣守寡的堂嫂田氏,將她們母子都帶回濠州城和自己一起生活。兩位守寡多年的嫂嫂操行很好,朱元璋對她們非常敬重,後來不但封王氏為南昌王妃,田氏為蒙城王妃,還破格封侄子侄孫為親王,侄女們為公主(王氏之女封福成公主,嫁福州衛指揮使王克恭;田氏之女封慶陽公主,嫁淮安衛指揮使黃琛),直到朱元璋去世後,其孫建文帝才把這一破格的冊封降為郡王及郡主。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與馬氏對朱文正一直愛撫有加。朱文正來到朱元璋身邊的時候,朱元璋夫婦還沒能生下兒女(長子朱標生於兩年後即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455),對於朱文正這么個朱家長房長孫獨苗苗格外看重,朱文正當時已有十餘歲,儼然已可做叔父的助手,而在隨後的戰爭年月里,朱文正也確實表現得格外出眾,逐漸成為叔父最為得力信任的親信之一。在朱元璋征“漢國皇帝”陳友諒的戰役中,他率部在南昌城下拖住了陳友諒八十多天,立下了決定性的大功。因此,初立吳國時的朱元璋以軍功封朱文正為從一品大都督,鎮守江西,府治洪都(今南昌市)。
然而朱文正雖然統兵有方,性格卻極其暴虐荒淫。鎮守江西時他派心腹衛可達(一作衛達可)四處搶掠民女淫樂,又因害怕走漏風聲觸怒叔父叔母,將這些無辜女子一一殺死滅口。
江西按察使李飲冰聞訊大怒,誓要為治下小民討個公道,遂想方設法蒐集朱文正更多的罪證。
李飲凍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原來,早在建立吳國分封功臣的時候,朱元璋曾經問過朱文正,想要做什麼官,想得到怎樣的爵位?
朱文正自認軍功蓋世又是朱家長房長孫,不用開口也肯定能得到第一等封賞,何必多說顯得自己小家子氣呢?他做假做謙讓以討叔父歡心,答道:“雖然我功勞很大,可您如果把最好的位置留給我的話,只怕會使外姓屬下有甚么不滿,不利於您繼續成就大業。先不要著急,等到一統天下,我這個親侄兒還怕沒有富貴嗎?”
朱元璋此時還僅僅是個“吳國”之帝,元王朝也沒真正推翻,正是非常需要收買人心的時候,聽朱文正這么一說,認為侄兒懂事之至,頓時心花怒放,立即將最頂級的空缺優先分配給了外姓功臣。
這一安排大出朱文正的預料,他沒料到叔父竟將自己的話當了真,於是滿腹怨氣地來到江西上任。到任之後他越想越氣:你不給我封王封爵,我自己來!於是他在自己的床榻用具上乃至夫妻倆的服飾上都統統弄上了龍鳳圖案,不但在府第里儼然王爺之尊,還違規占了大量民田蓄了大批奴婢。
李飲冰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了這些之後,馬上狠狠地向上奏了一本,向朱元璋告發朱文正的這些罪狀。朱元璋大怒,一面派人將朱文正狠狠斥責一頓,一面打算跟進懲罰。
朱文正異常恐慌,於是乾脆孤注一擲,打算與叔父的另一死敵、在江南稱“吳王”的張士誠聯合(張士誠稱吳王在公元1363年九月,為示區別,史書將張士誠稱為“東吳”,朱元璋稱“西吳”)。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從朱元璋對他起了疑心的那一刻起,他的身邊就有了朱元璋的眼線。正當他做著各項準備的時候,朱元璋突然從天而降,帶著大隊人馬抓了他一個現行,大罵道:“你小子到底想乾什麼?”
雖然是人贓並獲,但看在死去兄長的面子上,朱元璋沒有將朱文正當眾殺掉,而是免官安置桐城
然而到桐城沒多久,朱文正就神秘地死去了。他是怎么死的,史書上的記載晦澀掩蔽。但是一個正當盛年,並且曾身經百戰的男人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自然死去的。因此唯一的解釋就是朱元璋終於還是殺了這個作惡又背逆的侄子。
朱文正的嫡妻謝氏不久也死去了。也許是嚇死的,也許是自盡的,但更大的可能是因為她和丈夫一起穿用了違制的龍鳳錦衣,也被朱元璋處死了。
朱文正夫婦死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小名鐵柱的朱煒才剛剛四歲。朱元璋雖然殺了侄兒夫婦,卻收養了他們的兒子。現在這個乳臭小兒是朱家長房唯一的傳人了,朱元璋希望自己能把這個小男孩調教得乖巧懂事,不要斷了苦命兄長的香火。因此他親自為朱煒改了一個意義很深的名字:朱守謙。
朱文正夫婦是被處死的另一個佐證,是朱元璋收養朱守謙時的一席話。面對那個雖然年幼無知,卻對自己萬分畏懼的小小孩童,朱元璋很是傷感,遂撫著他的頭安慰道:“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父親落得那般下場,是因為他屢教不改,令我太過失望。你只要做個好孩子,我絕不會把你父親的罪過牽連到你身上的。”——“兒無恐,爾父倍訓教,貽我憂,我終不以爾父故廢爾。”
朱元璋果然說到做到。當朱守謙長大之後,大明王朝在洪武三年分封的第一批王爺中,除了朱元璋自己親生的九個兒子(朱樉為秦王,朱為晉王,朱棣為燕王,朱橚為吳王,朱楨為楚王,朱榑為齊王,朱梓為潭王,朱杞趙王,朱檀為魯王)之外,另一位王爺就是朱守謙了,他被封為靖江王。
初封的時候,朱守謙做為侄孫,雖然被破格封為親王,不過得到的待遇是“祿視郡王,官屬親王之半”。不過朱元璋對他仍然寄予了厚望:“稽古帝王撫有方夏,必茂建親支,所以敦族固本,其來尚矣。朕以布衣,遭時弗靖,躬歷行伍,秉運開基,艱難有年,遂成丕(王)業。是皆天地眷佑、祖宗積德之由。今朕既為天子,追念吾兄,以爾守謙,兄之孫也,俾王靖江,以鎮廣海之域。於戲!爾其思予創業之難,謹爾受封之制,毋忘訓言,益修厥身,永為國家藩輔,尚慎戒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八月,朱元璋為十四歲的朱守謙選定了廣西都指揮使徐成的女兒為嫡妃(這位靖江王妃的姓氏值得再次注意)。完婚後的朱守謙便算是成年,可以“就藩”去自己的封國了。
朱守謙將自己的封地和叔叔們的比較了一番之後,不禁嗒然若喪:諸王要去的是西安長沙太原……這些地方怎么說都比自己要去的那個桂林要繁華富饒得多了,叔祖父口口聲聲說要厚待自己,可這算是怎么回事。於是,朱守謙很不情願,在南京城裡拖拖拉拉不肯離開。
朱元璋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但是隆重的封王典禮已經舉行,何況桂林是邊陲軍事要地,一定得有王爺坐鎮,他不打算改變主意。最終,在朱守謙的軟磨硬泡下,馬皇后為了安慰自己一手帶大的侄孫兒,在丈夫的面前竭力打圓場,終於使朱元璋同意增加靖江王的待遇。於是,朱守謙本應為銀質的靖江王冊印改成了親王規格的金印金冊,俸祿也隨之上漲。官屬儀仗則達到了皇太子的規格。在所有就藩的王爺中,他的出發隊伍是最浩蕩神氣的。(可以想像,馬皇后花了多大的精神,才把自己的兒子們都一一說服)。朱守謙在叔祖母的百般寬慰下,總算是“勉為其難”地就藩去了。
可惜的是,到任以後的朱守謙並沒有遵守自己對馬皇后許下的承諾,才不過三年的功夫,他就惹得兩廣地方的官員百姓們一片嗟嘆怨恨聲。朱元璋遂先將其召回南京管教,又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皇城。七年後他覺得侄孫兒態度有所改變,便重新恢復他的王爵,派他去雲南當王,給予他的待遇也維持了自己當初應允妻子而給予的那些。誰知道朱守謙很快就故態復萌。最過分的是洪武二十五年,當太子朱標早逝之後,他不但不悲傷叔叔的早逝,反而自鳴得意地宣稱:“如今國中沒有太子, 皇太孫朱允炆是個無知小兒, 又身有殘疾。而我是朱家長房長孫, 既年長, 又享有太子的一切待遇, 如今我就是太子了。”
這番話的後果當然可想而知。朱元璋聽說侄孫竟如此歪曲亡妻的好意,對亡妻子孫如此沒有家人情誼,當即勃然大怒。於是朱文正的歷史再次重演:就在這一年,朱守謙被“錮之京師”,隨後便“卒”了。而他的長子朱贊儀則被朱元璋給收養了。
這一回朱元璋吸取了教訓,對朱贊儀的管教非常嚴格。洪武三十年,剛剛十五歲的朱贊儀便隨著十三位叔祖父(朱元璋之子: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秦十三王)一起長途遊歷(自湘、楚入蜀,歷陝西,抵河南山西北平,東至大寧遼陽,還自山東),不但在路途中增進彼此家人情誼,更廣覽山川,飽經勞苦。於是,朱贊儀在史書上留下了“恭慎好學”的美名。只是等到他恢復父親爵封的時候,桂林靖江王府的待遇被降到了“旁支郡王”的水平。
朱守謙父子的人生因果,就這樣結束,看起來是很尋常的皇族恩怨。然而他們卻與成祖朱棣夫婦有著一層非比尋常的關係——朱文正的嫡妻謝氏,即朱守謙的生母,她與明成祖朱棣的嫡妻徐皇后之母是親生姐妹,都是朱元璋稱吳王時的將領謝再興的女兒。
算一算年齡,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朱守謙生於至正二十一年,而徐皇后則生於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說,在這三年間先後出生的三人中,朱守謙與徐皇后是表兄妹,卻得管表妹夫朱棣叫叔父。徐氏在做女孩兒的時候,若不是跟規矩稱朱棣為燕王,就是跟著表兄一起管他叫叔叔,而如今她與朱棣卻成了夫妻。
三、 未來皇后的外祖父
既然說到了徐皇后的母親謝氏,就不得不說謝氏與徐達的婚姻,以及謝氏的父親,也就是徐皇后的外祖父謝再興了。
謝再興是朱元璋在淮西時的舊將,在紅巾軍中作戰非常勇猛,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他有兩個漂亮聰明的女兒,被很多人所傾慕。只是謝再興擇婿甚苛,女兒的婚事一直沒有定下來。傾慕大小謝氏的人中有兩位身份非同尋常,乃是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得力的猛將徐達。朱文正倒也罷了,徐達卻是早已娶妻(在民間傳說中,徐達的這位糟糠之妻因為大嘴巴亂說話,後來被處死了),因此儘管他各方麵條件都不錯,謝再興也不情願把女兒嫁給他。
對這些情況,朱元璋都心中有數,他決定“成人之美”。
由於元末時群雄割據,甚么“吳王”“漢王”滿世界都是,因此為了控制在外的將士不敢叛變,朱元璋很早就定下了將士家眷不得隨軍的規矩(這規矩後來還惹出了麻煩,將領邵榮因長年征戰不能與妻兒團聚,覺得自己與朱元璋同為小明王部屬,不甘受他的轄制,惱恨之下竟打算暗殺朱元璋,結果事敗被殺)。總之,朱元璋趁著謝再興兄弟父子都出鎮在外的機會,硬是自作主張地把大謝氏嫁給了朱文正,小謝氏配給了徐達。謝再興的惱怒可想而知,只是得知訊息時生米已煮成了熟飯,自己又剛剛犯了錯,只能暗中切齒。
謝再興犯的錯說起來很簡單:他當時鎮守諸暨,派了兩個部屬去杭州做買賣。此事不久被朱元璋發現。當時的杭州還是張士誠的地盤,朱元璋認為有私斂財物以及走漏軍機的嫌疑,不但立即把兩人抓起殺了,還把兩人的腦袋掛在謝再興辦公的場所。隨後又讓李夢庚去做“參軍”,謝再興凡事都得聽這位參軍的節制。
李夢庚與知州欒鳳眼見朱元璋如此不給謝再興這個“親家”面子,也就仗勢欺人,聯成一氣,對謝再興很不恭敬,處處與他為難。謝再興是個武人,與兩人的關係也越來越僵。
事情很快就達到高潮:就在謝再興整備軍事,要與張士誠決一死戰的時候,身為文官本應輔助他的知州欒鳳因為一點小事,竟然敢把謝再興捆起來訓斥。
結果,謝再興終於忍耐不住,決定另找高枝。
就在朱元璋與張士誠之間的戰事千均一發之際,朱元璋一方的重要將領謝再興領兵反叛,殺了欒鳳夫婦,擒了李夢庚,投降張士誠。
雖然他在隨後的戰事中朱元璋一方接連取勝,並最終將謝再興兄弟父子統統擒殺,但是對於謝再興叛敵的前因後果,朱元璋心裡自有一筆帳。而欒鳳和李夢庚不但為凌辱謝再興付出了性命代價,死後也沒有得到朱元璋給予的撫恤。
謝再興的一雙女兒沒有被朱元璋牽連追究,她們雖然失去了父兄的庇護,卻又因為各自丈夫的地位升遷而夫榮妻貴,並接連生兒育女。
算起來,徐達與朱文正乃是連襟弟兄,做為外姓臣子,他先是看著老丈人謀反,又看著朱文正謀反被誅,同時又深知朱元璋對開國元勛們深存猜忌,雖然外甥(朱守謙)被封了王,徐達心裡的擔憂仍然可想而知。朱元璋對他的心事應該也是猜得出來的。綜合所有因素前後考慮一下,朱元璋為何要親自出馬為兒子向徐達求親,而徐達又為何在應承婚約時激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只知“頓首謝”,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了。無論君臣二人心中的真實想法如何,那一幕也實在算得是“君臣相契”至極的一刻。
話說回來,朱元璋雖然以猜忌功臣出名,但對於元勛們的兒女他還是相當不錯的。晚年他一次就提拔功臣子孫百餘人入仕成就功名,好幾個女兒嫁了勛臣之家,為兒子們娶的妻子也多為勛臣及元朝貴家女(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潭王梓娶於顯女;魯王檀娶湯和女;秦王樉娶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之妹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代王桂娶徐達次女;安王楹娶徐達幼女;郢王棟郭英女)。雖然其中也有怨偶,但多數皇子與自己“將門虎女”的妃子感情甚篤。
四、親王妃的平靜歲月
嫁入皇家的徐大小姐果然不負眾望,非但才貌出眾更兼品德賢能,在一大群子侄輩的媳婦里,她得到了馬皇后的格外喜愛,與婆母的關係也非常親密。馬皇后曾經不止一次地當眾稱讚過年青的燕王妃。
不過徐氏並沒有在公婆身邊侍奉多久。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十九歲的徐氏跟著自己的丈夫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成為燕王府的女主人。
由於朱棣並不是一位坐享富貴的親王,做為他的王妃,徐氏肩上也有一幅很重的擔子。
朱元璋不但對兒子們的管教非常嚴,還對他們寄予了“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厚望。為了避免皇族孱弱,明初的藩王們雖然貴為皇子,卻自幼就接受兵事訓練,朱元璋還時常在鳳陽家鄉等地針對皇子們“講武”“練兵”,給他們上軍事課。當時的明王朝並不能算真正平安,元順帝北逃之後,元皇族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政權,威脅著明王朝的統治。因此明初皇子們多數封往邊塞重地,太原、北平、西安、開封大同寧夏平涼、桂林、雲南、大寧……遍布在明王朝的整個邊防線上(虧煞老朱兒子多)。親王們在各自的封國中屯田築城練兵,被稱為“塞王”。(如十七子寧王朱權藩大寧,其地在河北遵化喜峰口外,乃是千百年皆然的軍事重鎮,六百餘年後還是抗日“大刀隊”發生地。朱權在此重鎮治藩屬護衛兵,竟達甲士八萬、兵車六千)。親王們既有了這樣的實力,當然就要在國家發生戰事時,親帶各自的兵將奔赴戰場,漸有取代開國元勛之勢。
在一系列的戰事中,燕王朱棣很快就嶄露頭角。洪武二十三年,他應命與晉王朱棡出征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兒不花,開國元勛傅友德馮勝也要受他們的節制。
三月,北方大雪封山,晉王朱棡畏懼元兵掌握的天時地利,不敢追擊,只有朱棣不憚勞苦,冒雪行軍,出奇制勝地堵住了乃兒不花,迫使其投降。乃兒不花投降後,朱棣對其非常優待,乃兒不花被朱棣打動,主動去勸降咬住。最終,朱棣滿載而歸,成功地取得了這次重大戰事的勝利。
三十歲的朱棣在這次戰役中不但輝煌亮相,而且得到了真正的軍伍鍛鍊。對於兒子智勇雙全的表現,朱元璋大喜,頗有“此兒象我”之感,此後朱棣越發受到重用,和晉王一起得到了直接向皇帝本人稟報軍事要務的權力。
頻繁的軍備戰事並沒有妨礙燕王夫婦之間的情誼。雖然做丈夫的頻頻出門在外,在家的時間非常稀少,燕王妃徐氏仍然連續生下了三子二女至少五個孩子,占朱棣所有子女數的一半還多。——由此可見,世上以“忙”做為感情冷淡藉口的,基本都是些沒誠意的男女。
重用藩王領兵,當初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構想,既可避免外姓諸臣節制軍事跋扈成災,又能使諸王“外衛邊陲,內資夾輔”,何況照他的預想,諸王“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大麻煩。
然而朱元璋怎么也沒有想到,長子朱標竟早早地就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了,晚年的朱元璋面對幼弱的皇太孫朱允炆,雖知重用藩王領兵可能會為這個文弱小兒埋下隱患,但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甩下自己的兒子去用那些令他一百個不放心的外姓大將,於是他始終還是沒有把削藩提上議事日程。只是一再地寄希望於能在自己生前為太孫多聚些人脈眾望,寄希望於朱家子孫都懂得尊老愛幼之理,體恤骨肉血緣之親。大約也正是出於這層考慮,老皇帝先是應允孫兒修改了自己施行多年過於苛刻的刑律七十三條,為朱允炆贏得了“天下莫不頌德”的美名。在洪武二十九年的時候,他還特地重新制定了朝見太孫之禮,又規定叔父們在公開場合須向侄子行君臣之禮,回到後宮皇太孫才向叔父們行家禮。為了增進家人感情,第二年他又讓其它的侄輩和叔輩們一起遊歷天下山川。
然而,再妥當的想法,也終歸只是想法,只能保障生前,難以保障身後。終於,在洪武三十一年閏四月乙酉日這天,七十一歲的朱元璋拋下他的嫡長孫朱允炆,還有他那一大群兒子,以及在他多年治理下民生休養生息逐漸興旺的大明帝國,離開了人世。
五、改朝換代中的親王妃
朱元璋去世了,隨著這位擁有絕對雄才偉略,在皇家內更擁有絕對權威的老皇帝棄世,皇家的骨肉親情迅速土崩瓦解。
建文帝待臣民仁厚,那是沒得話說的,然而這位書生氣十足的年青皇帝卻重用了一群書生,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人。君臣們雖知照著書行仁政,卻幾乎沒有真正的政治鬥爭和軍事人事方面的實際經驗,遇上有事就只會翻故典,方孝儒更是個《周禮》專家,一門心思就想復古,把朱元璋施行了三十年的制度來個徹底推翻,總之就是一堆紙上談兵的人物。當然,推翻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對他們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幾位輔臣們的權力是大大地暴漲了。
早在即位之前,朱允炆(建文帝)就對叔叔們起了提防之心,這倒也還是可以想得通的。但是他以及親信大臣們在對待這個問題時所採用的急眼兒方法,卻著實令人不敢恭維。
建文帝最疑心的,莫過於智勇雙全的燕王朱棣,對於其它的叔父,他也巴不得立即廢了完事,只是急切間找不到下刀子的地方,只能和親信眾臣暗中商議。邪門的是,他私下與輔臣們商議的這等機密大事,居然沒幾天工夫就傳遍了京城,也不知到底是哪位先生大人口不把風。“皇帝要削藩”,這訊息一傳出就引得一眾藩王惶恐不安,就算沒異想的也急得上竄下跳了。
偏偏就在這個當口,建文帝“磕睡碰到了枕頭”,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家中出了事故。朱橚才幹過人且頗有抱負,曾做《元宮詞》百章,還體恤百姓,在封地興修水利減租減稅,並先後組織編寫了《保生余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這些藥方廣泛流傳中外民間,並成為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重要引用依據,為普救百姓疾苦立下大功。可是這位文武全材的親王偏偏治家無方,次子汝南郡王因為與兄弟們爭風心懷怨恨,向建文帝上書,密告自己的父親圖謀不軌,還說燕王朱棣齊王朱榑湘王朱柏都與此事有關。
建文帝立即迫不及待地抓住了這個機會。他派朱元璋養孫李景隆假稱巡邊,路過開封,不由分說就把毫無防備的周王朱橚連同妃嬪兒女統統抓了起來。
朱元璋死了還不到四個月,周王朱橚就被侄兒廢為庶人,先是流放雲南蒙化,不久又和兒子們一起被囚禁在京城。
到朱元璋周年忌的時候,建文帝打算將另外幾位引起自己忌憚的叔父也統統擒拿,湘王朱柏得知訊息,與妻子一起在自己的王宮中自焚而死。朱柏也是一位文武全材的親王,他為大明王朝立下過不少戰功,膂力過人,善弓矢刀槊,馳馬若飛,還酷愛讀書雅好道術,即使出征也要將書隨身攜帶,遇有美景山色還常常徘徊終日。湘王以慘烈的死法,申辯自己並無謀反之意,然而建文帝的削藩之舉卻再也不能停下。不久,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先後被“告發有罪”,廢為庶人。
也不知道書生們的書都是怎么讀的,包括建文帝本人在內,非但沒有從漢景帝漢武帝父子兩次削藩的歷史中得到什麼啟發,倒是都以為當了皇帝就是天下第一,以天下敵一隅是小事一樁。更沒有把朝廷中已無干將的現實看在眼裡。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他們認定朱棣才是最大禍患的同時,偏偏又把朱棣留在京中的三個兒子給放走了,而且還一面放,一面認為這是可以麻痹朱棣的聰明做法。殊不知,五位親王的下場,即使看在弱智的眼裡,也足夠引起警惕了。
朱棣遠比侄皇帝要聰明,一面裝瘋詐病地哄得建文帝放回了自己的兒子,一面抓緊練兵備武。與此同時他的才幹聲望也幫了他的大忙,北平官員中的許多人都接到了齊泰黃子澄兩人捉拿燕王的密令,而其中的大多數人都第一時間主動向朱棣報信,就連偶爾聽到風聲的老太婆都不例外。雖然經過建文帝的削藩,此時的朱棣身邊已經只剩了八百衛士,他仍然憑藉計謀和在北平經營十餘年的人氣,成功地收服了北平城中的官員及軍隊。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難”,討伐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短短半個月之內,他手中的兵馬就增至數萬,攻克了通州懷來密雲、遵化等地。
朱棣初起兵時,方孝儒們並不以為然,仍然專心地忙著復古改制。然而他們沒有料到,燕王有如此影響力,又有如此的韜略,竟然將元老大將耿炳文的十餘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
終於著了急的建文帝君臣急於取勝,做出了又一個致命的錯誤決定:臨陣易將,換上“讀書通典故”的李景隆為將。然而這位公爵爺是個不折不扣的繡花枕頭,很快就會讓建文帝吃盡苦頭。
李景隆集合了五十萬大軍,打算輕鬆搞定朱棣的少少兵馬。趁著朱棣出襲大寧的時候,他將所部兵馬分成三路,主攻一路由他親自領頭,攻打朱棣的根據地北平。
大寧(今內蒙古寧縣),正是前面說過的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封地。他雖然有雄厚的兵力,但建文帝的削藩之舉還沒有來得及落實到他那裡,他仍然有大量剽悍的部屬。朱棣起兵後頗有力量不逮之嘆,遂定下計謀,打算先奔襲大寧,奪取寧王之兵。到大寧之後,膽氣頗壯的朱棣在郊外埋下伏兵,自己則以請求朱權為自己草謝罪詔為名單騎入城。在城中盤桓數日後,借著朱權出城為自己送行的機會,暗令伏兵出動,將朱權活捉,妃嬪兒女也沒能逃過,數萬精兵也輕易就成了朱棣的部屬。大寧城為之一空。
朱棣冒險去了大寧,北平城裡,只剩了朱棣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熾留守,精兵也都隨朱棣在外,城中只有些老弱之兵。
在多年獨擋一面的燕王妃生涯之後,在丈夫自洪武年間就屢次出征、又共同扶持著面對“削藩”恐懼的錘鍊之後,徐氏已經完全地成熟。面對兵臨城下的強敵,她先是冷靜地在宮中指導兒子應變,見情勢緊急,她又傳命,給所有和自己一樣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屬及官紳士民之妻都配發甲冑,讓大家都加入戰事中。徐王妃本人更是親自登城督戰。這時正是農曆十月,徐王妃又命眾人水潑城牆及城下兵將,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興嘆。
在徐王妃的指揮下,北平守軍堅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編寧王軍隊,回師救援的時候。
這場守城之戰,清晰地顯示了徐王妃做為開國勛臣之女的風範。她在其中表現出的智謀膽略,在歷代皇后中是極為罕見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就更容易想像得到她與自幼習兵的丈夫之間,情投意合志趣相當的生活場面了。

概述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1407),,洪武九年(1376年)冊封為燕王妃,朱棣稱帝冊封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歲。謚“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

兒女

兒子:明仁宗朱高熾 漢王朱高煦 趙簡王朱高燧 
女兒:永平公主 永安公主 安成公主 鹹寧公主

人物生平

中山王徐達長女,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高皇后深愛之。從王之籓,居孝慈高皇后喪三年,蔬食如禮。高皇后遺言可誦者,後一一舉之不遺。 靖難兵起,王襲大寧,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御,多稟命於後。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王即帝位,冊為皇后。言:“南北每年戰鬥,兵民疲敝,宜與休息。”又言:“當世賢才皆高皇帝所遺,陛下不宜以新舊間。”又言:“帝堯施仁自親始。”帝輒嘉納焉。初,後弟增壽常以國情輸之燕,為惠帝所誅,至是欲贈爵,後力言不可。帝不聽,竟封定國公,命其子景昌襲,乃以告後。後曰:“非妾志也。”終弗謝。嘗言漢、趙二王性不順,官僚宜擇廷臣兼署之。一日,問:“陛下誰與圖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務,翰林職論思。”後因請悉召見其命婦,賜冠服鈔幣。諭曰:“婦之事夫,奚止饋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從有違,夫婦之言,婉順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為念,汝曹勉之。”嘗采《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 永樂五年七月,疾革,惟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畜外家。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將校妻為我荷戈城守,恨未獲隨皇帝北巡,一賚恤之也。”是月乙卯崩,年四十有六。帝悲慟,為薦大齋於靈谷、天禧二寺,聽群臣致祭,光祿為具物。十月甲午,謚曰仁孝皇后。七年營壽陵於昌平之天壽山,又四年而陵成,以後葬焉,即長陵也。帝亦不復立後。仁宗即位,上尊謚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祔太廟。

其他《內訓》

為教育宮中婦女﹐采輯“古聖先賢”關於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誨﹐於永樂二年(1404)所編著。流傳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儉﹑警戒﹑積善﹑遷善﹑崇聖訓﹑景賢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明長陵

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北京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建設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